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4节

王在晋走上前,作揖行礼道:“特别是涉及裁撤卫所,如果没有陛下当初所指方向,想推动此事落实,不仅是困难重重,且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兵变。

将世袭卫所官群体和治下军户群体隔开,将卫所下辖的屯田,悉数编进地方官田,以较低的佃租,分田叫这些军户租种,的确减少很多矛盾。”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朝廷决定分批裁撤卫所,不代表就不管这部分群体了,他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要想到他们的死活。

仅靠这部分去分流是不够的。

像你们军机处所做,将各地卫所之中,遴选出一批青壮,分流到京城建设、整饬驰道、整修水利,西山募工等事上,就很不错。

让他们能赚取养家的银子,让他们能吃饱肚子,这种直观的对比改变,相信不会有人再愿意过被剥削的日子了。”

大明的卫所制和户籍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不去逐步的谋改,那大明就会被拖死。

像大明所设下的卫所,非但不能给国朝财政带来活性,相反还占着不少财政开支,这就是不好的。

而户籍制度就更是僵化了,被划拨进军户、匠籍、贱籍等庞大群体,被一小撮利益群体控制着,遭受着惨无人道的盘剥和欺压,这些都是不安稳因素,稍有不慎,就会在地方爆发叛乱。

适合明初的制度,不一定适合明末,毕竟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唯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国朝安稳。

“陛下,京畿卫戍调整是明确落实了,不过戍守各处的军队,果真要按各处定编所造兵册,以银钱来实发兵饷吗?”

王洽拱手作揖道:“按照蓟密永三协各处,外加宣府镇各处,以及拱卫京城的京营,这批军队的规模,在崇祯四年就要募满所定建制,那规模将达50万众。

倘若用银钱实发兵饷,仅仅每月所拨开支,就是75万两银子,一年就是近千万两的开支啊。

现在国库这边,一年的赋税才……”

“那不是还有一年缓冲吗?”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别的地方怎样朕不管,但京畿卫戍这一区域,所驻守的各部大军,必须以银钱来实发兵饷。

那粮食和棉布等冲抵兵饷,期间有多少贪腐行为,你们不是不清楚。

崇祯二年的那场外敌侵掠,朕不希望再发生,所以这批军队的兵饷,将采取新的方式实发兵饷,朕要绝对杜绝吃空饷喝兵血的行为!”

王洽所提出的担忧,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无非是开支太庞大,无法确保国朝财政能坚持下去。

供养一批能打仗的军队,是极其耗费银子的,不过这件事情就算再难,崇祯皇帝也必须要做下去。

这50万军队建制,要在崇祯四年悉数募齐,落实操练演武诸事,特别是30万建制的三大营,这是以后征战草原、辽东的强军。

何况每3个月发放一次的兵饷,这批规模庞大的军队,并非只进不出啊,他们都有家眷吧,都有婆娘吧,都有孩子吧,最后肯定是要花出去的吧,崇祯皇帝要通过这批军队,来承载新制钱的流通。

只要能将新制钱流通起来,那朝廷就能通过所铸新制钱,长期获取一项稳固财源,等到大明境内,明确崇祯皇帝所定新制钱,这期间所获取的财源,就会是一笔庞大的收入。

通过这批稳固的财源,就能让崇祯皇帝在其他领域,去建设落实心中所谋,逐步推动大明的改变。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以后拱卫京畿的诸军,相应发放兵饷的制度,必须明确到兵部拟定财政开支,户部进行核算,军机处发放兵饷票据,汇通票号负责实发,并向有司衙署提供票据,收回所拨兵饷数额。

让诸军麾下将士,自己实领所得兵饷,以后京畿卫戍所辖诸军,敢再发生闹饷之事,那就能有效查出是谁徇私舞弊!

有司大臣若是有反对此事者,叫他们直接来找朕,你们军机处这边,给朕绝对落实好此事。”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道。

吃空饷、喝兵血的现象,想要绝对拔除掉不现实。

毕竟总有一些人,会被钱财所迷惑住双眼,抱有侥幸心理,但是崇祯皇帝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遏制住贪腐情况,确保多数人的利益,这样他就能得到50万强军的绝对效忠,到时真出现任何问题,那冲在最前面的,必然是这帮将士!

身逢这等暗潮汹涌的局势下,能以此获取一支支强军的效忠,这对于崇祯皇帝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这本就是不现实的问题,所以崇祯皇帝要进行量化,把其中的难度拆解开,逐步去改变,逐步去落实,等到了一定的层次,就算真遇到棘手的问题,也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改革不是拆房子,要统一思想才行。

第571章 河南巡抚

笼罩在大明上空的阴霾,在崇祯皇帝的不懈努力下,被刺破一角,让阳光得以撒进人世间。

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局势,也算是有所缓和,这使得崇祯皇帝不再那般被动,特别是困扰大明的叛乱趋势,被有效限制在陕西、辽东的区域,短时间内不会威胁北方诸省的稳定,这让崇祯皇帝得以专心致志的梳理和搞钱!

搞钱!

搞钱!

这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毕竟想梳理大明的弊政,铲除掉相应毒瘤,就需要大把的银子支撑。

“陛下,臣觉得毕阁老呈递的奏疏,并非是没有道理的。”

孙传庭拿着奏疏,神情严肃的说道:“毕竟国朝每年所收赋税,都是有定数的,可面对诸多粮饷调拨,国库如果没有些压箱底的银子,真要出现突发的状况,那朝廷就会很被动。”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那依着卿家的意思,给京畿卫戍所辖诸军,包括三大营这边,就不能以新制钱来发放兵饷了?”

“此事也是要办的。”

孙传庭眉头微皱,沉吟片刻后说道:“正如陛下所提到的那些设想,尤其是推动加快新制钱的流通,在臣看来是极好的。

不过臣倒是觉得这件事情,可以分层次的去办,比如暂时发放一半新制钱,另一半用粮食……”

“那卿家是否想过,不一鼓作气的做好,日后朝廷再遇到新的麻烦,就会让有司衙署的大臣,在此事上再做文章呢?”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趁着当前的形势比较稳定,先行将此事明确下来,那反对和质疑的情况,相对会小一些。

如果这件事情出现反复,那别说加快新制钱的流通,就连是否能锤炼出一支支强军,为日后彻底镇压叛乱谋势,都将成为不可控的事情。”

崇祯皇帝所定京畿卫戍区实发兵饷,经军机处提出并开始谋画后,在所难免的在朝引起不小的争议。

存在争议的根源很简单,真要这般去做的话,会给朝廷带来财政负担,同时也让朝中不少的人,失去上下其手的机会。

毕竟实发兵饷变得透明,可操控的区间就变小了,加之还是陌生的方式,没有谁一上来就能琢磨透。

当然在朝形成争议的,还是财政负担。

只要崇祯皇帝能有效解决此事,让大明赋税收缴国库的占比,能相对应的提升不少,那后续就能堵住这些嘴。

孙传庭陷入沉思之中。

就天子所说的这些,他的确想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毕竟天子所谋是利于国朝发展的,可现实却也摆在面前。

进退两难啊。

这就是孙传庭的直观感受。

“算起来,卿家出任顺天府尹一职,也有不短的时间了吧。”

见孙传庭沉默不言,崇祯皇帝笑着站起身,缓步向前走去,“在卿家的治理下,不管是京城改造,还是顺天府建设,都取得较为显著的政绩。

特别是在京城这边,随着阜财坊的初步改造,再到外城各坊的规划谋改,让京城出现的变化很大。

更干净整洁了。

更繁华有序了。

特别是崇文门税关这边,每月所征收的关税等,可谓呈阶梯式递增,由此反映出京城的商业发展。”

“陛下谬赞了。”

孙传庭跟在崇祯皇帝身后,朝殿外而去,微微欠身道:“这都是臣该做的,想要让整个京城,都迎来彻底的改变,至少还需8到10年的时间。

现阶段京城改造所取成效,并没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过顺天府衙这边,针对改造、商业等诸事,筹建起相应的新衙署,这必然能在后续时间内,起到积极地作用。”

不愧是大明的栋梁啊。

就当前京城取得的成绩,竟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像这样的大才,不能只局限于京畿这一小块地域。

崇祯皇帝心里生出感慨。

孙传庭的能力怎样,其心中是最清楚的。

其实在崇祯朝时期下,大明还是有不少贤臣的,除卢象升、孙传庭、陈奇瑜以外,还有孙承宗、毕自严、徐光启、洪承畴、熊文灿等大批栋梁。

只是在原有时间线上,受党争、灾情、腐败、平叛等多重挤压下,让这批大明栋梁,可谓是心力憔悴,最后所面临的命运多数是不好的。

“卿家之才,朕是清楚的。”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停下脚步,转身看向孙传庭说道:“区区顺天府尹,多少有些让卿家屈才了。

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形势,特别是国库的实际情况,朕打算给卿家增添一些担子。

去河南吧,当巡抚。

河南治下问题诸多,灾情是一头,吏治是一头,宗藩是一头,黄河是一头,先前朕就想换河南巡抚了,不过一直没到时候。

现在算是可以了。

卿家出任河南巡抚,若是能将上述诸事做好,所生弊政和毒瘤铲除,那不仅地方能有所改变,国库所征赋税也能相应增加不少。”

“陛下,若是臣去河南的话,那京城改造怎样办?”

孙传庭听闻此言,强忍心中惊疑,对崇祯皇帝说道:“现在京城改造诸事,算是都理出思绪,并开始朝着好的方向进展,臣担心……”

“卿家的担心,朕清楚。”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可是担心接替卿家的人,到任后会推翻卿家所定诸事?放心吧,不会出现这种事情。

朕打算叫管绍宁兼领顺天府尹,先前卿家所做诸事,绝不会变成无用功,甚至会持续的运转下去。”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任主官一道令。

孙传庭所担心的那些,崇祯皇帝早就料想到了,所以在他的心中,早就物色好新任顺天府尹。

确保孙传庭所明确的诸多政策,能有效的继续推动下去。

让孙传庭此时离京赴豫,出任河南巡抚,是为缓解大明的财政压力。

仅仅是崇祯皇帝所知,河南境内的诸藩,所占着的大批田亩,都是不交税的。

这不行!

现在大明的压力这般大,像各地宗藩还是要多出力的,当初筹建宗学,让各地宗藩子嗣进京,这只是第一步罢了。

第572章 摊丁入亩

“卿家,你赴任河南巡抚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尽快筹建河南赈灾行署。”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孙传庭说道:“当前大明官场的吏治很坏,纵使朕想整顿大明吏治,也非朝夕所能做好的。

毕竟这是从万历朝后期,就逐步堆积并形成的顽疾。

整顿吏治是件繁杂的事情,不仅是在朝,还是在地方,都要投入大量精力。

所以卿家要先有一批可靠的人手,来协助你了解河南,知晓河南境内存在那些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孙传庭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千,..";",;;.?源.中?"!裙?..;2.!0!6:"8'5!!6,.'!0;!,"5',:3  事实证明崇祯皇帝在朝特设赈灾公署,在地方筹设赈灾行署,的确帮助朝廷解决不少问题。

像直隶巡抚卢象升、山东巡抚袁可立、辽东督师孙承宗、山西巡抚刘鸿训、陕西巡抚陈奇瑜他们,先后在各地治下筹设赈灾行署,聚拢一批科举无望或无心科举的读书人,的确办成不少大事。

这批读书人没有经历官场的腐化,所以并没大明官员的种种陋习,像什么懒政怠政、以权谋私等等。

不然这批读书人也不可能会吃苦,去基层做各种繁重的差事。

在基层实践中磨砺摔打,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树立价值观,就是崇祯皇帝给这批地方赈灾行署,所明确的核心思想。

首节上一节30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