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215节

  紧走慢走,一个时辰后,牛家山终于赶到随城。

  随地,本来是随国故地的都城,被楚王灭亡之后,废国立郡,成为随郡。

  这原来都城,也就顺口成了随城。

  因为城门口人多,牛家山的车辆慢了下来,跟在人群之中。

  透过车帘,可以清楚看到这里有一股子莫名的慌乱紧张气氛。

  虽然暴民还没有攻打随城的勇气,但这兵荒马乱世道,谁能够大意?

  只是牛家山也看到,进城的人多半是有些家产的,一大半的是有驴马,甚至还有些车辆也在其中。

  四下的议论声,也都是谈论此次的留县之变。

  暴民的起始,正是出自那里,而此时的留县也早早被暴民攻打拿下。

  牛家山听了一阵,已经有些想法,才让车夫打出朝廷的小旗。

  四下人等见到,纷纷避开,让出一条道来。

  守城的士卒见到大周官员车辆,也只询问了两句,便是让道放行。

  牛家山直奔郡守府。

  片刻,随郡郡守方远匆匆出来拜见,“下官拜见上使大人!牛大人请。”

  方远已经是得了消息,吏部牛侍郎要来本郡,何况牛家山本来就是吏部的二把手,正管着方远。

  牛家山这时也顾不得情面,拉长了脸就道:“方远,你也是吏部的能臣了,何至于此?”

  新收的郡县,再加上大王的仁政,正是这些地方官展现能力的机会。

  方远却是连连苦笑,“牛大人,下官实在是有苦难言。”

  牛家山冷哼一声,“有苦难言?你倒是说说,米粮之事到底如何?”

  先前路上,牛家山听到一些风声,依稀间正是说到随郡的米粮。

  照他看来,随地本来就是产粮之地,再加上大王新颁布的仁政,无论如何,这里百姓应该是欢天喜地才是。

  交粮四成七,和交粮一成,这差距得有多大?

  这样的田赋,多养活五口人都不成问题。

  说话间,两人已经步入到府衙之内。

  方远一脸的卑微道:“大人请上坐,且容下官细禀!此事的由头,却是由两件事而起。其中之一,却是户部要从随地调粮而至。”

  牛家山才落坐下去,立马站了起来,“混帐,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户部调粮,既是朝廷的意思,也是两位丞相的主意。

  现在大周朝开恩,只取田赋一成。

  但随郡先前的积粮,难道不该朝廷收上去?

  其实大周朝的米粮原本是够的,只是新收了魏国五十万饥民,这些粮食却是不管了。

  只能由各地调用周转。

  方远赶紧跪下,“大人息怒,事实如此!请大人且听下官细细道来。”

  事已至此,牛家山只能忍气坐下。

  却道:“若你有半句不对,别怪本官不给你留情面!”

  若是平时,妄议朝政已经是一条罪名,可大可小。

  然而此刻,方远竟将户部调粮一事与暴民联系在一起,这可是搞不好要被砍头的。

  也怪不得牛家山的反应如此之大。

  方远赶紧解释清楚。

  原来,随地原来的确是产粮要地,而且积粮不少。因为上回霍去病出兵太快,下手太狠,楚国方便根本来不及将这里的粮食转运回去。

  “只是大人,这里的粮仓只有帐本,却并无实粮啊!”

  什么?

  方远听得大惊。

  只是很快,方远将原来所接手的米粮帐本都取来。

  “大人请看。随地的积粮,原来应是尚有四万八千石,且这些米粮主要就存放在留县一处。”

  留县有一处大粮仓,只因留县和随城,是随郡之内最大最坚固的两处城池,当初随侯对这两处也就是因粮加仓,作为长久之用。

  这也很正常,诸侯国不能够把所有的粮食都存放在王城之内,大凡极为重要的城池,都是广积粮的。

  然而,这些帐目之下,却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

  帐本全都对上,却是没有几粒米粮。

第233章 借调边兵

  各种米粮蛀虫,冒数,换仓,换新,折算,如此等等,方才造成如此局面。

  牛家山脸色难看。

  甚至冷汗淋漓。

  这还是只是随地一处,若是别的新收郡县也是如此,大周朝岂不是无粮可用?

  甚至,若是大周朝原本的各处粮仓也是如此,那大王真要是找几个人出来砍脑袋的。

  不杀到一个人头滚滚,这事就不算完。

  “只是随地本就无粮,还怕什么调粮?”

  牛家山想到关键处。

  就算先前多有弊端,现在却正是新旧交替的好机会,以前的烂帐正好一笔划去。

  方远苦笑,“这就是下官要说到的第二件。”

  事情的起由,乃是留县粮仓的一个老吏身故,留下两妻三子,结果家产分配不均,少妻幼子最后大肆吵闹,将留县粮仓的各种老底掀出。

  一时间,留县百姓听说县里无粮,人心大乱。

  若只是这样也就摆了,毕竟就算是本县无粮,朝廷也不会完全听之任之,而且大周朝已经宣布田赋十其一,百姓手里积攒一些米粮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坏就坏在两件事情凑到了一起。

  留县分明无粮,朝廷却要从此调粮出去。

  这些米粮由何而来?

  有居心叵测者四下点火,宣称大周朝将派大军,由百姓的家里抢粮凑数。

  如此一来,整个留县的风评顿时点爆,由几家豪强出头,当下就占据了留县。

  留县一出事,方远急报了朝廷。

  只是没有等到朝廷的处置意见,却将邻近的义县也丢掉。

  牛家山脸上阴沉如水,半晌才道:“那几家豪强可有何背景?”

  方远不敢胡乱攀附,只道:“以下官看来,此几家豪强倒并没有诸侯背景。”

  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其一,这几家豪强的的手中并没有朝廷命官的鲜血,先前击杀宣礼官和后面攻打县城,这几家都没有露面,至少表面是如此。

  其二,若是有诸侯国,特别是楚王在背后作梗,这些暴民应当是趁势再闹大才对。而目前,暴动的范围还仅只是留县和义县两处。

  牛家山沉吟片刻,“以你之见,当是如何?”

  方远哪里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只道:“下官已严令各县谨守本县,紧急加征各县守备兵两百。此外,随郡的守备屈礼大人也一直留在随城,并已经调来三千军,就驻守在城外随时备用。”

  牛家山道:“这屈礼为人如何?”

  屈礼虽然姓屈,却并不是楚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周朝人,不过因为是兵部的官员,吏部并没有太多的主导权。

  一般来说,兵部调派、升迁武官,只要合情合理,吏部只管加印就是。

  是以牛家山身为吏部左侍郎,对于屈礼的印象也没有半分。

  方远却道:“下官也只是才到随郡来履职,对于屈礼将军并无太多接触,只是听说此人乃是然城军旧部,然城军叶胜部在守天关一战,得天子青睐,加封了全军第一近卫军之名。此屈礼正是出自叶胜部,不但身上有战功,而且连一条手臂也留在守天关前。”

  牛家山顿时明了,吩咐道:“你且令人去请他来议事。”

  方远赶紧应下,匆匆退出去找人。

  议事厅里,牛家山思绪如潮。

  连失两县,此乱不可谓不大。

  然而听两位丞相大人的口气,却一定不能动兵,至少不能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这还真不是一般的差事。

  牛家山头疼不已。

  两县暴民既然没有诸侯背景,大军一至,人头滚滚,不怕不能平乱。

  只是有了丞相的意思在前,牛家山再怎么糊涂,也不会同时与两位丞相结仇的。

  思忖了半天。

  牛家山得出八个字的方针。

  重兵压境,压迫内变。

  借守备大军分路包抄,围而不攻,再以攻心为上,令人四下散发朝廷的调粮诏书,格外讲明,留县无粮,大周天子以仁德为先,必不会与百姓口里夺粮的。

  事实上只要稍有些脑子,就可以想明白这一点的。

  大周天子为何要调粮?还不是为了五十万的魏国饥民?

  难道宁可饿死自己的百姓,也要打肿脸充胖子?

  得有多愚蠢之人,才会这样去想。

  正想到此处,方远匆匆进来,身后跟了一位将军。

  牛家山陡然张眼。

  好汉子!

  只见那屈礼大步行来,阔步仰首,一身正气。虽失去了一条左臂,却是不减英雄豪迈。

  牛家山大笑,“来人可是屈礼将军?果然天子第一近卫军,名不虚传!”

  屈礼脸上稍一怔,略有得意之色,当下行礼,“下官随郡守备,千户长屈礼拜见大人。”

  一般的郡守备,都只是千户长。

  旁人尊一声将军,虽然与官职不符,却也是成了惯例。

  牛家山下座,迎上去还礼一番,三人方才一起落座。

  “屈礼将军,如此随郡暴行,惊动天子与两位丞相,这才派本官急行而来。只是不知将军所部有多少士卒?”

  屈礼略一沉吟,“各县的守备且不论,随郡之中能动用的守备力量三千卒,已经按郡守大人之令,尽数调至城外,以备不测。”

首节上一节215/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