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362节

士级是不算军官的军官,有三级:

上士,为满两年之班长,及满四年之副班长;

中士,为班长,及满三年之副班长;

下士,为副班长,及满两年之上等兵;

上等兵为入伍一年之新兵晋升。

在这些职务之外的原北洋将军们,如果未能在人民军中任职的,将不再享有按新军制颁发的军衔,原先的军衔则成为一种荣誉…

不怕他们反天。一是他们大多已经离开军职,对国家的事务影响也不大;另外相对比较厉害的人物,张汉卿都已经给他们安排好去处了。

虽然权力不大,但毕竟位崇职高,想一想反对的代价太大且风险不明,所以真正有不满发作的,声音却不大。导致这个军衔制度完全是人民军自导自演的荣誉大比拼,已经失去江山的人们只能无奈地服从。

这样的好处还有对那些杂牌军是一种艰难的选择:接受人民军的军衔,意味着同时接受人民军的管理,也接受人民军的思想、作风、宗旨,长此以往,能不能再控制住军队都是个问题。当然,冯玉祥等国民军不接受这种军衔,那是应有之义。

还为晋升渠道、离退休作了详细规定,另外为了增强官兵人荣誉感,张汉卿还设计了元帅节杖、肩章、领章、帽徽和勋章制度。

勋章好理解,民国就有嘉禾勋章,后世有青天白日勋章、建国后有八一、红星、独立自由、解放勋章…不过张汉卿觉得还是要改改名字: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颁发“共和国勋章”,这是目前最高的名誉奖励了;在各条战绩上作出突出成绩的,依次颁发一级、二级“奋斗勋章”,其次还有许多奖章…

肩章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好懂:校级军官的肩章设计是我们耳闻能染的“两杠夹星”,尉级军官则是“一杠砸星”,当然,准尉与少校相同的“两杠一星”,只是同样地这星星变成了银色。

传统的将级基本上都是金星佩金叶,自少将始,每多一级便多一颗星。

准将这个职务,在后世的中国是以大校来对等的,但是在与西方军事交流时,中国的军官便吃了点亏。因为准将这个群体在西方是按将级来安排的,当然各国因国情可能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再小的将也比校大”,其认为大校只是比较资深的上校而已。

所以张汉卿决定保留“准将”这个军衔,但比较特别的是它的肩章设计与少将相同,且都为一枚,只是星星换成了银色…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将官的数量,对比较庞大的副师级干部作队伍而言既是刺激也是一种鞭策。

至于元帅,会不会是五颗星?当然不是,数数不累吗?元帅要有元帅的尊严!按张汉卿的设计,他们的肩章一律为纯金打造的国徽一枚。当然,更能体现其尊严的,是元帅都有权杖。

说起权杖,张汉卿最熟悉的要属三国时期有关于“节”、“假节”、“使持节”与“假节钺”的描述和二战时期德国元帅权杖的辉煌,当然关于日本军刀的传说也充斥耳际。

不过中国古代的“节”可是一种权力,德国元帅权杖则是一种军人的最高荣誉,而日本的军刀则是一个坑。虽然它是尚武精神的象征,但热兵|器时代带着这么个笨重而基本无用的家伙似乎有点蠢…

元帅权杖是要的。为体现它的尊贵,张汉卿以名贵的金、银为主体,中国传统的金镶玉为基身,设计了一种端头面不同的九龙权杖,它长半米,直径3厘米,三军元帅节杖基本类似,但海军的端头面是锚、空军的端头面是鹰、陆军的端头面是虎。

奉系老将对此很感兴趣,他们虽然被大帅大帅的叫着,其实他们在民国最高的军衔只是上将而已。只是少帅的军衔制度很抠门,虽然理论上最高可以同进晋升20位之多的大将,但这是因为军衔制度的利好,要想晋升为元帅,很需要立功表现哦!

第644章 打过长江去

1923年末的张作霖,是他最得意的时候,甚至比他与奉系同入主北京还要兴奋,无它----能够在袁世凯之后,重新将北洋三系整合为一,并有机会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再度统一中国有望。

此一功勋事实,使得土匪出身的张作霖获得了国内外政治观察家们的热情关注,政治身份被极大抬高。也是这一年,的主编鲍威尔专访张作霖,在询问他曾在哪里读过书时,张即幽默地回答道:“绿林学校。”

北方刚刚安定,利用国民党和人民党暂时相安无事的良机,张汉卿剑指江浙沪,意图平定长江中下游这一块除东北外最发达的地区。驻守江苏的督理齐燮元原名齐英,字抚万,号耀珊,中国天津宁河人,直系军阀主要将领之一。

他在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后投笔从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一度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清新编陆军第六镇参谋,民国后升任陆军第六师第12旅旅长。

这个人仿佛是个“扫把星”,谁任他的直属上司谁就要很快出事。在他升迁之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偶然:1916年在湘西进攻护途中,因师长周文炳突患“精神病”,齐升任第六师师长。

1917年李纯任江苏都督时,齐率第六师跟随前往江苏兼任江宁镇守使,1920年,李纯“暴死”,齐燮元则顺利接任江苏都督一职。

反正只要是齐燮元升迁路上的拦路虎,都不明不白地挂了,这是事实…

李纯暴死之因,官场上说是由于江苏各界发动反对财政厅长文和贪污的风潮,报纸连篇累牍影射他任用非人,遗祸全省,李纯逐渐悲观绝望并在1920年以年仅46岁之龄突然死于督军署内。

齐燮元为李纯举办隆重的丧礼,其盛况在江苏全省可以说前所未有,但如此并没有打消人们对李纯死亡真因的流传。

因为此案疑点甚多,官方宣布李纯是因“忧国忧民”而自杀身亡,后传说是李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也有传说其部下师长齐燮元心狠手辣,诡谲多变,时有谋取李位而自代之心,因而将其谋杀等等,不一而足。

不管如何,齐燮元在督军之位上已经做了3年多,依托苏沪富饶的财政条件,做得风声水起。本来正史上他首先发动了江浙战争,以威胁皖系的浙江都督卢永祥的“移沪制宪”运动。但是在此时空下,因为直系势力的严重削弱,不但不敢再作争浙之想,还设心处虑地力图保住江苏这一直系财源,以求卷土重来。

不过面对优势的人民军,他的力量还是显得太单薄了:算得上有战斗力的军队是他起家的第六师,以及后来增加的中央第19师。此外还有从江浙仆从军朱瑞手里收获的几万只能打酱油的杂兵,七拼八凑的弄成江苏第1、2、3三个师和江苏第2、3、4、5、6五个混成旅。

算起编制也不少了:五师五旅,但人数也就仅43500人。论及战斗力,唉,还是算了。他开始想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却没有用得着的海军可守;后来又想让出江苏退上海以自保,还没来得及与奉系洽谈,一晃间,人民军已到。

“今天天灾流行,饥民遍野,弟尝进言讨苏之不可,足下亦有力主和平之回答;然墨迹未干,战令已发,同时又试图划江而治,杜绝交通,是果何意者?足下近年为吴佩孚之傀儡,致招民怨…”

这是张作霖发出的作战檄文,直接就把讨伐齐燮元的原因说得很清楚了:“只因为你是吴佩孚的人…”

时不我待。在北方直军战败后,从北京卫戍部队中抽调荆有岩之精锐第28师为先头,新22师黄师岳部随后,经津浦线出山东至徐州进攻苏北沿线;华中人民军第1师佟麟阁部、第12师张自忠部自马鞍山向东进逼南京;精锐之第4师在新师长张维玺带领下自滁州南下浦口。

本来“三方反直”商定的由浙江督理卢永祥自湖州进逼苏州后路、让齐燮元首尾不能兼顾的计划,卢永祥却在最后一刻变卦了。

那是齐燮元耍的一个花招,他派人告诉卢永祥:“唇亡齿寒”,如果自己最后被人民军打败,奉系是不会容忍在华东还留有一个非嫡系的省份在的,将来必然要向他下手。最好的办法,是江浙和平。

最大的敌人直系突然倒台,让原本对江苏蠢蠢欲动的卢永祥也认为打败齐燮元对他不利:没有了齐燮元在正面相抗,他将不得不直面人民军的压力。他仓促和齐燮元签署了,并以此为据,向段祺瑞表明渴望两省和平的心愿,博得段执政的好评。

算起来浙江是皖系唯一存在的地盘,也是皖系重起的最大倚仗,一生在政坛纵横、精于谋略的段祺瑞对卢永祥的心思当然心领神会。

但是对整装待发的人民军来说,卢永祥不参加,只能稍微延缓人民军的进度,却挡不住前进江苏的步伐。少了胡屠户,就吃不得拔毛猪?

在善攻的张维玺带领下,精锐的第4师在南京浦口一战,将齐燮元赖以立身的第6师几乎全歼。浦口陷落,人民军可以方便地从华北调兵到长江口岸,从而使南京城直接暴露在人民军的直接打击之下。而其在马鞍山的驻军,在人民军一个冲锋下,便纷纷缴械投降。

三个地方师集体投诚,近两万人基本未发一弹。以至于齐燮元大骂:“就是养两万头猪,逢年过节还能有点用处!”

但是没有用了,齐燮元只能满地找牙。

这一仗对付齐的一个师及小部分地方武装力量,却用了人民军5个师15万多人,还动用了精锐的第4、第28师,可谓杀鸡用了牛刀。可是张汉卿的用意,却是准备乘人民军在各处大胜之时一举拿下上海、控制浙江,结束华东割据局面的。

在第四师激战正酣之际,张汉卿已经命令蒋百里准备筹建华东人民军司令部,并代理海军司令部暂时管理长江舰队。

第645章 长江上的炮击

因为人民党军事委员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蒋百里的总参议职责,没有了张作霖头号参谋的这个头衔,蒋百里光靠一个已经被总装备部取代很大职权的国防科工委主任的职务难免让他几乎被架空。

几方人马云集华东后,没有一个得力的人镇住局面是不行的。蒋百里的职务、级别和威望足够,张氏父子都属意他。而人民军的军事战略已经基本成型,所以一心想学有所用的蒋百里被临时调岗,来一次理论联系实践。

南京本来是易守难攻之地,但当苏锡常相继失守后,惟恐“黯然金陵城下”的齐燮元还是决定放弃这座东南重镇,趁着沪宁线还没被控制之前逃离。

在随后一路狂奔至上海后,这位“斜眼司令”又觉得上海也不安全。不得已,他逃到了日租界,后来又逃往日本。

捷报传来,张汉卿“诗”兴大发,于当赋诗一首,题目即是《七律﹒人民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首节上一节362/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