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2节

无论陈胜吴广起义,还是老朱去要饭,亦或是李自成失业,老蒋搬家,都是底层治理出现了问题。

底层治理不好,就不得人心。

没有人心,就没有长远的社稷。

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

朱允思考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直至马恩慧推搡自己,才悠悠醒来。

“皇上,该早朝了。”

马恩慧轻柔地喊道。

朱允坐了起来,看了看前面跪着请自己上朝的太监,挥了挥手,让其退了下去,在马恩慧的伺候下,穿好了朝服。

“皇上,要不要取消今日早朝?”

马恩慧看着精神不佳的朱允,幽怨地说道,热孝刚刚解除,也不知道节制。

“不用,朕当年通宵打魔兽的时候……”

“魔兽?”

“呃,是打破墨守陈规,用心苦读的时候多了去,这点不算什么……”

朱允擦了擦冷汗。

该死,还是没睡醒啊。

早朝井然有序,内阁将该处理的处理好了,没有拿定主意的,也丢给了朱允,朱允将一些事拿出来群策群力,大家拿出个章程来,将事办了。

处理好事情之后,大家拍拍手,皇上回宫,大臣去办公,就如此简单。

原以为今日没什么风波,朱允都打算回去补觉了,谁知道一个官员跳了出来,高声呼喊:“臣有本奏!”

朱允眯着眼看了过去,只见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跪拜在地。

“奏。”

内监看了一眼朱允的脸色,喊道。

“臣兵科给事中程济,弹劾前府左都督李增枝一十二条罪状!”

程济将奏折高举过头顶。

满朝官员看向程济,文官中幸灾乐祸居多,武官勋贵中,面色并不好看。

虽然说李增枝做过不少坏事,但毕竟是武官中的一份子,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打了李增枝的脸,整个武官勋贵也是不好看的。

徐辉祖看着程济,甚至有些生气。

李增枝前脚离开京师,你后脚弹劾,算什么?

早干嘛去了?

就算是你有证据,李增枝都跑千里之外去了,你找谁询问去?

内监将程济的奏折递给了朱允,朱允打开看了看,也是暗暗吃惊,图谋不轨,勾结藩王,蓄养武士,暗结同党。

还真是什么罪名死的快,什么罪名往上盖。

竟然还有一条,李增枝在热孝期间逛了教坊司,还毒打了教坊司的人。

好嘛。

热孝期间,老子都需要忍着,你李增枝倒逍遥快活去了。

“一十二条罪证,你可有实据?”

朱允问道。

程济连忙说道:“若臣一句不实,愿受任何惩罚。”

朱允呵呵笑了起来,程济奏章上的事,确实都是真的,这一点朱允是清楚的,只不过现在李增枝还不能死,否则,李景隆怎么给自己办事?

“此事暂且搁置吧,待左都督回京之后,另行讯问。”

朱允起身。

“退朝。”

内监喊道。

文武大臣跪拜行礼。

朱允回到后宫,将程济的奏折交给刘长阁,说道:“派个人,将这份奏折送给李增枝。”

刘长阁连忙去安排。

朱允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李增枝一心向着朱棣,现在他的命,便握在自己手中。

可自己不动他,只是告诉他,臣服于自己,才有出路!

当然,敲打的可不止是李增枝一个,还有李景隆。

武英殿,解缙求见。

朱允批好一份奏章,说道:“户部最近很难啊。”

解缙苦涩,连忙说道:“皇上,新军之策,推及全国,耗费可是不小。再加上轻徭薄赋的政策,来年,户部的日子怕会更加难过。”

朱允不以为意,说道:“帝国总是在前进的,开源节流,总还是要的。如今官员数量庞大,机构臃肿,总这样是不行的。”

解缙自然看得清楚,只是太祖朱元璋时期治理朝政,总是喜欢分权,分权。

分权的结果,那便是弄出来三套管理班子,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你制约我,我制约他,他制约你,大家谁都压不了谁,谁也管不了谁。

关系好,碰个面,喝个酒,意见一致,问题就解决了。

关系不好,你摔杯子,求人祖宗,也是不理你,脸一抬,这事老子不同意,你能咋滴。

按照规制,你还真不能咋滴。

你一个布政使司管流民,啥,需要军队帮忙,凭什么帮你?

你算老几?

没有朝廷命令,一个兵都不给你出!

机构多了,官员自然多了。

毕竟不能当光杆司令,家里有个亲戚,来,来给当差。什么,老婆家的二姨妈还有条狗,拉到衙门看门。

人多了好啊,前呼后拥,威风八面。

可是人多了,这朝廷支出也多啊,毕竟需要发俸禄的,虽然老朱定的俸禄不多……

一个地方,主官和各司官员,便有数百人,加上各级官吏,少说也有几千人。

基数大,乘以再小的数,也是大数。

朱允一直想要改变这一点,但苦于登基时日太短,擅动那么多人,很容易出问题。

解缙听出了朱允的意思,说道:“皇上,精简机构是可行的,只是,不可操之过急。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藩王之事。”

朱允看向解缙,缓缓问道:“你认为,燕王还会动作?”

解缙面色变得严肃起来,深思之后,说道:“皇上,燕王可不是一个容易屈从的人。一旦他返回北平府,必会掀起风浪。”

“哦?如此布局之下,他还敢冒险行事?”

朱允饶有兴趣地看着解缙。

解缙重重点头,说道:“皇上,燕王擅兵事,若是让他找到破绽,必会雷霆出击。要知道,冒险的事,燕王做得并不少啊。”

朱允在武英殿中踱步思索。

解缙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朱棣的野心很大,加上他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朱允,却是朱元璋的孙子!

朱棣不服自己!

他渴望拿走皇位,拿走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只是,自己多番举动之下,朱棣还有勇气与自己为敌吗?

“他,不缺勇气!”

朱允皱了皱眉,对双喜说道:“召宁王。”

解缙不理解地看着朱允,朱允却淡然一笑,示意解缙不必紧张。

朱棣一个人的兵马,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他需要盟友,而他的盟友便是宁王朱权。

只不过现在,朱允打算彻底收服朱权,让他为自己所用!

第二十六章 朱允与宁王的“殿中对”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于大宁。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幽燕重镇。

朱元璋将如此重镇交托朱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蔡东藩老先生在写《明通鉴》时,有这么一个评价:“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换言之,在蔡东藩的判断中,朱棣这样的阴谋家与造反派,只是善战之辈,而宁王,才是足智多谋的人。

事实上,直接解读文字是片面的。

在“善”字之外,还夹杂着其他本事。

宁王不仅智略渊宏,而且骁勇善战,数次与其他塞王联合出击,威镇北荒。

控弦八万,战车六千!

这便是朱权的实力!

要知道,这八万,指的可是八万骑兵!而这些骑兵,又是以蒙古人为主形成的雇佣兵,即大名鼎鼎的朵颜三卫,其战斗力可谓是冠绝大明!

偏殿。

宁王朱权施礼之后,朱允含笑,安排双喜等人出去,然后坐了下来,对朱权说道:“宁王叔,临别之前,朕特意将你召入宫中,是有一些事不放心,希望宁王叔帮朕一把。”

朱权今年只有二十岁,面容白皙,长胡须,颇有儒雅之风,见朱允说话平和,没有皇帝的架子,也放松了下来,轻道:“皇上之事,便是大明之事,便是臣下之事。但凡皇上所托,臣不敢不行。”

朱允端着茶碗,微微品了下香气,说道:“不知道宁王叔,如何看燕王?”

朱权猛地一惊,看着平静的朱允,暗暗警惕起来,说道:“燕王为帝国北方柱石,即有谋略,又有胆识,擅兵事,纵横驰骋,鲜有敌手。”

“呵呵,这个评价,很是中肯。可越是如此,朕越是不安。”

朱允拿出了李景隆写的那份秘报,朱权躬身接过密报,回到位置上,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苍白。

李景隆虽然将重点放在了朱棣身上,甚至是牵连着徐辉祖,但同时也捎带了自己啊!

这个叛徒!

竟然出卖自己与燕王!

首节上一节22/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