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78节

可问题是,这里的严重与不严重,是相对而言的。

建文朝的史官都将心思用在“靖难之战”的记载之中去了,对于倭寇的问题,只寥寥数笔,甚至都懒得记载,导致人们误以为建文时期并没有多少倭寇。

可现实并不是如此!

不是没有倭寇,而是没有人去关心,也没有人去理睬,无论明军是赢了还是死了,在靖难大局之下,都不足以吸引建文帝的目光。

可当朱允改变一切,大明没有靖难烟尘的遮盖,倭寇的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三个月,倭寇之乱可平!”

朱允不打算效仿嘉靖皇帝,将问题拖了十几年,打算以雷霆手段,彻底让倭寇消失。

抛开倭寇问题不谈,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山西移民与山东会通河之事,而两件事归根到底,又是钱的事。

局面铺得有些大,再这样下去,就要出现财政赤字了。

朱允回到坤宁宫,看到宫女正在向外搬物件,就连马恩慧一向喜欢的珊瑚树也搬了出来,不由喊住宫女,问道:“这是何故?”

宫女小心地放下物件,行礼道:“回皇上,皇后想要将这些物件变卖,换成钱粮以资沿海百姓。”

朱允有些感动,这就是马恩慧。

户部在那里斤斤计较,官员在那里推诿,只有自己的女人,毫无保留地支持着自己。

“送回去吧,这点事还轮不到变卖家产。”

朱允笑了笑说道。

宫女听闻之后顿时欢喜起来,连忙安排人重新搬回去。

朱允走入坤宁宫,对盘算着一件宝物能兑换多少银两的马恩慧说道:“好歹是大明皇后,若寒酸了,岂不是令人笑话。”

马恩慧看着宝物又回来了,不由着急起来,道:“臣妾都听说了,皇上需要很多钱,可户部不愿意给。眼下中央钱庄的钱还不能轻易动用,炉子、羊毛纺织品销售也跟不上了,只依靠着医用纱布、中华书局与文工团,收入总浅薄一些。这些宝物虽好,终究不是钱粮……”

朱允看着马恩慧,嘴角含着笑意,道:“变卖宝贝,筹集的钱财也不过是一时之用,非是长久之计。总需要一个新的法子才行。”

“新的法子,这天下哪里有那么多赚钱的法子。”

马恩慧有些苦闷。

朱允坐了下来,在桌子上翻找着,道:“慢慢想,总会有的。”

“皇上的书臣妾放起来了。”

马恩慧说着,便安排侍女去书架中取来。

朱允微微点了点头,目光看向桌案上的信,不由抽了出来,问道:“谁来的信?”

马恩慧莞尔道:“还能是谁。”

朱允看了看信封上的字,顿时了然,这是丈母娘来的信,虽在京师,却也不方便时常入宫探望,只能偶尔来一封信,顺便托人带点东西入宫。

“那,这赚钱的法子不就来了?”

朱允眼神一亮,挥了挥手中的信。

“这算哪般法子?”

马恩慧皱眉,一脸疑惑。

朱允看着缺乏商机意识的马恩慧,笑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难道说寄信不是商机,不可以赚钱?”

古代不像是后世,想谁了一个电话过去,隔着上万里也能“面对面”。

古代是从前慢的时代,寄信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

古人如何寄信,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

别想了,八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都轮不到寻常人,驿站是给皇室与官府服务的,跟平民一封信的关系都没有,这个时代也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项目。

那普通民众如何寄信?

最典型的方式,就一个:

找人捎带。

比如张三家住江西,现在要去京城赶考了,隔壁家的二嫂子听到消息,便托人写了信,找到张三:我儿子在徽州府呢,你路过的时候,给捎个信……

如果是县太爷要进京述职,或县太爷要调任了,那也可以捎带信件。

但前提是,你得认识人家县太爷。

有些官员有社交牛什么症,结交了无数朋友,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一旦出远门,那行李绝对少不了……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东晋时期,豫章郡守殷洪乔去南京了一趟,准备回豫章,不少南京的朋友找到殷洪乔,让其捎信回去,殷洪乔收了信,数了数,竟然多达一百多封。

殷洪乔也可能是认为信太多了,占地方,也可能认为自己是官员,又不是什么信差,于是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把信全丢到了河里……

当然,也不能完全指责老殷,你若是出国了,几十个朋友,几十个清单,让你去免税店买东西带回去,你估计也会暴走……

可问题是,找个当官的朋友并不容易,而且等当官的出差,是不是有点太熬人了?

三年一述职,难道三年传一封信?

捎带不可行,那就只能找其他法子了,这个法子就是找特殊的人来邮寄,而这一群人,就是商人。

商人出差的频次可比官员多多了,而且还有着“规律”,走南闯北,能带的区域也广。

只不过商人嘛,他们需要先顾买卖,空了再去传信,时间也比较长。当然,他们也收费,几十文,上百文都有。

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信客”,专门负责传信或传物,这类人和后世的快递员、邮递员差不多了。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邮筒”,即细长的竹筒。

此外,那就是飞鸽传书了,只是这小东西局限性太多,成功率太低,想保证成功,估计一次要多飞几只鸽子……

对于当下的大明而言,快递行业还是一个空白,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面向百姓的邮传机构。

而这,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朱允深知这个时代“家书”的价值,知道纸短情长背后的温暖,决定将邮政办起来。

对于朝廷而言,办邮政有着得天得厚的优势。

分布在大明土地上,有着数量庞大的驿站,而这些驿站中的人员,很多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大量闲置的力量,仅仅依靠着朝廷饭碗,总是不合适的。

拉出去捞点外快,打个零工,总不成问题吧。

兵部不是主张整修驿站吗?

现在是机会了。

朱允将想法告诉了马恩慧,心情舒畅至极。

日后朝廷驿站,就将分为民用、官用两个板块,人员、物资都不缺,不需要额外支付工钱,就足以将邮政运转起来。

“试点之地选在山西、山东、河南、北直隶!”

朱允没有将京师作为第一选项,而是考虑到山西移民问题,决定用“快信”的方式,拉近移民与家的距离,削弱其焦虑与担忧。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场打架的皇上

驿站改邮政还没进行,顺着驿站而来的安南使臣抵达了京师。

对于安南使臣而言,朱允并没有兴趣接待,只全权交给了内阁与礼部来处理。

在朱允看来,安南之所以还在,只是因为不到时候,至于这些使臣是来说明情况的,还是割地求饶的,都与大明无关。

那一块地,一定会属于大明,这个结果是断然无法改变的。

倒是二炮局,终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安南神机炮,在换装了颗粒火药之后,有效射程更是超出了六百步之远,这让二炮局极为兴奋。

研究原因并进行仿造,成为了二炮局最紧迫的任务。

朱允亲自送行朱棣,将五万精兵交了出去,朱棣带兵离开京师,直奔沿海诸多。

水师船队大规模进入大海,郑和、李坚、朱能、张玉等日夜在海上追杀倭寇,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无数倭寇只能哀嚎着撤退,远离大明的海域。

明军不信奉什么穷寇莫追,而是信奉痛打落水狗,凡是目光所及的倭寇,无论他们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一例外,都归藏大海。

易绍宗的名字,也成为了一个符号,激励着无数军士。

朱允带着安全局指挥史顾三审走在南京城中,时不时买点小物件,询问下商家生意如何。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传出,吸引了朱允的目光。

顺人流而去,走不多远便见一气派酒楼,楼高四丈许,上下分了三层。门口用竹竿搭建门口,围着彩帛,这就是所谓的“彩楼欢门”。

“皇上,这是缥缈阁,明面上没有什么背景,但真正东家却是曹国公府。”

顾三审低声道。

朱允淡然一笑,道:“看来李景隆还是有些本事的,既然都来了,那就进去坐坐吧。”

缥缈二字,入门便可知。

萦绕的香雾如腾云自地下而出,萦绕之间,倒似是仙境,抬头看去,高处竟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一些房间珠帘绣额,摇曳着风情。

早有柔美的年轻女子迎上来,只眨了眨灵动的眼,便引着朱允向二楼而去。

“客官,是点些清茶,还是品些烈酒?”

女子盈盈询问。

朱允站在楼上,看着街道上的行人,微微摇头,道:“带我们去三楼吧。”

女子微微惊讶,旋即笑道:“真不巧,三楼今日不迎客。客官想上三楼,还需等上两日。”

朱允抬了抬眉头,看向不远的楼梯处,见一位女子正笑着带人上楼,不由问道:“他们不是客?”

女子回头看了一眼,又打量起朱允。

能入三楼的,不是朝廷重臣,便是京城巨贾。

至于眼前的年轻人,虽看似有些风度,衣着讲究,却不像是什么王公贵族,至于巨贾,他身上连个玉佩都佩不起,能有多少钱……

“他们是有请帖的客人。”女子面带微笑,招呼着朱允坐下,表示道:“这里景致也是不错,不妨……”

“请帖吗?”

朱允看了一眼顾三审,便走向楼梯口,女子连忙想要拦住,却被顾三审抬手挡住,并警告道:“我们爷想去的地方,还不需要什么请帖。”

女子被顾三审的气势给惊住,等反应过来时,朱允与顾三审已上了三楼。

这里清净多了,大厅里也没有几个人,大部分人都进入了一旁的包厢。

“小女子苏秀,还请两位大人出示请帖。”

一位三十余风韵女子带着香气走了过来。

朱允只平和地笑道:“在下也是富有之人,只不过祖籍并非在京师,今日入京,偶遇这酒楼开张,听闻有美酒在席,不请自来,怎么,没有请帖便要赶客吗?若是如此的话……曹国公可未必会高兴啊……”

此话一出,苏秀面色顿时微变。

能知晓缥缈楼真正东家的人并不多,眼前之人竟直接说了出来,还极为自信。

朱允迈步走开,看了看方位,便指了指前面的一间房,道:“我要这一间厢房,上一桌酒菜吧。”

不等苏秀反对,朱允便径直走了进去。

厢房空间很大,足有三个小室,有山水屏风隔断,一间是用餐区,一间为琴艺区,一间为卧榻区。

首节上一节278/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