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3节

茅元仪神情激动,看向孙承宗说道:“随着一批辽将被‘擢’进京,辽西、金州、登莱、天津、东江要筹建水师。

特别是何总兵麾下各部兵马,围绕辽西各处堡所构建防线,以后在辽东的优势,会变得愈发明朗啊。”

孙承宗疲惫的脸庞,露出一抹淡淡笑意。

的确。

随着诸多谋画的落实,大明在新收复的辽地治下,算是立稳脚跟了,特别是复州和盖州两卫,还有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即便建虏八旗想进犯辽西,所面临的处境和局面,可不是建虏想怎样,就能怎样的了。

“前线的局势稳定,这后方也要稳定才行。”

孙承宗收敛笑意,看向茅元仪说道:“辽东督师府迁移到广宁,地理位置重要的宁远,还是要照看好的。

这几日申甫所领平虏前指,正式从觉华岛迁移到宁远城,本督悬着的那颗心,才算落了下来。

以后觉华岛这处海上要地,就移交到辽西水师主管,隶属于我辽东督师府管辖,以应对今后复杂的局势。”

辽东所处局面的改变,必然会伴随着麾下各部的调整,特别是在崇祯皇帝给孙承宗的密旨中,反复强调撤卫设府的重要性,也让孙承宗加快在辽西各处的布防。

为确保这些谋划部署办好,先前被孙承宗留在宁远的茅元仪,被再度召回辽东督师府,协助孙承宗做事。

“不过督师,您将所辖武烈军,留驻在锦州城,而不移防到广宁城,此事是否要再思虑下?”

茅元仪神情有些踌躇,看向孙承宗说道:“毕竟当前我辽东督师府迁移,戍守辽西的各部兵马,也随着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广宁没有一支强军在,终究是存在风险的。

如果说在此期间,建虏若是进犯辽西,没有……”

“短时间内这种风险,是不存在的。”

孙承宗摆手打断道:“何况将武烈军留在锦州城,亦是确保辽西的安稳,毕竟接下来我们督师府,要做的事情会触碰很多人利益。

广宁没有强军不要紧,那就再缔造一支强军,相应的骨干力量,陛下已从京营抽调一批赴辽。

陛下赐名镇辽军!

调原西山火枪营指挥使黄得功,出任镇辽军主将。

此外跟随这批骨干力量一起赴辽的,还有一批直隶赈灾的吏员,那可都是陛下看重的良才。”

茅元仪眼前一亮。

孙承宗的这番话,就是表明要在辽西治下,有序推动撤卫设府一事,甚至在这过程中,还会逐步清理掉辽东将门。

“真是够不容易的啊。”

茅元仪感慨道:“当初错非陛下点明,辽前存在那帮野心勃勃之辈,分批将祖大寿、吴襄这些辽将,调离出辽前,只怕所谓的辽东将门势力,将会继续膨胀下去。

现在辽西夺回来了。

各地驻防也明确了。

围绕新收复的辽西治下,不少利国利民的谋划,也终于能逐步推动了,一旦这些弊政和毒瘤,都能被逐一铲除掉,那大明在辽地的底蕴就更强了。”

“是啊。”

孙承宗神情感慨道:“这一切来之不易啊,过往在辽前这片地域,势力是何等的盘根错节啊。

纵使是本督坐镇锦州,都时常觉得寝食难安,造成这样一种形势,和本督初镇辽前所定战略,是有莫大关系的。

如果没有陛下的英明决断,虽身处在后方京畿,然逐步顺势削减辽东将门,提升泛辽东战略凝聚力,否则本督就是大明的罪人啊。”

镇守辽前的这些时日,随着所掌情况增多,对过去那套平定建虏的谋划,孙承宗是愈感羞愧。

修筑坚城硬堡,以步步为营为根本,构建起联防屏障,不断向建虏紧逼,看似能挡住建虏兵锋,可实则所消耗的粮饷,那给国朝造成何等严重的负担。

而崇祯皇帝所提的泛辽东战略,不求一地能支撑所有,但求能稳定住局势,利用海陆协同的方式,有效发挥大明仅有的优势,相互牵制住建虏八旗,在相应的相持下,不断削减建虏的战争潜力。

就当前所取得的进展来讲,无疑是很成功的。

特别是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顺势在辽南强势崛起,这也让辽东这片黑土地上,从过去的双方针锋相对,演变成三方对峙的姿态。

“督师也不用这般说。”

茅元仪出言宽慰道:“毕竟当初辽前的局势,比现在还要恶劣,您要是不那般做的话,人心惶惶之下,建虏能都打到山海关去,一旦山海关告急,必引起京畿的动荡,到时……”

“别出言宽本督的心了。”

孙承宗摆摆手,轻叹道:“错了就是错了,陛下不止一次的说过,人活于世,谁能保证不犯错?

但是知错不改,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现在辽前的局势明朗,本督要就先前犯下的错误,做出相应的改正,有申甫所领平叛前指,帮着督师府稳定锦州、宁远等地,我们就能专注一些,做好辽西的纠错了。”

撤卫设府一事,孙承宗是下定决心要做好,在此期间遇到任何阻挠和掣肘,他都不会后退半步。

若是能将辽西治下的土地,全部充当官田,哪怕是后续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物,再筹建相应的工坊,也能逐步减轻对国朝的负担。

只要能将辽西一带梳理出来,混乱的秩序稳定下来,那以后大明就能轻装上阵,专心对付建虏了。

第569章 辽西新生(2)

锦州城,平叛前指衙署。

“时下我们平叛前指,从觉华岛迁移到锦州城,所承担的职责,也相应的做出一些调整。”

申甫神情严肃,环视堂内所聚众人,朗声道:“为应对全新的局面,平叛前指这边,要增设几个分司,以确保各领域的安定。”

周宗良、曹文广、丁绍剀、艾国先等诸官吏,无不流露出亢奋的神情,若能授一处分司主官,能做出相应的政绩,就能擢回在京的军机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所特设的军机处,内部构建起完成的晋升体系,以确保整体谋画的运转。

“先说榷关一事。”

申甫眼神坚定,伸手道:“过去为减轻国朝的财政压力,经陛下允准,特在宁远开设榷关,以向蒙古各部贩卖茶叶、丝绸等各类商品。

辽东督师府对宁远榷关的监管,一直都是很严格的,且构建起完整的体系,不过现在孙督师他们,迁移到广宁城了。

这涉及榷关诸事,需要移交平叛前指统辖。

鉴于这样的形势,经平叛前指呈递密奏,得陛下允准,特设榷关分司,以统筹监管相应事宜。

同时为更好的统战差事,后续还要在辽西那边,再筹建起两到三个榷关。

所以今后榷关分司的侧重点,就是发展榷关经济,以所设的诸榷关,来统战内喀尔喀、察哈尔、喀喇沁等部,同时设法攻略科尔沁蒙古诸部。

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削减建虏在草原各部的影响力,具体的谋划部署,平叛前指已经明确,周宗良,你可能担负起此重担?”

被点名道姓的周宗良,难掩内心的激动,在众人的注视下当即起身,拱手作揖道:“愿为大明效死!”

仅是申甫所说的这些,周宗良就清楚所设榷关分司,究竟肩负起怎样的重担。

这不仅要减轻国朝的财政压力,还要拉拢分化诸蒙古各部。

“鉴于当前的复杂局势,除了蒙古各部外,还有新生的辽东义军,我们平叛前指要更加注重统战策划。”

申甫继续说道:“所以经陛下允准,要增设统战分司,曹文广,这个重担你可愿担负起来?”

“愿为大明效死!”

曹文广当即起身应道。

相较于大明过去在辽地所设的职官,崇祯皇帝以辽东督师府为主,外派平叛前指为辅,构建一套相辅相成的班底,来增强对辽前的掌控力度。

等到辽前的弊政和毒瘤,被逐一的铲除掉,这两个衙署会进行合并,以丰富地方官府的职权属性。

辽东这片疆域,不能只赋予军事属性,其内在的民生建设、经济发展等等,都必须要逐步完善。

辽东都司必然要裁撤掉的,升格成承宣布政使司。

申甫逐一讲明其所领平叛前指,除了增设榷关、统战两个分司,还将要增设监察、巡察、谍战、后勤、矿业、工坊等诸分司,以分担辽东督师府的压力,让孙承宗能更加专注于辽西的谋改。

丁绍剀、艾国先这些分指的官吏,都得到相应的擢升,连带着麾下所辖众吏员,皆得到相应擢升。

“诸位,首先要恭贺你们,所领职权得到相应擢升。”

在众人的注视下,申甫站起身,抬手一礼道:“增设的诸分司,皆是陛下拟定,相应的官职,亦是陛下所命。

这代表着你们过去在分指所做,取得的相应政绩,都得到陛下的认可和信赖。”

周宗良、曹文广、丁绍剀、艾国先等一众官吏无不是面露激动,相较于自身得到相应升迁,更让他们内心深处所在意的,是他们在辽前所做种种,都在天子的关注之下,这就变得不一样了。

如果他们能多多为天子分忧,为社稷虑,让辽前所处的乱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稳定下来,并协助辽东督师府镇压建虏叛乱,收复过去丢失的疆域,那他们必然能扛起更重的担子。

“但是我等从京城赴辽,为陛下分忧,为社稷虑,并不只是为了当官,如果只是为了当官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来到这片苦寒之地。”

申甫继续说道:“军机处外派的诸平叛分指,没有一个是能充当镀金场所的,是必须要扛起相应的职责和担子的。

所以有几句话,本官要提前讲明。

如果在后续所辖领域,出现懈怠的现象,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诸不法事,那到时就休怪本官不讲情面了!”

“下官等领命!”

众人当即作揖应道。

对于特设的中枢军机处,崇祯皇帝心里是很重视的,这不仅关系到大明的平叛诸事,还涉及到日后的军事谋改。

大明原有的那套国制框架,总体来讲是能够继续用下去的,不过想让大明变得更好,就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厘清和明确相应职权,好叫大明能高效运转起来。

“辽西能从建虏之手,重回我大明治下,是来之不易的事情,期间究竟付出了什么,诸位心里都是清楚的。”

看着众人的反应,申甫面露感慨道:“不过收复回来容易,如何叫辽西安稳的被我大明统治,这亦是关键所在。

辽东督师府将会在辽西那边,推行相应的谋划和部署,我们平叛前指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帮助孙督师他们,减轻相应的压力。

尤其是这辽西走廊一带,是否能像现在安稳下去,就决定了之后辽西谋改的进程,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会更多。

多余的废话,本官就不说了,从即日起,平叛前指将进入到戒备状态,希望诸位能用最短的时间,开辟出相应的成绩。”

“喏!”

众人轰然应诺道。

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开始在辽南那边积极改变,围绕辽西这边的改变,也同样是按部就班的推进着。

相较于此前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现在崇祯皇帝的麾下,有着不少的人才,是能在合适的位置,担负起相应的职责,这是确保大明能不断改变的根本所在。

第570章 军机处的大礼

在一个矛盾重重、体制僵化、阶层对立的环境下,想要推动谋改维新,首先要做的就是笼络人材,培养人才,让他们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做合适的事情,如此才能逐步改变,将宏观层面的谋划,量化成一个个小目标才行。

武英殿,军机处。

“看来想要做成一些事情,只要真的去做,而不是单纯靠说,靠想,也是能明确的做下去嘛。”

崇祯皇帝翻阅着奏疏,面露笑意的赞许道:“军机处此次做的不错,明确的京畿卫戍调整一事,能平稳推动落实下来,顺利裁撤宣府镇、顺天府、永平府所设卫所,明确各镇卫戍区建制,清查出这般多的田亩。

不仅让拱卫京畿的整体建制,都变得明确下来,有效落实守土有责,确保京畿边防的绝对安全。

而且让国朝减轻不少负担,让国朝所征田赋能增加不少,关键是这批世袭卫所官,被揪出不少蛀虫败类!”

王洽、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一行,脸上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些许轻松的神情。

京畿卫戍调整一事,从崇祯三年就提出并明确要落实下来,直到现在才算是告一段落。

期间承受多大压力,面临多少难题,遭受多少非议,唯有王洽、王在晋他们心中最为清楚。

毕竟这些事情做起来,就是会触碰到利益,得罪一批人,可事情摆在这里,他们军机处不做好,那天子必然是会生怒的。

“陛下,京畿卫戍调整一事,能有序的推动落实,并非是军机处的独功。”

首节上一节30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