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524节

  乐乘的步队还没有赶到,匈奴王已经开始反击,想要抢回九峰寨。

  乐乘默默看着下面的战斗,却没有现身出去的意思。

  有张寿的五千精兵,已经足够挡下匈奴王的进攻。

  九峰寨无论怎样残破,到底还是一座城,借着城墙、栅栏、还有草车等物的掩护,匈奴王被张寿军死死的顶住。

  片刻之后,匈奴王大军已经力有不支,开始退军重整。

  就是这个时候!

  乐乘怒目大张,“燕国的勇士,出击,杀敌!”

  三万名精骑咆哮而出。

  吼!

  杀敌!

  一声咆哮,整个山地都震动起来。

  这一下,匈奴军大乱。

  匈奴王的帐下,并非全部都是匈奴本族,也有从属在匈奴铁蹄下的从属部落。

  就是在匈奴本族之内,也有本族和旁支之分。

  昨日的血战,加上先前的冲锋,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心力。

  匈奴军的崩败,却是先由匈奴王的中军开始。

  因为心痛自己的本族精锐,率先把他们撤下。

  可想而知,落在后面的旁支从属,更加没有了斗志。

  很快,兵败如山倒。

  乐乘领着三万精骑纵横驰骋,一路砍瓜切菜,不知道有多少匈奴骑兵被斩下马来。

  足足追杀了两个时辰,一路上都是匈奴将士的尸首。

  只是乐乘追到四方海子这个地方的时候,终于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四方海子,是来自匈奴语,其实就是一个看似整齐的四方形的大湖。

  乐乘追撵着匈奴王一路杀来,也并没有跑出多远,不过距离九峰寨六十里地而已。

  骑兵急行奔走,一个多时辰的事而已。

  但现在,前面的匈奴王身后多出五万生龙活虎的匈奴精骑,并且返身杀回。

  在他的身后、在侧翼,都有大规模的匈奴骑兵出现。

  探子来报,这两军,至少也各有五万兵马。

  听到这个消息,乐乘与诸将都是脸色难看之极。

  他们虽有三万精骑,却是一路赶来,人困马乏之际。

  而这些匈奴人,明显是布好了阵式等着他进来。

  乐乘长叹:“匈奴王,好好,好大的本钱啊!”

  要知道,从昨日杀到现在,匈奴方至少付出近万人马的牺牲,就只为了引他这一路燕国精锐至此。

  身边,诸将皆是脸色阴沉。

  匈奴大军合围之下,并没有急于发起攻击。

  身为草原部落,他们深知狩猎的精要。

  对付一群狼,可以快刀斩乱麻,一涌而上。

  但对付更可怕的猎物,就要先防着不要让自己受伤。

  只要将燕军困住,慢慢消耗对方的士气和粮秣,最后的胜利必是属于他们的。

  乐乘缓缓道:“事已至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突出阵去。”

  虽然每一名将士都缚了三日之粮,关键却在于士气。

  被匈奴人这么大军困着,每个人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那就是一把架在脖子上的大刀,随时斩下。

  众将精神一振,“我等愿听凭大将军差遣。”

  否则,只有落到匈奴人手里一途。

  好!

  乐乘目光扫过众将,“如今,冲回到长城已经不可能。唯有先去九峰寨,方可以为支撑。”

  九峰寨距离三道关也只有百里的距离,且有城池依托,又有米粮为续,最重要的是九峰寨还能居高临下。

  众将默然,等着乐乘下面的话。

  要冲阵当然得有先锋官。

  但在如此情形之下,先锋将几乎是必死无疑的。

  那密密麻麻的匈奴铁骑可不是来看着他们逃走的。

  不只是如此,被点作后军掩护的,也是必死。

  相对来说,中军最好,其次是掩护侧翼的将领。

  众将沉默,乐乘却也一时沉默下来。

  终于,两将一起站出来,“末将愿为先驱!”

  那年青些的将领当下道:“大将军,吴林年青,当得此任。”

  冲阵,锐气是必不可少的。

  连自家的将领都不敢冲阵,手下将士哪里来的勇气?

  更何况这是近乎自杀般的冲阵。

  只是那年长些的将领也道:“大将军,我郑成年岁已长,能活下的日子也能够看得见,就让末将再为燕国再冲锋一次,让匈奴贼兵看看我大燕国可是无人否?”

  老将军意气风发,丝毫不弱于吴林。

  这一下,吴林却是急了,“郑将军,先锋将非同小可,何以不让?”

  郑成虎目一转,“汝欺吾不能提刀乎?”

  眼见二人争执,乐乘赶紧站出来道:“二位不必争执。”

  又道:“如今匈奴军铁壁重重,一员前锋将只怕是不能突破。”

  乐乘之意,可有吴林和郑成各领一军,轮流去冲击匈奴军的阵脚。

  只要冲乱了匈奴军的阵脚,大军才可能乘机通过。

  骑兵对冲,只要够勇敢,人数够多,成功的可能性还是不低的。

  二将赶紧一起弓身,“我等得令!”

  当下,乐乘又点到月选为侧翼护军将,海珍为后军护军将。

  点将完毕,乐乘大掌一挥,“即刻开始全军造饭,半个时辰之后出击。”

第590章 对冲

  一股哀兵之气,在乐乘军中传播开来,每一个将士都知道了自己的处境,知道被十多万匈奴人重重包围。

  现在,对这支燕军来说,意味着决战的开始。

  满头白发的郑成站在军阵的最前列。

  他与吴林商议之下,却是两人各领一军,一齐冲阵。

  如此这样,方才能够保证最大的冲击力。

  在他的对面,是密密麻麻,如云覆雨的匈奴骑兵。

  见到燕军走出营寨,匈奴军也早早上马准备战斗。

  为了增加冲力,郑成军和吴林军皆是放弃战剑战刀,而改用长矛。

  矛长三丈。

  燕国的军中,最短的长矛本是四丈。

  只是若改用骑兵使用,四丈的长矛就太长了一些。

  很容易一下子就被折断。

  所以他们花了一些功夫,将四丈的长矛全部斩去一截,变成现在的三丈。

  所有的长矛也都集中到吴林和郑成两队燕兵的手里。

  只可惜,长矛并非是骑兵的制式兵器,整个乐乘大营里也只有这么些长矛,还不够人手两支,甚至有些长矛还是临时制作出来。

  一夫拼命,万夫难当。

  匈奴军被燕军撵杀了整整一日之久,这一刻同样也爆发出惊人的战力。

  下一刻,两军已经狠狠的撞到一起。

  和步军的冲阵不一样,郑成吴林这么一冲,两军就混战在一起,匈奴的阵脚乱开。

  这并不是说匈奴大军不耐冲击,而是骑兵的特性。

  乱战之下,就算是骑手不乱,胯下的战马也无法保持住原来的阵线。

  很快,吴林和郑成已经杀入匈奴军的深入。

  身后,一个个燕军将士永远的倒下。

  但还能骑在马上的,都只有咬着牙往前冲去。

  长矛用在骑兵身上,的确带来了更多的冲击力。

  匈奴骑兵的战刀还没有砍来,就已经被一柄柄的长矛捅下马去。

  但如此强大的冲击力,对燕兵自身也是一种伤害,不少燕骑受到如此的反冲力,竟也被震落马下。

  还有些长矛则是留在匈奴兵的身躯之上,一时无法拔出。

  所以很快,这些燕骑只有再用自己的战剑与匈奴兵对砍。

  一路厮杀,一路尸首遍地,一路鲜血溅长天。

  郑成和吴林的冲击力,肉眼可见的被挡了下来。

  没有成排的长矛冲在前面,这两队人马皆被挡下。

  乐乘的中军已至。

  没有二话,砍人就对了。

  不砍人,就被人砍。

  更多的混乱出现,两军现在已经不是在冲阵,而是在混战一团。

首节上一节524/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