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41节

右都御史练子宁见众人再无奏报,便站了出来,高声道:“臣有本奏。”

朱允看着练子宁,此人虽也是都察院主官,但与景清不同。

景清为人清廉,然性格上有些固执,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偏执。

朱允几次都想让景清回家,可又找不到其问题,也不好意思直接把人给辞退了,加上有个古板的人叨叨两声,也未尝不是好事,便忍了下来。

相对景清而言,练子宁的思想明显更为活泛,他不会故步自封,敢于否定当下的自己,能认错,也能改正。

朱允看着练子宁,道:“讲。”

练子宁肃然,高声道:“皇上,臣认为朝廷应早日开课考,以考百官品能,定夺去留……”

直言时弊,一针见血。

朱允看了一眼解缙,很好奇是不是他通风报信,让练子宁陈言的,解缙明白朱允的意思,微微摇了摇头。

不是解缙安排的托?

看来练子宁的觉悟有点高啊。

朱允在国子监大辩论时,已经在思虑“考课”之事,原本计划安排在科举之后,只是还没等解缙提出“考课”官员,黄河、淮河一线暴雨,涡河决堤,怀远被淹……

于是“考课”一拖再拖。

怀远知县被百姓打死,百官无一人为其喊冤。

朱允对此事的评价,只用了唐太宗的八个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练子宁认为朝廷官员经过洪武初期的严苛,中期的恐惧,晚期的忐忑之后,在建文元年彻底放松下来。

放松的结果,便是报复性的贪婪。

所谓的“纸醉金迷,贪腐横行,绝非一县”,朝堂之上,传荡着练子宁坚决的声音。

朱允频频点头,在练子宁讲完之后,肃然道:“开考课于文臣官吏,期海宇宇谥,民乐雍熙,以内阁解缙、翰林院姚广孝、吏部尚书齐泰、都察院练子宁为首,组考课四人团,统揽京师内、外考课,毋宁私情,以正乾坤!”

众文官员听闻之后,脸色都有些难看。

考课,也被称之为考绩、考功、考核、考校等。

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考课。

《尚书舜典》记载:“三载考核,三考黜陟幽明”,并明确了考核的处理方式为“黜退其幽者,升迸其明者”。

在这个时期,考核制度尚不完善,但其“三载考核”的方式,却被后世所用。

考核制度初步形成,是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两种:

其一,诸侯王朝觐。

简单来说,就是诸侯王从自己家里,坐上马车,前往京城述职。

其二,天子巡狩。

这就不需要麻烦诸侯王四处奔波了,天子五年出京一次,驾着马车,打个猎,旅个游,邂逅个美女,到了某个诸侯王地界,看看土地开垦了多少,是不是养老尊贤了,然后决定你是继续当诸侯,还是把你废掉。

战国时期,商鞅、李斯、吴起等变法,为了区别军功、更好治理国家,文官、武官制度逐渐建立。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包含了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

秦朝文官考核,仍以“上计”为准。

汉朝不仅采取“上计”,还引入了“刺察”,即刺史到地方巡查。

唐代考核逐渐完善,在京城设置了考功郎,专门负责京官考核,于地方设置考功外郎,考核地方官。

宋代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考核,考课院负责州县官的考核,一年一次小考,三年一次大考。在此时,明确了“四善”标准,即“德义有闻、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清谨明著”。

到了元代,虽然也有考核制度,也设置有廉访使负责外出考察,但对于整个元帝国而言,始终都维持着“重武轻文”的状态。

文官考核?

那是什么玩意,没几个人懂,也没几个人去抓。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时,便认为缺乏考核,贪官污吏横行,是元朝灭亡的一大因素。

为了避免大明重蹈覆辙,朱元璋在建国第一年,便设置了文官考核制度,第二年,要求地方文官三年期满时,要到吏部来接受考核。

之后朱元璋一次次完善考核制度。

朱元璋的文官考核内容只要两样:

考满,考察。

考满分三六九,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

你现在当了三年县官,可以到京城考满,接待你的不是吏部的官员,便是都察院的官员。

如果你平时爱民如子,兢兢业业,表现不错,评语则会写“称职”。

恭喜知县大人,不,应该是知州大人,或者是主事大人,总而言之,你要升迁了。

如果你平时整天坐在衙门里,有人上门打官司,你就站岗,没人找你,你就睡觉,有能力却很懒,评语会写“平常”。

那也要恭喜知县大人,领取回任职地车票一张,回去再干三年知县吧。

如果你平时鱼肉百姓,贪污受贿,吃拿卡要,评语会写“不称职。”

那你完了,降黜之外,还可能附送南监三年游。

考察,则包含了京察、外察。

京察,顾名思义,只是针对京师文官的考核,按照朝廷规制,每六年京察一次。

京察以四品为分界线,四品及其以上官员的京察,由皇上亲自来抓,考察的方式,嗯,有点奇特,那就是:

听你吹牛。

没错,就是如此。

你要先写一份报告,然后念给皇上听,说清楚自己今年多大了,哪里人,曾经干过什么官,拿过什么奖状,手里握着什么证书,懂不懂外国语……

总而言之,怎么厉害,怎么写。

为什么古代京察时,高官都很安全?

原因很简单,内容你自己写,自己吹嘘自己,如果这样都不能把皇上说高兴了,那还混什么朝廷?

对于五品及其以下的官员,京察时就不太安全了。

你没办法吹嘘自己,报告也不是你来写,而是“吏部会同都察院及堂上掌印”一起考察,如果你不幸得罪了吏部京察的官员,或骂过都察院的同僚,那京察的时候你就倒霉了。

人家可以堂堂正正,大张旗鼓地公报私仇,你还半点辙都没有。

所以吏部也好,都察院也好,在京察开始之前的几个月里,睡觉是最安稳的,因为这个时候,通常是没人会找抽的。

京察结束后,憋了几个月的唾沫,再次纷飞,弹劾奏章一封接一封……

说到底,京察只是对付京官,地方官还是需要外察。

外察又分朝觐考察与巡视考察两种。

朝觐无需多说,进京述职。

巡视考察,便是皇上委派官员,去地方巡视,比如巡抚、巡按与十三道监察御史,所谓的“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

朱允认为朱元璋设置的考核制度太过简陋,加上不喜欢听人吹牛,决定改一改京察与外察,统一为“全察”。

“全察”京官,侧重考察其能力、品性,引入多级考察制。

比如你是户部左侍郎,“全察”时,除了要写一份自我陈述外,还需要上级户部尚书、同级户部右侍郎,下级户部郎中拟写匿名陈述报告。

综所有陈述,定夺官员去留。

“全察”地方官吏,仍以“上计”为主,除上级、同级、下级陈述报告外,朱允还加入了“民风、民意、民情”陈述报告三个内容。

朝廷委派御史或巡抚、巡按来负责“三民”报告。

就在京师官员忧心忡忡,应对“全察”时,定远城封闭两日的县衙大门,缓缓打开,郁新大踏步走了出来,看着落日余晖,淡然地说道:“天,要黑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我才是救世弥勒

黄昏,静谧。

一座大宅院中,瞿佑挥毫泼墨,在宣纸之上写下了“杀官迎乱世,乱世出弥勒”十个大字,欣赏着笔法,满意地点了点头。

两人走了过来,将宣纸拉成横幅,展示给众人看。

瞿佑一脸肃然,对院中众人道:“诸位,大明虽立,弥勒未出。朱元璋是个万人屠,他在人间,天地皆暗,日月无光。”

“朱元璋是恶徒,其子孙亦然如此!我等应心向莲花,以身入劫,以忠诚鲜血,推这世界一大变!为兄弟,为姐妹,为后世,为万万千千生灵,让我们杀官造反,开乱世,迎弥勒!”

“开乱世,迎弥勒!”

众人压低着声音喊着。

此时,邱大来收到消息,凑到瞿佑身边低语几声,瞿佑听闻后,肃然道:“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邱大来看向众人,喊道:“我等安插在县衙的人传来消息,县衙中的百姓饿昏将死者无数,有力站立的不过寥寥。”

“哈哈,看到了吧?朝廷昏庸无道,官吏贪污横行,现在,就由我们来救世,拉这些将死之人,入我红阳!日月永照,开莲迎佛!”

“日月永照,开莲迎佛!”

众人一声声喊着,热血喷张,声音传荡出了宅院。

“现在,我命令九月带两百人,封锁城门,控制定远城,不准任何人离开,也不准任何人进入!吴远、邱大来,各带一百五十人,分两路,冲破县衙大门!”

瞿佑抬头看了看天色,黄昏已过,天色昏暗。

光明诞生于黑暗之中,现在黑暗来了,光明不远。

“动手!”

瞿佑大声喊道。

众人听令,纷纷涌动而出,奔赴向不同方向。

定远县衙。

汤不平匆匆走入大堂,对郁新禀告道:“大人,城中有动静。”

郁新眯了眯眼,缓缓说道:“该来的,总会来。敞开大门,让他们进来吧。”

汤不平犹豫了下,道:“可是大人,我们人手不足,一旦他们入衙,局势恐怕难以控制。”

郁新抬了抬手,道:“按命令办吧。”

汤不平见此,也只好退下。

黄子澄看着空了的茶碗,无奈地摇了摇头,轻松地说道:“看来对方本意便不是谋财,而是害命,郁阁老,我等能不能活着回到京师,可就靠你了。”

“我大明开国三十余年,朗朗乾坤之下,依旧有暗流涌动,不知这人,到底是何方势力。”

景清有些担忧地说道。

“见一面,不就知道了。”

郁新缓缓说道。

首节上一节141/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