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398节

第685章 倭寇奇兵偷入孝陵 废帝被逼亲笔

  王骥确实把倭寇的计策看穿了,但万没想到,倭寇从一开始就设下了计中计。

  明军认为倭寇是兵分两路,但实际上倭寇却是兵分三路:一路在明、一路在暗,还有一路隐匿无形,想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由于南京京营、上直卫的屡屡动荡,导致明军情报能力大大下降,未能及时掌握倭寇的动向。

  面对倭寇突袭,明军又产生了误判,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钟山以东。而钟山以南,则被暂时忽略了。

  倭寇最精锐的五百人就藏在钟山往南,豹山的山坳中。

  官府还发布了预警,于是城外百姓全部关门闭户,躲在家中不敢外出。

  导致豹山这片山坳,是明军不侦察,百姓也不光顾,隐匿在此的五百倭寇完全没人管了。

  事缓则圆,忙中出错。

  王骥一时之间,也有所疏忽。

  但徐承宗、阎礼都很信服王骥的指挥才能,在商量妥当之后,阎礼就去给孝陵卫中最精锐的一千骑兵安排任务了。

  这一千精锐提前吃饭,提前睡觉,专等着明早应对倭寇伏兵。

  到了深夜,雷电交加,竟然下起雨来。

  第二天凌晨,果如王骥所料,倭寇袭营、杀声震天。

  数千辅兵佯装溃败,诱倭寇深入明军大营。

  等倭寇杀到中军大帐,身披重甲的数千孝陵卫将士猛然杀出。

  重甲杀轻甲,倭寇自然不是对手。好在倭寇真正的目的,也就是耗时间而已。袭营能成功最好,不能成功也无所谓。

  倭寇且战且退,明军紧追不舍。

  到了跑路和追击的时候,披重甲的肯定就不如穿轻甲的来去自如了。

  你追我赶一个多时辰,倭寇跑到了宝华山。等明军沿着山坳,追至半山腰,倭寇放出信号,七百多伏兵从另一处山坳中杀出,截断了明军退路。

  明军被堵在山腰,山上是倭寇主力,山脚下是倭寇伏兵,腹背受敌,场面顿时陷入了胶着。

  开两朵,各表一枝。

  凌晨时分,就在倭寇主力前去袭营的同时,埋伏在豹山的五百倭寇精锐,趁着雨急天黑之时,杀向孝陵。

  这下祸事大了。

  昨天南京守备们合议之后,征调了三千其他卫军临时代替孝陵卫驻防。

  按照守备们的想法,这三千卫军上阵杀敌肯定不行,但依托工事看守几天孝陵,问题应该不大。

  可惜,事与愿违。

  不下雨多少还能好一些,这雨一下,将士们都在被窝里睡大觉。

  少数值守将士也只是待在值房中烤火饮酒。

  反正巡逻是不会巡逻的,凌晨时分、阴雨连绵,连傻狗都不会出去冒雨溜达。

  五百倭寇翻墙而入,直奔孝陵明楼。

  明楼是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也是帝陵最重要的地上建筑。

  倭寇中也有明白人,只按正常推理来讲,这也是废帝朱祁镇最可能的幽禁之地。

  等倭寇打晕守卫在此的小太监,摸进楼中,果然没让人失望,大明废帝确实在此。

  朱祁镇惊觉之时,已被倭寇将刀架在了脖子上。

  此时叫喊已然无用,明楼高大幽深,外面哪里听得到,更何况雨夜根本就无人巡逻。

  室町幕府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这批倭寇里依然有头目精通汉话。

  为首的头目盯着朱祁镇反复端详了片刻,大明废帝年近三十,眼前这位看上去气色暗淡,病病歪歪,像四十多了一样。

  头目问道:“你就是大明废帝,怡王殿下?”

  朱祁镇颤声反问道:“你们是谁,为何敢擅闯孝陵?们是弟弟派来杀我的?”

  头目笑了,传言果然不假,大明天子与废帝这兄弟两人之间眼看是你死我活,一山不容二虎。

  于是头目回道:“我等奉日本天皇之命,前来解救怡王殿下。我们要保护您前往日本,然后助您复辟皇位,杀回北京,推翻当今天子。”

  朱祁镇虽被软禁,但阎礼有向其透露日本战事。朱祁镇知道大明和日本之间打得如火如荼,也相信日本要拥戴自己、推翻朱祁钰之说。

  但是,如今朱祁钰权力稳固,朱祁镇已经灰心丧气,不抱什么期待了。

  所以朱祁钰摇摇头,苦笑道:“我那好弟弟大势已成,我斗不过他,你们也斗不过他的。

  就这样吧,不要再折腾了。”

  头目闻言,也无所谓,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幽幽笑道:“这是后园天皇写给殿下的亲笔信,请您过目,然后亲笔回信。”

  朱祁镇看过信,趁倭寇不防,将其撕碎,以免留下证据,然后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直愣愣瞪着倭寇头目。

  两个倭寇忙又将钢刀重新架在朱祁镇脖子上。

  而头目也不恼怒,却笑盈盈地从怀中掏出四封信件:“撕了好,就知道您会撕它。可惜撕了一封,还有四封。

  这分别是后园天皇、室町幕府征夷大将军写给您和太子的亲笔信。您也不用一一细看了,现在还是请您给我们天皇、征夷大将军亲笔写两封回信吧。”

  对于倭寇头目的谨慎和无耻,朱祁镇真是叹为观止,密信还有准备五封的,连这样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恍惚间,朱祁镇觉得倭寇行事颇有自己那好弟弟的风范。

  有两位倭寇已经找来笔墨纸砚,头目笑道:“怡王殿下,我劝您还是痛痛快快写了吧,如果非要逼我用刑,那就不体面了。”

  朱祁镇摇摇头,这要是真写了,自己全家就都完了。

  头目依然笑盈盈地吩咐手下:“帝王不能见血,拿铜盆去外面接满雨水。”

  片刻之后,两个倭寇抬着盛满雨水的铜盆走了进来。

  头目挥挥手,倭寇便禁锢着朱祁镇,把他的头按进了铜盆里。

  这种手段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反正溺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反复溺水、濒临死亡就更加让人恐怖了。

  头目还在一旁劝道:“怡王殿下不要挣扎了,您不写,我们就只能送您去见这明楼后面的太祖皇帝了。

  反正杀了您,一样能嫁祸给当今天子,一样能让大明天下大乱。

  我也不想弑杀曾经的大明皇帝。但如果您非要逼我不体面,那我也只能不体面了。”

  重复溺水五六次之后,朱祁镇弄明白这倭寇是真的准备下死手了,于是只得妥协。

  当了俘虏,先活下去要紧。

  朱祁镇喘着气问道:“皇太子,也就是我唯一的儿子,还在南京城中,我需要你们带上他一起走。”

  头目摇摇头:“不必,到了日本,天皇和将军会安排一大群女人给怡王殿下,您才不到三十岁,将来还可以生一大堆儿子。

  我们需要有日本血统的皇子做您的太子,这是您要付出的代价,我们也不能白支持您不是。

  好了,赶紧写吧,再磨蹭天就亮了。”

  朱祁镇无奈,在倭寇的威逼利诱下,写好了给后园天皇、征夷大将军的亲笔回信,并盖上了怡王的金印。

  做好这一切,头目将天皇、将军的四封信,加上朱祁镇的两封回信,还有被撕碎的那封,收拾收拾压在了被褥底下。

  这就是明目张胆的栽赃嫁祸。

  朱祁镇明白,这么一弄,自己就甭想再回头了,不禁在心中哀叹:真是不当人子,你们这帮倭寇比我那亲弟弟做的还绝。

第686章 挟持废帝大索赎金 强硬阎礼拒绝

  倭寇按照计划,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朱祁镇劫出孝陵,然后直奔宝华山与主力会合。

  等这批人抬着朱祁镇来到宝华山山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千余孝陵卫骑兵便向山脚下杀来。

  此时山顶是四千五百倭寇主力,山腰处是数千孝陵卫重甲步兵,山脚下是七百倭寇伏兵。

  这下又杀出一千明军伏兵,还是骑兵,眼看一场屠杀就要上演。

  王骥、阎礼、徐承宗带三千人在后面压阵,三人志得意满,眼看就要重创倭寇了。

  说时迟,那时快,山顶倭寇迅速举起一面白色大旗,然后齐声高呼:“怡王在此,停战停战。”

  天色阴沉,淅淅沥沥下着小雨。

  明军心情本来就很郁闷,一听到这样的喊声,都愣在了原地。

  首先要确定倭寇有没有使诈?

  倭寇十分善解人意,不等明军反应,就主动将朱祁镇推了出来。

  山腰的明军抬头往山顶看去,被倭寇簇拥着的中年人,可不就穿着亲王服饰嘛。

  由于朱祁镇一直是被软禁在孝陵明楼中,平日里不许接见外人,所以将士们都难以辨别真伪。

  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万一误伤了真的怡王,九族可就没了。

  很快,一名倭寇高举着一方金印走下山来:“怡王金印在此,谁是将官,请转交主帅。”

  连怡王金印都出来了?明军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两位千户走了出来,从倭寇手中接过金印。

  其他几位千户、百户凑了过来,仔细端详一番,一致认为这金印八成是真的。

  于是两名千户带一队士卒,护着金印直奔中军。

  王骥、徐承宗早就等着急眼了,一旦山顶上真是怡王,这个祸事可闯大了。

  两名千户跑到近前,王骥连忙迎上去,一把抓过金印,反反复复确认过之后,对徐承宗叹道:“祸事了,祸事了,这是真的怡王金印。

  看来倭寇趁孝陵卫倾巢出动之际,另派一路精锐偷袭了孝陵。

  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没想到倭寇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怡王来的。”

  徐承宗也在一旁连连扼腕叹息。

  而阎礼静静地发呆,并没有什么表示。

  打仗时王骥负责指挥,现在眼看仗打不下去了,那孝陵卫就又归阎礼指挥了。

  王骥很客气地问道:“阎公,您看接下来怎么办?”

  阎礼当仁不让:“先把孝陵卫撤下来吧,然后下官带一队骑兵回孝陵卫确认一下具体情况。

  若真是怡王被掳走了,我再拿些衣物饮食过来,别让怡王挨饿受冻才好。”

  王骥、徐承宗都点头认可,阎礼领着一千骑兵急匆匆地走了。

  王骥指挥着剩余的军队在山脚下集结,严阵以待。

  不到一个时辰,阎礼就回到了孝陵,进入明楼,手下几个小太监正急得团团乱转。

  阎礼见状怒斥道:“怡王都被倭寇劫走,出现在阵前了,你们是怎么当的差!消息传到朝廷,你们就等着全家去死吧。”

  几个小太监吓得扑到阎礼脚下,一边磕头,一边求饶:“干爹,您老人家一定得救救孩儿啊。

  昨晚下那么大雨,我们都在按干爹吩咐,老老实实守着怡王的。

首节上一节398/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