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69节

  岳正还是探郎,是这里最有发言权的,于是苦笑着向皇帝回道:“陛下说的是啊,虽然我们都有些读书天赋,但当年也全是头悬梁、锥刺股,一点都不夸张。

  读书的日子把我们苦得啊,好多次都感觉坚持不下去了。

  幸亏二十多岁便能一举高中,也算时也命也。”

  朱祁钰笑道:“你们这么一说我好惭愧。要让我参加科举,我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何宜笑回道:“这就和韩信说的是一个道理了,韩信善将兵,而高皇帝善将将。把这个道理套用过来同样适用,臣等博闻强记善读书,而陛下善驾驭百官,掌控全局。

  臣等掌握的是术,而陛下掌握的是道。

  术小而道大,精于术易,而合于道难。所以别看臣等二十多岁便中进士,实则天赋差陛下远矣。”

  朱祁钰笑着点点头,别的不敢说,何宜拍马屁的天赋,绝对在我之上。虽然我自己天天甜言蜜语把宠妃们哄得开开心心,拍马屁技术也算一绝,但是很明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

  君臣几人一边阅卷,一边说说笑笑,但也颇为怡然自得。

  到了下午,考卷已经批阅完。

  何宜、徐正、黄鉴都谦辞推让,公推由岳正来做总结。

  岳正推辞不过,便取出一份考卷递了过来:“陛下,大略称旨的考生占了一半。这其中文采出众,条理清晰的,又占了二成。

  对朝政的领悟,有些灵气的,也就只有二十余份考卷。

  只有这一份考卷,倒是推陈出新,颇有见地。我们四人皆以为此卷当为第一,恭请陛下御览。”

  朱祁钰伸手将试卷接过。

  这一年来,朱祁钰已经将偷懒功夫练到了极致。

  参加顺天府乡试的有上千人,也就是上千份考卷,最终朱祁钰只看了其中一份。

  这个懒算是偷大了。

  但是朱祁钰也不担心会遗漏人才。

  何宜、岳正、徐正、黄鉴每人都将试卷看了一遍。单个人可能会有遗漏,但不太可能四个人同时看走眼。

  取过岳正递来的试卷,朱祁钰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

  看完之后,不禁连连点头。

  通过何宜等人在阅卷时的反馈可知,大部分考生都将土木堡之变的过失,归结为王振专权,蒙蔽太上皇。

  能把责任推给杨洪的,又占一小部分。

  两者加起来,就是绝对的主流。

  敢将责任推到太上皇本人身上的,凤毛麟角。

  至于能给出朱祁钰想要的答案的,只有一个人。

第318章 策论求贤终有大才 皇帝钦点乡试解元

  朱祁钰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是彻底否定宣宗和三杨的乱政。

  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肯定了麓川之役,那土木堡之变,就不能全算在朱祁镇一个人头上。

  这就又涉及到了第三个问题,同意大明需要中兴的观点,就是承认了大明已经衰落

  的现状。

  那谁是导致大明衰落的根源?是正统还是宣宗?

  岳正递过来的这份考卷,便将三个问题,连为一体,给出了一套符合朱祁钰想法的逻辑:

  宣宗和三杨乱政,对外搞出了历代大王朝中最莫名其妙的战略收缩,对内文治也没有什么突出建树。

  区区十年时间,便导致南方进贡体系崩溃,麓川反叛。

  朱祁镇不得不出来给宣宗擦屁股,发动了长达十年的麓川之役,导致南方彻底崩溃,到了民不聊生、变乱频发的程度。

  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大批明军精锐被抽调到南方战场,结果北方战场失控,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最终大明国势极速衰弱,不得不需要明君圣主出来中兴大明了。

  未必就没有其他考生想到这些,但却只有这么一个人敢于在考卷中写了出来。

  朱祁钰看着手中的答卷,其中如何中兴大明,再创盛世,这位疯狂的考生给出的答案是:

  彻底否定宣宗、否定正统,否定三杨,全面进行改革。

  对外重新扩张,抚定四方;对内轻徭薄赋,积蓄民力。

  总之一句话,摒弃掉虚伪的仁宣之治,全力打造武功加强版的文景之治。

  朱祁钰看看何宜、岳正等人,将考卷递了回去,然后重重叹了口气:“唉,就他吧,定为顺天府乡试的解元。

  你们挑出的那二十多份优异的答卷,全部取中。

  至于其他的名额,让内阁决定吧。”

  顺天府乡试一共产出一百名左右的举人,朱祁钰定了二十余人,剩下的名额给了内阁。

  总算处理完了乡试的问题,朱祁钰便起身回温柔乡了。

  虽然是靠在软榻上说说笑笑了大半天,朱祁钰还是觉得很累。

  主要是心累,虽然朱祁钰从不处理庶务,但要操心的事情,还是太多太多。

  所以回到家中,朱祁钰第一时间选择泡在温泉之中。

  浅雪陪在温泉之中,见自家夫君如此劳累,便犹犹豫豫、欲言又止。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怎么了,我的玉妃小娘娘,皇宫那边又闹幺蛾子了?”

  浅雪苦笑道:“早上把夫君的意思传达过去,钱皇后老大不高兴了。看这个意思吧,后宫很快又要着火了,这次主要是烧西六宫或者东六宫。”

  “怎么,太上皇的新嫔妃与旧嫔妃关系闹僵了?”

  浅雪点点头:“这个倒是很正常,人之常情嘛。等夫君选来下一批嫔妃,我们这些旧人同样会和新人闹僵的。

  毕竟如果不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谁会愿意把自己的男人分享给不相干的人呢。”

  朱祁钰闻言,使劲摆摆手:“没下一批了,就这样吧。老子教育我们,少则得,多得惑。

  多少是多啊,十五个极品尤物,够了,足够了。

  基本上每种类型的都涵盖了,我知足了已经。

  还是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日子吧。别闲得没事制造宫斗戏,自己给自己添堵了。

  咱们的策略是,让自家后院固若金汤,让太上皇家的后院鸡犬不宁。”

  浅雪好奇地问道:“夫君下半辈子都不用新女人了?就不想尝尝鲜了吗?”

  “算了吧,好好活着,比尝鲜重要多了。太上皇的新嫔妃是怎么安置的?”

  “这事是钱皇后和周皇后商量着来的,最得宠的那几个新嫔妃,被安置到了万宸妃宫中。”

  朱祁钰点点头,继而紧接着又摇摇头。

  周皇后是怎么想的,能看明白。

  钱皇后是怎么想的,看不明白。

  让几个得宠的新嫔妃和万宸妃住在一起,就等着万宸妃的两个皇子出事吧。

  周皇后希望万宸妃生的皇子出事,人之常情。

  钱皇后与万宸妃是暂时的盟友,怎么也如此行事?

  最近朱祁钰在与宠妃们关系更进一层之后,对女人心思的理解也跟着进步了一层。

  闲了的时候,朱祁钰对重要的人物们反复推演,越想就越觉得钱皇后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朱祁钰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在历史上,朱祁镇被封禁于南宫后,钱皇后所谓的做女工养活一家老小,根本就不是为了卖钱贴补家用。

  而是以做女工为掩护,与外朝的大臣们传递消息,就类似于汉献帝的衣带诏那种。

  朱祁钰自己认为这种推测并不是过于天马行空的,首先历史上的景泰完全就是不够狠的,说朱祁镇一家人缺衣少穿,到了需要靠做针线换钱过活的地步?不至于。

  再者,就算是要做针线,毕竟钱皇后乃是堂堂一国之母,完全就没有皇后做针线,朱祁镇的其他嫔妃在那里看着的道理。

  钱皇后可是瞎了一只眼,瘸了一条腿,就算朱祁镇穷到了需要做针线卖钱的程度,按道理也该是他的嫔妃干活啊。至少是某几个嫔妃干活,完全不需要把责任全压在一个瞎眼皇后肩上。

  而且钱皇后做完女工,是谁替她拿出去卖的?

  这就不得不提朱祁钰另一个更大胆的猜想了:那时候时常进出南宫,去看望钱皇后的,好像只有一个人:汪氏。

  细思极恐啊,细思极恐。

  想到这里,朱祁钰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浅雪见状,认真地问道:“夫君勿忧,要不奴家改天好好劝劝舒良和张永?”

  朱祁钰闻言,一边苦笑,一边连连摆手:“算了,算了,不能再放火了。一个套路玩上三四遍就顶天了,不然也太明显了,那就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再说钱皇后、万宸妃我留着都还有大用。

  反正呢,最后一定要让太上皇‘自然而然’地驾崩。

  一定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绝对不能使用任何会产生嫌疑的手段。”

  说完,朱祁钰又立即补充道:“到底是我兄弟,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只要他们一家人愿意去凤阳皇宫居住,生活上我不会有一丝亏待的。

  他们想活多久,就活多久,我也不会去管他们。

  哎,可惜啊,他们就是千难万难,不离紫禁。”

第319章 召集亲信部署内廷 谋划上皇归后格局

  浅雪好奇地问道:“凤阳皇宫很大吗?”

  朱祁钰肯定地点点头:“嗯,凤阳皇宫比南京和北京的皇宫都大。但是我也没去过,闲置了这么多年,凤阳皇宫现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

  不过只要太上皇一家肯去,我愿意出钱给他们重新修缮,保准让他们住的舒舒服服的。

  而且凤阳和南京离得那么近,换我是太上皇,我一定选择去凤阳蜇伏待机。说不定什么时候天下有变,就可以去南京东山再起了。

  留在北京,军队全在我手里,除了给我下毒,哪还有别的翻盘手段。”

  浅雪闻言又问道:“夫君就没想过学学宣宗?”

  朱祁钰坚定地摇摇头:“不学,我看不起那种人。其实吧,从皇帝的角度看问题,直接将汉王全家杀光,也不失为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手段。

  不过我还是更愿意学习孝文皇帝,好歹也要装一装吧,虽然虚伪了一点,但起码有个温情脉脉的样子啊。

  明天把阮浪、阮让、阮昔、舒良、张永、郝义、王勤叫来,我得亲自嘱咐嘱咐他们。

  否则他们对我心思的理解出了偏差,再闹出些事情来,反倒是给咱们自家添堵。”

  谈完正事,朱祁钰便享受起了极品尤物的服侍。

  朱祁钰一边躺着不动,一边想着后宫的事情:为什么大明的皇帝就总是被喂药,而大清的皇帝就没事呢?

  不论是对大明皇帝下药,还是对大清皇帝下药,其实难度上都着不多。

首节上一节169/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