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25节

  有那精力,不如多多攒着。明年开春大力耕耘一番,争取最迟后年生下嫡长子,也让自己手下这帮亲信早点把心放到肚子里。

  双方闲聊了大半个时辰,待客人到齐,才一起出至正院。

  在众人的见证下,行了认亲之礼。

  初时,观礼的众人只是惊叹,这个场面是真大气:太祖在世的三个子女全部到场,首辅、次辅主持仪式,四公二侯两亲王做见证人。出席的三品以上文官武将也是乌泱泱一大片,多到都数不过来。

  然后皇帝亲自陪着王妃,先给永嘉大长公主磕头行礼。这倒也就罢了,毕竟永嘉大长公主是太祖的女儿,长皇帝整整三辈,按家礼来说,磕个头也不过分。

  但是皇帝接下来的举动,就让在场众人大为惊诧了:皇帝竟然继续陪着王妃磕头,给武定侯夫妇也行了大礼。

  这下再也没有人敢轻视武定侯郭昌了,皇帝用最有说服力地方式,直截了当地向在场众人表明,这次认亲绝对不是闹着玩玩。

  皇帝毫无疑问是真的拿武定侯当国丈的,而且武定侯在大明的国丈中受礼遇程度可排第三。

  太祖肯定是给自己的老丈人磕过头的,这个没有疑问。

  太宗应该也给老丈人磕过,问题不大。毕竟太宗成亲时还是燕王,而他的老丈人徐达当时是魏国公,磕个头也是应该的。

  之后的皇后出身下降,仁宗、宣宗、正统,肯定没给老丈人磕过头。

  到了朱祁钰这里,荒唐劲儿再度爆发,又大大地震惊了群臣一把。

  不过郭昌夫妇也不好过,战战兢兢地受完礼,武定侯夫人曳氏一边将传家之玉亲自给女儿戴上,一边向皇帝嘱咐道:“今天是认女的大喜之日,陛下的大礼我们就壮着胆子受了,不过只此一次,可是下不为例了。”

  朱祁钰点点头,同意以后只鞠躬便可。

  接下来便是在四公二侯两亲王及在场一众宾客的见证下,将林香玉正式记入武定侯府家谱。从此林香玉的官方称呼变成了齐王妃郭氏。

  认亲礼结束,亲近家人、尊贵宾客一起去了后厅小聚,其他人则在前厅宴饮。

  这顿饭吃到下午,宾客们才陆续散去。有幸见证了这场盛事的人们,回去到处传播消息去了。

  至此,齐王妃的地位彻底稳固了下来。而皇帝,也再次获得了一大批人的支持。

  皇帝娶武将之女,再通过武将外戚与勋贵集团形成联系,和直接娶勋贵之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如今皇帝直接娶武定侯之女,之前那部分保持中立的勋贵,立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动摇。

第241章 六万亲军迎真嫡子 顺势阅兵震慑藩臣

  再说储位之争、改易太子,是个很玄妙的事情。

  以朱祁钰掌握的历史经验来说,大臣们并不介意把朱见深换掉。

  历史上的景泰,权谋手段菜到极致的情况下,都没有任何一个大臣站出来反对改易太子,人心向背由此可见一斑。

  朱祁钰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究其原因,还在于自己的皇位是大臣们拥立的,但太子朱见深却不是大臣们真心拥立,而是太后执意要先立朱见深为太子,然后才肯下懿旨立自己为皇帝。

  所以大臣们也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了扶自己登基,不得不对孙太后做出了妥协。

  总之一句话,立朱见深为太子,大臣们也是不情愿的。

  有嫡立嫡,无嫡才立长。

  如今太上皇二十三岁,皇帝二十二岁,未来两人都完全有可能生育嫡子出来。

  不论是太上皇一派,还是皇帝一派,都未必情愿去全心全意支持一个庶子。

  所以只要不出现夺门复辟那样的意外事件,不论是太上皇的庶长子朱见深,还是皇帝的庶长子朱见济,都不是符合大臣心意的效忠对象。

  在比赛生育嫡子的道路上,朱祁钰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如今朱祁镇远赴西域,而且跟着也先,被脱脱不和阿剌知院的六万大军追得四处逃窜。

  之前给他送去的女人全被扔在了大同,现在朱祁镇想睡个汉女都是奢望,就更别说生什么嫡子了。

  钱氏已经当了八年皇后,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生育能力本来就没有被证明过,更何况现在又瞎了一只眼,瘸了一条腿。朱祁镇还是个极度的颜值控,所以就算在西北打完猎回来,也很难再和钱氏生什么嫡子了。

  至于周氏,虽然被朱祁钰强行提升为皇后,但是大臣心中不认可,也不把她生的儿子朱见深当成嫡子看。

  而朱祁钰则潇洒多了,自己的小王妃还未及笄,年纪轻轻、身体又好,慢慢生就可以了。

  只要脱脱不与阿剌知院的六万大军不叛变,自己想什么时候让朱祁镇回来,就什么时候让他回来。

  后年生出嫡子,就后年去接;大后年生出嫡子,就大后年去接。

  至于明年,那就别想了,不可能让朱祁镇明年回来,再不济也得等到景泰朝第一次殿试结束再说。

  十二月二十一日,清晨。

  林香玉一早起来,去跟着永嘉大长公主、武定侯夫妇去拜了祠堂,正式完成了全部认亲仪式。

  然后朱祁钰带着林香玉一起来到了隔壁的大宁都司新衙门。这原是王振的家庙:敕赐智化寺。

  也就是朱祁镇亲自给寺庙赐的名。

  历史上朱祁镇复辟后,给王振建祠祭祀,那祠堂就是建在智化寺后院。而且祠堂被朱祁镇赐为名:旌忠祠。

  最可笑的是,大臣们不管,一直到明朝灭亡,大臣们都不管。

  直到三百年后,才由充满正义感的‘十全老人’下旨摧毁了这座祠堂。

  朱祁钰在庙中转了一圈,也不得不感叹京师之人对佛的迷恋。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这些人建个破寺院却极尽奢侈之能事。

  也不知道他们口中佛的慈悲,到底体现在哪里。

  好在佛事掰扯不清,朱祁钰也不想过于纠缠,便拉着自己的王妃,又和大宁都司的将官们大吃大喝了一顿。

  之前大宁都司押注在朱祁钰身上,使出了全力,把脑袋别腰带上替皇帝玩命。如今大局已定,是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朱祁钰在席间做了一大堆封赏承诺,光伯爵就给出去了六个,总算把大宁都司的将领哄得个个都兴高采烈。

  众人志得意满,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王妃生下嫡子,彻底巩固住大宁都司的劳动成果了。

  朱祁钰今天也越说越高兴,喝得有点多,在席间撑了个把时辰,就晕晕乎乎回武定侯府睡觉去了,只留下众将继续尽情宴饮。

  两日无话。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放松了整整三天的朱祁钰,带着妃子们回到了王府。

  回到府中没多久,一家人还在太妃屋里聊天,英国公张忠便来回禀祭祀胡皇后之事。

  太妃也想听,于是便命人直接将张忠请了过来。

  张忠将去西山的经过,以及胡皇后的陵寝情况,这次的祭祀流程,原原本本讲了一遍。

  听得太妃也是止不住地唏嘘,堂堂嫡妻元配、正牌皇后,最后落得个嫔御之礼下葬,死后连个祭祀的人都没有。

  送走了张忠,太妃向林香玉苦笑道:“看吧,没有儿子,结局就是这么惨。不是我夸自己儿子,祁钰肯为了你去给一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武定侯磕头,足见对你是一片真心实意了。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们小夫妻俩以后能好好过日子,别像孙太后一样,先是把自己的丈夫照顾得英年早逝,死的不明不白;然后又把儿子教得一塌糊涂,差点把整个大明都送了。”

  林香玉连忙回道:“母妃放心,儿媳懂得‘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人’的道理。能得夫君厚待如此,儿媳便是替夫君去死,也心甘情愿了。”

  太妃满意地笑笑:“有这份心就够了,咱们谁都不必死。都好好活着,一起看坏人死绝,那才解气。

  行了,你和祁钰回房培养感情去吧,舒心安逸地生儿育女才是眼下最要紧的,府里的事情你不用管了,明天我亲自安排着接待东吴郡王。”

  朱祁钰闻言,连忙拉着自己的小王妃回房尝试新样去了,一夜无话。

  十二月二十四日,凌晨。

  朱祁钰出动了六万亲军,从紫禁城奉天殿,一直延伸到西直门外二十里。

  这不仅是为了迎接东吴郡王这位建文帝仅存的嫡子,也是变相搞了一次阅兵仪式。让满朝文武,尤其是外地进京的文臣武将、皇亲勋贵,好好见识见识天子亲军的威严。

  朱祁钰将姿态摆放得非常低,天刚蒙蒙亮,就已经乘辇车赶到城外二十里处。

  一个时辰后,文武大臣才陆续赶到。

  朱祁钰命内阁会同司礼监,依名册点察应到人员。

  结果出乎意料,除了岷王实在年老,辈份又高,被朱祁钰特许不必前来之外,剩下的竟然全都到齐了。

  就连心中极度厌恶朱祁钰的襄王,以及有足疾却刚被朱祁钰强行要求袭爵的定西侯蒋义,孙太后的父亲会昌侯孙忠,孙太后的兄弟孙绍宗、孙续宗、孙纯宗,都全部到场。

第242章 朱文圭入京正名位 朱祁钰进宫警太后

  朱祁钰发现自己过于低估自己现在的权威了。

  本来以为会有相当多的人称病不来呢,但是没想到,终究还是没有大臣、藩王、勋贵敢公然和皇帝打擂台。

  明初的皇帝,本就威权极大,否则朱祁镇也不可能从决定亲征到实际出发只用五天了。

  再加上朱祁钰砍的那八万多瓦剌人头,就实打实的摆在西直门外,所有进京的地方要员、藩王勋贵都亲眼看到了。

  三个月前还不可一世的也先,转眼已经被皇帝整成了丧家之犬。

  那可是八万大军啊,亲王们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也知道自己凑不出媲美也先的军队来。

  至少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个亲王有起兵靖难的打算。

  即便皇帝已经公开表露了为胡皇后复位的意愿,也没有任何一个亲王想要靖难。

  即便皇帝将自己的王妃认到武定侯名下,易储之心已初露端倪,但还是没有任何一个亲王对起兵靖难感兴趣。

  建文帝菜成那个模样,太宗的靖难都赢得十分艰险。

  如今的皇帝已经用京师保卫战的巨大胜利向天下证明了,景泰皇帝至少比建文强个十倍。

  而眼下的亲王们自认才能是远远比不上太宗皇帝的,那这个难靖着有什么意思呢。除了落个满门抄斩,还会有别的结局吗?

  朱祁钰坐在辇车里喝着热茶,其他人则伫立在寒风中静静等待。

  亲王们聚在一处,襄王看向辇车方向,目光颇为的复杂。

  其实从理性的角度讲,襄王也知道如今的局面全是朱祁镇的鲁莽无知造成的,而朱祁钰的上位,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虽然襄王是仁宗嫡子,也拥有理论上的继承权,但襄王离着真正继承皇位,差得远了去了。

  土木堡之变后,从孙太后的立场讲,都未必真的考虑过让襄王继位。

  至于大臣们,那更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让襄王继承大统。明证就是:所有大臣全部一边倒的要求朱祁钰继位,没有哪怕任何一个大臣提出过要襄王继位。

  别看襄王人望不低,但是你真的朝皇帝宝座走两步试试?看满朝文武大臣弄不弄死你就完事了。

  大臣们的第一选择,绝对是让皇统留在宣宗一脉,怎么可能在宣宗还有子孙的情况下,转移帝系到襄王一脉,那不是纯属吃错药了吗。

  所以朱祁镇被俘后,继位的人选,要么是朱祁钰、要么是朱见深。

  考虑到当时的情形,根本不允许立一个三岁小孩子当皇帝,朱祁钰就是唯一的皇帝人选。

  所以朱祁钰的继位,在法理上是没有问题的:不是夺权,不是篡位,而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列祖列宗,朱祁钰不得不出来背锅。

  这也是朱祁钰在继位前后可以各种任性要价的原因。

  作为背这口大黑锅的唯一人选,朱祁钰跟大臣们要点安家费,这不过分吧?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之时,东吴郡王的马车终于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朱祁钰下了辇车,满脸堆笑地立在最前面。

  礼部尚书胡、恭顺侯吴瑾、忻城伯赵荣被派出迎接东吴郡王、西吴郡王。但西吴郡王一家人不愿再沾惹是非,选择了暂住凤阳,所以这次进京的只有东吴郡王一家。

  马车缓缓驶到朱祁钰近前,胡、吴瑾、赵荣等人先向皇帝行礼,然后再恭请东吴郡王朱文圭下车。

  马车软帘掀开,已经四十八岁的朱文圭走出了马车。

  朱祁钰热情地走上前,亲自搀扶。

  两岁时便被关入凤阳,此时朱文圭已经被囚禁了四十七年。由于一直与世隔绝,朱文圭几乎什么都不懂。

首节上一节125/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