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77节

宋礼沿河道继续向前,走至日落时方抵达一个村落。

村落不大,只有百十来户人家,大多是低矮的泥土房,此时正是晚饭时,倒有些孩童在街巷里玩耍。

宋礼见村口的一户人家小院还算整洁,木门也敞开着,便径直走了进去,高声喊道:“可有人吗?”

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人走出堂屋,打量着宋礼等人,不冷不热地问道:“啥事?”

宋礼行了个礼,道:“这位农家,我们是探查河道的差役,只因今日天色已晚,想要投宿一晚,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官差?”

中年人眉头微微抬,一道深深的纹路便显现出来。

一位老奶奶此时从厨房走了出来,呵呵笑了笑:“方便,当然方便,只不过需要委屈三位,舍下简陋……”

宋礼笑道:“哪里,是我们打扰了。”

老奶奶转身喊道:“白英啊,去准备点酒菜,招待招待。”

“不需要吧,我看这几位已经吃过了……”

白英毫不客气地说道。

宋礼走向老人家,平和地说道:“无需麻烦,我们确实已经用过晚膳了,只需休息就好了。”

老奶奶见此,狠狠瞪了一眼自己儿子,然后喊来儿媳刘氏,招呼着收拾出一间房。

一张床,两个地铺,两床棉被,桌凳与蜡烛,还有送来的热水,如此宋礼已是满意。

宋礼将舆图铺开,正要研究,白英走了过来,道:“老母亲喊你们用点简单的饭菜。”

“我们带了干粮,已用过了,真的不必麻烦了。”

宋礼摆了摆手,然后低头研究舆图。

白英看了一眼舆图,便转身离去。

夜里,宋礼依旧没有休息,点着蜡烛想要找出办法来,可无论如何找,总没有办法,地势是个大问题,水它不能往高处流啊。

朝廷还在等待自己的治水方略,户部筹备的先期钱粮已经过了凤阳,再拿不出个方略,那就会耽误大事。

走出门外,宋礼看着夜空中的月亮,轻声叹道:“到底如何引汾济漕?”

“引汾济漕?朝廷当真要疏浚会通河?”

突然的声音,惊得宋礼连忙看去,只见不远处的草垛旁,半躺着一人,借着月光辨出了白影。

“你为何在这里?”

宋礼不由问道。

白英很想说家里仅有的被子都给你们了,就剩下一床留给了老婆、老娘,话到嘴边,却成了:“官差入户,不盯着点怎么行?”

宋礼苦涩一笑,道:“你很厌恶官差?”

白英坦诚地点了点头,道:“我爹就是被官差打死的,在会通河上。”

宋礼听闻之后,不由沉默。

白英扯了一根麦秸,拿在手里摇晃着,道:“会通河已经堵塞了,借汾水开旧道完全不可行,想要借助其他水源,呵,踏遍三百里也找不到。”

“啊?”

宋礼不由一惊,眼前之人看似粗犷,是个农夫,却似知水利。

转念一想,其父亲死在会通河上,应是船夫,而白英也有四十余,生活在这一带数十年,想来对水利多少有些认识。

“无论如何,会通河都需要重新贯通。不知你可有什么高见?”

宋礼询问道。

白英折断麦秸,道:“你就不怕劳民伤财,祸国殃民?”

宋礼皱眉,认真地说道:“疏浚运河,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民众,钱财自会耗费一些,但祸国殃民,怕要过了吧?”

白英冷笑道:“几十万人力被征用,去了没日没夜地干,还要挨你们的鞭子,说不定连饭都吃不饱,不是祸国殃民又是什么?”

宋礼揉了揉眉头,解释道:“此番会通河朝廷会征调民力,但一不会打人,二不会饿死。无数粮食已经在运来的路上了,而且还有银两可以赚,是利国利民之事。”

“银两?洪武朝多少徭役下来,什么时候朝廷发下来过银两?你这官定是小官,说话都糊涂。”

白英嗤笑。

“宋大人乃是工部侍郎,皇上钦点的治河主官,岂容你如此放肆。”

一位皂吏打着哈欠,走了出来呵斥道。

“宋大人?你,你是宋礼?”

白英瞪着眼,连忙站了起来。

宋礼瞪了一眼皂吏,给他说过不要泄露身份。皂吏这才想起,连忙告罪,看了看白英,见他不像是什么坏人,便退到了房间里去。

宋礼对白英抬了抬手,道:“正是在下。”

白英仔细看着宋礼,说道:“去年黄河暴雨,张忠赈下令掘堤,引黄河之水进入山东,据说这其中便有你的功劳。”

张显宗的事迹在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广为流传,很多地方都建有忠赈祠。

宋礼听白英提到张显宗,神情肃穆,侧身看向西南方向,道:“忠赈之功如明月。”

白英点了点头,张显宗的功劳是谁都抹杀不了的。

“好吧,既然你是宋礼,那就说说吧,看看我能不能帮上你的忙。”

白英又坐了回去。

宋礼抱着万一之念,加上实在没有思路,便从院子里搬来一个小板凳,坐在了白英面前,将自己的构思与面临的问题讲了出来,然后道:“当下棘手的问题是,该如何将汾水引入会通河,以确保河道能有大船往来。”

白英打量着宋礼,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宋礼瞪着眼,看着眼前轻描淡写的白英。

容易?

自己来山东几个月了,来回奔波,这鞋子都穿破了几双了,你说简单?

“如何来办?”

宋礼没有争论,而是询问道。

白英呵呵笑了笑,自信地说道:“夜色漫长,我们慢慢说吧,会通河为前元所开,最初一段过了开河站河道,便转向西而去,经过梁山、安山,自寿张城向北,继而抵达大清河。你可知为何如此?”

宋礼皱眉道:“自然是借水道,沿途水源充沛,当年梁山湖泊尚在,有水源支撑,河道才可行船。”

白英见宋礼是一务实官员,知晓颇多,便继续说道:“是啊,只不过受黄河数次决堤影响,许多水道都废弃了,那梁山水泊也只剩下了水塘,这周围水源已是不足,再在这里想法子,已是不可能之事,既不可能,为何非要在耗在这里?”

宋礼心头一颤,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朝廷也好,自己也好,预设的逻辑就是,充分利用原来的河道,以减少工程量,减少河工经费。可这段时间走下来,宋礼也看明白了,这套逻辑行不通。

若是如此的话,为何不打破原来的逻辑,跳出来,不使用原来的河道,重新挖一段河道不就好了?

白英见宋礼已是明白,便说道:“你也想到了,只是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勇气,朝廷有没有这个勇气。”

宋礼有些头疼。

不使用原来的河道,意味着工程量暴增,朝廷花销也会随之暴增……

宋礼强压不安,道:“皇上不缺勇气,只是,这新河道自哪里修?”

白英将麦秸放在地上,说道:“这里是开河站,在这里开始,不再向西绕路,而是直接向北,经过安山,直插寿张沙湾,在那里,可以与大清河汇合。”

宋礼在脑海里勾勒了下舆图走向,看着白英所指的方向,深吸了一口气,道:“这是将会通河其中一段,向东移动了数十里啊。”

白英点头道:“没错,但这种办法可以绕过梁山、安山,能够从汾河开辟出一条引水渠,地势问题便会解决。”

“地势已不成问题,但水量问题如何解决?汾河引水,怕还不足以支撑起大船。”

宋礼盘算着。

“若将汾河水全部引入呢?”

“不可行,汾河沿岸百姓如何生存,农田如何养活?”

“若如此的话,那就控制汾水,在开河站南面有个地方名为南旺,属于这附近地势较高之地,在那里若修筑一个水闸大坝,便可以将此处作为水脊,若北面需要水,便开北面闸,开南面闸,水便会往南流……”

宋礼惊讶地看着白英,没想到对方竟有如此见地。

“若真如此,会通河方略可成!”宋礼肃然起身,朝农夫白英深施一礼,感激道:“先生之名定会与会通河永在!”

第三百六十四章 家书抵万金,弄个邮政吧

宋礼并没有盲目相信白英,而是亲自走访勘察,确定可行之后,才匆匆返回济宁府,拟写了新的会通河疏浚方略,安排人快速递送京师。

京师的朱允此时日子也不好过,倭寇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其疯狂却在加剧,也越发分散。

大明的海岸线毕竟很长,总有些地方难以防护得到,导致不少民众死伤。

“命令沿海卫所,水师船队,务必找到倭寇主力!同时从京军之中,调五万精锐,加防敌方!”

朱允眼睛有些发红,对徐辉祖下令道。

徐辉祖听闻之后,凝重地点了点头,问道:“安排谁带兵合适?”

朱允思索了下,道:“此番只以防为主,战线较为分散,谁去都无法统筹全局,具体事宜最终只能依靠千户或百户,就由你来安排吧。”

徐辉祖拱手请命道:“臣愿亲自前往。”

自己作为徐达的长子,没有在新皇面前捞半点军功,实在是说不过去。此番倭寇之乱,只是他们覆灭前最后的挣扎。

朱允抬头看着徐辉祖,知道他立功心切,只是依旧拒绝道:“你走了五军都督府谁来管?李景隆他还没有办法掌控大局吧,其他人要么在外,要么不如你,且留在京师吧。”

徐辉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只好推荐梅殷带兵前往沿海之地。

朱允思索了下,突然问道:“朱高煦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手?”

徐辉祖神色诧异,不知道在讨论出兵人选的时候,怎么突然换了话题,只好皱眉回道:“听闻是如此,有人戴面具惊了马,导致高阳郡王坠马。”

“后来怎么处置的?”

“这个,臣没有细问,好像高阳郡王没有大碍。”

“朕问的是那戴面具的人。”

“呃……臣不知。”

朱允看着徐辉祖,思索了下,说道:“不用派梅殷了,安排燕王亲自带兵吧。”

“燕王?”

徐辉祖有些惊讶。

这可是真正的京军精锐,虽然只是五万人,但毕竟是虎狼之师,交给燕王是不是太过危险?

朱允没有解释什么,只摆了摆手,道:“去安排吧,告诉燕王,朕希望他为国杀敌,为朕分忧。”

徐辉祖只好领命退去。

处理好政务之后,朱允走出了武英殿,看着红色夕阳,不由放松许多。

很多史书记载,明代初期的倭寇并不算严重,真正严重的倭患出现于嘉靖年间。

首节上一节277/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