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52节

  这下朱祁钰不仅开始掰手指头,而且大脑也全力发动,急速地把自己知道的圣贤搜寻了一遍。

  最后,只找到了一个人,那就是纪昀,纪晓岚。

  原来自己要追比的贤者,竟然是纪大学士。

  《虫鸣漫记》里是这样记载的:“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

  朱祁钰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自己十五个女人,就算能和纪晓岚一样厉害,每天日御五女,三天才能轮一遍,也就勉勉强强够用。

  好在想到人家纪大学士活了八十二岁,朱祁钰的心中稍感安慰,不禁仰天而长叹曰:“大学士纪公者,真吾师也。”

  “嗯,夫君刚才说什么?”

  “没什么没什么,我是说那几位中书舍人,博学多识,才华横溢,将来都足够成为大学士,做我们孩子的老师。”

  说完,朱祁钰赶紧灰溜溜地跑了。

  ……

  却说西厅之中,叶盛与姚显早早的就来了。

  之前的四位中书舍人,白圭和项忠都专注于处理奏本,黄溥去出使瓦剌了。

  只有何宜,也和朱祁钰一样,从来不爱看奏本。所以便受朱祁钰所托,承担了带新人的任务。

  这活何宜倒是干的很称职,拉着叶盛和姚显,把各项事务,不厌其烦、仔仔细细地讲了一遍。

  如今朝廷上下,谁都知道何宜是新君最倚重的谋士,所以叶盛与姚显认认真真地听完,便非常诚恳地向何宜请教伴君之道。

  何宜笑着对姚显说道:“微之兄,就凭您上的这道抑佛的奏本,很快就会名震天下了,我们在场的几个人绑一起,都不如微之兄一个人名声大。

  您算是赶上好时候了。陛下、宣懿太妃、齐王妃这三个人全都是专好道家之人,他们谁都不喜欢佛家。

  您上奏本的时候,自己也知道其中风险巨大。若是摊上其他人掌权,微之兄您就等着在家读书读到死吧,以后没人敢用您的。”

  姚显回道:“佛教这些弟子僧众,不事生产,无益于国家。却一味只会大修寺庙、侵占民田,奢侈攀比,劳民伤财。

  不论是内阁这些阁老,还是六部的于少保等尚书侍郎,没有一个敢站出来为百姓说句话。

  我实在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就算是性命不保,我也要上表奏陈,倒真不是为了图名。”

  何宜点点头:“微之兄,陛下对您的提议非常的认同,不过这事急不得,要一点一点来。微之兄好好干吧,将来陛下对您必有大用。

  咱们这个西厅不好进的,能坐在这里的,无一不是陛下非常看好,要重点培养的人才。”

  叶盛闻言,又问道:“行义兄,我们平时在陛下面前,有什么注意事项,还请行义兄不吝赐教。”

  何宜笑道:“我刚才说了,陛下好道厌佛,喜欢简洁干练的议政方式。生活上也喜欢简朴自然的雅趣。

  举个例子,陛下喜欢简单的衣饰,讨厌繁复的纹,就连龙袍都很少穿。陛下还讨厌木器、铜器、金器、银器。喜欢晶莹剔透之物,比如美玉、琉璃、翡翠、珍珠等物。

  陛下还颇好女色,喜欢娇俏玲珑的极品尤物。现在这府里一共有十五位宠妃,陛下对她们个个溺爱非常,你们平时惹惹陛下都没太大事情。

  但你们千万别去得罪这些宠妃,不然陛下动了雷霆之怒,到时候你们别怪我没提前告知。”

  叶盛与姚显听得目瞪口呆,也清楚地感受到了何宜所受圣眷之隆重,换成一般人,谁敢这样议论皇帝呢。

  三人正聊得热烈,朱祁钰便悠悠然从处面走了进来。

  众人行过礼,朱祁钰便将人都叫过来,一起在榻上,围着小茶几坐了。

  朱祁钰也不废话,当下便直入主题:“朕命兴安侯率五千边军精锐进京勤王,如今他已经到京了。

  朕出个题目:你们跟朕聊聊兴安侯,以及京城兵权吧。”

第101章 叶盛议前朝军事 徐亨论当世将才

  见皇帝一上来,就考问兵事,五位中书舍人相互眼神交流,倒都不愿先开口。

  朱祁钰只得点名:“与中,你还兼任着兵科给事中,你先说吧。”

  叶盛见自己被皇帝点名,既紧张,又兴奋。

  十年寒窗苦,货卖帝王家,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

  叶盛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幼年成名,文笔惊人。二十五岁便中进士,倒正好是寒窗苦读十余载。

  现今终于如愿,成功地坐到了皇帝面前,有了君前对策的机会。

  叶盛回想了一下之前何宜对皇帝政治喜好的论述:“皇帝极端厌恶三杨的施政理念,极端地厌弃宋朝、晋朝。极端地鄙视宋朝所有皇帝,极端地鄙视言而无信的司马懿,以及毫无廉耻之心的司马昭。

  皇帝最敬仰的王朝是大汉,最尊崇的帝王是孝文皇帝和孝宣皇帝。

  皇帝最眼馋的将帅是韩信和战国两起。

  皇帝心中最梦幻的文臣组合是管仲、张仪与郭嘉。一个是治国的天才,一个是外交的神话,一个是绝对忠贞的战略鬼才。

  皇帝现在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能扛大梁的帅才。皇帝想要一个韩信,想得都快发疯了。”

  了解了皇帝的好恶,那自然是要投其所好,想到这里,叶盛组织一下语言,便很谨慎地回道:

  “启禀陛下,兴安侯在镇守陕西的时候,有一次和御史张文昌聊到过当世的将领。

  兴安侯是这样说的:以亨观之,今之将官,无一人可当朝廷大事者。”

  朱祁钰闻言,顿时来了精神,原来兴安侯徐亨还学过曹孟德,曾煮酒纵论天下英雄。

  于是朱祁钰向前凑了凑,更加认真地倾听。

  只听叶盛继续说道:

  “那张御史便接着问道:今总戎成国公如何?

  兴安侯对曰:强虏视之婴儿耳。

  今日观之,兴安侯之语果然应验,鹞儿岭一役,成国公竟一朝丧师五万,太上皇带出去的精锐骑兵,几乎全部损失殆尽,至今思来,都令人扼腕叹息,追悔莫及。”

  众人闻言,都连连叹气,气氛变得压抑起来。

  叶盛继续说道:“张御史又举时负盛名二边将问之,兴安侯对曰:彼何尝临大敌,仅琐琐而得名耳。”

  朱祁钰闻言好奇地问道:“张御史列举的这两个边将都是谁?”

  叶盛迟疑一下,方才回道:“一个是宣府总兵杨洪,另一个微臣并不确定是谁。”

  朱祁钰听得就差翻白眼了,这个兴安侯看人是真准确。

  叶盛又继续说道:“

  张御史便又问曰:其必为公。

  兴安侯对曰:我非其人。

  张御史问曰:然则为谁?

  兴安侯对曰:无如英国公,屡典大兵,且威严胜,将佐无敢犯,可赴水火。”

  众人闻言,脸色更加难看,尤其是从土木堡逃回来的白圭和项忠,几乎快哭出来了:

  最后忠心耿耿的将佐们,没在英国公麾下勇赴水火,却在太上皇的带领下,赴了土木。

  半晌,朱祁钰才出言赞道:“如果曹孟德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算是一语成谶。

  那兴安侯论当世将才,真可以算得上三语成谶了。

  与中也真是人才,竟如此地博学多识,朕随口一问,爱卿便能有别开生面之言,令朕茅塞顿开。

  由爱卿之语可见,兴安侯也是个颇有识人之能的将才了。那爱卿再说说,朕该如何对待兴安侯?”

  叶盛回道:“宣德元年,兴安侯当时还是伯爵,以右副将之职出征交趾,因兵败无功,被剥夺爵位,在家闲居整整十年。一直到上皇继位,才重新恢复爵位。

  这期间,正是三杨当政,在大明东南西北,疯狂丧土辱国的阶段。兴安侯胸中抱负远大,却不得施展。

  以臣私心度之,兴安侯可谓是恨毒了三杨。

  在正统年间,兴安侯好不容易积累军功,从伯爵升到了侯爵,正欲建功立业之时,朝廷却遭遇了土木之败,以致竟有亡国之危。

  兴安侯素来忧国忧民,内心自然也是愤懑不甘,是以才会主动上表,请求回京杀敌。”

  叶盛本就博闻强记,又已经在兵部任给事中长达五年,对兵事自然是信手拈来,应答如流。

  朱祁钰听得是连连点头,叶盛又继续说道:“兴安侯得陛下信重,允其带边军精锐进京,让他有杀敌报国、立功扬名的机会,必然是感激陛下的。

  世人有的爱财,有的爱权,有的爱名,有的爱利。

  以臣观之,兴安侯不爱财,不贪权。其所追求的,是杀敌报国,是建功立业。

  是以微臣认为,能打动兴安侯的,是军权,是名爵,是立功的机会,是高皇帝命韩信直接出任大将军的那种信任。

  总之,陛下只需以国士待之,兴安侯必能以国士报陛下。”

  叶盛潜在的意思是:‘光世袭罔替的恩赏还不够,再加上国公的承诺也还有些单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兴安侯已经五十多岁,也没时间跟着皇帝慢慢熬了。

  索性就像高皇帝对待韩信那样,一下直接拉满算了。’

  朱祁钰点点头,表示听明白了。自己最初的意思是,以国公之位,及爵位的世袭罔替,来拉拢兴安侯。至于军队,给兴安侯两三万就可以了。

  但经过叶盛这一番奏对,朱祁钰也打开了新的思路,自己那两三万人格局确实有点小了。

  想到这里,朱祁钰环视一下众人,心里也是发虚:眼前这些人啊,几乎全是二十多岁中的进士,而且一个个博闻强记,出口成章。单纯比学识和头脑,自己十个加一块,都不够人家一只手打的。

  随口说个啥话题,人家都能给你对答如流,讲的头头是道。这些人都是些什么牲口啊,难怪大明的皇帝始终都被这些大臣们难为得团团转。

  长长地叹口气,朱祁钰又让其他人发言,大家一起集思广益。

  ……

  却说黄溥带着大明使团,出京数日,沿着居庸关、怀来、宣府这条路线,直奔阿剌知院那三万大军的驻地。

  一路上,经过居庸关和宣府,罗通与杨洪都有亲自招待使团。但黄溥对二人的态度却完全不同。

  在居庸关,罗通前脚接到任命自己为兵部侍郎的诏旨,后脚使团就到了。

  将使团迎到关上,罗通热情地拉着黄溥寒暄一番,然后便献上数箱心意,慰劳使团。

  黄溥摆摆手,推辞道:“罗侍郎客气了,下官一向清廉自守,这些外物,就不必了吧。”

  罗通笑道:“澄济前途远大,我也不敢耽误的清名。只是使团的弟兄们奔波劳碌,若不让我略表心意,实在于心难安。你看,通融通融吧,澄济。”

  黄溥虽然自身非常清廉,但也不是迂腐不知变通。当下便看向随行的锦衣卫都指挥同知岳谦:“既然罗侍郎倾心厚赐,就请岳指挥替使团的兄弟们收下吧,一会便散给众人。”

  罗通送完礼,便拉着黄溥进入后堂,虚心讲教道:“愚兄本是兵部员外郎,怎么陛下突然就下旨,将我越级提拔为兵部侍郎了。还请澄济贤弟为我指点一二,愚兄必铭记贤弟之恩,不敢或忘。”

  黄溥笑道:“岂敢岂敢,下官也是刚刚受了陛下提拔,便被派出来了。就连陛下对罗侍郎的任命,也是在下官离京后才发出来的。

  想是传旨的驿卒比使团走的快,所以陛下的任命才会比我们先到的。

  不过以下官前几日在京的见闻经历,倒可以略略为罗侍郎分析一二。”

  罗通连忙拱手相谢,然后便认真地侧耳倾听。

第102章 何行义语出惊人 谋立新勋贵集团

  黄溥对罗通笑道:“陛下登基以来,对封官非常克制,很少亲自提拔别人。就连王府的旧人,也只有两个人被升官。

  这次陛下能越级提拔您为兵部侍郎,说明您已经简在帝心了。只要您实心为陛下做事,用不了多久必能飞黄腾达。”

  罗通闻言大喜,连忙致谢,然后又拿出刚收到的诏旨,请黄溥指点。

首节上一节52/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