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230节

  而整整三十万大军。

  前军五万,已经渡过黄河,在秦国的前进支点上野城完成集结,并由王领军在攻打魏国的上党。

  中军后军二十五万,却还在征召之中,并没有渡过黄河。

  只是秦军的一大半装备,早就在上野城集结完毕,包括用来攻城所用的床弩。

  这是秦军最新式的床弩,射距竟然达到八百步!

  按秦制,一步为两进,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八百步差不多就是一千米的距离。

  用这样的大杀器攻城,直接就可以远程对付城头上对方的弓箭强弩。

  就算对手借用了城池高度,双方的射距也能基本上扯平。

  这是因为秦军的军械向来最为精良,眼下突然拿出这样的新式强弩也并不是太令人意外。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秦兵与其他诸侯国的征兵制并不相同。

  在秦国,民就是兵,兵就是民,可以随意转换。

  农时耕种,兵时征战,只要人员一旦集中起来,马上就是战力。

  虽然不至于有多精锐,可人多啊!

  魏国却是常备兵制加上征召制,看起来和秦国差不多,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包括魏国在内,大多数的征召兵,集中起来后要经过短暂的整训才能形成战力。

  这一个时间差就很可怕。

  再加上魏国今年连遭了两场大灾,饥民遍地,浮尸千里,哪里去征召民兵?

  姬延心头沉重。

  灭国之战!

  秦王的时机选择,真是好到了极点。

  虽然有些不道德,但战国无义战,只认地盘和实力。

  临入洛邑之时,姬延还在收到李立的密报。

  上党郡已经被连破两城!

  秦军总人数达到八万!

  魏王震惊,已调动大军驰援,正是驻守在邺城的乐羊。

  魏国更欲征发全国之兵,与秦王决死一战。

  驻守在上党的庞涓部,已经由郡治出军四万,想去挡住王的兵锋,保住上党。

  与此同时,魏王的使者正纵马天下,四下请兵。

  姬延估计,至少赵国是已经得到完整的消息,毕竟现在赵国与周朝是距离最近的。

  昆吾宫内,万古流带着文武百官已经就位。

  大朝,必是有重大事件。

  事实也是如此。

  现在朝中官员,皆是知晓了秦王入侵魏国一事,正在四下议论。

  和姬延想像中的一样,朝中官员分作了两派,一时高下难分。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主战派却是以礼部为主,旁观派却是以兵部和户部为主。

  姬延甚至没有回去乾坤宫更换朝服,就直接去了昆吾宫。

  这让吴典有些惊讶,更是不得不提醒,“大王,周室大朝,当行大礼仪。”

  大朝和普通的朝会不一样。

  普通的朝会,姬延只用着一般的天子服。

  大朝,是可比祭祀礼仪的大事,一举一动,都得让天下百姓挑不出半点的毛病。

  在大朝上,礼仪甚至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焚香沐浴现在是赶不及了,可至少也得更换上大朝的特制天子服吧!

  只是姬延无视了吴典的提示。

  这件事在他的心里,太过重要太过重要。

  这或许就意味着战国大陆,将是谁主浮沉。

  由上党而长平,这段历史在姬延的内心里,实在是太过于深刻。

  王车才进入昆吾宫的侧面范围,呜的一声,声乐奏起,以正天下。

  姬延却是没有按着乐点踏上台阶。

  身后的吴典,脑袋都要埋到地下。

  一来是惭愧,二来是怕丢了头颅。

  大朝,乐起,天子应按乐点来踏上台阶,这才是礼制。

  天子失礼,吴典的责任是逃不掉的。

  谁让他是照顾天子的内监第一人?

  “天子驾到!”

  昆吾宫外,虎扑营待卫一声低沉吼叫。

  吼!

  整个昆吾宫都似乎轻轻一震,殿前九大帝王之鼎更是发出回声,惊动远处无数栖鸟。

  姬延已经一脚踏入殿中。

  “臣等,拜见天子!”

  万古流领着文武百官一起伏下。

  姬延脚下匆匆,上了王位。

  “诸位爱卿,不知如何教孤行事?”

  这是姬延跳过了前面的虚礼,直接进入到正题。

  却见兵部尚书齐思远当先越众而出,“臣有进言。”

  行了一礼,方道:“今我朝于岁间,扩疆千里,收民百万,威名威慑天下,此大周之福也!”

  这头一句,当然是得说大王的好话。

  却也是给后面的铺垫。

  “只是我朝兵锋已疲,斗志难复,只怕难以与秦国三十万虎狼之师对战!此其一。”

  “其二,我朝收民百万,四海归心者众。然,民民安抚,须与时日,所收疆土,更须时日恩威并济。”

  “其三,今岁连遭两大天灾,一曰春汛,一曰蝗灾。虽然幸赖天子仁德,得天之助,周朝度过难关。然,民力尽乏,已至穷时。大周朝已是无粮可用的地步。”

  “其四,我朝虽也与楚、鲁、齐、燕、赵、魏等国交好,然则并无实际保证。伐秦,必是尽我朝举国之力,不然未得竟功。然我朝若是以举国之兵伐之,不但与秦国结下死仇,更恐有诸侯背后施刀!”

  “其五,我朝与秦、魏两国,关系皆是了了而已,我朝不必参与其中,只旁观安坐,方才得其最后大利。”

  万思远道完,满朝一阵哗然。

第252章 据县粮仓

  万思远所言,句句是实。

  以大周朝眼下的境况,强行与魏联军对抗秦国,实在是大不智也。

  眼下大周朝最好的策略,其实已经在姬延的手里。

  休养生息。

  以大周朝诸军的强悍战力,就是秦国打下了魏国,一时还敢来犯大周朝不成?

  不得不说,朝中众臣的态度,真让姬延有些迟疑起来。

  先前一意想要把秦国反推回去,仍是上党长平之战对于姬延的影响太深刻。

  现在他不得不去想另一个问题。

  今昔可是旧时?

  不同的政治军事格局,当有另一种应对之法才对。

  历史给了他一次新的机会,同时意味着先前的经验不一定还是经验。

  正在这时,礼部尚书姬毛也站了出来,“臣礼部姬毛也有话说。”

  “大王兵威天下,四海威服,与民让利,万众归心也。”

  “然而秦魏两国,皆是大周朝的附属诸侯,若是大王见秦王势大,便不敢冒然出兵,恐为天下人不齿也!”

  “天下百姓或知,大王此是以民为重,不忍见江山染色。然,诸侯天下,如何不会小看我大周朝?”

  “齐尚书有言,我大朝出兵有五不利,只是为臣看来,只须一计,便可以占据道德大义。”

  哦?

  姬毛这样一说,连带着姬延都生出兴趣来。

  若能不废什么代价就将秦军反推回去,这当然是最好不过。

  姬毛眼见众人侧目,面上不由略有得意之色。

  当下又是一礼之后,方言道:“大王,我朝既是天朝上国,当以天子诏令,号令天下诸侯联军一处,共讨秦王非义之战!”

  这一上来,就占据了大义。

  大周朝的军粮问题、后方稳定问题、担心楚齐鲁三国抄自己后路的问题,皆是得以解决。

  姬毛最后更道:“不只是如此,我朝天军,进入魏国境地解民于水火,更救活魏国百姓无数,正是魏国上下戴德之时。若是天子诏书一至,不愁魏国百姓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不得不说,这些朝廷大员还是有水平的,姬延竟然再次心动。

  主要还是最后几句话打动了他。

  民心的向背,向来是重中之重。

  稍一思索。

  姬延却道:“爱卿何以认为,其余诸侯一定会出兵相助?”

  姬毛却是不以为然,“以天子诏书,不怕众诸侯不从!”

  姬延暗中苦笑。

  先前还真以为这家伙有奇谋,合着还是白说了一遍。

  你以为孤就没有想过下天子诏?

  可这玩意要真管用的话,孤这个天子还用得着如此努力?

首节上一节230/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