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的选择始终没有给第三国插手并使印度由此获得盟友的机会。一仗下来,周边对手基本偃旗息鼓。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尼赫鲁去世、中国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中国安全格局由此打开。毛伟人这段用兵经验实在值得我们后人总结。
张汉卿也想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无论是日本还是英美、抑或是在目前一党专政理念类似的苏联。但是依照中国的国情,现阶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不要讲已经工业经济雄踞全球第一的美国,就是“日渐落”帝国的英国,其海上力量已不是中国所向背,还有中国的千年毒刺,让中国深陷亡国恐惧的强邻日本,每一个都是仿佛不可逾越的高墙,沉重地压在中国身上。
英美远在万里之外,对中国没有领土的觑觎,只有利益上的纠纷。与英美的战争,会把中国拖向无底的深渊,最后没有胜者。
日本则不同,一直在东北亚磕磕碰碰图谋发展的日本,由于国力与地理限制,其本身并不能打得起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其军事力量,除海上中国暂无法一较长短外,陆上中国完全可以不怵它。
按照人民军的发展趋势,用不了多久,中国对日的优势就会显露出来。那时此涨彼消,形势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在时间上,中国需要拖。在政策上,中国需要养拙。在现行战略上,中国需要和平,奉系需要和平。
算准了日本不敢动手----即使动手也会很快有劝架的----现在东北环渤海一带已经有英美资本产业在彼,打烂了对大家都不好。而且如果奉系真的狠下心来与日本决一死战的话,日本也不敢有多大的把握赢。即使胜,如果是惨胜,如果再无法从中国得到补偿,是得不偿失的。
此时的日本首相加藤友三郎是华盛顿会议日本首席代表和裁军事务负责人,虽然他曾是日俄战争时期联合舰队参谋长、是舰队第二号人物,也是鼓吹建立“八八舰队”的号手,但是为了应对一战后经济不景气必须整顿财政而裁军的事实,他忍痛宣布放弃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放弃十四艘战列舰的建造计划、中止六艘战舰的制造、裁减海军下士以下士兵7500人、解雇了一万四千名工人;陆军也开始裁军六万人的行动,并从西伯利亚撤军…
他是军界出身的首相,其政策落实程度很高。
在这种大环境下,日本不可能与中国为敌,这也是张汉卿的一场豪赌。
第570章 送上门的交易
奉系之所以敢于同日本叫板,因为经济实力崛起导致的装备改善与军力扩充能力是重要因素,此外,因为财经政策、土地政策到位,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这是人民党在东北政权稳定的群众基础。既然军事上的动作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那么从经济上打垮奉系就显得非常可取。关键是,奉系现在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工业产业链,军工生产也有很大规模,要想从根本上打垮他,难。日本政|府越来越发觉奉系政|府是他在中国攫取经济利益的拦路虎:光是东北一年来产粮数,都足够华北、东北等地食用的,这样就断绝了日本国内出口大米的机会----东北米的价格远低于其国内,现在日本的很多地方因为粮价高企,很多贸易企业大量从东北进口大米,转手以高价卖出,政|府对此也不闻不问。原材料也一样:东北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关键是与之配套的工业加工能力提上去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品,东三省和天津、热河等地都能生产,这就客观上断了日本通过倾销商品摆脱危机的可能。没有了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日本要想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拔出脚来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一个国家来说,控制进口,增加出口是增加外汇收入的不二法门。日本向中国出口,特别是东北、华北相对困难些,因为奉系有大量的工业集团已经形成垄断,除非打垮它否则别无出路;而向中国内陆则因为交通不便很难形成规模。控制进口嘛,除了粮食、矿料外,中国目前也没什么好向日本出口的。中国落后了几十年,现在主要以满足内需为主,产出都在自济。庞大的中国市场日本进不去或者说无法更深入一步,当中国饱和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就是日本的噩梦到了。所以一定要打倒奉系。而要打倒奉系,就要从经济上把他打倒。而奉系最有可能的经济问题,是它的国库券、粮票大规模到期。本来在1918年底只发行了六千万为期一、二、三年的国库券,因为是第一次,而且大众对其认可程度不太高,在逼迫之下,纷纷被强“买”了一年期的。到1919年底,东北自治政|府如数返还现洋,并按照5的约定值完全支付利息,这让老百姓心头大定。等到再次发行国库券时,还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抢购风潮呢,这样,1919年底的发行额为一亿五千万,仍然销售一空。当然,这个时候,大家还是选择了一年期----相对安全一些。1920年底发行二亿四千万,1921年底发行三亿六千万…又该新一轮的发行了,多少好呢?由于政|府的信用很足,一些积攒了薄财的家庭仍然把钱投向了国库券,很多人都是前脚兑换、后脚就买新一期了。所以,政|府不需要放着这么多的闲财在手中,而是留够少部分作为周转之用,其余的都投入到扩大再生产或工业农业交通建设中了。1922年底计划投放五个亿,并在9月之后陆续投放市场。同样在9月份,日本满铁公司、驻沈阳领事、关东民政厅联合向张作霖洽谈赎买满铁附近工矿森林土地事宜。张作霖的老朋友吉田茂很诚恳地说:“张大帅,您知道,大日本帝国的国内连续两年经济情况不容乐观,我们有很多企业银行倒闭,政|府正在设法予以挽救,我奉命筹集相应资本回国内度过此次危机。”这个情况张汉卿早已通过人民党中|央调查部驻日本人员、中国驻日本使领馆得到验证。之所以说是验证,是因为张汉卿曾经在历史上学到过日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经济萧条。1920年以东京、大阪两个股票交易所股价暴跌为标志,日本战后经济危机开始了。在危机中,政|府不是对财界进行彻底的整顿,而是实行过于庞大的救济政策和不负责任的积极财政政策。从1920年2月开始,东京大阪组合银行的贷款额开始超过存款额,并呈逐月上升之势。政|府这样做虽然挽救了一批濒于破产的企业,但也为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国内物价水平远远高于国际物价水平,导致日本进口不断增长,而出口却举步维艰,给日本企业主要是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造成普遍的打击,日本经济陷于长期萧条。所以其实192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崛起的好机会,不幸被军阀内战耽搁了;30年代其实也有好机会,因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又把日本拖累了一次,日本一直没有缓过劲来,直到九一八占领了东北这块倾销宝地,日本的经济才重新恢复活力,这才有力气在几年后发动七七事变…也因为此,张汉卿不怕日本的各种明的暗的挑衅和叫嚣,也毅然决定发行5亿元的国债继续投入经济建设:虽然预计到两年后工业的返回才有大幅起色,而1921年底发行的债券尚未偿还。其实这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关外有36亿国库券到期;天津在1920年底由北方实业巨子周学熙带头认购11亿(两年期),1921年又发行了两亿,合起来有67亿的资本要还,而今年的财政收入预计要比去年好一些,应该有65亿。看起来收支几乎相等,因为又发行了5亿的国库券,所以张汉卿和一干经济智囊都认为偿还能力没有问题,因此放心地把钱继续砸进去,反正等到年底还钱的时候还有三个月,每月收个五千万就足够还掉利息的,因为新发的5亿国库券会变成钱…张作霖、张汉卿、刘尚清、潘复等奉系财经界人士都汇聚一堂,倾听吉田茂声情并茂的演说。听着吉田茂的诉苦,张汉卿心中不无得意:“想搏得我的同情吗?小日本也不至于。”倒是张作霖假惺惺地说:“对于日本朋友的困难,俺也表示同情。不到你知道的,俺现在的花销也大,可能没有余力向贵方借钱。”先把话说死了,当初西原借款的事还没了结,想借钱,没门!一想到当初的债主现在也要向自己借钱,真有风水轮流转的感慨。他看向张汉卿禁不住想:“没有小六子,老子现在还要低三下四向日本人借钱呢,哪有这样痛快!”吉田茂点点头:“当然,我也知道张大帅的难处,此次我将采用以物易币的方式。满铁附属的一些工矿企业或抵押或变卖给大帅,这些都将由我们的一批财经团队的人员来经手,也恳请大帅能够本着中日友好的心态,适当地购置一些实业,既能使我国安然度过难关,也能帮助贵政|府壮大工业规模,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奉系诸人都很吃惊,张汉卿更是诧异:日本发生经济危机不假,但历史上好像没到需要以变卖其东北利益来换取生存的程度吧?难道是我穿越以来压制日本从而使其国内发生了变化?这不可能!目前我所影响到的只在国内而已!不过这是好事,要知道一条南满线,把长春以南的东北一分为二,它所在的铁路沿线星罗棋布地满是宝地。在其它的一些地方,日本人还零星地控制着一些大的厂矿,有些和奉系的产区极近。如果有可能的话,他真的很想合并部分。不得不说,日本人在东北的经营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能拿下来,特别是煤铁,对壮大奉系很有好处。不过日本人突然献殷勤,让人不敢相信。不但他,就连张作霖、刘尚清、王永江等人都是一付狐疑的样子。当年西原借款的阻止人张国淦还偷偷地向张汉卿说:“日本人肯定是不怀好意,不管怎么样,都不要答应,看他们怎么办!”吉田茂早有准备,并不奇怪:也怪日本同行,把中国人都骗怕了,连正儿八经的生意都认为是“狼来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大日本帝国的惧怕…他笑笑说:“大帅不用怀疑,我这次来,是奉了内阁之命,联合满铁、满映及关东州各机构执行共同的指令。我们卖出的每个项目都可以由贵方对外公布,贵方也可以先尝试着与我方进行外围小额实业的交易,总的原则是公平交易、皆大欢喜。”他这样说,奉系众人更不敢接茬了。中国和日本交易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皆大欢喜过,也从来没有感受到公正交易的普照。就是强悍如张作霖自己,也吃过好几次的暗亏,有苦难言。张汉卿略微沉思下,向吉田茂说:“吉田先生,这些交易限定在东北吗?”吉田茂说:“不,可以是少帅认可的所有地方。只要价钱合适,我们就可以做出交易。”张汉卿笑笑说:“我想要汉冶萍的日方股份。”这是试一下。汉冶萍是日本在华中的桥头堡,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又能控制中国工业所必需的煤铁。如果其同意,对奉系当然是巨大利好;如果其不同意,奉系也不损失什么,又可借此堵住吉田茂的嘴----事出突然,在不明白日本人想做什么之前,他也不敢贸然答应什么。吉田茂想了想说:“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我需要和相关的企业沟通,不能马上回复您。您知道,我只能代表政|府,具体的作业还是由当事企业决定。但是我相信,只要价格合适,您的要求可以被满足。”?
第571章 风暴前夕
大连,关东厅内。日本财经界的高手围坐一地,静静地听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实施的计划:“据我们的消息与我们所计算的结果,张作霖政|府现在手里几乎没有一分钱的余钱,它们都被投入到相关的工商业中:东北银行目前的总贷款额为4亿7千万,余额为三千五百六十二万;东北农业银行的总贷款额为5亿5千万,余额为两千两百万;东北交通银行总贷款额为3亿4千万,余额为三千一百万…林林总总,他们有约一亿一千九百万的流动资金。通过与奉系核心人物少帅的沟通,他要汉冶萍的股份,这可能与他想就近提供其汉阳兵工厂的原材有关。我的估计,他在试探。如果这个条件不能满足,我们的计划就很难实施。所以需要与国内联系,尽快满足他的需求----反正事成之后他还是要低价卖给我们的!其它谈判项目也要加快,可以有条件地将一些厂矿企业以略低于实际价格的水平卖给奉系,我们需要现金,也接受他们银行的贷款。从现在起,各大金融机构、商社、会社都要安排人员加快收购国库券的工作,争取在一个月内完成至少两亿奉元的规模,越大越好。不妨通知各位,在天津的日本商会已经得到命令联合高价回收奉系在天津发行的认购券,他们从国内已经调拨了高达一亿五千万日元的金额。加上我们的数额,可以得到共值四亿元的国库券,然后在同一时间同时抛出!届时他们的银行所剩无几的金额根本吃不下这么多的券,不但会停兑,还会影响到已发行的国库券的信用,从而让他们借发行国库券回拢资金的最后一线希望落空!这样,我们现在所失去的,都将很快拿回来。我们还可以据此控制比以前更大的地盘,控制更大的工农业规模、控制更强大的东北几家银行。到时候我们还要打倒张作霖,并重新扶持代理人!我们外务省已经向‘四国银行团’所在国提出不可向东北各大银行、政|府机关提供贷款的要求,以之为交换的,是出让我们在辽西以及京奉路上的利益。诸位,这次是一次力量的博弈,是我们在东北下的一场很大的财注,为此军部和首相顶住了大藏相的反对,从国库紧张的资金中抽调出这么一大笔来,就是要在东北打一个漂亮的战役!我们希望,经此一役,不但可以将东北几年来的成果一扫而清,还可以将我们在东北不利的局面得以反转。所以,为了大日本帝国,诸君一起努力!”仲秋的沈阳城,笼罩在一片金黄的树叶丛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日本国内的资金一定是很紧张了,不然日本各大企业不会如此轻易地卖掉他们好不容易在中国获得的各个行业地位。从9月起,一股售卖潮开始涌向东北自治政|府管理下的各大银行。在各省政|府的决定下,各大银行接受了日本国在南满线附近、各支线附近所拥有的大量企业、设备、矿山,每天交易额居高不下,最多的一天,东北实业银行一次性支出五千万元。因为资金的紧缺,作为总行的东北银行下令所有商业银行停止对外贷款,集中资金进行日本相关产业的购置。因为实在是太划算了!不是价格有多低,而是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拿钱换不到,还能把奉系的工业产业合为一体,在吉林,甚至出现长达百里的地域已经清空日本产业的局面。况且日本人给出的底价真心不贵,这种买卖不干白不干!让张汉卿很开心的事情是汉治萍公司五成多的股份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便易主,交易金额为三千三百万元,用光了东北农业银行在上海分行的几乎全部流动资金。这笔大生意一举解决了华中建设的各项瓶颈,更让他有机会与盛家结成很奇妙的关系…不过原本就觉得建设投入的资金很紧缺的东北省级政|府就更觉得资金的可贵了,还好通过与各个企业托拉斯的紧急磋商,他们拿出共约一个亿的几乎全部账面资金反哺银行,再通过银行重新稀释,成立一个更大规模的托拉斯…当初张汉卿为了有效控制这些已经够大,将来会更大的巨型企业,已经以银行的名义入股,形成嵌套,这样政|府对行业巨头的管理只要通过中|央银行及几大商业银行就可以了,要知道这些商业银行其实很有些是他的人…一亿元很快就没了泡,连同原本的119亿的银行流动资金、各级政|府财政赢余存进银行的16亿,以及近期吸收的22亿储蓄。这还不算,原本作为准备金的6亿元也被动用了2亿…不到一个月时间,东北集中了全部账面财力,吃进约8亿元的工商企业,充分说明东北这几年的新政成效。当然不乏财经界的高手提出警告,作为奉系中|央银行的东北银行行长于翱舟就向张汉卿提出:这种状况是非常不安全的,万一有人恶意挤兑,特别是作为赌注的5亿元国库券发行不利时,东北金融会毁于一旦!当然这种情况是极难发生的,但是作为张汉卿最亲近的经济智囊之一,他有义务作这个提醒。如果新国库券销售状况不佳,导致资金无法回流,可能会影响今年到期的国库券和天津企业认购券的兑现----这是一笔67亿元的庞大资本,占“国统会”控制下的全部资产的一半还多。市面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起连锁反应,这也是蝴蝶效应的实质。如果一时出现东北各大银行无法回收到期国库券的情况,会引起恐慌性挤兑,那里银行将不得不完全兑换掉这笔庞大资本,但这时银行因为持续收购,已经没有余钱…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必然带来挤兑,银行如无外援将破产…而没有银行支撑的实业托拉斯在被占用了全部流动资金后极有可能发生连锁反应,从而产销受到影响,更无法向银行输回资金,将加剧银行业的窘况,最终使其倒闭,然后再影响到实业…这将会从根上使东北多年以来的成果毁为一旦,或是宣布企业倒闭,或是任别人宰割,日本人征集的庞大资本,就是等待着收获成果的。一张网已经拉起。?
第572章 金融风暴
与日本人大张旗鼓的收购国库券相比,东北财政总厅、金融总厅、东北银行似乎毫无觉察。
是他们太大意了,认为日本已经自顾不暇,哪会在这个时候给脆弱的东北财政一刀呢?只要没人兴风作浪,国库券保持着良好的信誉,银行保持着正常的吸储与放款,一切都会很安全。
可是突然间扑天盖地的兑换1921、1922年国库券的浪潮从关内涌向关外,从10月1日起,很多人涌向东北各大银行在关内外的营业点,要求兑换国库券。
兑就兑呗,本来就是到期的,本来也预留了现金等待各地兑换,已经两年了,从来没出现过问题。不但如此,很多人在取回本息后,又将暂时不用的本金买了第二年的国库券,加上同时销售出去的部分,基本上银行不用支取太多的现金。
这一次不一样。
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兑,后来是机构。几天来,天津、唐山、长春、齐齐哈尔各地的分行纷纷告急:连续几天的兑换额已经远远超出他们能够承受的限度,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加重,这明显地有人挤兑!
他们要求总行划拨现银并早作筹备,因为理论上可以有大销的国库券被观望的百姓们无视了!
这一惊非同小可。
各地政|府、各银行机构都警觉起来,他们派出人力去查找原因。这个时候,他们或许还没想到,这是一场有预谋、规模极大的金融风暴。
作为央行的东北银行数天前就感受到了压力:因为购置日本在华资产,耗光了各大银行仅剩的一点流动资金,总行准备金只剩下4个亿,那是东北全部的家当,要应付即将到期的67亿国库券。
于翱舟与各大行行长、各省省长及财政总厅、金融总厅的厅长们紧急磋商,立下几项紧急措施:要求各地务必保证银行储户不能出现大规模提现事项;各地政|府机关人员要带头购买国库券,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所有分、支银行,从现在起不得放贷。
东北银行还提出1亿元现金至天津各分行、及1亿元现金流通到关内各地。这些看起来很多,但是分到各地便显得杯水车薪了。一天时间,全部告罄!
到10月5号,更大规模的抛售开始了:各日资机构纷纷把积压的各型国库券拿出到银行要求兑现。由于是机构行为,各银行奉命告知:因为没有预约,按照规定,需要提前三天申请方可提款。
日本人很得意,三天就三天,看你怎么办?为了防止中方银行用高息吸收存款的办法,日本设在东北的各大银行如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满洲银行、正隆银行纷纷挂牌向各大机构、各营业点吸储:约定年息10,是一年期国库券利率的两倍!
这让于翱舟他们商定的以“拖”字诀让东北各大银行有时间大力吸储、从而准备以8的利率吸储的计划落空。
而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因为银行拒兑,便在各地掀起剧烈的谣言:东北各大银行资金已空,存款有被席卷一空的可能,于是当天起便有很多小市民围在各营业点的柜台前要求提前提款,银行反复告知的利息损失也不管了…
市面上吸不到钱,兑现国库券钱又不足,向外国借款怎么样?
在华最大的英资机构汇丰银行天津分行表示:“不行!”东北金融市场紊乱,他们还想插一脚呢,再说他们还有政|府间的约定不是?
上海是中国最大金融中心,那里游资众多,从那里拆款怎么样?缓不济急,而且成效不彰。这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坏处了:从来没有联系过,忽然之间要借那么巨额的资本,开玩笑吗?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次发生在东北的可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呢!
虽然人民党政|府发动各地的党员、干部宣传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但是敢于购买国库券的人们聊聊无几,不过去日资金融机构存款的也不多。
他们大多数都是把存款或国库券取现,然后小心翼翼地藏在家时在,或者有“经验”的,干脆贱卖变成现洋,从而使得黑市上“奉洋元”钞票与银元的实际比价从之前的几乎持平变到目前的3:2甚至更多…
连续几天,哈尔滨证券市场上东北几大银行的股票纷纷下跌,最厉害的东北实业银行一度跌破15,这种没有指望的场景让抛售的氛围加大,哈尔滨证券市场在周末不得不提前一个小时停牌。
这是日资的几大银行搞得鬼,也是此次金融风暴的重头戏:以正金银行为首的四家日资银行之前已经购进价值约4亿元的各行股票,在从出售满铁附属资产中又获得共达8亿元的变现,同样以各种方法吃进。
东北四大银行总股本105亿,他们占了一成多,在这种风头上的抛售给了各银行致命一击,若不是提前停牌,损失将更大。
墙外的紧张情绪似乎对大帅府也产生了影响:一些有私蓄的家人纷纷找门路兑换现洋,连春妮这丫头都几次三番地试探于凤至,她存在东北农业银行里的四百块钱积蓄是取呢还是取呢还是取呢?
于凤至的身体不太好了,不过不影响她的操劳。在这个危急关头,她拖着病体带头变现了很多名贵首饰和名下房产,并把它们存到岌岌可危的东北农业银行里。
虽然于巨量的资金差额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她的与公公、丈夫同舟共济的决心是获得帅府上下的一致肯定的。
她也经常和大帅府的人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如果银行最后出了事,损失的将是平头百姓。大家伙就是兑了这些钱又有什么用呢?”
危难兴邦,危难也最显人心。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政要员纷纷解囊,捐出黄金白银兑出现洋存入东北各大银行救急。
这里一部分人是因为更庞大的资产被绑牢在银行里----他们的家产已经成为了各银行的股份----在有可能扳回一局的情况下不计成本地投入;另一部分则是被裹携着加入。
同时人民党及时发起声势浩大的“爱用奉天券”活动,拒绝黑市交易造成纸币人为贬值,这让一度泛滥的券洋交易转入下风。但这一切,无济于金融局势的恶化…??
第573章 危与机
这次的金融危机,从积极意义上说是一次完全无预兆的总演习,也是检阅以老、少帅为首的奉系对于危机的处理能力。他们在利益面前的表现,也考验着他们的团队凝聚力;从坏处讲,一个应对不慎,东北几年来的新政,有被人一锅端的可能。
得意的日本人觉得应该收网了。
完全把东北的摊子打烂不是他们的期望,乘此时机向东北几大银行注入资金从而控制其控股的各大实业托拉斯才是重点,因为张汉卿东北新政就是以银行为纽带合全东北之力组建几个超大规模的实业,银行注资占了绝对大头。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有吸收游资迅速做大做强,等到国家稳定时才会考虑让银行让度于民间资本…当然对日本人的好处是只要控制了这几家银行,就等于控制了几乎全部东北各工业集团。
以吉田茂为首的沈阳头面人物在其背后人物的示意下又来到大帅府,要面见张作霖,讨论由日本人帮助进行东北救市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