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65节

  朱祁钰笑道:“同行是冤家。杨杰是嫡子,杨俊是庶子,他们真有多大感情吗?你看看咱家就知道了,一个我,一个太上皇。

  大家都想当嫡子,都想做‘正统皇帝’,最后非得你死我活不可。

  杨家那帮人也是一样的。

  还有杨洪,实实在在地坑死了杨家满门,所以杨杰恨他都来不及,难不成还想着替杨洪报仇?

  再说我只是让杨杰到山西替我捞钱去,又不会真的把他当成亲信。”

  浅雪闻言点点头:“那奴家派人去通知,让他一早就来候着。”

  凝香笑道:“别啊,如今天气又冷了,夫君应该睡到下午再起床。那么早早地起来做什么?”

  朱祁钰摇头苦笑道:“雪儿说的没错,明天我还真得一早就起来。因为今晚贡院就要着火了,要是风比较大的话,恐怕都得把贡院烧掉一大半。”

第313章 借鉴天顺贡院火灾 我大明自有国情在

  景泰元年,是各种‘诸葛孔明’大行其道的时代,每一方的势力都喜欢玩玩火攻。

  至于朱祁钰为什么笃定贡院会着火?

  那是因为贡院它真的会着火,也真的会烧死人。

  太医‘开错药方’医死皇帝,和贡院‘不慎起火’烧死考生,都是反常识的事情,很多人便觉得这些不可能发生。

  并且后世之人,总是喜欢拿大清的经验去反推大明的史实,认为大清发生不了的事情,大明也必然不会发生。

  然而我大明自有国情在。

  大明的贡院是如假包换地会着火的,也是千真万确地会烧死人的,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伟大的天顺皇帝朱祁镇了。

  ‘天顺七年二月戊辰。

  是日,大风,至晚试院火,举人死者甚众,翌日礼部以闻,上命改试于八月。’

  这不是野史,这是《明英宗实录》。

  ‘二月戊辰,会试天下举人,火作于贡院,御史焦显扃其门,烧杀举子九十余人。’-《明史》。

  举人啊,那可是已经有做官资格的高等级读书人了。

  天顺七年参加会试的举人应该在一千五百人左右,一把火给烧死九十多个。

  嗯,是的,文臣们绝对不是故意的。

  朱祁镇将知贡举及监试等官下狱。

  然后这位大明天子的操作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对这些监试的官员们,审也没审,罚也没罚,‘寻宥干复任’。

  这就是我大明的独特国情,烧死九十余名举子啊,没有任何人为此负责。

  别说杀头和贬官了,连个被罚俸的官员都没有。

  这要是搁在大清,涉事官员够被砍头九十多次了。

  但是在大明,魔幻现实主义演绎地如此淋漓尽致。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后面还有更魔幻的:

  礼部认为是试院狭隘,所以才遭受火灾,要求在城中另择一地,改设试院。

  朱祁镇命下工部议之。

  工部左侍郎霍、右侍郎薛远等人给出建议,上书要求将安仁坊草场改为试院。

  朱祁镇给出的答复是:试院仍旧可也,户部草场岂宜擅易。

  于是命霍等人自陈罪状。

  同时六科弹劾霍、薛远专擅。

  最终,霍、薛远及其属下郎中等官皆被下狱。

  现实就是这样魔幻,那些涉事监考官出了监狱,官复原职;提出易地改建贡院,以消除安全隐患的的官员,反而进了大牢。

  对于朱祁镇的这番迷惑操作,朱祁钰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其中涉及到了某些妙不可言的帝王心术吗?难道朱祁镇在权谋之道的第五层,而我只在第一层?

  那可是死了九十多个举人啊,你一个人都不杀的话,以后别人还会敬畏你这个皇帝吗?

  事实就是,这场大火过去不到一年,朱祁镇就领到了大明天子四件套:上不豫、上不视朝、上大渐、上崩。

  想到这里,朱祁钰不禁摇头苦笑,当大明的皇帝实在是太难了。

  哎,还是及时行乐吧。

  朱祁钰命三位宠妃并排平躺在玉床上,然后便做起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

  皇帝在房中潇洒,王通、王琮、赵、舒良、逯杲、卢忠、王春、赵等人却守在贡院南侧的盔甲厂喝西北风。

  众人大眼瞪小眼,既迷茫又无奈。

  还是锦衣卫的刘敬、门达比较佛系,直接放弃了这所谓的立功机会,回家搂着小妾睡觉去了。

  逯杲、卢忠、王春、赵四人是锦衣卫中比较有上进心的,都早早过来,等着抓贼立功。

  之前朱祁钰下过诏命,司礼监的秉笔、御马监的三大太监都可以恩荫两名家人为锦衣卫百户。

  如今资历最老的司礼监秉笔王瑾,选择了养子王春,家人赵出任百户。

  成山侯王通,带着自己的儿子王琮,以及天策卫的两千备灾军士,是今天救火的主力。

  锦衣卫这四个头目是抓纵火者的主力。

  赵作为营州中卫的指挥使,代表皇帝在此监督。

  舒良作为司礼监秉笔,兼东厂提督,负责居中协调。

  反正众人是各司其职,就等着贡院火起了。

  不过在场的这些人,只有王春和逯杲,坚定地相信朱祁钰,既然皇帝说了贡院今夜会着火,那就一定会着火。

  剩下的人,要么是王通、赵、舒良、卢忠这种半信半疑的,要么就是像王琮、赵一样,纯粹觉得皇帝是在跳大神。

  和朱祁钰接触越少的人,就越觉得朱祁钰是在跳大神。

  众人一边喝着浓茶提神,一边面面相觑地发呆。

  这些人里,属舒良人缘最好,交际最广泛。于是赵便没话找话率先搭茬:“督公,您看今晚贡院真能着火吗?”

  虽然舒良自己对贡院着火也是半信半疑,但嘴上肯定是要维护皇帝权威的,于是笑呵呵地回道:

  “陛下乃是天生圣人,口含天宪,既然说了贡院今晚会着火,那就一定能着。

  今晚弟兄们都辛苦些,陛下有令,绝对不能让半个考生受伤,更不放走任何一个纵火者。

  一旦贡院火起,立即逮捕所有行迹可疑之人,先全部投入锦衣卫诏狱再说。”

  逯杲回道:“督公放心,整个明时坊,所有街口都有咱们的暗探守着。一旦火起,整个明时坊立时便会被全面封锁,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卢忠也开口问道:“督公,如果纵火者反抗,该当如何?”

  舒良强调道:“活的,一定要活的。咱们调动了数千人,连个活口都留不住,圣上必然会质疑我们的能力。

  我讲句实话,兄弟们别怪我说的难听。圣上对锦衣卫的能力本来就有所质疑,不然也不会将大批的锦衣卫调离北京。

  如果这趟差事办不利落,把圣上的耐性彻底磨没了,咱锦衣卫剩下的兄弟,恐怕也免不了被调走。

  圣上是不介意将锦衣卫彻底推倒重建的。”

  逯杲、卢忠闻言,皆是面色一凛。两人都明白皇帝是动了真格的,如今北京城内的锦衣卫,只剩下不到三万人,这其中还包含着六个军匠千户所。

  实际上正规的锦衣卫,也就只有二万出头了。

  王春、赵这两位百户倒是完全无所谓,就算皇帝彻底将锦衣卫推倒重建,也影响不到两人的位置。

  几人又闲聊了一番,直至深夜。

  就在所有人都开始迷迷糊糊的时候,王通的亲兵急勿勿进来禀报:“侯爷,贡院起火了。”

第314章 礼部郎中拒绝救火 工部尚书重修贡院

  这个贡院终于还是烧着了,众人反应各不相同,王通变得更加严肃。

  舒良皱皱眉,心中对皇帝预判之精准感到诧异。

  逯杲与卢忠则是跃跃欲试,急着去拿贼立功了。

  王春一脸平静,既不感到吃惊,也不急于立功。反正自己年纪轻轻,又简在帝心,功名富贵早晚都会掉到自己头上来,想推都推不掉。

  赵也是老神在在,稳坐钓鱼台。反正自己的任务就是监督众人,只管冷眼旁观就够了。

  贡院和盔甲厂之间,稍往东靠近城墙的地方,有一座观象台。

  王通带着众人上了观象台,居高临下略一审视火情,见大火已呈扩大之势,连忙下令天策卫救火。

  泡子河穿过观象台,流到贡院东侧。

  天策卫两千将士早有准备,以水车、水桶就地取水,然后往返于泡子河与贡院之间。

  逯杲、卢忠带领锦衣卫去抓纵火嫌犯。

  舒良带着王春、赵来到贡院门口。

  近前一看,果如皇帝所料,贡院大门被上了锁,礼部郎中章纶在大门口守着。以考试尚未结束为由,禁止天策卫入内救火。

  舒良朝左右看看,示意身边的锦衣卫将章纶拉开。

  章纶高声喝道:“乡试尚未结束,贡院不可擅入。扰乱考场者,可是死罪。”

  舒良闻言,挥了挥手中的尚方剑:“本督主是奉王命行事,什么死罪不死罪的。来人,把这位抓起来,送去锦衣卫诏狱。”

  章纶还要呵斥,锦衣卫可不管这一套,数人一拥而上,将章纶拿住,押了下去。

  没了人阻拦,舒良拔出尚方剑,亲自将门锁砍断,然后指示天策卫迅迅救火。

  由于准备充分,不到半个时辰,大火便被扑灭。

  ……

  第二天。

  朱祁钰一觉美美地睡到大中午。

  吃过饭,梳洗罢,方才悠哉悠哉地出来理政。

  此时陈循、王文等内阁学士已经等候多时,见皇帝出来,连忙下跪请罪。

  朱祁钰笑着摆摆手:“算了,着了就着了吧,和你们没关系。就因为我出了那么三道策论,便有人想放把火,给我点颜色看看。

  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参加乡试的考生没事就好。”

  陈循连忙回道:“启禀陛下,部分考生的答卷被火烧毁,部分考棚也被烧塌,您看要不要将乡试的最后一场延期?”

  “不必了,就这样考吧。明天让这些考生到奉天殿与奉天门之间的广场上去重新作答。

  区区三道策论而已,一天时间够了。”

首节上一节165/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