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318节

  明军能否只派军纪严明的精锐进城,并秋毫无犯?我朝国主、大臣及百姓的财富,除土地田产外,可否受到保护?”

  徐有贞、王通都好奇地问道:“你笑什么?”

  “终于来了,快请进来吧。”

  这老者穿的整整齐齐,梳洗得白白净净,一看就是好生优待,没有受过罪的。

  我可以只派皇帝亲军入城,秋毫无犯、绝不扰民。

  刘昌摆摆手:“没什么没什么,仗打得这么漂亮,我有点太高兴了而已。”

  黎浚回道:“只有大明军纪严明的精锐可以进城,入城之后要秋毫无犯,不得侵扰百姓。

  你们回去商量商量向谁投降吧,最好赶紧做决定。最多再有十天,南边那几个小国的联军可就杀到了。

  几人正说笑着,亲兵来报:“大帅,安南特使廷上侯丁列求见。”

  大明皇帝之前给出的条件,要依旧有效。

  圣上英明神武,竟使老夫有一雪前耻之日。”

  当年黎朝太祖黎利就是被马骐逼反的,而丁列正是跟着黎利起兵的老臣之一。

  丁列也不讨价还价,起身行礼,就要先回去和自家皇帝商量商量。

  这时徐有贞却连忙叫住丁列:“廷上侯且莫着急走,本官有件礼物,要送给黎氏君臣与百姓。”

  一旁的刘昌听到这话,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纷纷附和,连忙退开。

  到了这一步,大臣们反而极力避免使用投降一词了,从现在起,投降这俩字,只能从皇帝嘴里说出来,也必须由皇帝来说。

  黎浚点点头:“那就有劳廷上侯亲自走一趟吧,重臣里面,也就您能和明军统帅说的上话了。”

  但是王室财富,要暂归本官保管,由圣上决定具体分配。不过本官已经答应让谅山王从中分割百万财富,这部分要立即兑现。

  丁列问道:“陛下,允许谈到什么程度?”

  寒喧过后,丁列便进入了主题:“敢问徐公,我广威军民被大水所淹、流离失所,不知可否通融一二,命其进城?”

  一个时辰之后,丁列回到皇宫。

  但是刘昌依旧止不住笑意,徐有贞这句‘全靠圣上运筹于帷幄之中’可太有意思了,一提圣上和帷幄,就让人忍不住想到柔情似水的凝香娘娘。

  徐有贞点点头:“大明皇帝的许诺依旧有效,安南王室移居琼州,世袭亲王之位,安南公主依旧是大明皇太子正妃。

  丁列领命,立即便带着几名卫兵策马出城,直奔明军大营。

  阮炽等老臣都认得马骐,先是一个个喜极而泣,然后便聚集上前,对着马骐唾骂厮打起来。

  徐有贞正和王通在中军大帐中聊天:“又一次来到这东京龙城,成山侯感想如何?”

  土地田产可以给大明朝廷,但城中上至皇室,下至普通百姓的财产,都要受到保护。

  丁列的隐含意思,就是去看看徐有贞和王骥谁给的投降条件最好。

  还有,大明需要约束黎宜民,不许他报复我们。

  黎浚急命将马骐押入。

  徐有贞点点头:“我也是第一次统军,没想到打得如此顺利。全靠圣上运筹于帷幄之中,才有了我等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管得住明军,可管不了他们。圣上虽然给我便宜行事之权,但并不包括向这些小国开战啊。”

  徐有贞笑道:“这个马骐年纪太大了,我怕他半路上死了,所以才好吃好喝伺候着。如今当作礼物送给黎氏了,本官以为应该将其凌迟,不过这只是参考意见,你们喜欢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吧。”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和靖远伯谁先接受黎氏投降,谁先入城,谁就说了算。

  徐有贞、王通没听过皇帝的辇车情事,也理解不了刘昌的心思,只能一头雾水地摇摇头。大明水师运力有限,营州卫主力明后天才能陆续到齐,所以现在刘昌是心态最轻松的了。

  王通一脸肃然地回道:“老夫本以为会是‘王师南定交趾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没想到现实却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徐有贞笑道:“廷上侯请再细看,您是认得此人的。”

  我能给出的条件就是这样的,你要是觉得不满意,可以再去找靖远伯谈谈。

  不多时,徐有贞等人将丁列迎入帐中,分宾主落座。

  这两个字威力极大,朝堂一下子就炸了锅。

  至于城中文武官员、贵族士绅,可以保留三成财富,剩下的交于大明朝廷。

  黎浚、宣慈太后、其他重臣都十分奇怪,丁列走的时候垂头丧气,回来的时候神采飞扬,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打了个大胜仗呢。

  “马骐?”

  虽然大的方向,都是大明皇帝已经定好的,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徐有贞和王骥依然有着极大的自主操作空间。

  丁列连忙阻拦:“大家别把他打死了,徐有贞的建议很有道理,这样的奸佞应该凌迟处死、生食其肉,打死了太便宜他了。”

  至于财富,所有土地田产要收为大明朝廷所有,东京城中,百姓其它财产不受侵占。

  丁列也不绕弯子,直接跪下恭贺道:“启奏陛下,明军统帅徐有贞献前任镇守太监马骐,作为礼物,以示和谈诚意。”

  不能打了,但可以骂。众人对着马骐咒骂了足足一个时辰,方才将他押下去好生看管,等着明日开始当众凌迟。

  在笑纳了徐有贞这份大礼之后,黎氏君臣也有了台阶下。

  黎浚作主,命丁列再去王骥营中谈判一番,好对比一下王骥和徐有贞开出的条件,看看哪个更好接受一些。

第549章 安南黎氏负荆请降 北京僧人聚众

  七月初四,东京城中,万人空巷。安南百姓诅咒了数十年、恨不能生食其肉的太监马骐,终于迎来了天道轮回。

  安南的凌迟技术,稍逊大明三分,马骐被剐成一千多片,放入大锅之中加油盐烹煮。然后东京百姓食其肉,喝其汤,以解心头之恨。

  宣泄完愤怒之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开始面对现实。

  七月初六,丁列与王骥完成谈判,返回东京。

  丁列走后,方瑛私下里向王骥询问道:“靖远伯,您为什么给出如此苛刻的投降条件,黎氏君臣能接受吗?”

  王骥笑道:“我本来也不想接受他们投降啊,咱的仗已经打完了,剩下的让徐有贞去处理吧。

  你当接受安南投降,进驻东京城是什么好事吗。大军进了城,你让不让他们抢掠?

  让抢的话,圣上肯定秋后算账,到时候我们吃不了兜着走。不让抢的话,那我们进城干什么去了,还得累死累活地约束将士,纯粹就是吃力不讨好。

  所以圣上在用兵之前就早已经算好了,也就他那八万亲军才有可能在进城之后维持住军纪。

  再说了,圣上也不可能把咱们封在安南,咱还是回师去打孟养吧。最好顺势把缅甸阿瓦王朝也灭了。

  我之前答应了将孟养地交给缅甸管辖,这要是兑现了,圣上肯定把我杀掉啊。用圣上的话说,就是咱们应该一不做,二不休,解决不了问题,索性便把制造问题的人解决掉。”

  方瑛回道:“进攻缅甸总得有个理由吧?”

  王骥笑道:“理由不是现成的吗,缅甸收留思机法,违抗皇命,我等代天行诛,以振国威。”

  说罢,王骥立即又补充道:“不论是麓川之地,还是孟养之地,圣上都不愿意分封给我们。

  只有攻下了缅甸,那大片的土地,你我就算拿不到万顷良田,但几千顷总是有的。咱们的将士,每人都有份,最少的也能分到一百亩。”

  方瑛闻言,方才心领神会,彻底接受了王骥的战略。

  七月初七,黎浚解去上衣,手捧玉玺,率百官出东门,负荆请降于明军大营之前。

  徐有贞、杨信民、王通、刘昌出营受降。

  徐有贞当众宣读了皇帝圣旨,封安南国主黎浚为靖王,封宣慈太后为宣慈王太妃,封谅山王黎宜民为谅王,封黎宜民生母杨氏为昭惠王太妃。

  黎浚、黎宜民从此位同大明亲王,世袭罔替,在广东琼州府为二王各封百里建国。

  黎浚之兄黎克昌封为新平王,其弟黎思诚封为平原王,位同大明郡王,世袭罔替,在广东琼州府为二王各封十里建国。

  安南则正式成为大明的安南省,很快朝廷便会派出文武官员,组建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

  读完圣旨,徐有贞亲自上前为黎浚解开束缚,将其扶起,然后连连致歉:“令殿下惊扰,臣等有罪。

  如今战事结束,还请殿下出榜安民,待民心安定,臣便派兵护送殿下进京面圣。”

  这本是安慰之言,但黎浚听完脸色立即变了:“还要去北京?”

  “殿下勿忧,圣上待人,甚为随和。到时不仅不会为难殿下,反而还会有额外赏赐,必不令殿下空手而归。”

  黎浚不大相信这话,但事已至此,开弓也没有回头箭了。

  城中所有军兵放下武器,移驻城西扎营。

  徐有贞率两万天策卫、一万神机营进入东京城,并第一时间占领了武库。

  依照约定,明军果然秋毫无犯,只接管城防,并不搅扰百姓。

  数日之后,百姓见明军确无害民之举,也便渐渐安下心来。

  而黎朝皇室的财产暂由徐有贞接管,东京城中文武权贵的财富,三成自留,七成上交。至于土地,全部收归朝廷所有,然后重新进行分配。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第一,徐有贞将从权贵手中搜刮到的财富,分出一百万两,以及无数奇珍异宝送往王骥军中,用以遣散缅甸、木邦、孟定等从征土司兵。

  再按照约定,从黎朝皇室财富中分出一百万给黎宜民,以作安抚。

  第二,将皇帝早就拟好的圣旨发往清化府,令占城、真腊等国立即退兵。

  第三,由黎浚亲自书写降表,六百里加急递送北京。

  按照朱祁钰早就拟定的圣旨,徐有贞改任安南、广东、广西三省总督,广东巡抚杨信民兼任安南巡抚。接下来就是在安南建立大明统治的漫长过程,比打仗还难。

  这就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转眼到了七月三十日。

  每天都有安南的军报传来,但朱祁钰左等等,右等等,怎么都等不到黎氏投降的消息。

  朱祁钰歪在榻上,呼天抢地:“还不如我自己带兵去打呢,这等待的滋味真不好受。”

  浅雪笑着劝慰道:“夫君别说傻话,您在这里,恭让皇帝及其亲信都老老实实的,如果您离开了京师,那他们不直接就反了嘛。”

  “嗯嗯,我就是发发牢骚,不可能给恭让皇帝翻身机会的,

  把他降为亲王,弄到南京去给太祖守陵,京城就彻底太平了。只是找个什么由头呢?

  总不能凭空硬来吧,那也太不体面了,天下臣民也不能接受啊。”

  浅雪笑道:“什么由头奴家不知,但恭让皇帝的亲信们对夫君可真是死活不服啊。

  这不,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又写了一道奏本,在那里阴阳怪气地教训夫君呢。”

  朱祁钰冷笑一声:“念念吧,我听听这帮孙子又说我啥了。”

  浅雪清清嗓嗓,抑扬顿挫地念道:“臣闻尧舜兢兢业业,一日万机。盖人君几事之多,非兢业不足以理之也。

  粤观自古帝王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废者。我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以暨列圣临御恪守一道。

  皇上嗣位,正天下臣民仰望治平之时,宜复午朝之典,加宵旰之勤。

  常思曰上天玄远,何以格之阴阳之气,何以召之正人君子,何以使之亲奸邪小人,何以使之远兵戎,何由整刑赏,何由当寇盗反侧,何由平今日黎民,何由安正统之仇,何由复夷虏之祸,何由息经筵之暇。

  每日一二次赐左右大臣以及近侍之官,讲论前所云理政,以绵宗社,以福苍生。”

  朱祁钰听完还没说话,凝香便怒斥道:“这些大臣真是惯出来的赖毛病,夫君这皇帝哪里当的不好了,整天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大臣们不是天天吵着要致君尧舜吗,那他们倒是干活啊。天天逼着夫君日理万机,那还要这些大臣做什么。”

首节上一节318/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