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65节

文臣附言者众。

朱允答应下来,问道:“既如此,安排谁去安南合适?”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出使解决问题,自然是成本最低的法子,无外乎路费,说说话就回来了,纯当一趟长途旅游。

可问题是,旅游的地方有点特殊,它需要出国……

万一安南胡氏不听话,真的一心反抗大明,撕破脸把使臣给咔嚓了,家里老婆孩子的怎么办?

出国有风险,出使需谨慎。

眼看要冷场,吏部尚书蹇义出班,推荐道:“臣以为行人司谭胜受可承担此任,其曾出使过三佛齐,去一趟安南,应不成问题。”

朱允微微点头,答应道:“既如此,就由内阁拟写敕令,问问安南胡氏意欲何为,是战还是降,让谭胜受早日出使。”

出使这件事,谁去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在于有人将敕令带过去,表达大明的态度。

敲定出使人员之后,朱允看向内阁郁新,道:“眼下张需去广西、云南,内阁只剩下郁新与解缙两位,人员偏少,事务却颇为繁重,就在六部尚书中,选出两人加入内阁吧。”

解缙和杨士奇等人在贡院批阅试卷,殿试之后还有得他们忙,加之内阁人员过少,容易专权,朱允便借张离开内阁的机会,扩大内阁。

此言一出,六部尚书之中各有不同心思。

谁不愿入阁,享受下“丞相”的待遇?

吏部尚书蹇义自不会争取,他刚上任吏部,不可能擢升内阁,倒是陈迪、茹、黄子澄、暴昭、郑赐等人彼此看着,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郑赐沉默许久,最终选择了退出,作为工部第一人,大明最大的包工头,他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加入内阁,因为工部在今年准备兴修水利,疏浚河道,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大功绩。

与其入阁,统揽大局,不若做点实事。

朱允通过慎重考虑,命户部尚书黄子澄、兵部尚书茹进入内阁,与解缙、郁新组成新的四人内阁。

在众多朝臣看来,两尚书入阁是最大的事。

但在朱允看来,接下来的命令更为重要:

夏元吉接替户部尚书,铁铉接任兵部尚书。

在历史上,夏元吉可以说是“大明第一管家”,其财政能力无与伦比,从农税司的运作、管理、户部钱粮调配等来看,他无愧于此殊荣。

将户部交给夏元吉,是最合适的选择。

至于铁铉,此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虽是文臣,却有武略,将兵部交给他,也是合适的。

官职的调整,自是令人鼓舞。

黄子澄初入内阁,意气风发,进言道:“皇上,一条鞭法、遏田产之争国策已施行一年有余,然仍有一些州县并未彻底推行,臣请派出官员,盘查地方,以防地方增设税目盘削百姓。”

朱允肃然应允,道:“此事可交付户部稽查总司负责,都察院外派御史同时汇报此事,若两者奏报对不上,该治谁的罪,便治谁的罪!”

夏元吉与戴德彝皆是面露苦色,看来都察院与户部,都不好办事啊,一个不小心,就很可能追责过来……

黄子澄的举动,其实是文官集体焦虑的一种体现。

现在广西战事结束,韩观、张辅名扬天下,武举制度与全军兵王之策,又让“尚武”之风吹了起来,文官集体必然需要做点事出来,以“文治”压制“武治”。

朝会结束后不久,解缙、杨士奇与董伦等人便完成了春闱会试试卷批阅,至武英殿汇报相关事宜。

杨士奇拿出一份名录与几份试卷,递给一旁内侍,禀告道:“因今年春闱与元年高考时间间隔仅有数月,此番会试取士有所缩减,总计选出二百三十四人,黄榜已拟写完毕,明日一早张贴,所点会元为江西吉安人曾(qi),此乃其经义文章。”

朱允接过之后看罢,微微赞道:“曾文思敏捷,文风豁达,颇有大局,点他为会元朕无异议。除曾外,可还有难得一见的人才?”

人才乃是国之根本,也是朱允未来推行更多新政与变革的中坚力量,不可不重视。

解缙点了点头,道:“皇上,说起人才,倒还真有几位可堪大用。”

“哦,能赢解大才子肯定,看来此人不凡。”

朱允感兴趣地看着解缙。

解缙挥袖一笑,道:“臣尤看好两人,一名为周述,一名为周孟简,令人称奇的是,此两人是一家之人,实为亲兄弟。”

“一门两进士?这倒是厉害。”

朱允眉头微动。

解缙面带红光,道:“皇上,此二人臣早有耳闻。”

“这两人是江西吉安人?”

朱允问道。

解缙连忙称是。

朱允看了看名录,问道:“这前十之中,有多少吉安府之人?”

解缙脸色凛然。

虽说进士黄榜名录除会元之外并无其他排序,但名字越靠前,则越说明其会试成绩更优。

杨士奇肃然回道:“前十之中,吉安府进士占七名,然皆是真实学问,经各考官综合评定而出。”

朱允看着紧张的解缙与杨士奇,解缙是吉安府人,杨士奇也是江西人,眼下江西出了那么多人才,御史们会不会怀疑存在科场舞弊,考试黑幕,这倒是个需要考虑的事。

不过在朱允看来,解缙与杨士奇还不至于在这种事上做小动作。

“人才不问出处,吉安府教育得当,人才辈出,这是好事,你等无需担忧。解缙,你方才言到曾听闻过周述、周孟简,说来听听。”

解缙松了一口气,道:“周述、周孟简才名早已满吉安,但为吉安府津津乐道的,是周述、周孟简的父亲周子旭与叔叔周子益。在周子旭、周子益父母去世之后,两兄弟亲密无间,有一年,周家因事牵连,两兄弟争着入狱。”

“周子旭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且弟尚未有后,想要入狱承担灾祸。周子益认为需留下兄长,以主持宗祀之事。周子益争执不过大哥,便私自做主入狱,被朝廷发配遣戍辽东,但不知何故,其死在了路上。周子旭听闻消息之后,痛哭不已,将次子周孟简过继给周子益一脉……”

朱允听闻之后,也不由暗暗感慨。

人世间中,有多少兄弟家人能做到这一步的,看多了尔虞我诈,利益纠葛,人间的真情,反成了奢侈之物。

“让五军都督府查一查,看看周子益如何是死在发配的路上的!”

朱允皱眉道。

发配就是分配,把人玩死了算什么。

不过从江西到辽东,路途遥遥,累死在路上,病死在路上,也都有可能……

解缙叹息道:“皇上,此事年岁已久,已很难查探,不若就此作罢,由其后人光耀门楣,告慰宗族吧。”

朱允暗暗叹息。

大明太大,总有阳光照不进去的地方。

也许,自己应该去地方上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去经历一场,底层的真实的大明。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安南胡氏的对策

可朱允不是大臣,上午请个假,下午就出发,误工一个月也不打紧,活总有人可以代替。

问题是,自己的活谁能代替?

内阁是可以处置很多事,但一些干系重大的事,作为皇帝若不操持,拿个主意,那这大明到底是姓朱,还是姓内阁?

诸事掣肘,让朱允一时无法抽身。

“准备殿试吧。”

朱允没有再坚持,过去的悲剧无法挽回,唯能做的,就是竭心尽力做好当下。

就在贡院墙外贴出黄榜,一干进士弹冠相庆的时候,在大明的南方安南却是另一幅景象。

安南,西都(清化),仁寿宫。

金碧辉煌的王宫里,一身黄袍的胡季坐立不安,丹凤眼中时不时闪烁出阴冷的杀机,然而当杀机隐藏之后,遮盖不住的是畏惧与不安。

世子胡元澄、胡汉苍就站在一旁,低头不敢言语。

胡季止住脚步,回头看向两个儿子,厉声道:“胡杜被杀,我们胡朝应做何打算,你们可有个主意?”

胡元澄瞥了一眼胡汉苍,想说话却又止住。虽然自己为胡季长子,胡汉苍为次子,但从血脉上来看,胡汉苍是徽宁公主陈氏之后,流淌着陈氏王朝的血脉。

胡季成功篡位,登上皇座,然朝廷之中依旧有不少亲陈氏的大臣,所谓的陈朝遗臣。或许是为了拉拢他们,胡季将次子胡汉苍立为太子。

二弟成了太子,当大哥的自己就尴尬了。

胡元澄虽心有不满,却不敢表露,对于自己的父亲,他可不会遵循什么“虎毒不食子”的规则,只要对他有利,什么老子儿子的,该干掉绝不会犹豫。

三日前,父亲胡季找到自己,让自己对一对联,对联以“砚”为名,出上联为:

此一卷奇石,有时为云为雨,以润生民。

翻云覆雨乃是帝王之道,润泽万民,又是帝王之术,自己如何会不知道父亲的心思,他在揣测自己是否有野心篡位!

幸是当是,回道:

这三寸小松,他日作栋作梁,以扶社稷。

以下联告诉父亲,自己只想当胡朝的栋梁,是扶持社稷的臣子,会安心辅佐弟弟胡汉苍,不会干掉他,自己上位的。

胡元澄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足以让父亲放心,但此时还是不要第一个说话的,作为老大,身居老二,那就得丢下老大的架子,有老二的觉悟。

胡汉苍见胡元澄没有言语,心中颇为满意,上前一步,回道:“父皇,明廷竟杀我大将,屠我将士,此仇不可不报。然眼下我们筹备不足,不宜直接与明廷再起冲突,应争取更多时间,以筹力量,再战明军!”

“哦,你认为我们应该与明廷作战到底?”

胡季盯着胡汉苍,目光锐利。

胡汉苍坚定地回道:“我胡朝立于天地,焉能为明廷所欺?思明府原本就是我朝领地,夺回来是理所当然之事!胡杜之败,皆是大意,若重整旗鼓,胜败谁属,尚不可知!”

作为胡季的接班人,胡汉苍很清楚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在任何立场上,都与父亲一致!

胡季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那自己就得有野心。

胡季是一个好战强硬的人,那自己就得好战强硬。

胡季想要攻略占城,谋取思明府的人,那自己就得是他的兵。

果然,对于胡汉苍的回答,胡季很是满意,笑意冲走阴冷,道:“若我胡朝将士皆有你之勇气,何愁胡朝基业不万年!具体说说,你认为该怎么做?”

胡汉苍思索了下,回道:“第一,遣使臣至大明,假意求和,以争取时间。第二,加强战备,扩大军队,准备作战。”

胡季沉默下来,分析着胡汉苍的方法。

现在的明廷已经不是那个懦弱(对安南问题上,朱元璋始终坚持“和平为主”,以使臣解决问题,即使是安南占据中国领土,朱元璋也没有发动过一次大军,从安南的角度来说,朱元璋追求和平,显得懦弱,当然,从大明的角度并非如此,视角不一样。)的朱元璋了,而是一位好战的少年天子朱允!

朱允虽是年轻,却没有半点遵循朱元璋“祖制”的意思,老朱说好的,安南乃是永不征讨之国,到他孙子这一辈,竟然打起来了,实在是太可恶,太小人了。

因为朱允的“战”,让胡季有些难以判断,大明到底会不会派遣军士进入安南境内。

虽然前往大明的使臣胡利平来报,大明朝廷并没有大举兴兵的迹象,但据细报,云南出现了军士调动,沐晟蠢蠢欲动,这极有可能是进军安南的准备。

当下的安南,还没有全面抗衡大明的实力,除非,推动新的军制!

而这需要时间。

“安排阮景真携谢罪国书前往大明交涉,麻痹明廷,争取时间。另外,传召大将范元瑰、振纲军将朱秉忠、左圣翊军胡问,大臣黄晦卿等,议论对策。”

胡季终下定决心。

面对到来的大臣、大将,胡季陈说大明之害,然后道:“胡杜与两万军士身死,是我胡朝之大损失。明廷夺我土地,杀我子民,此仇不可不报!诸位畅言,安得百万兵,以敌北寇?”

黄晦卿思虑之后,言道:“应于户籍入手,于全国之内攒造户籍,规定国人两岁以上的皆得入籍,隐瞒不报的判罪,不许流亡。以户籍为准,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悉数可入军伍,得兵无数。”

首节上一节265/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