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78节

  至于大明宝钞,朕要用数年时间,将其彻底废除。”

  朱祁钰此话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大臣倒是不反对皇帝的政策,毕竟按皇帝的想法来,利益受损的是皇室,受益的是文武百官。谁疯了才会反对让利给百官的皇帝呢。

  只是这也实在太荒唐了,大臣们都是头一次见到主动削弱自己利益的皇帝呢。

  朱祁钰又补充到:“朕发起改革,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是为了让文武百官过上好日子。

  不能给大家带来利益的改革,不是好的改革。那样的改革,也不是朕想要的改革。”

  百官闻言,更加振奋了起来。如果真的能给大家带来利益,那就改好了。

  不过百官们也不好意思问皇帝具体想怎么削减皇室开支。

  朱祁钰善解人意,主动解释道:“第一步,是将内帑与国库彻底分离。皇家不能再从国库里拿钱。

  像那种册封个贵妃,为亲王、公主举办个婚礼,就要几万两,几十万两的事情,不能再出现了。

  以后这些事情都由内廷负责,也不用国库再拿钱了。

  另外嫔妃、太监、宫女的数量,也要逐步削减。

  宫里的主子一共就这么几个人:皇太后、两位皇后、太子、公主。没必要弄一万多人伺候,纯属祸害百姓。

  反正凡此种种吧,皇室开支可供削减的地方太多了,朕决定能减尽减。战后详细的条目,就会分批分布出来。”

  大臣们闻言,简直就是要额手称庆了,赶上个这么荒唐的皇帝可真不容易。

  朱祁钰顺势下了第二道诏命:“南宫修建之初,就是为了作为皇太孙居所。等战事结束之后,朕决定将南宫划拨给太子和重庆公主居住。

  而且就按朕刚才所说的,修整南宫由内廷负责,不需要朝廷出钱出力。”

  众人闻言,愣了愣,但是没有人反对,纷纷领命了。

  朱祁钰继续发布第三道、也是最荒唐的诏命:“朕能取得如今的胜利,不仅是百官与将士效命,也有赖于朕的妃子们贤惠持家,将齐王府中事料理的妥妥帖帖,让朕无一丝后顾之忧。

  而且朕的妃子们每日尽心奉承,让朕时时身心愉悦,其功劳亦是不小。所以朕决定将十二名侧妃全部册封为皇贵妃。从此以后,她们也不再是妾,而是和三位王妃一样,都是我的妻子。

  不过你们也不用紧张,朕只是给她们名分。平时她们既不用内廷贡奉,更不会国库一分钱。

  我们过我们的,你们过你们的,大家各不相扰,共享太平盛世。”

第146章 收揽兵部二侍郎 新君释放建庶人

  见皇帝不要一分钱,只要十二个皇贵妃的位号,大臣们哪里还有不答应的呢。

  虽然皇帝来个一夫十五妻,有些过于荒唐了。但皇帝毕竟是皇帝,媳妇儿比普通人多些也可以理解。

  最关键的是,皇帝给大臣们的钱多啊。大臣们的俸禄涨到现在的三倍,意味着皇帝每年至少要多三四百万两。

  皇帝想要的回报,不过是区区十二个皇贵妃的位分,还不用朝廷一分钱去供养,这皇帝的要求也太卑微了,大臣们这买卖做的也太划算了。所以只有脑残了才会反对皇帝的要求呢。

  而且,不是皇帝亲信的三位重臣,胡、王直、于谦,都已经被皇帝送到瓦剌大营里给太上皇述职去了。剩的人里,陈循和王文是紧跟着新君走的;商辂、彭时、周忱等人的资历和分量暂时还不足以与皇帝对抗。

  朱祁钰见没了跟自己唱反调的人,愉快地喝口茶,觉得这皇帝当的顺心多了,于是又补充道:“说干就干,朕不虚言。我让你们在长沙修的,包括王府在内的三座亲王府邸,也不用朝廷修了,改由内廷负责。

  修好之后,王的就藩事宜,也不需要朝廷管了。

  不过内阁需要拟旨,册封王侧太妃杭氏为王太妃,效仿翊圣太上皇后与太上皇后之例,与汪氏平起平坐。”

  陈循想也不想便领旨了,三座亲王府随便修修都要个十几万两,现在皇帝一句话就给国库省出了十几万两,作为兼任户部尚书的陈循哪还能不愿意呢。

  至于一个地位特殊,却又明显不受宠的王府,有几个太妃,大臣们才懒得掺和呢。踏踏实实地领三倍的俸禄它不香吗,闲得没事去触皇帝的霉头做什么。

  不过这时候工部尚书周忱站出来多嘴问了一句:“微臣斗胆,敢问陛下,建王府我们知道用途,但是另外两座亲王府是用来给谁住的呢?”

  虽然现在建造三座王府的事情不用周忱这位工部尚书负责了,但他还是非常好奇,想问个明白。

  朱祁钰笑着回道:“着内阁拟旨,即刻释放建庶人与吴庶人全家。待战事结束,建庶人封郡王,吴庶人之子封郡王,一切礼遇与亲王等同。襄王叔老成持重,贤名远播,我让他帮着照看照看王与两位庶人。”

  众臣闻言,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朱祁钰便继续说道:“尤其是建庶人,这位可怜的王叔,被关了几十年不见天日,朕每天想起来都心痛。

  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从太宗皇帝到朕都是第四代人了,有什么仇什么怨也该消了。

  最令人寒心的,还是某些大臣的凉薄。比如咱们这位大宗伯,还是建文朝的进士呢,这么多年了,就不能为旧主求求情,仗义执言个一两句。

  他身为礼部尚书,哪怕只是职责所在,仅仅为了昭示皇家的亲亲之谊,也该为建庶人争取一些优待吧。

  为人臣者,凉薄至此,哎,真是让人既惊且惧。”

  说罢,朱祁钰一边感叹,一边连连摇头。

  反正呢,朱祁钰明白自己跟胡之间,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有事没事就当众埋汰他几句。

  不过绝大多数时候,也就仅限于胡了。哪怕对于王直,朱祁钰都有一份尊重。毕竟王直是从一而终的,也没当过贰臣,以前效忠宣宗,现在效忠宣宗的儿子朱祁镇。朱祁钰虽然和王直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各为其主,也无话可说。

  虽然平日里斗归斗,但朱祁钰与王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和偏见。

  朱祁钰在那里感叹,大臣们在那里搜肠刮肚,但是翻遍本朝与前朝的事例,也想不出怎么反对新君要厚待建庶人的决定。

  最后大臣们竟然就这么算了,谁也没有出言反对。毕竟大臣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将来迎回太上皇之后,两位至尊之间不能和谐相处,更怕新君苛待太上皇。

  所以如今新君要讲感情,要讲亲亲之谊,大臣们都觉得不仅不能反对,还应该鼓励和支持新君,并让新君一直将这个优点保持下去。

  朝会至此又进入了以前的节奏,只要一上来新君的诏命顺利通过,后面的诏命就会一直顺利通过。

  于是朱祁钰又发布了一道任命:“如今胡、王、于三位尚书,一时半会也回不来,而朝政却不能耽误。

  这样吧,兵部右侍郎项文曜升任礼部左侍郎,暂时主持礼部事务。

  兵部添设侍郎罗通升任兵部左侍郎,暂时负责居庸关、喜峰口、及宣府的防务。

  刑部右侍郎江渊改任兵部右侍郎,暂时由江渊主持兵部事务。”

  图穷匕首现,这个才是朱祁钰今天真正想做的事情。

  忍到今天,朱祁钰终于克制不住了,还是要把兵部两个侍郎位置上,全部换成自己的人。

  项文曜是于谦的心腹,但是于谦又不肯效忠新君,朱祁钰肯让于谦一直做兵部尚书就算很不错了,如果连兵部的侍郎都是于谦的人,那这也让人难以接受了。

  朱祁钰摇摇头,掌控不住兵部,自己睡觉都睡不香,而且皇帝忍让大臣,也要有个限度啊。

  把兵部右侍郎的位置给江渊,江渊是会对新君感恩戴德的。

  让项文曜继续待在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他会对新君感恩?不,他只会感激于谦。

  还有于谦的另一个亲信孙祥,直接从从七品的兵科给事中,飞到了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要知道兵部侍郎也就是正三品啊。

  孙祥才是那个真正把朱祁钰心态搞崩了的导火索,让这位新君实在忍不下去了,所以朱祁钰一旦初步确立了威信,就立刻对兵部下手了。

  果然如朱祁钰所料,下面站的着江渊,在听到新君的诏命之后,先是错愕惊诧,紧接着反应过来后,便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虽然没有感激涕零,一把鼻涕一把泪,但也差不了特别多。

  朝堂平衡之术,打一棒给个枣吃。在安插完两个兵部侍郎之后,朱祁钰又公布了对于谦的封赏。

第147章 亲军截断紫荆关 瓮中捉鳖困也先

  “这两个月来,于爱卿调兵遣将,巩固城防,功在社稷,着册封于尚书为宣府伯。

  但是于尚书在任兵部右侍郎,兼山西巡抚期间,被山西的奸臣们有所蒙蔽也是事实。

  这样吧,我给他个善始善终的机会,就命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总督山西一切军政事务,对山西的文臣武将进行一次彻查。

  朕赐尚方剑,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对涉事官吏,可以先免除官职,监禁审讯或者押送京师,然后再行奏报。

  内阁的旨意里要写明确,彻查山西官吏,让于尚书先从杨洪开始查起。旨意拟好,直接送到瓦剌大营去吧。”

  大臣们相互观望了一番之后,还是没有人反对,陈循和王文非常痛快地就领旨了。

  朱祁钰见状,在心中暗暗祈祷,真希望胡和王直待在瓦剌大营,永远不要回来了。

  现在朱祁钰想在瓦剌大营中杀掉胡和王直,简直就是轻而易举。因为瓦剌大营里,有阿剌知院的五百死士作内应。如今朱祁钰与阿剌的盟约即将正式达成,调动死士杀两个人完全不在话下。

  不过想归想,朱祁钰作为皇帝,不会使用这种手段的。

  朱祁钰一向以汉天子自居,走的是汉朝明君圣主以王道、霸道杂而用之的路子。

  搞阴谋暗杀肯定是不可以的,做这种事实在太掉价了。

  不过就算胡、王直现在也在参加朝会,大概率他们也不会反对朱祁钰的决定。因为其他大臣也都不希望于谦的权力过大,威望过高,最后凌驾于内阁和其他五位尚书之上。

  所以大臣们都欢迎新君平衡朝堂派系的做法。

  不过领完这道诏旨之后,群臣们见好就收,主动告退了。今天的朝会,信息量已经足够大了,新君的做法也足够荒唐了,大臣们得回去好好消化消化。

  朱祁钰又对白圭等中书舍人吩咐道:“你们再受些累,把文书好好处理处理。最近压力太大,我得回去歇着去了。”

  白圭等人领了命令,只得继续干活。

  朱祁钰对这几人的能力,倒是非常的满意。白圭、项忠、叶盛、姚显,政务处理能力十分的强;练纲写文章、搞宣传是一把好手;何宜、黄溥被派到自己亲军中参赞军务去了。

  眼下中书舍人们各有各的差事,只有朱祁钰这位新君,在军政上无所事事,悠哉悠哉回后院找女人去了。

  ……

  却说与此同时,在保定府中,大宁都司的主官们,刚得到皇帝夜袭瓦剌大军,砍首四千的消息。至于新君破阵斩三王的消息,还没来得及传过来。

  都指挥同知韩青,与平时一样,一早来到都司衙门。

  只是韩青一进门,就发现衙门里与平日明显不同。兵卒们来来往往搬东西,像是要出征一样。

  于是韩青加快脚步,来到正厅,就见赵、许英、谷聪,孙祥等人,早已经在堂上坐着了。

  韩青好奇地向都指挥使赵问道:“赵指挥,这是怎么了?”

  赵笑道:“陛下有旨,命我率两万大军进驻紫荆关,命韩指挥率所部一万备倭兵,与孙御史率领的一千余原紫荆关守军,驻防倒马关。

  瓦剌大军撤退时,要么走紫荆关,要么走倒马关,陛下命韩指挥与孙御史死守倒马关,断绝也先归路。

  陛下会派出二十万大军,跟在也先后面,衔尾追杀。

  大军主力负责在后面追,我们负责在前面堵。截住了也先,我们是大功一件;谁放跑了也先,谁就是死罪。

  事不宜迟,我们收拾一下,即刻出发。”

  说罢,赵将皇帝的诏旨,与兵部的调令都递给韩青。

  韩青细看过之后,见程序上没有问题,而赵又负责最危险的紫荆关防区,将相对压力小不少的倒马关交给了自己,便没有话说。坐都没有坐,就又急忙回军营调兵了。

  现在只有朱祁钰及其心腹知道,太上皇将通过紫荆关,跟着伯颜帖木儿回瓦剌。但是赵只会放太上皇出关,至于也先,他攻不破紫荆关。最后也先只能率全部瓦剌大军,去死命强攻倒马关。

  所以真正防御压力更大的,是倒马关,而非紫荆关。

  至于能不能守得住倒马关,就要看孙祥与韩青的能力了。

  不到中午,大军便已开拔。赵率领新组建的四支营州分卫,一共两万人,浩浩荡荡,开赴紫荆关。

  孙祥与韩青率领一万人,开赴倒马关。

  这里就显出了也先战略格局的缺失了,在攻破紫荆关之后,也先认为明军不堪一击,并未分兵驻守。最终被朱祁钰调集三万大军,截断了归路。

  而居庸关方向,被罗通这位能力超群的兵部侍郎守得是密不透风。喜峰口方向,脱脱不一直出工不出力,打死都不肯进入京畿腹地。

  所以现在大明已经形成了对也先的瓮中捉鳖之势,而也先却犹不自知,还有心情在那里看王直和于谦的笑话。

  不过也先倒霉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有苦说不出的,却是王直和于谦。

  胡还好一点,毕竟虽然新君极厌恶胡,但是太上皇喜欢胡。而王直和于谦则是两头受气。

  朱祁镇派了锦衣卫哈铭,一直盯着两人写述职汇报。两人之中,又以王直的处境稍好一些,毕竟王直只当了六年吏部尚书,山西的官吏里没有多少人是王直提拔任命的。

首节上一节78/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