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392节

  第二日一早,内阁重臣、在京诸王、公、侯便收到了来自皇帝的礼物。

  这个极为罕见,自景泰朝以来,皇帝很少赏赐臣下。

  倒不是皇帝吝啬,而是有意与大臣们保持距离,并尽量不把亲疏远近表现的太明显。

  工部尚书周忱最是识货,一边端详着精美的掐丝珐琅莲纹冰箱,一边向家人讲解其功用。

  末了,周忱还给出了总结:“这件新奇器物起码价值千金,季布一诺,千金不易啊。”

  周忱看得明明白白,但家人却不懂其中深意,只顾对着新奇的冰箱评头论足,感叹皇恩浩荡。

  周忱子孙皆平常人,所以收下之后,并无更多反应。

  新任户部尚书耿九畴的儿子耿裕,是景泰五年进士,今年才二十七岁。

  收下皇帝的赏赐之后,耿九畴便坐在厅上,悠哉悠哉地喝茶。

  耿裕好奇地问道:“父亲大人就这样收了?”

  耿九畴好奇地反问道:“这是圣上的赏赐,不收怎么办,难道抗旨,你是活够了吗?”

  耿裕摇摇头:“活着哪有够啊,只是儿子不懂,父亲清廉之名,与轩侍郎并称于当世。

  按父亲平时的行事风格,应该上书固辞,并恳请圣上砺行节俭才是。”

  耿九畴闻言教育起了儿子:“咱们做臣子的,清廉节俭是对的。但不能过于迂腐,你还想上书恳请圣上砺行节俭,咱们做臣子的要点脸行不行。

  圣上登基八年了,为了与民休息,连自己寿宫陵寝都没有修,还不够节俭吗。

  圣人教给我们的道理是君忧臣辱,君辱臣死。真要是忠臣,就应该哭着喊着求圣上多五六百万两,先把寿宫陵寝修起来才对,还好意思提倡节俭。

  你不颂扬圣上对百姓的宽爱仁德也就算了,反而还要上书讽谏。

  圣上真是倒霉,竟然摊上了你们这么一帮子佞臣。”

  耿裕被自己父亲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只得唯唯诺诺,连连称是。

  耿九畴又补充道:“我清廉是真清廉,刚正也是真刚正,但谁人不爱其子。

  在不违背忠义的前提下,我也得替你的将来做好打算啊。

  一旦圣上易储,你就去詹事府做东宫属官吧。好好侍奉太子左右,将来于你的仕途大有益处。”

第675章 泰山地震黄河洪涝 内帑赈灾收取

  耿裕又问道:“父亲,易储之事,真的合适吗?宣庙传位于怡王,土木之变后众臣又拥立怡王长子为皇太子。

  似乎怡王一系才是正统,如今我们支持改易太子,岂非不忠?”

  听到这话,气得耿九畴差点拿茶杯去砸儿子:“东吴郡王者,建文嫡子也,圣上亲封,养于京师。

  你现在立即去王府,三跪九叩,向东吴郡王宣誓效忠,我就敬服你是真正的大明忠臣。

  不然你就赶紧给我省省吧,用圣上的话说,这世道谁不知道谁啊,装什么大尾巴狼,你告诉我你是哪门子的忠臣。”

  耿裕又被问住了,建文嫡子朱文圭就是皇帝手中的一张王朝,谁掰扯正统性,皇帝就命谁去向东吴郡王效忠。你不肯去效忠,那你就是装大尾巴狼的假忠臣;你去效忠,那就别再吹嘘自己是朱瞻基和朱祁镇的忠臣了。

  朝野上下,无数仁人志士绞尽脑汁,都想不出破解之法。

  政治斗争,也要讲个师出有名。

  理直才能气壮。

  整个太宗一系,从皇帝到大臣,全都是乱臣贼子,洗不干净。

  所以朱祁钰拉下脸来,自揭其短,在道义上就是一副要同归于尽的打法,让朝野上下都没办法招架。

  另外宣庙戾妃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不管朝野上下信与不信,反正在法理上已经坐实了,史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除非能把景泰一脉彻底推翻,否则根本翻不了案。

  翻不了案,朱祁镇的皇位正统性就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现在还有遗老遗少,所以效果不明显。但一百年之后,这就会彻底变成铁案。

  何文渊这子何乔新,王文之子王伦,皆为景泰进士。所以王文跟何文渊都与耿九畴一样,早早计划着为儿子铺路,将其送入詹事府。

  至少在内阁层面,诸位大学士想的都是如何应对易储之后的权力格局变动,并没有任何人想去阻挠易储。

  文武百官,中下级层面,还是有许多人想不通。但真正有勇气站出来与皇帝打擂台的人,已经绝迹。

  都是两榜进士,都是饱学鸿儒,大多数官员都不傻,早已经看出来了,之前那些与皇帝作对的文武官员,很多可都死的不明不白。

  而现在的朝堂上,所有忠于宣庙、正统的重臣,已经被清洗殆尽。皇帝的手段之强硬,态度之坚决,非比寻常。

  接下来的两月,太平无事。皇帝依旧不视朝,一应军政事务,明面上都是内阁在处理。

  八月初八,盛夏酷暑,蝉鸣鸟唱。

  朱祁钰带着宠妃们改住清凉殿,玉泉山中,绿树繁茂,泉涌溪流,甚为凉爽清逸。

  朱祁钰早早起来,披着被子坐在榻上,一边翻看奏报,一边感叹:“别看大明这些文臣特别能活,他们真不一定熬得过我。

  我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不用炭,夏不用冰。每天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喝着最甘甜的泉水,我就不信活不到九十九。”

  可惜刚吹嘘完,朱祁钰就看到了一封奏本,来自山东按察使陈鉴:泰山地动,似神明之怒,坏百姓房屋千间,伤及数百人。

  另外山东济南、东昌、兖州各府洪涝不断,伤及农田数万顷,百姓流离失所,已有动乱之象。

  朱祁钰以手抚额:“这下完咯,泰山一地动,朝野上下肯定又往皇帝失德上面联想。

  山东遭灾,民不聊生,那就更怪我了。如果不是我征伐不断,也就不会仓储不足,让朝廷拿不出足够的粮食赈灾了。”

  浅雪将另一份奏本递了过来:“夫君看看,河南也没好,黄河下游全都遭了灾。看上去河南比山东还严重些。”

  朱祁钰摊摊手:“没法整了,京师也遭灾,山西也遭灾,幸亏我把亲军主力留在了京师,不然京师或者山西也得闹民变。

  别的地方不知道,山西全省上上下下早就恨毒了我了。”

  浅雪笑着劝慰道:“夫君多虑了,山西士绅百姓应该还不敢如此过分。”

  朱祁钰摇摇头:“我要是突然挂了,你们要紧记着,大明的士绅百姓里,数山西最不可依赖。

  你看看从宣德朝到正统朝,山西干的这些事情。

  首先是从地方主官到士绅豪强,相互勾结,朋比为奸,把大同、宣府等地的府库仓库全部‘借’光了。

  然后就是在中枢三杨的支持下,地方官员与士绅豪强配合,进行走私贸易,养出了瓦剌也先这个腹心大患。

  还有就是侵占卫所土地,压榨剥削士卒,导致卫所制崩溃,士卒大逃亡。

  到正统十四年,山西卫所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剩下的在某些奸佞的带领下,和瓦剌人演双簧骗朝廷。

  朱祁镇先调了四五万京营去大同,结果阳和口一战,被内外勾结,全部坑死。

  无可奈何之下,朱祁镇才开启了亲征。”

  朱祁钰喝了口茶,然后继续说道:“都说朱祁镇不该亲征,守在京师才是对的。问题是,派大将去吧,事实已经证明大将打不赢,只会全军覆灭。

  皇帝守在京师,不亲征吧,要不了多久山西整个省就没了,任瓦剌随便烧杀抢掠。

  抢完山西,再抢京畿,还是挡不住啊,也先还是会杀到北京城下。

  我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觉得亲征是错的。其实当时看,也是不得已之举。”

  林香玉问道:“夫君今天怎么转性了,开始为朱祁镇打抱不平了?”

  朱祁钰冷笑道:“我不是替朱祁镇打抱不平,我是说山西那帮人真他妈王八蛋。

  干的那些破事,我真想一口气杀光了他们。

  反正你们得记牢了,我和山西的仇恨结的很深,我恨他们恨毒了,他们恨我也恨毒了,所以绝对不能对他们放松警惕。

  而且再过一两百年,他们还会勾结外族,大搞走私的。”

  朱祁钰也只能说到这个程度了,至于后世的山西八大蝗商,现在讲了别人也听不懂。

  浅雪笑道:“夫君先别想这些不开心的了,咱们家这几年可是囤积了海量的粮食,以致粮仓里都快装不下了。

  咱们用自家的粮食来赈济北直隶和山东的百姓,完全够撑过今年了。

  至于明年,让徐有贞从南方运回来粮食就好了。

  南京户部只需要负责筹措粮食赈济河南即可。山西则命李秉追缴士绅豪强的积欠,用来赈灾。”

  朱祁钰点点头:“很有道理,咱们有多少粮食?”

  浅雪笑道:“两百万石,轻轻松松就能拿出来。”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哪来的这么多?”

  “您也不看看咱家有多少田产?京城西边几乎全是咱们的地。

  宣庙极爱孙氏,当初一口气就赏给了孙忠四千顷地。这些地后来抄家,全到了咱们手中。

  光孙氏一家,前前后后抄出来五六千顷。还有大大小小的太监的土地,那就更是多了去了。

  咱们一家,才是京城最大的地主,应该也是大明最大的地主。”

第676章 上天降灾群臣讽谏 镰仓幕府遣使

  朱祁钰更加好奇,自己的田产到底有多少?

  虽说普天之下,若非王土,但皇帝也得有点私房钱不是。

  浅雪主动交待道:“在御马监改革之后,皇室名下,有地六万余顷,其分布遍及全国,御马监名下用来养兵养马的土地另算。

  咱们齐王府名下也有六万余顷,主要集中在北直隶。

  加在一起接近一千三百万亩,每年产出我们都是卖出去多一半,另一小半储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朱祁钰闻言,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这些地说多很多,说不多也不多。到了明末,一个福王就四万顷地,我又当皇帝又当齐王,也不过才顶三个福王而已。

  这时候凝香又在一旁提醒道:“若是夫君明年换太子,今年就应该让芳哥儿接任齐王了。”

  朱祁钰琢磨了半晌,方才回道:“也对,老是世子世子的,确实不大方便。我已经把皇位坐稳了,用不大到齐王的名号了。”

  朱祁钰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如果京城没有太子,那在京亲王就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皇位继承人。比如朱祁镇没立太子,在京的王成功被拥立;又比如天启的儿子屡屡夭折,在京的信王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储君。

  浅雪笑道:“那我们姐妹三个就不能再当王妃了,得改任皇贵妃了。”

  朱祁钰点点头:“那帮子佞臣,又该吵着立皇后了。”

  林香玉在一旁笑道:“谁想当这皇后,我就把芳哥儿过继给她,求求大臣们了,别再找我这长子生母麻烦了。”

  “好了,谁也别当了,再有大臣唧唧歪歪,我就杀了他们。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对你们姐妹五个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以后三位齐王妃都改成皇贵妃,就彻底一样了。”

  “我们五个?”

  宠妃们立即就找到了语言漏洞。

  朱祁钰叹了口气:“我把感情分给五个女人就已经够累了,另外十个姐妹,我对她们更多就是责任而已。

  肯定也疼爱,但也就仅限于疼爱了。”

  五位宠妃听了,倒没有再挑毛病,五个女人分享一个男人,肯定比十五个女人分享一个男人要好的多。

  至于独享自己的男人,倒是没人感兴趣。主要整个齐王府上上下下的事务过于纷繁复杂,一个人操持的话,再能干的女人都会被折磨到发疯,抱团取暖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首节上一节392/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