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231节

  果然,户部尚书刘兼站出了队列,“大王,微臣有话要说。”

  行了一礼,方道:“臣只是从大周朝的粮米情况说上几句。”

  整个大周朝,现在能归入各仓的米粮,不过五万石,仅够现下各军中的用度而已。

  而且这样的计算,是要撑到今年的秋粮收获,中间有任何的意外,军中便是无粮可用。

  别说打仗,就是行军所费的米粮都负担不起。

  虽然各地的王田还在清理当中,只是哪怕现在就完成,地里也没有粮食产出,也要等到明年才能看得到效果。

  理论上说,大周朝出军救魏,这军粮应当是魏国所出。

  但魏国有粮食吗?

  还可以向其他诸侯求粮。

  但齐楚鲁这几个主要的产粮区,会给?

  刘兼只把各处的米粮情况挑选了几个说了个大概,朝中不少大臣的脸色都变了。

  粮仓无粮,各种侵占贪污。

  王田无粮,各种不知所踪。

  “大王,为今之计,当以民为本,以粮为本才是!”刘兼深行一礼,方才退回去。

  真要弄到正打仗时没有粮,他刘兼第一个保不住脑袋。

  昆吾宫内,气氛一时凝固下来。

  正反两派的意见都已经说出,但到底如何,却是莫衷一是。

  此时,在据县的牛家山,却是果断的绕过常宁家,而先去了据县之中。

  一亮明身份,县守赶紧拜下。

  哪怕牛家山没有持内阁的手信,也是吏部的第二号人物,区区一个县守大人,哪里敢怠慢。

  “吴化林!”牛家山将县守的名讳在嘴里重念了一遍。

  “正是下官!”吴化林站得老老实实,脸上重重汗下。

  牛家山此行的目的,吴化林早已知道。

  就在常诺给郡守大人写了书信,这吴化林心知自己的官途已经算是差不多到了尽头,只求保得自己一个头颅就是万幸了。

  牛家山一声冷哼,“你干的好事!”

  扑通,吴化林顿时腿软跪下,“大人,下官并没有想到事情竟至于此,请大人饶过下官这一回。”

  说起来,吴化林是真的倒霉。

  他本是洛邑人氏,好不容易由吏部得了这差使,外放到陈地的据县。

  虽然这里油水不多,却极容易管理,只等三年任期一到,便是有高迁的可能。

  要知道,现在大周朝四处打下疆土,对于治理人才的渴求是一波高过一波。

  稍稍有些才识,更兼洛邑朝中有些人脉,便可以外任为官。

  就是吴化林来时,也是深感这里是个好去处。

  只可怜没有上任到一个月,就遇上了这么一件事。

  而且这主意也并非是吴化林自己想出来,而是手下的官吏。

  洛邑虽然派他来此为官,却不可能给他带来整套的衙门小吏。

  一般来说,无论城头到底是谁的大旗,这衙门里的各户小吏总还是那些人的。

  对于季家的事,这些小吏更是门清得很。

  一切自有季家自行平息就是。

  显然,就是这一句话把吴化林害得不轻。

  牛家山一脸冷厉,“你这些话,可都真实?”

  吴化林顿时磕头如捣,“大人,小人何胆敢在大人面前虚言?”

  牛家山观其神色,已经是相信了几分。

  也是他先前去过一趟季家祖祠,更兼上路途也有听闻,这才选择了相信吴化林。

  “那好,现在就带本官去查据县的粮仓。”

  吴化林顿时怔住。

  不是来查案的么?

  怎么就扯到粮仓上面?

  半天,才期期艾艾道:“大人是要看帐,还是去实地?”

  牛家山顿时眼一顿,“都要看!”

  吴化林吓住,赶紧令人备好车马,一路去向城东头。

第253章 请天子诏书

  洛邑,昆吾宫。

  两边的文武百官再一次的议论之后,姬延放弃了。

  都有道理,也都有问题。

  还是万古流最后提出一个中庸之道。

  “大王,老臣以为,天子诏可以下。但如何行事,先须缓行慎行。”

  至少不能马上把大周朝和魏王绑到一起。

  这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姬延一路上其实也仔细想过,只怕就是这样了。

  “既然如此,传魏国使臣晋见吧!”姬延最后决定。

  下面,万古流众臣一起行礼道:“大王英明!”

  下一刻,殿前执金吾的汉将清楚传声,“宣,魏国使者要召,昆吾宫晋见!”

  很快,一道道声音传下去。

  “宣,魏国使者要召,昆吾宫晋见!”

  其实只是两道声音之下,魏国使者要召已经听得清楚。

  昆吾宫的宫门外,他一直竖起耳朵在留意里面的动静。

  来自魏国的消息,还是飞鸽传书而来。

  照常理,是应该等到邺城方面正式行文,加玺加印,再由八百里加急送到魏周两国边境,再由周朝驿站的官员一道急行送来。

  然而现在形势不等人。

  等到正式的公文送来,只怕是连邺城也危矣!

  三十万秦国虎狼之师,这已经够得上是一场灭国之战,哪里还能迟疑半分?

  要召也相信,魏国驻各国的使臣应该都是接到如此严令。

  此时听到宣诏声音,要召端好衣冠,一路向前急行。

  这不是要召第一次踏上大周朝昆吾宫的台阶。

  只是这一次,一定是他心情最为急切的一回。

  要知道昔日里,各国留驻在洛邑的使者,近乎就是来公费游历。

  大周朝虽然实力不济,到底还是天下中心,总有各国使者及各路行商至此,也是一时繁华之地。

  至于使者身上的责任,也不过是给周家天子献上祭礼而已。

  然而这一次踏上昆吾宫的脚步,要召只觉得脚下沉重无比,好像拖着一百斤的生铁。

  无论是以距离论,还是以当下的国力强大,大周朝和赵国两家都是应该全力争取的对象。

  而且哪怕对方不能答应出兵,也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很简单,打秦国有后顾之忧,打魏国总是没有问题的吧!

  这一点,信中也是强调再三,不可造次半分。

  才踏上昆吾宫的最后一道台阶,要召身上的朝服已经湿透三重。

  本来就天气炎热,加上这朝服里外三层,已经足够折磨人。

  再加上内心的忐忑和不安,要召还能正常行走已经算是不错。

  一边向前行去,要召一边深吸了几口气,总算将心神敛住。

  踏!

  一脚入殿。

  踏踏踏!

  三步之后,要召倒下便跪,三叩。

  咚咚咚!

  “魏国无知小臣要召,见过天子!”

  姬延淡淡道,“起身说话吧!”

  要召却是不敢,仍仆俯于殿下,“天子!魏地百姓先前得蒙天子仁德,解救于水火之中。然而秦王无礼无义,全然不顾天子法度,妄而伐魏。魏地百姓正受其祸,无知小臣无面目敢见天子。”

  这番话,也是要召来时,思之又思之。

  第一句,先给天子套上仁德之名,第二句,直指秦王无视周家立下的规则,第三句,以魏国百姓来打动天子。

  救人救到底,送人送上道。

  只是姬延到底也是当了一年的大王,这些心思还不会放在眼里。

  “爱卿免礼!魏地百姓之苦,孤已经知晓!”

  “既然魏王也有担心,倒是最好不过。孤,可派一军,将魏境处于水火中的百姓尽数迁来。”

  要召身躯一僵,差点一口老血喷出。

  没有魏民,哪里去征兵?

  这比秦王还狠!

  秦王只是占地,天子这样,不但掠去了魏国人口,还要落得一个仁德天下的名声。

  不得不说,姬延这一句说出来,就是万古流等人都是不由哑然一笑。

  大周的天子,越发的有手段了啊!

  先前万古流见姬延急冲冲的赶来洛邑,而且回来就是大朝,心底其实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首节上一节231/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