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165节

  “那人心高气傲,没必要攀附,你且好好读你的书,凭你的聪明才智,以后定然不比他差!他那人纵然有大才,心高气傲,明明可以提早参加会试中第,非要熬上几年,为了就是状元!我怀疑他先前卷纸被烧,说不定里面有猫腻,跟他那老爹一样,虚伪至极!”

  祝枝山看来对这杨家父子很没有好感。

  “夫子,你可跟杨家有过节?”

  秦邵很是惊异。

  “无!单纯看不惯!”

  祝枝山傲娇地答道。

  “我也看不惯!”

  秦邵附和。

  怪不得两人为师徒,讨厌人的眼光都是一样的!

  “秉用,地上凉,起来吧!”

  看这里这样吵闹,秦邵有些反感。

  秦邵就想着出去偷偷气,反正他也不怎么喜欢那些诗词歌赋。

  谁知道,那祝夫子直接朝那仍然趴在地上的张璁走去,还同那人搭起话来。

  那人真是够坚持的,坐地地上还朝被众人拉远的夏言“亲切问候”。

  “夫子?”

  秦邵有些惊异。

  这祝夫子干嘛去劝那刺头?莫非他认识张璁不成?

第185章 两个会试钉子户

  “秉用(张璁字)!算了,起来吧,地上凉,小心生病。”

  祝夫子朝那脸上被挠得五彩斑斓的张璁说道,顺手拉人起来。

  那张璁看来人缘并非很好,不少人拉夏言,无一人拉他,只能尴尬地偎坐在地。

  “希哲(祝枝山字),他们竟然嘲笑于我,一样治经,凭什么他们就高贵?纵然我六试不第如何?那只是我运气不好,也比他们谄媚攀附要好很多!一帮拉帮结派的蛀虫!蛀虫!”

  张璁喋喋不休道。

  “秉用,算了,你也累了,我邀你吃酒,走,咱们吃酒去!”

  祝枝山跟那张璁倒是颇为熟稔。

  秦邵有些迷惑。

  祝枝山拉张璁去吃酒,结果一摸衣兜,空空如也!

  才想起今日出门太急,忘记带钱。

  “自明,我未曾带银两,你请我们吃酒!”

  祝枝山也不跟秦邵客气。

  秦邵摸摸鼻子,随两个出了园子。

  这文人一个个可真够奇怪的!

  不过想想这大明本就是文人的盛世,百花齐放,自然有不少奇葩。

  距离前世一个比较近的时代,就是大思想碰撞时期。

  很多文人也是经常吵闹,在报纸上你来我往地骂架,听说还有不少骂着骂着开始约架的。

  有个相当出名的姓陈的人士,在大胡同与人争风吃醋,还跟人干架呢!

  “夫子,你跟他是老乡?”

  秦邵趁那张璁整理衣冠的功夫,好奇地问祝夫子。

  “非!他是苏省温洲人,我是浙省吴地人,怎么会是同乡?不过都是江浙一带之人。”

  祝枝山好奇自己这徒弟怎么一直打听这张璁是为何。

  祝枝山不爱与人争论,其实跟张璁并非一路人,他其实早些年也看不惯张璁做事。

  张璁这人心理敏感执拗,喜欢与人争论,争着争着,就跟人干架起来,外号“二杆子”!

  祝枝山是世家出身,从小条件优渥,跟张璁这穷小子跟本不是一路人。

  只是有一年赶考,突逢恶劣天气,路上他生病发烧,观路年纪也小,不懂照顾。

  幸好遇到同在路上张璁,因为路况不好,且官道距离村子远,大夫不好找。

  张璁背着他跑了二十多里路到村子找到游医帮起诊治,才捡回一条性命。

  说起来张璁算是他的救命恩人!

  自此,两个屡试不第、同病相怜的“会试钉子户”开始有了交往。

  “夫子,既然他对你有恩,你开始怎么不去劝导?看他吃亏?”

  秦邵不解。

  “他那性子跟个犟驴一样,不打一架难得消气!且他打架的时候,越劝气脾气越大,我还不了解他?且他这样闹闹也好,纵然对名声不甚好,也免得那些人总轻视于他!”

  祝枝山叹气道。

  “我说希哲,这是你那学生?你不会又跟他说我什么坏话吧?”

  张璁整理完衣冠,拿着自己的东西出来。

  “哪能?我跟他说你在《礼》方面很有研究,改天让你指点指点他!还有诗词方面,我这徒弟写诗总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意境,你也多给他指教一下!”

  祝枝山急忙辩解道。

  “这还差不多!别的不说,就《礼记》,别说那杨慎,就是那沽名钓誉的杨廷和也跟我没法比较!希哲,看在你的面子上,以后我就指点一下你这徒弟!”

  张璁一点也不客气。

  “多谢张夫子!今日我请二位到最好的酒楼德玉轩喝酒!”

  秦邵直接说道。

  “嗯,不错,不错,希哲,你这徒弟上道,我喜欢!喜欢!”

  张璁哈哈笑道。

  五彩斑斓的脸配着他张扬的笑声真是有些什么。

  怎么形容呢?

  惊悚!

  不过秦邵没敢说出口。

  这位伶牙俐齿、骂人一绝,他可不敢得罪这人。

  “希哲,你这次考试如何?可有信心?”

  席间,张璁问祝枝山。

  “感觉比上次会好些,反正题全部做完,所写文章自我还算满意,这次能否成,只看天意!天意!”

  祝枝山说道。

  心态倒是不错。

  “嗯!我也做完了,只是策论文章有部分不是太满意,这次不知道会不会……哎!算了,不行,我就去找个私塾教书,饿不死就行!”

  张璁倒是豁达。

  “秉用,你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不行的话,你先教书几年,有了积蓄,厚积薄发再考不迟!我年长你十多岁,年纪已大!”

  “我想好了,今年是我最后一次,成不与成,都无妨,也算尽力了!且我儿祝续已继承我衣钵,就是我考不上,还后继有人,希望他能帮我实现吾之梦想就行!”

  祝枝山叹口气说道。

  说起这会试,两位“会试钉子户”半场沉默不言。

  祝枝山将此当作最后一次考试,除了自身年龄大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这些年,儿子与他在上京参加考试,纵然家里原先还算殷实。

  但上京居大不易,各种应酬都是不小的开销。

  妻子去世后,自己也不懂财产管理,儿子祝续也是个老实的。

  家里进项不多,生活也是每况愈下。

  “希哲,纵然我比你小些,你比我情况要好。你官宦世家,即使不中第,明年还可以以举人选官,也可弄个偏远知县当当。我不行,就是通关系,最多也就是个县丞之类的,还不够养家。”

  大明当官,家庭背景也是很重要的。

  父辈如果是官员,子弟即使不能中第,只要有些许功名,也能靠父辈的荫封选个小官当当。

  但如果是普通白身之家,那就比较难了,做个县丞也是要有关系的。

  “我舅父将我供养大,我还未曾报答其养育之恩,必须飞黄腾达,让舅父以我为荣!”

  张狂桀骜的张璁说起舅父,眼睛微红,似乎已经微醉。

  秦邵没想到这二杆子的狂人,也有温情的一面。

  祝夫子小声解说,秦邵才知道这张璁也是个苦命人。

  7岁的时候父亲就早逝,娇弱的母亲不堪承受没了丈夫,不久也去了。

  张璁成为孤儿,还是舅父张春益看他可怜,收养了他,将他养大。

  不过张璁也听话懂事,读书不错。

  13岁的时候,就以文采在当地出名;

  23岁中举!

  只是自此之后,会试一直不第,如今已经是第六次参加会试了。

  张璁纵然得了举人,家里有田地,且可以免税。

  但为报答舅父,那些田地收入都归到舅父名下。

  这些年他为会试考试,一直省吃俭用,在上京的日子也是很不易。

  因为先前贼乱中断了一次会试考试,按说后年还有一次会试加试。

  张璁已经觉得这次考试不理想,可留在上京好好再苦读一年。

  不用再回家乡,路远耗费时间,且到时候再来上京也会浪费不少时间。

  只是张璁囊中羞涩,在这上京根本无力承担生活花销。

  先前祝枝山还帮忙他不少,只是他如今手头也不宽裕,且他夫子两人科考,家里很多时候已经省吃俭用。

  自然也无力帮忙祝枝山。

  “夫子,为何不在这上京附近找个私塾教书,边教书边读书等待科考不也行?”

首节上一节165/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