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293节

  皇帝为天下人之父,皇后为天下人之母,而杨荣当着宣庙面前,就毫不掩饰,急吼吼地要废掉自己的母亲。

  我实在搞不明白,杨荣读的哪本圣贤书有告诉他做臣子还可以这么干的。

  是孔子教他这么做的?还是孟子教他这么做的?他依据的是圣人礼法的哪一章哪一条?

  再次,是勾结瓦剌,控制山西,走私各种物资给瓦剌。瓦剌就是凭借这些物资武装骑兵,最终在土木堡一役,灭亡我大明五十万将士。

  就凭这一点,足够他们夷三族了。

  最后,三杨利用辅政之位,以权谋私。靠收受贿赂、兼并土地,共计贪污所得,折银一百六十万两。

  再多的细分罪状,我就不一条一条念了。内阁会下发圣旨,传示天下。你们有兴趣,可以去逐条细看。

  好了,夷三族,行刑吧。“

  说罢,朱祁钰就坐在龙椅上,看着刽子手挨个将三杨的族人斩首。

  在场的勋贵、武将大多是乐观其成的心态。

  而文官一个个脸色都极为难看。所谓官官相护,物伤其类。对文官来说,大多都不愿做的如此决绝。

  但是并没有文官站出来替三杨辩白。

  主要还是三杨做的那些事情,实在是让人没办法替他们说话。

  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大家还能站出来声援一二。但坏就坏在土木堡之变上了。

  土木堡的惨败,证明了宣庙和三杨的弃地求和国策简直错到离谱。

  三杨对瓦剌那么好,不仅没能用孔孟程朱的道德礼教感化瓦剌,反而养出了一头张着血盆大口的怪物,最终差点把大明咬死。

  大臣们也想站出来和皇帝辩论,但架不住三杨做的事情实在不占理啊。

  大臣想和皇帝当面掰手腕,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完全占据了大义名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想跟皇帝玩个无理搅三分,那纯粹是嫌死的不够快。

  于是大臣们诡异地安静至极,就这样怔怔地看着三杨族人挨个被斩首。

  整整砍了一上午,就着血流成河的场面,朱祁钰高声询问道:“寡人决意收复安南,有谁反对,请站出来。”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噤声不语。

  没办法,在收复安南的问题上,大义名分在皇帝手中。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谁反对,谁就不是汉人。你非说安南不是汉人的领土,那我就只能送你去北边了,你当蒙古人去吧。

  《汉书》里明明白白写着安南是大汉的领土,你抬杠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蒙古人,或者去当女真人也可以。

  见百官还算老实,朱祁钰继续问道:”寡人要打造水师,再下西洋,开放海关,减免商税。

  谁赞成?谁反对?“

  此话一出,大臣们终于有反应了,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首先减免商税是没什么人反对的,只要皇帝不嫌自己的钱不够,大臣们是没什么意见的。

  在这个问题上,大臣们摸着良心讲,还是不得不认可朱祁钰的。

  就比如每个皇帝登基之后,都会立即开始修建陵寝。恭让皇帝光修陵寝就了六百万两。

  而朱祁钰执意拒绝修建陵寝,光这一项,就相当于给朝廷省了六百万两白的银子。

  皇帝都做到这份上了,你还硬说皇帝不是真心为了朝廷、为了大明着想,那就没有意思了。

  大家对皇帝不喜欢归不喜欢,但做人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啊。

  百官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开放海关和重启西洋贸易上了。

  但开放海关和重启西洋贸易还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洋贸易可以完全由官方经营,而一旦开放海关,民间便也可以参与了。

  这时候周忱率先出班启奏:“敢问圣上,具体要开放哪些海关?这些海关如何收税?商税又如何减免?”

  朱祁钰回道:“先在山东、浙江、福建各开一关试试。先要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渐全面放开。

  前期,为了鼓励商人参与西洋贸易,海关就暂时先不收税了。

  打造船队、建设水师,由内帑出钱。船队进行西洋贸易赚的钱,统一由户部支配。

  户部得到这笔巨额收入之后,在国内减免商税,并进行徭役改革。以后由官府出钱雇工,不再强行摊派徭役。

  不过这都是大工程,没有寡人说的这样简单,还需要各位爱卿肯与寡人同心协力,共创中兴盛世才行。”

  说罢,朱祁钰又补充道:“一旦海外贸易进入正轨,朝廷收入增加,寡人还会为众爱卿大幅增加俸禄,并进一步增加减税免役的特权。”

  大臣们闻言,在下面讨论的更加热烈。

  虽然开放海禁、再下西洋的小道消息已经传了很久,但第一次听到皇帝在大朝会上,当着百官的面前正式宣布,百官们还是有不小的反响。

  朱祁钰也不劝阻,就任由百官讨论。

  为何朱祁钰会如此胸有成竹,首先,礼部不会反对,因为礼部官员在兵变中几乎死没了,职位都还压着没有补充呢。

  其次,户部不会反对。下西洋的成本由皇帝内帑拨付,赔了算皇帝倒霉,赚了钱全部归户部,世上竟然还有这种好事,户部尚书沈翼恨不能举双手双脚赞成。

第509章 君臣交易探寻共识 重立国策中兴

  兵部如今是主战派当政,杨士奇做兵部尚书多年,留下的兵部温和派已经被朱祁钰清洗干净了。

  杨士奇死于正统九年,其实离现在也没过去几年,朱祁钰继位时,杨士奇的门生故吏一大堆都还身居要职,所以清洗兵部那帮人,也把朱祁钰给累够呛。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如今朱祁钰要出内帑打造水师,建设好了归兵部管理,那兵部当然没有意见了。

  工部也没有意见,本来工部就是负责造这造那的,只要钱给足,造什么不是造啊。

  朱祁钰稳稳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等待着大臣们讨论出个结果。

  按照正常情况,大臣们会通过这项决议的,至少也会允许皇帝试上一试。

  这是朱祁钰根据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明朝的文官们虽然比较不老实,但也还没到‘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程度呢。

  更没有‘文官要你三更死,阎王难留到五更’的统治力。

  就算皇帝做的事情再不符合文官心意,也不是一上来就要弄死的。

  武宗朱厚照都折腾成那样了,都当了十七年皇帝。文官们也不是上来就把朱厚照杀了的。

  天启任用魏忠贤,把文官整治得飘飘欲仙,还当了八年皇帝才死呢。

  崇祯一会杀这个,一会杀那个,更是当了十八年皇帝,最后还是自挂煤山的。

  往近了说,朱祁镇征讨麓川,大部分文官都是持反对态度的。最后打了十年,大半个中国都被牵连其中,劳民伤财,叛乱不断。但大臣们也没有直接宰了朱祁镇啊。

  所以按朱祁钰自己推断,如今这一揽子改革计划放出来,大臣们应该会给个机会,先观望观望,看看具体执行效果。

  如果不符合预期,大家再和皇帝斗争;如果大体还能说的过去,那日子就先凑合着过算了。

  历史上景泰做了九年皇帝,也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让他还位于朱祁镇。因为景泰是大臣们拥立的,还是有相当高合法性的。

  真正存在争议的地方,是下一任皇帝由谁来当的问题。

  而朱见深才五岁,至少要再过五年,等朱见深十岁的时候,才有可能将他推上皇位。

  现在就算百官立即把朱祁钰杀了,朱见深也坐不住皇位。

  所以朱祁钰得出结论:至少五年内,大臣们还是会按照政治规则玩的,就算要掀桌子,那也是五年后的事情了。

  当然了,即便如此,防大臣也要时时刻刻像防贼一样才行。

  朱祁钰胡思乱想了半天,大臣们才逐渐安静了下来,果然不出所料,大臣们还是愿意先给一个机会试试看的。等皇帝把事情搞砸了,大家再站出来清算不迟。

  朝会继续,朱祁钰又抛出了第三项政策:“从即日起,大明不再承认元朝为中原王朝,不再承认大送为中原大一统王朝。

  将忽必烈、宋太祖移出历代帝王庙,将汉太宗、汉中宗列入帝王庙供奉。

  咱们大明是堂堂正正的汉人王朝,不供奉大汉的太宗皇帝,反而去天天给什么元世祖磕头烧香,真是呵呵了。

  还有,《孟子》中被删减的内容全部恢复,正式纳入科举考试范围。”

  此言一出,顿时又炸开了锅。

  之前皇帝要收复安南、重下西洋,大臣们都找不到明确的理由反对。

  但是对于刚刚这些话,那反对理由可就充分的不得了了。

  朱祁钰提出的每一条改动,都是在悍然对抗太祖皇帝。

  林聪第一个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敢问圣上,大元乃是中原正统王朝,这是太祖亲自确定的事情,不知圣上为何要更改?”

  朱祁钰冷冷地瞥了一眼林聪,目光中充满了鄙夷,但根本懒得和林聪就此事辩论。

  你一个汉人,上赶着认鞑虏当皇帝,这也就算了,关键你还责备别人为什么不给鞑虏皇帝跪下叫爷爷。

  跟你辩论都嫌脏了我的嘴。

  林聪等了片刻,既听不到皇帝回话,也见不到同僚站出来声援,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其实林聪的话相当不得人心,文武百官真没有几个稀罕元朝皇帝的,毕竟能进入庙堂的大部分官员都是脑子没有毛病的汉人,谁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哭着喊着认鞑虏当皇帝啊,那不成精神病了吗。

  当初承认大元是中原正统王朝,那是太祖想出来的好主意,文武百官可不背这个锅。

  林聪只得改口问道:“圣上,元人确实是鞑虏,但大宋乃中原大一统王朝,此事早有公论,臣以为不当改动。”

  “呵呵!”

  朱祁钰冷笑了两声,依旧懒得理他。

  这时徐有贞站出来,替两人缓解了下尴尬的气氛:“敢问圣上,忽必烈的牌位从历代帝王庙移出后,应如何处置?”

  朱祁钰听到这个奇怪的问题,先是一愣,继而会心一笑,这个徐有贞可真会整活儿,于是连忙一本正经地回道:

  “孔圣人教导我们,要以德报怨。咱们也不好做砸人牌位的事情。

  这样吧,将忽必烈的牌位移入孔庙供奉。”

  此话一出,大部分文臣都摇头苦笑起来。

  但是依旧没办法反驳,当年是曲阜孔家自己主动跪请忽必烈就任‘儒教大宗师’的。

  那时候忽必烈可是闻言大喜,悦而纳之,并且礼尚往来,蠲免了孔府和儒户的兵赋。

  如今皇帝要将‘儒教大宗师’供在孔庙里,没毛病啊。你孔家人自己尊奉的‘儒教大宗师’,你不能翻脸不认账啊。

  大臣们选择了赶紧略过这个话题,在理亏的情况下,和皇帝抬杠,那就是自取其辱。再迷信的儒教徒,也没办法睁着大眼说瞎话,硬替孔家人把黑的说成白的。

  朱祁钰又继续说道:“寡人要设立京兆衙门,由京兆尹管理京畿十府。这也是吸取土木堡之变的教训,增强京畿的协调动员能力。

  第一任京兆尹,由左春坊大学士黄溥担任。

  好了,我要说的说完了,有什么事情,你们可以奏请了。”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朱祁钰痛快了,接下来该给大臣们好处了。

  这又是一场交易,双方都满意了,大家就可以齐心协力,共创中兴盛世了。

  如果大臣们和皇帝完成了交易,拿到了好处,还继续捣乱,那朱祁钰就有理由继续杀人了。

  这就跟送礼一样,你可以选择不收礼不办事,那没问题。但如果你乐呵呵地收了礼,然后还不办事,还捣乱,那就怪不得别人收拾你了。

  吏部尚书何文渊率先站出来奏道:“圣上,朝廷已经废除了保举制,恢复了铨选。经过土木堡之变与京师保卫战,南方又动乱不断,当此百废待兴之际,再进行京察与大计,会使文武百官更加分散精力,于朝政实在不利。

  吏部官员经过会商,奏请圣上推迟京察与大计的时间。”

首节上一节29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