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825节

  真正的大交易,还是四海金号为首的大商号才能够进行。

  或者说四海金号这一家,就占到了九成。

  因为米粮是被秦王视作战略物资的,市面上流通的米粮并不多。

  四海金号之所以能够拿出米粮来,也是因为有姬延这个大金主在身后。

  不差钱,只为图谋天下。

  所以四海金号早就有暗中在秦国的各处私下囤粮,才不至于缺了大周军的军粮供应。

  但是现在,身后苍平道道路难行,诸将都已经领教过。

  如此大雨之下,纵然四海金号的商人不能将军粮及时送到,也是极有可能。

第965章 李斯的建议

  听到这些,众将也不敢轻言退兵。

  出军在外,若是一言不合就退兵,必伤士气。

  而且此次出征,姬延不但下了天子诏,准备了足够长的时间,更是御驾亲征,不容有失的。

  所以众将能够做的,就是替姬延想出办法,以解决缺粮之苦。

  只是这些将领能够想到的办法,姬延也都能想到,解决不了问题。

  事实上若再加上火器运输困难,现在基本上已经失去对秦军再行攻击的能力。

  李嗣业等将倒也建议,说是让陌刀军派出一部分军力去接应四海金号送来的米粮,但这也不能解决太多问题。

  如今秦军的主力仍在,若是趁隙而入,现在来强破大周军的营寨,没准还真要被白起打下来。

  没有了火器,虎扑营、南城军、热气球、掷强营等部的战力直接下降。

  也由此,陌刀军这一部分大周军是必须得留在大周朝的营寨之中。

  至于四海金号那边,只要不来信要求支援,就不必理会他们,四海金号自然是分得出轻重。

  议论了一阵,也就无果而终,只能各自散去。

  片刻,徐起进来。

  “大王,听说军中粮草有所不济?”

  姬延默然。

  徐起道:“臣有一计,不知使得不使得。”

  姬延笑道:“如何使不得?难不成让大周军去抢掳不成?”

  倒也不是完全不能抢掳,只要军中没有粮草,姬延是不会介意如此的。

  之所以先前一直严厉禁止大周军的将士四下劫掳,那是因为诸侯国的土地都是大周朝的,而诸侯国的百姓也是大周朝的,大周朝的军队怎么也不能自己抢自己的吧!

  但若在大周军的危机之下,姬延也是只能从权的。

  只是在李家镇这里有一个问题,附近的秦国百姓都被秦国清走,若要出去劫掳,还得要翻过一些山脉方才可以。

  这无疑是自己找不痛快。

  单只是越过那些山道,就会多消耗不少粮草,而且那种无人行走的山道之间,必要猛兽毒虫等等,也会折损一些兵力。

  而到了目的地,能够抢到多少米粮也不好说。

  秦国的制度,把秦国百姓的方方面面都束缚得很死板。

  徐起这时笑道:“大王说笑,臣怎会让大王放纵手下的军士去抢掳?”

  又道:“而且去抢掳那些底层的秦国百姓也得不到多少米粮。”

  在秦国,百姓是被迫依附在自己的田地上面,与此同时,秦国对百姓是严密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管控。

  百姓集中居住在闾里,闾里有限制外出的院墙和垣墙两道墙,有专门的人管理墙门。百姓的一举一动都是透明的,受到监视的,不能随便离开他们居住的地方。

  若是一旦外出就要报告,报告不被批准而外出者视为违法。秦制,翻墙外出者被抓住,‘皆赎买黥’,也就是黥刑,在脸上刺字并涂墨。

  如此严密的监视之下,可想这些底层百姓的家中会有余粮?就算有多出来的一升两升,也无法供应大周军如此庞大的军团所需。

  只有那些地方豪强,也许有这样的能力。

  但这又有一个问题。这些地方豪强皆是在秦国有势力,得派人联系方可。

  徐起的意图已经明确,就是暗中找到秦国的贵族,与他们私下交易米粮,或者可以成功。

  姬延沉默。

  “或是如此,消息一旦走透,岂不是告诉白起我军缺粮?”这是姬延最为担心之处。

  若是白起因此更加针对自己的粮道,可不是自找苦吃么?

  徐起道:“臣只是献计而已。可先再等一两日,若实在不行,再用此法。”

  姬延叹道:“希望不要到那一步。”

  到了那时,就只剩下灰溜溜的逃回洛邑了。

  姬延不知道,现在咸阳城内,整个朝廷上下都是惊惧莫名。

  大将军白起,被大周军的火器轰至重伤,已经接连数日不能清醒。

  手下折损的士卒,更是十万之数!

  又一个十万之数。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直接将奏折一把撕烂,更连砸了好几个玉器金器。

  这是送给大周军的第几个十万大军?

  从王翦到司马错,从司马错到白起。

  秦王已经受够了这些消息。

  从早上到晚上,君臣等人就一直在朝间议事,一直议论到了此时。

  可怜朝中群臣被饿得饥肠辘辘,也只能陪着大王死撑着。

  “孤的爱卿们,难道还没有办法?”秦王的语气越加不善起来。

  议了一天的事,什么也没有解决。

  唯一能够议出来的事,就是派太医去给白起医治。

  至于派兵增援或是再派良将等等,则是无人敢提。

  大略一算,秦国前后折损在大周军手里的名将就有王翦、王贲、王离、司马错等等一大串将领,秦王室空了一半。

  而秦国精锐的将士也损失了三十多万。

  哪里还有什么增援?

  再打下去,秦国能不能还存在都不好说。

  只是秦王苦苦相逼之下,众臣也只能把目光看向李斯。

  李斯这时也只能站出来,“大王,以臣之见,再要挡住大周军,只能调派边军。”

  所谓边军,主要指的是防守匈奴的秦军精锐,因为常年与匈奴对峙,这些秦军才是最强的精锐之师。

  但调动边军的后果却也是相当可怕的。

  若是这时匈奴方面有大动作,秦国直接被偷了老巢。

  所以,连秦王也不敢轻易开这个口。

  朝中一众大臣,也都看着李斯。

  很明显,这家伙怎么上的位?还不就是够着一张嘴皮子?活的能够说成死的,没脚没翅膀也能够吹得上天。

  李斯却是从容站出来。

  “大王,如今大周军虽然强悍,却远道而来,粮草必有不济,军心必有不定。我秦军虽然屡屡受挫,却是坐拥主场之利。”

  “至于说调动边军,臣以为是可行的。前次,大周军不是号称打败了左贤王百万铁骑么?既然这样,匈奴怎敢这个时候强行破关来袭?”

  “一旦匈奴军胆敢来犯,则姬延必失颜面。所谓的大周军大胜匈奴军,也只是大周方面的一面之辞,是当不得真的,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拿下燕国而已。如此,天下人如何去看待姬延?”

  不得不说,李斯这样硬拗,秦王也真就敢相信。

  无他,在秦王的眼里,大周天子的颜面才是头等大事。如果匈奴真敢来打,倒是能够证明李斯的正确。

  而且就算匈奴来攻打,也不至于就此灭国,因为匈奴人所图,无非就是一些好处而已。

第966章 苏秦说魏

  这时李斯又道:“若是大王还不安心。可教边军将士多设军旗,以阻吓匈奴蛮夷就是。那匈奴蛮夷不知权变,必不敢前来攻击。”

  解释了这么多,众大臣还是认为有道理的。

  倒不是说李斯的诡辩之道有理,而是左贤王既在大周军手里折损了前后数十万铁骑,这个时候哪里还敢再来侵犯?

  要知道,左贤王部乃是匈奴中最强大的一部,连左贤王都不是中原兵马的对手,别的部落更不行。

  至于仅次于左贤王部的右贤王,一直是拿秦国没有办法的。

  单只是一个秦国,就将右贤王防出心理阴影来。

  这么一想,调动一些边军前来助战也是可行的。

  至于秦军的主帅,秦国实在已经再无名将,哪怕连追究白起罪责的话题也没有人提起。

  毕竟若是拿白起问罪,谁去对付大周军。

  眼下能做的,就是一边调动各处的边军,一边等着白起清醒过来。

  一边两日过去。

  姬延这里已经得了好消息,四海金号已经将第一批粮草运送上来,不多,却可以供应全军两日的用度。

  第二批的粮草也在运输之中,会多一点,供应全军三日的用度。

  不过四海金号也仅只能运输这些粮草,想在秦国境内筹措粮草实属不易,秦王把每一粒米粮都看得很紧。

  四海金号还是用了一些手段加上高价才私下得了这些粮草。

  不过剩下的,却又可以由大周军的辎重营送上来。

  马涛先前打过小王庄一战之后,就已经带着他的辎重营回到陕城附近。

  大周方面控制了四郡之地,已经可以从容将粮草和军资一起送上来,还需要两日而已。

  只是所需的火油和手雷可以保证一些,但这一批军资里面没有炮弹。

  虽然姬延先前已经催促过洛邑方面,只是炮弹运输不易,须得等到七日之后,跟着第二批军资一起送来。

  大雨还在一直下,大周军仍只能停留在原地。

  至于秦军阵营当中,白起已经醒来,开始视事。

  不过李信的布置也都在他的交待之中,也就放下心来。

  然而大周军开始停留不前,未免就让别人有了想法。

  此时的魏王宫内,魏王、吴起等一众魏国大臣名将皆在,还有一个苏秦。

首节上一节825/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