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396节

  我的同年进士何宜就是个好人选,但是现在绝对不能找他,因为圣上出什么策论题,他应该提前都知道,甚至题就是他自己出的也说不定,咱得避嫌。

  还有圣上最宠爱的十娘娘,也是个好人选。这位娘娘心善,又好说话,前几天还给新科进士秦民悦作了媒,说和的是定北侯的妹妹。

  定北侯许通,这是营州卫出身,跟着圣上起家的心腹,以后也是前途无量。”

  乔凤闻言,再无疑虑,然后又问道:“最近日本战事如何?”

  乔毅又摇摇头:“好久没有明确进展了,我看啊,如此平静,弄不好会搞出什么大事来。

  圣上想要的,是日本的金银矿产。据朝中传闻,说圣上估算,打下日本,一年能为朝廷额外增加五百万两现银的收入。

  策论要是考到了,你得从朝廷攻下日本获得的收益入题。

  我自己算过,日本援朝之战死了十三万人,他们本土又在打内战,能用来对抗大明的,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左右。

  别看着元朝的时候,忽必烈攻日那样艰难。现在日本其实很脆弱,只要输一场大战,死上五六万人,室町幕府的整个局面就会崩盘。

  但室町幕府应该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脆弱,还沉醉在当年重创大元的历史经验里呢。”

  说罢,乔毅夹了两块鱼肉吃,又喝了一大口美酒,然后赞道:“难怪圣上待在灵玉宫中很少露面呢。

  关起门来,老婆孩子热炕头,喝酒吃肉、谈天说地,这小日子确实过得有滋有味、温馨得很。”

  乔凤闻言嗔怪道:“父亲,您的思路不要这么跳脱行不行,正说日本呢,不要岔开话题。”

  乔毅笑道:“我能接触到的情报有限,多的也不知道。我能确定的事情,就是圣上已经成竹在胸,而大明与日本之间,一定会发生一些非常出人意料的事故,具体是什么我猜不透。

  圣上的手段,怎么说呢,反正你当了官,一定要忠君爱国,千万千万不要和圣上作对。

  就比如最近和圣上唱反调的那五十多个官员,肯定是不活了,早晚的事情。”

  乔凤问道:“圣上突然与文臣起冲突,意味着快要易储了?”

  乔毅闻言竖起了大拇指,夸赞道:“不愧是我儿子,厉害。今年剩下三个月,天寒地冻的,应该不会再折腾了。

  所以易储应该就在明年了,最明显的信号是,圣上封其长子为齐王,开始命其出现在各种重要场合了。

  圣上自己兼任了八年齐王,现在突然传给长子,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所以你在家埋头读书,我在家给你做饭,咱们安安静静的,千万不要在紧要关头惹事生非。”

  乔凤郑重地点点头:“父亲说的是,儿子记住了。”

  ……

  京城中暗流涌动,不少人都能感知到政局的非比寻常。

  与此同时,有八千余海盗在山东南部沿海登陆,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有三千人,向西奔袭曲阜。一路五千余人,向南奔袭南京。

  由于明军水师主力全部去了最前线,导致沿海守备力量极为薄弱,竟然没人发觉倭寇登陆。

  起初几天,倭寇如入无人之境。

第682章 三千倭寇攻入孔府 衍圣公被迫修

  这次来的都是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倭寇,众人内着软甲、外披粗布袍,带着五日干粮,伪装为逃难流民,兵分两路直入大明腹地。

  一路三千人,沿日照、莒县、平邑方向,直扑曲阜。

  一路五千余人,向淮安急行。按照计划,这批倭寇会在淮安抢夺船只,然后沿运河南下,渡长江,至镇江。

  最后由镇江向西,直扑南京城外的孝陵。

  且说山东这路倭寇,日行百里,五日而至泗水城西的荒山中。

  向西再走三十里,就是曲阜县城了。

  到了这个地步,倭寇们反而不自信了,开始自我怀疑:这也太顺利了吧,为什么完全没人管?

  这个还真不能怪倭寇们,大明的地方官府、卫所就是这样玄幻。

  正统十四年的时候,也先率大军进入山西,骑兵至少三万,按最最保守的一人一马算,也有三万人和三万匹马。

  这么多人马进入山西,在阳和口设伏,硬是没人能发现,袭杀明军四万。

  然后再到鹞儿岭设伏,就跟隐形了一样,还是没人能够发现,又袭杀明军骑兵主力五万。

  再追至土木堡,明军还是发现不了,无法提前预警,然后明军整个就都没了。

  如今山东这路倭寇只有三千人,只有也先当年的十分之一,还没有马,自然更加隐蔽。

  有些卫所或者地方官府发现了,也只是将这些倭寇当作流民看待。

  如今山东到处都是流民,卫所和官府已经懒得管了。

  倭寇假扮成的这帮流民既不抢掠生事,也不逗留徘徊,卫所和官府都巴不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只要在自己地盘上不出事就阿弥陀佛了。

  再说了,山东都太平几十年了,谁也想不到晴天白日的还有几千倭寇会往内地流窜,图什么呢?总不能是去攻打北京吧,几千人都不够天子亲军塞牙缝的,寻死也不是这么个死法啊。

  倭寇们虽然满腹狐疑,但还是隐于一处僻静山谷中休息一晚。

  十月初七,天还未亮,三千倭寇向西急行三十里,来到曲阜城外时,正赶上了开城门。

  城门刚打开,乌泱乌泱的流民便一窝蜂似的往里涌。

  本来按照孔家的意思,如今流民肆虐,没什么事就别开城门了。把门一关,大家在城里歌舞升平不好吗。

  可惜,有鲁藩在此!

  鲁王不许封闭城门,天天要放流民进来,然后在县衙前开设粥棚,赈济流民。

  开始的时候,鲁王自己散家财、耗钱粮,天天为百姓供应米粥。无论老幼妇孺,人人都能分到一碗热粥,虽不能饱腹,但至少可以保全性命,更不用卖儿卖女了。

  最近几天,皇帝从内帑调拨的粮食运到,百姓不仅能每天有一碗热粥,甚至还能领到两个馍馍。

  另外还有一万件被,也发到了流民手中,使得许多人有了遮风保暖的依靠。

  不过相对于数万流民来说,这依旧是杯水车薪,无法长久。

  曲阜百姓,无不感戴皇帝与鲁王的恩德,对于知县和孔府的漠然,则积累了无尽的怒火。

  这么多年,孔府给曲阜百姓带来了什么?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压榨百姓、横行乡里。

  要不是皇帝护着孔府,百姓早把孔家生撕了。

  却说城外的三千倭寇一看,这真是天助我也。乌泱乌泱的流民涌入城中,差役们破罐子破摔,城门口根本就没人排查了。

  那还等什么,三千倭寇混在真流民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城中。

  真流民去县衙,假流民则直奔孔府。

  曲阜县城也不大,孔府又很显眼很好找,倭寇们没费多少力气,就将孔府包围了起来。

  以有心算无心,就算大明京营都受不了敌人偷袭,更何况孔府了。

  孔府的防御措施是针对流民的,但碰上刀口舔血惯了的三千倭寇,那就完全不能看了。

  倭寇冲进孔府,不急着伤人,而是先把孔府之人全部绑了起来。

  然后倭寇分成三批,一批看着孔府众人,一批去搜刮财宝,领头的几个头目却把衍圣公孔彦缙关到书房里,先把后园天皇写给衍圣公的亲笔信给孔彦缙看了,然后逼着他向后园天皇亲笔回信。

  至于回信的内容嘛,要明确答应跟后园天皇合作,谋划与怡王同赴日本,并拥戴怡王复辟,借助日本的力量杀回北京,重夺正统。

  孔彦缙被吓傻了,做梦也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写了这样的书信,一旦被告发,自己还能有命吗。

  一个精通汉话的倭寇头目,颇为善解人意,深知衍圣公所思所想,便将倭刀架在孔彦缙脖子上:“衍圣公,你好好想想吧,写了,你把柄握在我们手里,可能会死。但你不写,立即就会死。

  一个是可能会死,一个是立即会死,自己好好掂量掂量,然后做个明智的选择吧。

  你也知道日本和大明战事正到了关键时刻,我们是真心扶持怡王复辟,以求将现在的大明皇帝赶下皇位,从而解除日本的危机。

  你跟我们合作,将来怡王成功复辟,对你孔府也大有好处。”

  孔彦缙最近屡屡被当今天子冷嘲热讽,明显不受待见,如果怡王能复辟那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但孔彦缙愿意看到怡王复辟是一回事,自己提着脑袋亲自参与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且事发突然,就算真愿意,也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啊。

  决意造反需要心理建设,需要准备时间。

  那倭寇头目知道好好商量,起不了作用,便命两个人禁锢住孔彦缙双手,然后挥动倭刀,往他大腿上一划,顿时就听到了杀猪一般的叫声。

  头目怒喝道:“别叫唤了,就是个小口子,给你个教训而已。你若再不肯写,知道什么叫凌迟不?

  我虽然没有凌迟的手艺,但是割几百刀再让你慢慢疼死,我还是能做到的。”

  可怜孔彦缙,养尊处优大半辈子,如今却吓得腿间一热,瘫软在地。

  头目挥刀,准备继续切割。

  孔彦缙声泪俱下:“别砍别砍,壮士住手,我写,我写就是了。”

  “这不就对了嘛,来来来,扶衍圣公坐好,笔墨伺候。”

  孔彦缙被扶到书案前,那头目先是从故纸堆中翻找出孔彦缙的手迹,然后一边铺纸研墨,一边笑道:

  “你好好写,别糊弄我。我会对照你以前的文章书信,若是你故意瞎写、笔迹对不上,后果你知道的。”

  孔彦缙连连保证:“不敢不敢,绝不敢糊弄。”

  孔彦缙先是哆哆嗦嗦写了一遍,头目摇摇头,又让孔彦缙稳住心神,对着刚写的重抄一遍。

  一直抄到第三遍,头目才拿着信点点头:“这样就对了,笔迹清晰流畅,别人也看不出是被逼迫的。

  哎呀,衍圣公这字写的苍劲有力、大气磅礴,颇有风骨啊!”

第683章 曲阜流民冲入孔府 孝陵三卫全军

  写完信,倭寇头目又命孔彦缙按手印、盖印章,整得明明白白之后,方才心满意足地将信收起来。

  处理完孔府,倭寇们‘借用’孔家的车马,装载着搜刮来的财宝、带着孔彦缙扬长而去。

  半个时辰后,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正挤在曲阜县衙周边等着领取救济的流民们,往孔府方向望去,只见浓烟滚滚、冲天而起,显见是着火了。

  这下流民们高兴了,粥也顾不上领了,都往孔府冲去。

  大家本意是看热闹,幸灾乐祸、感叹上天开眼去的,没想到来至孔府,大门敞开,人迹断绝。

  略作观望,有勇敢的呼喊着带头冲了进去。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万。

  正应了老子之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面的事情,无法赘述。

  与此同时,另一路倭寇已至淮安,夺官船顺运河而下,直奔镇江。

  由于皇帝已经废止了运河钞关,倭寇乘的又是官船,一路上竟无人盘查。

  三日后,倭寇至镇江,弃船登岸,杀向南京。

  倭寇趁明军未掌握情报之机,分兵三路,一路四千人,沿大道毫无遮掩地杀向南京。

  一路七百余人,潜伏进南京东部的山区,佯装偷袭。

  另一路五百真正的精锐,昼伏夜出,潜行至孝陵东南不远处的豹山。

  十月十一日,南京兵部终于收到急报,忙召众守备及南京重臣至守备府商量对策。

首节上一节396/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