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27节

  朱祁钰一脸赞同地点点头:“行吧,我也受够了,天天洗这个又窄又小的破浴桶,连鸳鸯戏水都玩不开。

  身为男人,却不玩鸳鸯戏水,真是暴殄了你们这群极品尤物。”

  林香玉闻言,起身拉着朱祁钰笑道:“走,主人,奴家到里屋服侍您沐浴去。”

  一日无话。

  第二天,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

  朱祁钰在西厅召开小朝会,向大臣们详细地‘汇报’了这几日的成果。

  朱祁钰说得很隐晦委婉,但是亲信大臣们都听懂了。

  至于为什么不直白一点,那是因为我们的大宗伯胡老尚书回京了,而且非常勤勉,一天不休息,就跑来参加朝会。

  朱祁钰非常的无奈,其余大臣也非常的无奈,胡今年都七十四了啊。眼看过了年就七十五了,还这么老当益壮。

  顾命大臣当过了,内阁大学士也当过了,风光也风光了几十年,就不能主动上个辞呈请求致仕吗?一大把年纪,非逼着皇帝把事情做的失了体面,何苦呢?

  胡唯一的正面作用,就是让朱祁钰相信中医有用。

  这位老尚书平日里精研医学,注重养生,最后竟然活到了八十八岁。

  我的天呐!想到这里朱祁钰下定了决心,一定得把这位老尚书送走。要任由他天天在自己眼前乱晃,他还能再晃悠十五年,这谁能受的了。

  好在呢,朱祁钰正想打嗑睡,胡立即就递来了枕头。只见胡掏出一封奏本递了过来,然后说道:

  “启禀陛下,礼部奏请,按照礼法,应当册立王太妃汪氏为皇后,请陛下允准。”

  “不准。”

  朱祁钰非常生硬地回了两个字。

  胡闻言,立即问道:“岳正上书要求为静慈仙师复位,陛下已明确表示应该尊重元配嫡妻。

  既然如此,王太妃作为您的元配嫡妻,自然应该被册封为皇后。

  否则,静慈仙师复位之事,便与王太妃封后之事前后矛盾了。请陛下给臣等一个准确的说法,到底应不应该尊重元配嫡妻。”

  朱祁钰闻言冷笑道:“那大宗伯自己是什么立场呢?”

  胡回道:“自然是应该尊重元配嫡妻。”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那朕就不明白了,当年朕的母后无过被废、受尽侮辱的时候,大宗伯在哪里?那时候你为什么不尊重元配嫡妻?

  这二十年来,你可曾有一日想过为我母后昭雪陈冤?这期间你又为什么不尊重元配嫡妻?

  大宗伯是建文帝钦点的进士,建文帝,怎么说呢,算您的元配主君吧。您当贰臣当了四十多年,有没有哪怕一次,想到过要关照一下旧主的儿子?

  可怜的东吴郡王被关在高墙之中,禁锢了近五十年,您这位建文旧臣就一点感情都不讲吗?”

  朱祁钰已经彻底不留情面了,直接把‘贰臣’这个憋在心里好久的字眼说了出来。

  说出来之后,心里就畅快了,意念就通达了。

第245章 正统重臣一扫而空 皇帝颁布首批新政

  胡和昨天的汪氏一样,气得脸都涨红了。

  但是‘贰臣’这个字眼,用在胡身上,倒一点没有冤枉他。

  他是建文钦点的进士,这也就算了,毕竟其他建文朝进士也投降了。

  问题是,其他建文朝进士,可没有奉太宗的命令,外出搜捕建文长达十几年。

  所以朱祁钰称呼胡为贰臣,从事实角度讲,一点问题都没有。

  西厅中的其他大臣,都悄悄挪动脚步,主动和胡拉开了距离。

  如今皇帝已经正式确立了权威,连上圣皇太后都彻底妥协了。除了胡这么虎的六朝老臣,哪还有大臣敢和皇帝掰手腕呢。

  再过几天,正统时代就可以彻底宣告终结了。

  新年第一天,正旦大朝,将标志着景泰中兴正式拉开序幕。

  在场的大臣们也都希望见到新朝新气象,再接下来,只要齐王妃顺利生下嫡子,整个景泰朝就算彻底稳固下来了。没了心事的大臣们,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给宣宗和正统两位皇帝收拾烂摊子了。

  所以胡现在处于了失道寡助的境地,大臣们都想着让王太妃和王早走早清静。

  见胡被呛得说不出话来,朱祁钰继续解释道:“至于大宗伯说的立汪氏为后的问题,朕这么跟你说吧。

  朕登基为帝,是因为大明快完了,朕不得已被众臣推举出来暂代君位。

  你看好了,是暂代。等太上皇回京之后,这皇位朕还是要还回去的。到时候朕还会退为齐王,回山东就藩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朕一直住在齐王府,而不住皇宫的原因。朕不配住乾清宫,汪氏更不配住坤宁宫。

  朕暂代皇位,是形势逼人,迫不得已。现在汪氏也要暂代皇后之位,朕就想问,她也是迫不得已的吗?

  大明现在有两位太上皇后,足够行使皇后职责了,朕不明白为什么就一定需要汪氏为皇后了?她到底对大明有什么不可取代的作用呢?”

  大臣们闻言,都连连点头。王文也站出来劝道:“大宗伯,圣上所讲,至理之言也。当时的情况大宗伯也清楚,圣上暂代皇位,是挽救大明的唯一选择。

  圣上登基,名正言顺,道理拿到哪里都能讲的通。

  但王太妃有什么必要,非要暂代皇后之位呢?”

  王文话音刚落,其他大臣便纷纷出言附和。

  胡算是看明白了,道理道理讲不过,嗓门嗓门比不过。皇帝给出了不立汪氏为皇后的理由,而且义正辞严,光明正大。再加上其余所有人都随声附和,没有半点不情愿的意思。那还说什么呢?

  胡只得朝皇帝拱拱手:“陛下恕罪,是臣莽撞了。”

  朱祁钰冷冷地回道:“大宗伯,土木堡大败,大明险些亡国,太上皇有过失。你身为宣宗钦命的托孤辅政五大臣,无论如何,都逃不脱干系。

  朕给留个体面,就不削夺你的太子太傅衔了。你去做南京礼部尚书吧,并改任南京东阁大学士。”

  胡闻言,五内俱焚,差点没有老泪纵横。

  向皇帝鞠了一躬,胡便转身欲退。

  朱祁钰倒并不计较胡的失礼,却依然叫住胡,补充了一句:“大宗伯,后日便离京吧。不过离京之前,朕再交给你这位大宗伯最后一个差事:替朕去王府看望看望东吴郡王。他那里缺什么少什么,立即让礼部报上来。”

  胡怔了怔,咬着牙领了诏命,失魂落魄地离开了西厅。

  送走了胡,朱祁钰靠在软榻上,长长地舒了口气。

  这下唱反调的彻底没了,再过几天,正统朝将彻底成为历史。

  朱祁钰赶在正旦之前,压哨完成了权力的收拢,进入景泰朝,就该专注于内政革新了。

  “这是正统十四年最后一次朝会了。”

  朱祁钰如释重负地对众人笑道。

  王文很直白,不由分说便跪了下来,口中高呼:“圣上英明神武,臣愿辅佐圣上成就景泰中兴盛世。”

  其余大臣这才反应过来,也争先恐后地跪下跟着喊,生怕表忠心表晚了。

  朱祁钰满面微笑地命众人起身,然后说道:“朕要宣布两项新政。”

  大臣们立即齐声回道:“臣等恭闻圣训。”

  朱祁钰心中连连赞叹:大臣们真是越来越知情识趣了。以前自己只知道调教宠妃,没想到,原来大臣们也是可以调教的。你看现在多好,君臣齐心,就能把劲往一块使了。

  于是朱祁钰抿了口茶,便向众人说道:“东城的禄米仓要大幅扩建。而且要分成银仓、漕粮仓、白粮仓、杂物仓。

  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应征白粮数额,从二十万石降至十五万石。

  这些白粮运到京城,分成三份,三万石供给内廷,两万石给光禄寺。剩下的十万石,用于给在京文武大臣、勋贵、皇亲发俸。”

  朱祁钰说完,却听不到大臣们的反应。再定睛细看,只见大臣们都在愣愣地看着自己。

  朱祁钰只得无奈地问道:“你们还是觉得内廷要的有点多?那过几年,朕可以再度削减内廷的用度。”

  大臣们闻言,这才回过神来。主要是大家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皇帝,哪有整天把改革的大刀往自己身上砍的啊。

  运到北京的粮米,分为漕粮和白粮。白粮是苏州、松江等五府产的高品质米。朝廷压榨半天,每年最多也就能从五府压榨出二十万石来。

  这些白粮至少有十五万石要优先供给内廷。

  现在皇帝一上来就改了,减掉了五万石征收额度,以给苏州等五府减轻负担。剩下的十五万石,竟将其中的大头拿出来分给文武百官。

  最重要的是,皇帝自己一石白粮都没要。

  现在大臣们也早已心知肚明,内廷和光禄寺分的那五万石白粮,根本就到不了皇帝手里,皇帝也从来不吃内廷的东西。

  陈循作为户部尚书,站出来回道:“陛下,这大为不妥,哪有做臣子的吃着上好的白粮,君父却一石都不取用的呢?

  这成何体统,我们不成了目无君父的乱臣贼子了吗?”

  朱祁钰笑着摆摆手:“朕给你们的,你们就尽管拿着。至于朕和朕的爱妃们嘛,吃自己亲手种的京西稻就可以了。

  爱卿们放心,朕不会自己委屈自己的。”

  大臣们闻言,这才敢安心领受。北京西山也有成片的稻田,用玉泉山上流出的清泉浇灌,产出来的也是久负盛名的优质稻米。

  消息灵通的大臣们也都听说了,整个玉泉山及其周边的良田,都已经置换到了齐王府名下。如今营州卫已经在周边驻扎巡视,过完年皇帝就要搬过去长住。

  无所谓了,住就住吧。皇帝如此关爱大臣,把优先供给皇家的白粮,都分了大部分给大臣。

  这么好的皇帝,不就是想住的舒心一点吗,这么点小小的心愿,大臣们也不忍心再站出来抬杠了。

  再说皇帝住得远,平时大臣们也能少很多拘束,心理压力也会小一大截。

  要知道太上皇在位时,那可是相当的铁面无情,动不动就把大臣扔到监牢里去,至今不少人都还有心理阴影呢。

第246章 景泰铸钱替换宝钞 大臣再议迎归上皇

  虽然大臣们都不反对皇帝去住西郊园林,但是玉泉山离着紫禁城可有三十里,陈循替众人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敢问陛下,那您以后要如何处理政务?朝会要如何进行?”

  朱祁钰笑道:“政务你们就看着处理吧,朕不是个喜欢抓着权利不放的人,也不想天天看奏本。

  以后在文书房增设专职驿传,正常奏本每天中午统一送来给朕,急务奏本让驿卒加急送达。

  至于朝会,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你们来玉泉山见朕。如果没有急事,也没有朕传召,你们各守本职就可以了。放心,朕不折腾们。”

  众人闻言,都点头表示认可。如今瓦剌被重创,北方暂时消停,一时半会也没有什么急事,所以也不用过于追求时效。

  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大臣们可不知道世上竟会有嘉靖、万历这种数十年不上朝的皇帝。

  根据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经验,大臣们下意识地认为大明的皇帝全都无比地热爱紫禁城。

  当今天子要跑去玉泉山长住,被大臣们理解成了是皇帝的谦退之举,向天下昭示自己只是迫不得已而代摄君位,并不依恋权势。

  等皇位稳固了,皇帝还会屁颠屁颠地跑回来,在群臣的一致要求下,‘勉为其难’地入主乾清宫。

  反正大臣们是这样理解的。

  当然了,大臣们还有另一种解读:此子肖父,眼前的景泰皇帝和宣宗皇帝一样爱玩。

  仁宗、宣宗、正统、景泰这四位皇帝里,除了正统,其余三个都非常好色。

  在生活上,反而正统皇帝朱祁镇才是最省俭、最安分的那个。

  在场的大臣基本都经历过宣德朝,那位蛐蛐皇帝不仅爱斗蛐蛐,还爱出宫溜达,睡乐女、玩名妓、留宿宫外,这些宣宗一样都没少干。

  所以大臣们觉得现在的景泰皇帝也是想陪宠妃们出去玩玩,玩腻了自然就回来了。

首节上一节127/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