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124节

殖边银行北镇分行鉴于冯德麟的地位和方便面的前景,决意贷出这笔款项,约定利息一分。可是北镇在明清是大地方,到晚清时已经没落于奉天、辽阳之后了,整个分行的营业额都不够发放这笔为数五十万元之巨的贷款,只得求助于奉天支行。同样是优厚的利润诱惑,支行调转了一笔资金,才让贷款得以形成。

这么大的消息张汉卿若是不知道便失职了。作为老对手,他早就把“奉情局”的网撒到了北镇。刚成立的金融厅在“奉情局”的通报下,以月度审计为名突击检查了殖边银行奉天支行,也发现了这笔违规贷款的项目----为了规避高比例的存款准备金,殖边银行有意识地将一些营业额隐瞒,套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了第二本账。

可是从冯德麟借贷一事往溯,这一动作便一览无遗了。按照法令,金融厅下达了全部殖边银行在奉天的分行限期整顿的命令。而且不由分说,各地的分行便都被查封,其业务都交给了东三省官银号来处理,理由便是“不思前车之鉴,有霍乱地方金融秩序、扰乱经济生活之虞。”殖边银行再有背景,仍然强龙压不住地头蛇,金融厅又在金融危机时占住了国家大义,他也无可奈何。谁都知道,这个官银号的背后站着的是谁。北镇分行的行长被撤职,殖边银行更以冯德麟勾结分行职员违规骗贷为名向奉天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冯德麟归还这笔款项。

另一个刺头兴业银行见势不妙,早思退身之策。这个兴业银行又名“劝业银行”,最早的名称是“奉天农业银行”,是在民国元年初奉天水灾严重时,为赈济灾情,时任奉省都督的张锡銮于4月拨款三十万两银成立的,并发行钞流通。1913年因资金不足,遂以筹设“劝业银行”为名,募集商股五十余万元,官款二十万元,于7月改组为官商合办之奉天兴业银行,设总行与于奉天,下设四个分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增股本至一百五十万,持有资金五百万之多。

由于官本较低,且压轴人物张锡銮已经是过气的人物了,在面对后来居上的东三省官银号与金融厅的联手便底气不足。牛气冲天的殖边银行尚且吃了瘪,自己本身注册资本便不多,就更不敢与政|府叫板了。可是现在敢于或者有力量接盘的机构少得可怜,难道这个口碑一向较好的实体真的要关门歇业?

救星来了。得悉兴业银行陷入困境,于翱舟亲自与其高层商谈合并之事。只是,奉天农民资金信用合作社成立不过三个月,股本不过刚过二百万,持有资金只与它平手,却一口气要吃掉兴业银行。他的计划是成立一个新的农业银行,由“奉天农民资金信用合作社”占百分之七十五,兴业银行占余下全部。

这是赤|裸裸的敲诈!两家仅相差50万元,却要有3倍之多的占股比,这分明是欺负人!是讹诈!

当然,于翱舟是有底气的:他的合作社现在可是奉天四大银行之一,去掉一成的准备金率,它有450万元在理论上可用。而兴业银行因为被勒令停业,这500万储蓄额只是个数字,却不能作为股本使用,可资利用的,只是它150万的股本。从这个理论上说,于翱舟没错。

来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底气。张汉卿给了他充分的内部消息,也许诺不会让其它的任何一家银行或实体给对方注资。如果这还不能拿下来,于家这辽西第一富商的名头真的是浪得虚名了。

最终的结果让张汉卿等人为之振奋。在明确了于翱舟的背景之后,兴业银行诸人明智地选择了妥协。作为对其营业场馆、人气、品牌效应、充足的现金流的充分认可,于翱舟最终提高兴业银行在新成立的农业银行中的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并且半数以上的管理人员与营业人员得以留用。

这也是于翱舟所乐于见到的,毕竟信用社成立时间甫短,还未形成品牌效应,熟悉或者有经验的银行从业人员也不充盈。有兴业银行的底子在,这些事就都不是事。

张作霖对新成立的农业银行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他指示刘尚清与张惠霖,对于农业银行,要给予适当的优惠。两位财经界的得力干将心领神会,主动把农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到一成以下,这让农业银行的扩张得以迅猛。于翱舟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腾飞。

农业银行首先立足于奉天本地,主要经营范围是农田垦拓、水利设施的建设、大型水产品、畜牧业的养殖等,与农民信用合作社所涉猎的农民、农业、农村小额贷款有质的差异,而且比较其网点主要分布在农村,农业银行立足的却是城市。

当然,为了防止产生恶性竞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东三省官银号也各有其经营范围:像东三省官银号的主业是厂矿实业、轻工业;交通银行的主业是铁路、公路、水运及桥梁建造;中国银行则承担城市建设。广阔的农村,就任由于翱舟为首的于家逐渐坐大。

当然,这位大舅哥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张汉卿“默默的”支持,于家也就成了张汉卿的私人小金库,伴随着张汉卿地位的提升和奉系的壮大,于家也水涨船高,垄断的财经力量让张汉卿也逐渐成为奉天不可小觑的一极,而不单单是老帅的因素。

相较之下,冯德麟父子则陷入困境:看起来他们是被摆了一刀,现在经过一番努力,食品厂是建起来了,但是后继运行出了问题。不但本金被要求归还,为了建厂前前后后出了数百个人力以及数十名员工的吃喝用度都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最可气的是眼看着就要进入正轨,资金链却断了。

张作霖控制下的奉天三家银行都拒绝给老冯贷款,农业银行就更不用谈了。殖边银行弄清了张作霖和冯德麟的恩怨,为了自保,也和他翻了脸。偌大的奉天,没有一家有实力的财团接手,以致于冯德麟甚至动起了挪用军饷的主意,幸被冯庸拦阻。

第226章 倾销

不得已,冯德麟用自己的积蓄来填充,在又一番艰难的努力后,“杨师傅”方便面正式出厂,首当其冲地影响奉天省城的市场。

不过尽管他的方便面类似的味道,市面上似乎并不认账,至少政|府相关、张作霖控制下的各类实体都不买他的面子。而且“一统”方便面已经成功地打开了老百姓的心扉,加之舆论多宣扬“杨师傅”是仿制“一统”的技术,因此销量很不乐观。

这时候就体现出销售渠道的作用了。张汉卿在建厂之初即用扑天盖地的广告和代理制度拿下周边以及京津冀等地的销售制高点,“杨师傅”在省外更无法冲量----以冯德麟目前的实力和精力,要在短期内建起这样一套架子,资本与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他实在没有心情去省外和“一统”较劲了。

就是在省内,奉天人对这个新出厂的牌子并没有什么感觉:口味好像也差不多,难得是“一统”名声响亮,吃起来倍有面子;价格上,“一统”一包5分钱,“杨师傅”没敢多要价,同样是5分一包,但感觉上还是“一统”先入为主大占优势。而且“一统”因为量大,从利润上看,同是一包,要比“杨师傅”多赚不少。

没办法,刚解决有无问题的“杨师傅”要想占有一席之地,价格战似乎是一条出路。于量冯德麟忍痛决定,“杨师傅”降价销售,两包9分。

这个决定对于民国初年经济实力还不充裕的老百姓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即使每包赚了半分,还是有很大利润可图的。听说“杨师傅”方便面既好吃价格又便宜,果然吸引了很多眼球。

可是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听到“一统”方便面也降价销售的消息,这次降价,零售直接从5分降到了4分,比“杨师傅”优惠幅度更大。名牌加上低价,立刻使得先前还对“杨师傅”半遮半掩的消费者立刻跑到“一统”身边。

难题又被抛到了冯德麟一边。是继续降价还是等待张汉卿一方首先支持不住?跟随降价,与“一统”相同的价格肯定是不行的,毕竟人家还有品牌效应在。再往下降,以“杨师傅”现有的规模与成本摊算,是赔本赚吆喝。要说在抢市场初期还有情可原,可是现在需要现金回流,这么搞下去是要倾家荡产的,何况“一统”目前利润率还是很高,所说它们还有奉天农民资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这样的竞争,先破产的一定是冯德麟。

但没办法,现在不搏一把一定是输,这是冯德麟绝对不能容忍的。军政上不敌张作霖,办实业再不及张汉卿,自己的老脸没地搁啊!

咬着牙,“杨师傅”再跟。哪知他刚一宣布,“一统”价格应声而降,一角三包!

这可要了老命了!自己是新开张,千头万绪都需要钱,而且人机都在磨合中,三分三厘的价格,刚刚够保本。可是这样,什么时候能够还清贷款啊?殖边银行已经在省城提请诉讼,罪名就是他冯德麟伙同分行伙计串通一气违规放贷。虽然暂时不能怎么着自己,但至少名声不好听啊!想当初,冯大帅的名声在奉天城也是很响的。现在倒成了被告了。

先不管殖边银行他们的背景是谁,敢向冯大帅叫板。可眼前这关怎么办?看来姓张的小子是铁了心要和他过不去了,谁不知道这个“一统”食品厂的投资人就是他张汉卿!不然,赔本赚吆喝这事,除了他首肯外,又有谁敢做?

东风吹,战鼓擂,都在大帅谁怕谁!“杨师傅”也是咬紧牙关同价。一时间,奉天省城里两位大帅的劲都用在了方便面的降价上了。

关注于此的张汉卿听到“奉情局”的最新情报后果断地命令:“三分一包,全城统一价,就是用倾销的办法也要打垮‘杨师傅’!我们只是少赚点,他们却要伤筋动骨了。”

是伤到骨头了,而且痛在心里。冯德麟父子不得不陪太子读书。三分钱一包面,基本是挥泪大甩卖了。“一统”有关内大市场,奉天省只占销售的三成稍强,而且即使以这个价还能稍赚点。“杨师傅”却是注定卖一包亏一包。

不知什么时候,奉天市场上献身一堆财大气粗的买卖人,他们大笔吃进“杨师傅”卖出的每一批货物。基本上“杨师傅”方便面一出现,便被这些人不皱眉头地全数买下。起初销售的伙计们还很兴奋,以为碰到了大主顾。可是慢慢地他们也觉得蹊跷了:市面上见不到“杨师傅”的货,“一统”方便面却大行其道,侵蚀着越来越多的市场。“杨师傅”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冯德麟知道这个事,已经是一周之后了。这伙人似乎有无穷的财力,连续买下一百万包的产量。假以时日,“杨师傅”成本再次降下后,三分一包的价格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至少是让冯德麟的食品厂保持着收支平衡----还能略赚些。这也是不小的进步呢,毕竟还有市场占有率的存在。

冯德麟当然不会放过这些大主顾,他用饱经沧桑的双眸审视着这些人,并通过冯庸与他们交心。原来这批人来自山西,关内方便面五分一包,他们用三分一包的价格从奉天吃进,再运抵山西,扣除运费和其它支出,净赚也有一分的赚头。

之所以用同等的价格购买“杨师傅”而不是“一统”,是因为“一统”在关内有明确的区域代理制度,而且价格是透明、均一的,绝对不允许在关内有价格差。是以他们只能拿其它牌子的做这种转售,这个说法老冯相信。

既然自己没有能力将产品打出关外,这伙人可以,而且互有需求,自然一拍即和。这伙人要与老冯签定长期合约,要大规模订下“杨师傅”的货。听他们讲起关外热销的场景,一口“额、额”的山西话说得倍儿地道,冯德麟也热血沸腾起来,他拍胸擂腿表示,食品厂一定会扩大产能,优先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227章 临危救助的山西客

作为保证,山西客预交了一万元的订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金额,足以购买三十多万包“杨师傅”了。他们的约定是,一周后交易一百万包,此后每周不低于此量。

按产能算,“杨师傅”食品厂目前每天可以生产十万包,这就需要扩大再生产了。设备和原材料的钱哪里来?没关系,老冯还是有底气的。上次从段芝贵手里截获的一百五十万元除了部分添置了军火外,还有一部分剩余,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添置些机器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在殖边银行催款之时,他仍然敢于同张汉卿大打价格战的底气所在。

有了开厂的经验,扩线不是问题了。同样是紧急添购,又一批新机器进了厂。在双倍工资的诱惑下,“杨师傅”食品厂的工人们被安排连夜加班加点调校设备并投线,在一周之内,不但圆满完成百万包的计划,还超额百分之十。

山西客们大为赞赏,他们认为老冯的企业有信誉可当大事,欣然将此一百一十万包产品全数买下,并又下了一笔一百五十万包的订单,同样要求在一周内完成。

当然老冯也留了个心眼,他安排的暗哨一直盯到山西客把货物运上通往关内的火车,这才相信自己真的找到了好搭裆,并暗自庆幸。

几次交易之后,食品厂回笼了些资金。与山西客闲谈中得知,他们不但扎根了山西,还把生意扩大到临省的陕西、湖北一带。因为有了山西客这批稳定的客源,冯德麟果断地决定未雨绸缪,提前扩充产能,于是新一批机器进厂。有了奔劲的冯德麟腰杆粗了,底气也硬了,他在幻想着自己要在奉天的财经领域一展雄风:凭什么张作霖能够在奉天呼风唤雨?还不是背后有几个财经界大腕撑腰?老子也能!

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山西客再次要求购买更大数量的货物后,冯德麟大手一挥:“没问题,我现在月产八百万轻轻松松!”

山西客很欣慰,但仍委婉地说:“这次额们要直下武汉。据额们的评估,一次三百万包不成问题,额们需要最好在十天内完成。”

冯德麟欣然同意。“杨师傅”曾经创下一周百万包的辉煌,现在生产线扩充到两倍,十天时间完成,极有把握。

客人的一万元押金由于一直在循环中,所以一直作为订金而存在。几次交易,山西客没有要取回的意思,冯德麟自然也装作忘记了----现金流仍有困难,多一万那就是多一万啊。

十天后,“杨师傅”的仓库堆积了三百五十万包。当天中午,山西客来电:“武汉销路已打开,但火车车皮紧俏,急切之间联系不到车皮,恳请大帅协助定下京奉线一列货车,以备使用。另外在此期间生产务必保持,陕西货源也很紧俏。”

货物销售状况如此之好,连车皮都紧俏,这让冯德麟像吃了唐僧肉那么兴奋。在这股风头刺激下,“杨师傅”食品厂充分发扬了“一不怕累,二不怕苦”的精神,以每天将近三十四五万的产能昼夜加班生产。望着小山堆一样的成品,冯德麟时常捋着胡须自得:“一万是三百块,一百是三万块,四百万是十二万…”

他以奉天督军署军务帮办的名义要求征用一列火车,浑不管是否会干扰到繁忙的京奉线。京奉铁路局不敢不听,但仍上报到张作霖处。本来铁路局还担心张帅不同意,两帅相争,倒霉的是下边的人。谁知张作霖大笔一挥“按章办事!”这事便提上日程。

所谓“按章办事”,是张汉卿针对奉天许多军政高层用铁路贩运私货而下的猛药。铁路为国家所有,私人办事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交钱。奉天省境有大大小小客、货运铁路多条,由于“投资人”纷杂,往往利益不能分配均匀,为此专门成立了奉天铁路暨交通委员会,统一管理省境内铁路事宜。

冯德麟虽然是军务帮办,但既做得不是公事,自然要私事私办了。秉承这一理念,铁路局人员回复冯德麟:“预定一列火车费用需提前交纳费用,并提前三天告知日程。”

首节上一节124/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