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89节

  徐在心中叹口气:最后还是全靠荒诞不经的新君,一登基就莫名其妙地给自己升到了正四品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这才总算初步迈入了高官的行列。

  徐又看了一眼唯二的站在自己身后的人:何宜和黄溥,心中便更加感慨。在场的文臣,都是朝廷重臣,不是尚书,就是侍郎,要么就是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太常寺卿之类的。

  自己区区右佥都御史,官位排倒数第三。关键后面那两个比自己官位低的,却比自己命好的多。尤其是何宜,现在才二十二岁,已经是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

  虽然比自己低一级,但却整整年轻了二十岁。而且作为新君的嫡系,区区一级的差距,啥也不是,简直就是比自己幸运了一百倍不止。

  朱祁钰看着神色各异的众人,也知道文臣们早早来是图啥来了。便直接开门见山地发布了诏命:

  “大宗伯已经出京去了,礼部也不能没人掌管。朝廷正值多事之秋,一部之中出现两个尚书也是无奈之举。

  这样吧,大理寺卿俞士悦,升任礼部尚书,掌礼部庶务,并仍管大理寺事。”

  俞士悦闻言,大出意料,连忙跪下谢恩。

  朱祁钰又继续说道:“工部尚书周忱,兼任东阁大学士,入阁协助朕处理政务。”

  周忱同样大受感动,七十岁的老臣啊,终于熬到入阁了。

  这两道任命,还在能接受的范围里,倒是中规中举。于是大臣们都集中精神,注意倾听,看看剩下的一个阁臣的位置,最后会落谁家。

第170章 天降于民作之君 父有天下传于子

  朱祁钰没让众人久等,就揭晓了谜底:“吏部左侍郎何文渊兼任礼部尚书,以翰林学士身份入阁参与政务。”

  在场听人,既觉得意外,又觉得正常。

  可怜的满朝文武,已经快被新君的荒唐行径,折磨到精神分裂了。

  大臣们的意外在于,何文渊虽然之前官至刑部右侍郎,资历上早就够格,但是他已经在家罢官闲居好几年了。

  现在好了,他还没有进京,就一升再升,先是任吏部左侍郎,然后到现在兼任礼部尚书,以翰林学士身份入阁参政。

  大臣们觉得正常的地方在于,大家已经找到新君用人的规律:就爱从那些或闲散、或不得志,但资历已经够了的人中扒拉。

  何文渊正好就完美符合这些条件。

  新君的做法,既让人觉得荒唐,又让人勉为其难地能够接受。

  新君登基后,大搞一部二尚书,这也就算了,现在加上何文渊的任命,礼部已经有三个尚书了。

  让人勉为其难能接受的地方在于,礼部尚书没有什么实权,多一两个倒也不是特别碍事。

  朱祁钰看着众人的表情,心中暗笑,其实自己任命三个礼部尚书,倒不完全是没有依据的。

  根据朱祁钰的后世经验,在泰昌吃红丸吃升天之后,大明一个月死了俩皇帝。在万历、泰昌、天启三个皇帝密集的权力交接中,出现了多位礼部尚书共存的现象。

  根据朱祁钰朦朦胧胧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四个礼部尚书,是同时存在的。自己现在才弄了三个礼部尚书,还不够多。

  至于为什么非要弄何文渊上来,那也是有说法的。历史上的何文渊,极力主张废除朱见深,改立朱见济为太子。

  而且在废易太子的诏书上,陈循写了第一句:天降于民,作之君。

  何文渊在第二句补上了自己的大名言:父有天下,传于子。

  不要说别人,就连朱祁钰自己,都觉得何文渊有点过分了。

  但是朱祁钰没得选,靠王文、何文渊等人,总比靠胡、王直这帮上皇铁杆和李贤、商辂、于谦这帮左右摇摆的靠谱多了。

  最后太上皇夺门复辟,王文被杀、何文渊自杀,也算是与景泰祸福与共、君臣始终了。

  想到这里,朱祁钰环视了一圈在场众人,见谁也没有出声反对,自己倒觉得有点尴尬了。

  朱祁钰轻轻地拍了一下茶几,好,你们都这样,那我就给你们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于是便非常和气地笑道:

  “我之前将正统七年、十年、十三年的进士名单要了过来,细看了一遍。如今黄爱卿与何爱卿都被派出去参赞军务了,朕身边少了得力近臣,所以还得再提拔一两个人到身边使用。

  先从正统七年开始吧,让兵科给事中徐正、翰林院编修黄鉴兼任中书舍人,到西厅当值,帮朕处理政务。”

  大臣们倒是懒得管这种事,依然没有人提出意见。就算记性很好的陈循、王文等人,也只是知道徐正二十五岁中进士、黄鉴二十九岁中进士,新君最爱招拢提拔青年才俊,这个倒是很符合新君的习惯。

  大臣们算是彻底找着规律了,太上皇当政时,喜欢提拔长相好、气质好的;新君则是喜欢提拔二十多岁中进士的人。

  只有朱祁钰自己心里知道,徐正和黄鉴不仅是同榜进士,而且还是老乡。在历史上,这对难兄难弟,在上皇被禁锢南宫之后,先后给景泰上表,建议加高围墙、砍伐树木,将南宫大门用铁汁灌死,并且将废太子、沂王朱见深赶到封地沂国,以绝人望。

  最后夺门复辟之后,徐正被凌迟,黄鉴被灭族,所以这两人算是立场最明确最坚定的景泰铁杆了。

  既然大臣们谁也不出来反对,那我就给你们一次性调整到位了。

  接下来,黄溥登场,开始给在场大臣讲述也先的诉求。

  等黄溥讲完,大臣们终于不淡定了。就算大臣们再怎么怂,要把大明的女人送给也先玩弄,那也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

  朱祁钰不等大臣们说话,提前就选好了立场:“这件事情,要继续赎回太上皇,就得给也先送女人;不肯给也先女人,赎回太上皇也只能被迫半途而废。

  朕也很纠结,没办法下决断。所以还是廷议吧,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吧。”

  说罢,朱祁钰便靠在软榻上,闭着眼发呆。

  正如意料之中的那样,大臣们吵吵嚷嚷了半个时辰,朱祁钰迷迷糊糊都快睡着了,大臣们还是没能给出一个结果。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坚决不能送女,但是也没人敢站出来说要彻底拒绝也先,让赎回太上皇的事业半途而废。

  最后大臣们终于达成了共识,一齐高呼:“陛下英明神武,请圣上乾坤独断。”

  朱祁钰叹口气,心说果然我就是们选出来背锅的。到了需要有人当坏人的时候,你们就都知道皇帝圣明了。

  但是今天,英明的新君拒绝背锅,只听朱祁钰一脸为难地回道:“别的事情,朕都能做主,但是赎回太上皇的事情,涉及到了后宫的太后与皇后。

  你们还是派个代表,去见见太后吧。最后怎么样,由太后说了算,朕都没有意见。”

  就这样,大臣们都被打发走了。只留下徐、黄溥、何宜,大家继续聊治理黄河的事情。

  徐讲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朱祁钰听得脚不沾地,云里雾里。

  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朱祁钰强行打断了徐:“好了徐爱卿,我实在扛不住了,你讲的这些我真是听不懂。

  我也没必要知道这些,总之,你就放心大胆地去治河吧,需要任何东西朕都支持你。

  我也不管你具体怎么做了,只要你能把黄河与运河修得固若金汤,朕升你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并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

  好长一串官衔,朱祁钰憋着一口气,总算把漕运总督的官方全称念了下来。

第171章 新君逼纳投名状 徐应承劝退表

  徐听得眼都直了,这可是千古难找的好皇帝啊:新君虽然处理具体政务的能力不行,但是却有两个巨大无比的优点:一是有自知之明,新君知道自己水平不行,就把具体事务放手交给大臣,不瞎指挥,不瞎掺和,不自作聪明。

  二是,新君封官许愿时是真大方,一下就给出了实权二品大员的许诺。

  徐自己都觉得有点不真实,土木堡之变发生时,自己才是区区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讲,而且还发表了极端政治不正确的迁都言论,怎么反倒是过了区区三个月,正二品就在向自己招手了呢。

  不过还没等徐在心中欢呼雀跃完,朱祁钰的敲打马上就跟着来了:“徐爱卿啊,你之前极力主张要迁都,虽然朕不在意你的言论。

  但是满朝文武少不了议论吧,而且将来史书之中,免不了给你重重记上一笔。徐爱卿自己说,应该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纠结呢?”

  徐还算知情识趣,连忙起身向皇帝请教。

  朱祁钰满意地挥挥手,示意徐安坐,然后才说道:“徐爱卿改个名吧,改了名,也是与过去做个切割。到时候史书怎么写,朕说了算。”

  徐忙又恭请皇帝赐名。

  朱祁钰笑道:“论才学,论聪慧,们在座的三位,个个都胜我百倍,我就不瞎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起名啊,不能乱起,要从易经、卦象、卜算之类的角度去处理。

  我知道徐爱卿自己就精通此道,但正所谓医者不自医,你也不应该自己给自己卜算,这样吧,我给你推荐一个术士吧。”

  徐又连忙请皇帝赐教。

  朱祁钰悠哉悠哉地喝口茶,然后跟众人讲起了故事:“武清伯石亨曾经向太上皇推荐过一个术士,叫做仝寅。

  这个人是石亨的门客,占卜之术精湛,所算无不灵验。

  太上皇亲征之前,曾专门派人去大同,让仝寅占卜祸福,算算什么时候能够取得胜利班师回朝。

  仝寅的原话朕记不住,大概意思我给你们讲讲:就是说上皇一旦亲征,至少要出去一年,然后秋天才能回到京城。

  而且一旦出去,定会失去大位。但是回京之后,如果能像潜龙一样,隐于深渊,等待时机,丁丑年,也就是八年之后,还能复辟。

  现在看来,仝寅所算出的结论,前半部分已经应验,接下来就看后半部分如何了。

  依朕看来,仝寅的卜算之术确实神妙,徐爱卿不妨找这位先生算上一算。”

  这话中之话,徐哪能听不出来,连忙表忠心:“陛下之言,微臣不能苟同,如今神器转移、天位已定,岂能有复辟之事。

  再说陛下春秋正盛,英明神武,又有保卫北京、救亡图存的不世之功,有谁敢兴改朝换代之念,太上皇岂有复辟之理。”

  朱祁钰突然换了个话题:“陈阁老年已经六十五了吧,他连中三元,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也要熬到六十多才能当上首辅。

  朕的景泰朝,在陈阁老之后,下一任首辅是王千之,就算他干到七十五好了。

  从现在起,再过十八年,就到第三任首辅了。徐爱卿算算,那时候你自己多少岁了?”

  徐立时便回道:“启禀陛下,那时臣六十二岁。”

  朱祁钰笑着点点头,给出了惊心动魄之问:“首辅之位,爱卿其有意乎?”

  徐闻言,果然顿觉心惊肉跳,虽然自己一向自视甚高,胸怀大志,但是现在就考虑当首辅的问题,实在是有点过于突然。

  不过很快徐便调整好了情绪,自信地回道:“若是时势造英雄,臣当仁不让。”

  “不仅时势造英雄,英雄还能造时势呢。其实能不能当首辅,机会就掌握在爱卿自己手中。

  朕也粗读史书,只听说过历史上有劝进的,还没听说过有劝退的,不知道徐爱卿肯不肯做这历史第一人?”

  “劝退?”

  徐一脸惊诧地问道。

  朱祁钰笑笑,然后解释道:“其实仝寅算的一点都没有错,太上皇是完全有机会复辟的,只是你们一时还看不到那么远而已。

  所以朕还是希望太上皇能够举行禅让仪式,将帝位正式传于朕,而上皇自己,下罪己诏,为土木堡死难的五十万将士负责,退为恭让皇帝。

  但是上皇自己不会主动退位,所以就必须有大臣站出来劝退。本来朕属意兵部于尚书,可惜他不肯,朕也不好相强,只能让他出京去躲是非了。

  现在首辅之位就摆在徐爱卿面前,肯不肯要,徐爱卿自由选择吧,朕不强求。不过你若不肯,将来当个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也就到头了,再往上你就别想了。”

  徐心里翻了个大大的白眼,有这么让人自由选择的吗,谁不想走上文臣巅峰。到了这个位置,还能有人心甘情愿地故意止步于工部尚书?

  徐很清楚,新君就是明明白白的在要投名状,等自己的‘劝退表’一旦写出来,再想跳反,回太上皇阵营,那就难于登天了。

  “写,臣愿意写劝退表。”

  最终,徐还是给出了新君期望的那个答案。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朕一向喜欢走在别人前面的人。陈、王两位阁老是最先支持朕的重臣,所以只要朕在位,他们都能安安稳稳当首辅。

  黄、何两位爱卿是最早死心塌地跟着朕走的青年才俊,所以将来他们也都会当上首辅。

  徐爱卿第一个站出来为朕劝退上皇,最多二十年,也就能走上文臣巅峰了。

  而且朕不愿意处理具体政务,对于辅臣,绝对是肯放权的。到时候有的是让众位爱卿施展才华的机会。

  朕也不抢功,你们跟着朕,个个都能名垂青史,赢得生前身后名。”

  徐、黄溥、何宜三个人闻言都大受鼓舞,一起跪下谢恩。

  聊到这里终于可以收尾了,朱祁钰笑着对徐吩咐道:“回头你去找仝寅算算,改个名字。

  朕对仝寅这个人很感兴趣,你顺便替我去试探试探他。如果他能为我所用,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能,哎呀。”

首节上一节89/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