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529节

这样写,固然艺术感染力会比较强,而以“关东州”战场上人民军的体会,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顽固确实不假,但从军事斗争角度看,这还不真正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非常善于“高效作战”。

坦克的攻势毕竟有限,在广阔的战场上,在击溃了日军主力及打乱了其成建制的指挥系统后,日军不得不陷入各自为政的苦战。

局面对中国军队一方是压倒性的好,甚至连参战、观战、督战的一堆人民军高级指挥官和总参谋部的高参们在听了不间断的战场汇报后都不约而同地想到:日本兵不过如此嘛。

可是训练有素的日本人很快就给人民军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代价是生命。

从装备上看,人民军的火力非常之强大(首批参战的都是人民军的精华,装备那叫一个好啊)。他们的一个加强营,竟然可以装备6门山炮和野炮,2挺重机枪,每个连装备2到3门迫击炮,每个班不仅有轻机枪,还配备了2支自动步枪,也就是我们说常说的“转盘枪”。

粗略地估计一下,人民军的一个普通步兵营,在单位时间可以发射的火力,起码是当时日军一个步兵营的2倍以上。

但是,如果以其发射同等火力给敌军所造成的伤亡看,人民军就远远达不到日军的2倍了,所以说那时的人民军“作战能力”强而“作战效率”不高。

而日军就不一样。其实日军装备是远不如人民军的,比如,他们就几乎没有什么自动步枪,也没有连属重机枪,所以日军的火器发射速度是不高的。

但战场各级指挥官粗略的估计(当然可能很不准确),如果人民军每发射出100发子弹可能会杀伤5名敌军的话,那么,日军的100发子弹就可能杀伤10名甚至20名人民军,也就是说,当时日军的作战效率大约是人民军的一倍以上。

日军之所以“作战效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士兵个人训练好,射击准确。

比如说,日本人爱用的那个掷弹筒,说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手榴|弹的简易发射器,不需要做什么射击诸元设定的,但日本兵就是能打得很准,这一点让你不能不佩服。

往往人民军用营级的兵力来围困或打击日军连级的小部队,日军在被完全歼灭前都能很好地体现其良好的素质;也有刚才说的,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使其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顽强,可以给对手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人民军还没有碰到像这样顽强的对手。

在国内战争期间,对手都是各地的军阀,从装备或士气上看,很少有超过人民军的,而且人民军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张汉卿的战略观极强,基本上是战无不克。

成规模的战斗战役,基本上相持一段时间对方就因为大势已去而失去斗志,痛打落水狗只能鼓舞士气,而不会对军事素养的培养的更大的促进作用。

德国顾问团对于培养人民军战斗素养方面有很大推动作用,但纸上谈兵和真正的火线交战是完全不同的,很多新兵开始完全被打惜懵了。这样,当碰到第一代训练有素的日本兵后,人民军战斗经验不足的缺点便暴露出来。

日军作战极度顽强,不仅作战规模比较小,而且在其被歼前,火器往往破坏得很厉害,所以每战缴获很少。

另外,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上了战场就像喝了鸡血一样浑不畏死,往往都战至最后一刻。这样以来,俘虏日军要冒着被袭伤的危险。

反正现在国际上还没有针对战俘地位的公约,何况伤兵虽然已部分丧失作战能力,但仍能对人民军形成致命伤害。人家是要死战到底的,又何必强求反而会让自己人伤亡呢?

此外对方的誓死不降也会给己方军队一个强烈的认识:一旦单方面地被俘虏,不会有好果子吃,可以在战斗中激发原始的血性,反正是个死。

所以,人民军总部特别下了这样一道命令:“不用特意抓获俘虏,以成全日军的殉死,作为尊重对手最后意志的体现!”

因此,关东州战场上日军的被俘人数极少,战后统计,全部被俘人员都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重伤员,这是题外话。

幸亏作战之初,日军的重型武器战场已经被人民军空军重点“扫荡“过了,人民军减少了许多损失。再加上坦克部队“神出鬼没”地一打,日军大部队迅速被切割成数十块。从大局来看,优势已经在人民军一边。

张汉卿之前对人民军将领们的培训凑了效:对日军作战,就要尽可能地寻机与日军孤立无援的部队作战。一般人都知道对敌人要实行分割围歼的常识,共x党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一般都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对他的主力部队,也不难做到。

但是对日军就很难。

前面已说过,日军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训练有素的。

即使主力已被分割的战场,一旦人民军与日军作战,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对方部队一旦遇袭击,都能迅速展开,并以最快的动作,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步炮之间的相互掩护。

而一旦日军形成了战场配合,就基本上没有了射击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难度就非常大了,有时侯甚至是做不到的。

所以战后总结,对日军作战,须要以极大的突然性对其发起袭击,进而做快速分割,以避其形成战场协同。

关东州之战中日本兵陷入不利于己的局面,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日军早期作战比较顺利,从来没有在东北大陆碰到这样一支有极强战斗力的主力部队,有点麻痹大意;

二就是因为人民军发起袭击非常突然,战场穿插又极其迅速;

三是人民军装备远超日军,所以会很快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孤立单元;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人民军人多。正所谓“好虎难架一群狼”,一旦中国军队士气上来了,人多的优势便成为不可小觑的因素了,要不然毛爷爷怎么会说“人多力量大”呢。

日本人还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最初的懵懂、震惊、混乱之后,已经失去与上级联系的一批又一批的中下级军官自动地代替了上官的指令,召集了散在各处的军兵,迅速地进行了就地节节抵抗,展现了极佳的战场素质。

日本兵也表现得极为顽强,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不逊于最好的人民军官兵。

可是对面的人民军也是血雨腥风中锻炼出来的优秀军人,他们也是抱着一死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来的。人多,加上有心,及优势的装备,让全军上下势气大振,所以有史以来日本人碰到了与他们同样强硬的对手。

日本官兵以命相搏,中国军人也不惜一死,渐渐地进入了白热化。

不过人都是一条命,即使一对一的损失,中国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包围圈中的日本官兵虽然顽抗,但友军的人数越来越少,敌方的火力却越来越猛烈,阵地也不时传来失去的消息,让他们觉得此战凶多吉少。

不过他们都是日本陆军的精锐,败而不乱,不约而同地节节向南退去。

第863章 不可思议的24小时

己方人少,如果摊开阵营,要防守的面会很大,这样单位面积要应对的压力也越大,也容易给人民军攻破并分而治之的机会。辽东半岛似尖刀伸进海中,越往南越窄,防守起来会相对容易些。

所以即使失去师部的命令,训练有素的日本中下级军官还是展现了惊人的战场洞察力,以大队、中队集中向南退却。

每当汇集出一支像样的军队,便自动有人带领押阵组织防守,虽然明知道被人民军突破便是死、有机会向南便有活命的机会。

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是一支视死如归的军队,虽然是对手,人民军还是对他们表达了他们的尊重:对他们死战到底的传统,人民军绝不让他们失望。

政治部之前已经有过宣传:除非昏迷或完全失去抵抗力量,对所有能拿得动武器的日本官兵,一律要重视并努力击毙之。

让其负伤疼痛而死是不人道的,而战场形势又容不得腾出人力来救护。一句话,击毙敌人,是对敌人最好的尊重。

当然,日本兵也几乎都是战至最后一息。

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全是双方指挥官的责任了,他们已经尽了力。甚至当日本兵体现了绝对的单兵素质后,无论是谁也不能说日本兵徒有其表,战力不高。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人民军的枪炮声一刻不停,关东军的阵地也越来越萎缩。

到底对面的中国军人有什么魔术般的变化,让他们竟然有这么强悍的力量?村风长太郎和赤井春海两位中将相顾无言,一天前的狂妄已经被彻底赶到渤海里去了。以国内的应变速度和人民军不灭不休的进攻势头来看,现在是没人可以解救他们了。

前线,不,应该说是后防线传来的消息,日军痛快淋漓地丢失了金州以北的全部土地,残存的不到四千日军士兵正以金州城为界连夜组织防御工事。

四千人?残存?赤井春海中将一阵抽搐。明知道白天一仗日军吃了大亏,但伤亡大到这个份上,还是令他心里像绞了肉一样痛楚。难道,大日本帝国多年来第一次败仗,竟要落在自己头上?

他可不像那位明治天皇时代的所谓军神乃木希典一样,靠踏着日军尸体走向神位,他可是日本陆军摇篮的陆大九期的高材生,以勇武与智技力压三军,才有了火线调岗机会。可是人民军的神通让他在东北大显身手的雄心壮志瞬间消亡,取之而代的是:关东军究竟还能撑多久?

按照白天中国军队不要命的势头,他们的枪弹消耗一定非常的大。从作战地域上讲,关东军大踏步败退数十公里,已经远出了现代步兵的作战极限,中国军队一定要努力休整,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重新焕发精力。再有两天时间,国内支援的军队也要到了吧?

可是为什么在近郊仍有密集的枪声呢?

首节上一节529/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