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 第269节

  拿着自己的计划走出了上原的办公室后,真崎在心里叹了口气想着,“海军还是占了太多的资源啊,继续让海军这样扩张下去,日本恐怕将会走上英国式的道路吧,可东亚不是欧洲啊,这里可没有互相可以平衡的大国。在大海对岸只有一个大国,这个国家一旦复苏过来,那么就没有周边国家的事了…”

  送走了真崎甚三郎之后,办公室内的上原勇作走到了窗前望着远处东京港的如画美景,却也没有感到心旷神怡的感觉。重新返回了陆军核心圈子,成为了陆军三长官之一的参谋总长后,上原就开始着手试图对付长州派了。

  原本就对长州派在军中独揽人事大权感到不满的陆军军官们,在1911、1914年两次对华战争失败后,对于擅自挑起战争却又不肯背负责任的长州派就更不满意了。宇都宫太郎、武藤信义、福田雅太郎等一批失意的军中将领聚集到了上原身边,形成了一个非长州派圈子。

  这些高层将领和以真崎甚三郎等青年将校渐渐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试图通过上原改革陆军人事,排除陆军中长州派独大的局面。

  1912因为增设两师团提案未被批准,干脆凭借“帷幄上奏权”,于12月2日直接向大正天皇辞职,从而导致西园寺内阁被迫总辞职的上原勇作。虽然因此丢掉了陆相的职务,但是这一果决的行动使得他在陆军中形象大好。也被这些军中精英视为能够抗衡长州派的旗帜。

  不过上原勇作自己倒是很清楚,现在的长州派虽然后继无人,田中义一因为找不到山口县出身的可用之人,甚至不得不提拔了冈山出身的宇垣一成。但是只要山县元老和大山元老还在,那么长州派的地位就不可能被动摇。

  相反,他若是表现的对反长州派过于积极,那么恐怕首先被针对弄下台的就是他自己。但是他又不能让围在自己身边的这些军官们感到失望,否则他可什么事都做不了了。正全力应对着长州派的上原,老实说现在并不想搞什么军备计划,他现在只想先拖到山县、大山这些长州元老无力过问陆军事务,才是整顿陆军人事和整理军备计划的时机。

  而且虽然他是支持总体战的,但是真崎甚三郎的计划也太过吓人了,他要是就这么把这份计划送到内阁去,估计内阁的各位阁僚非发疯不可。

  日本有的是人,但是这只部队要配备5000挺机关枪和5950门轻型火炮、380门重型火炮,还要一只强大的航空部队的话。不用和中国人开战,日本就会因为财政破产而灭亡了。

  “终究还是对于世事了解不多啊。”上原勇作心里暗暗的给真崎甚三郎下了这样一个评语。

第749章

  经过了一年时间的磨合,又借助了欧洲战事拉动的经济,一边拉拢地方政治势力,一边迎合元老重臣的原敬终于坐稳了首相的位置。

  随着原敬对于内阁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一些非政党系的官僚觉得自己完全成为了内阁中的摆设,不免就心生去意。比如外相本野一郎因为在外交问题上和原敬发生了几次冲突,又无法得到山县的支持,不得不在去年年底辞职。

  原敬很快就启用了本党的内田康哉领导外务省,旁观了原敬和本野一郎斗争的内相后藤新平,在原敬大获全胜之后,认为在取得了山县等元老支持的原敬现在是不可撼动的,而本野下台之后他在内阁已经陷入了孤立,因此也动了离去的念头。

  只是在人事斗争上大获全胜的原敬,同样也面临着日本外交和经济上的困境。在外交上,协约国因为人力和财力的枯竭,开始对日本提出了要求负担更多责任的要求;在经济上,效仿英国自由贸易经济体系的日本,虽然并没有对日本的工商业采取完全的放任自由,但是政府对于日本的工商业者的束缚还是比较宽松的。不过这种自由体系在中美统制经济的挤压下,完全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1916年3月18日,原敬召开了内阁会议讨论关于协约国要求日本承担起更多战争责任的问题,海相加藤友三郎当即表态道:“我们应当协助盟国取得这场胜利,否则我们今日所取得的属于德国的殖民地,战后未必就是属于日本的战利品。

  此外,和协约国各方加强联系,也有利于我国对抗越来越接近的 中美双方。一旦让中美真的结成同盟关系,那么我国就将面临一个人口10倍于我国,工业能力20倍于我国,资源数十倍于我国的庞然大物。我国是不可能单独对抗这样一个同盟的,只有拉上协约国整体,我们才能阻止中美两国的靠拢。

  所以我认为,我国应当积极的回应英国盟友和协约国各方的要求,以获取他们对于我国的好感。这样才能在战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和海军的积极态度相比,陆军显然就消沉的多,陆相大岛健一向着原敬诉苦道:“前年的战争给陆军造成的伤害,陆军到现在还没有回复呢。

  虽说我们现在有了20个常备师团的编制,但是武器装备不过只有步枪是能够满足部队需求的,机枪、大炮的数量至少一半师团都是欠缺的,加上新补充的士兵,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堪忧。

  而且根据从欧洲发回来的消息,我们每师团配置的机枪、大炮数量要远远落后于欧洲各国师团的配备数,缺乏训练的士兵加上严重不足的重武器,这样的军队拉到欧洲去真的能够获得盟友们的认同吗?

  还有,前年山东的那一仗,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就是德国人指挥的。德国人指挥中国军队都能让我们蒙受如此巨大的挫折,那么在欧洲遇到更加出色的德国军队,我并不看好陆军有什么作为。

  说到底,德国陆军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我国和中国不过都是德国陆军的学生,德国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缺点。一旦上了战场,我们也许将会再一次蒙受如山东战场,不,也许是比山东战场更大的挫折。

  一支在战场上损兵折将的军队是不能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荣耀的,不管是从他的敌人那里,还是从他的盟友那里…”

  陆相和海相虽然难得的没有在内阁会议上发生争吵,不过原敬却知道双方可不是因为忠勤于国事才互相忍让的。海军这边是因为“八四”舰队的建造案即将通过,海军已经争取到了最大的资源,因此不想在出兵的问题上刺激陆军。

  陆军这边则是知道自己无力拦阻海军的建造案,又确实是不想出兵,才干脆以退为进在内阁会议上诉起了苦。当然,陆军说的问题大多数也是真实存在的。

  原敬只能轻轻咳嗽了一下,打断了陆相的江浙浙湖浙发言说道:“陆军说的问题确实应当获得解决,我认为日本首先需要的是自卫自给的国防方针,然后我们才能谈其他的目标。

  不过海相的意见也是正确的,为了维护日英同盟,我们理当负起盟友的责任来,否则日后又怎么能够期待盟友对于我国的支持呢?

  当然,本次战争具有的规模是古往今来未曾有过的,交战国极尽人力物力,以我国的体量其实是难以参与到这样的大战中去的。

  因此,为了尽到盟友的责任,而又不能过于深入的被卷入到战争中去,我以为尽量拖延出兵欧洲的时间,和尽量只参与海上护航行动,不参与陆上的战争,应当成为我们的出兵方针。”

  原敬的主张迎合了陆海军的想法,自然也就得到了陆海军的支持,于是在解决了出兵欧洲的意向问题之后,他又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就要谈一谈关于对华关系的问题,山本大臣你先说一说吧。”

  农商务大臣山本达雄马上接话道:“想必在座的各位应当知道,我国出口赚取外汇的来源其实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生丝,另一个是棉制品。

  生丝这块我就不多说了,自从我们超过中国之后,日本的生丝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一等品,几乎没有人能够和我们竞争了。但是生丝的产出和市场毕竟都不及棉制品广泛,且价格也太过高昂,因此当前我国着重发展的还是更有前途的棉制品。

  欧洲大战对于我国棉纺织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在欧战爆发之前的1913年,英国出口了210百万磅棉纱,价值1500万英镑;出口了7075百万码棉布,价值9777.6万英镑。在欧战爆发将近2年后,英国不仅不再向外出口棉纱棉布,甚至还要向外进口棉布和成品服装了。

  也就是说,因为欧洲战争光是英国就让出了一个高达7075百万码棉布的市场,这还不包括欧洲由出口棉布变为进口棉布增加的数量。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1913年英国出口棉布的几个主要国家,第一位是英国海外殖民地印度,进口英国棉布达30亿码;第二位是中国,进口了7.16亿码英国棉布;第三位阿根廷进口了1.99亿码英国棉布;第四位巴西进口了0.96亿码英国棉布;第五位美国进口了0.44亿码棉布。

  截止到去年,美国已经从棉布进口国变为了棉布出口国,不过美国棉布的主要供应方向还是欧洲,其次是南美各国。作为世界第一产棉国和本国所具有的发达工业能力,美国人获取了英国让出的世界棉织品市场的最大好处。

  紧跟着美国人身后在棉产业中获利的,一开始是我国,但是去年9月之后,中国人却已经赶上了我们…”

  除了大藏相高桥是清和首相原敬外,其他阁僚都有些不相信的看向了山本达雄。

  即便是对世情再怎么无知的陆海军军人,也是不大相信中国能在棉产业上赶上日本的。毕竟日本仿效英国的工业发展之路,花了将近30余年时间,中间还走了不少岔路,才有了今日这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中国在前清时搞的洋务运动虽然比日本还要早,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完全走岔了,在日清战争之后更是日渐式微,难以形成什么工业体系了。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但是革命之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也只是为那些地方士绅的发财之路扫清了障碍,而不是积极的谋划建设中国的工业体系。革命之后真正在搞国家建设的,其实只有日本当前最值得警惕的革命委员会而已。

  不过革命委员会显然选择了一条和英国、日本迥异的工业发展之路,这条工业发展之路更类似于德国的工业之路,把大多数资源都倾斜到重化工工业上去,少量资源用于更赚钱的纺织工业。对于日本的精英来说,革命委员会走的就是一条邪路。

  没有从纺织工业等涉及民生的工业中积累到足够的资金,只是一味向外国贷款搞工业和基础建设,这几乎就是前清洋务运动的重复,生产出来的产品质次价高难以同外国同类产品竞争,还要向外国银行支付大笔的利息,最终工厂耗尽资本不得不关门或是抵押给外国银行。

  只是欧洲战争的爆发挽救了革命委员会,原本在日本人眼中只有关门倒闭的中国工厂,现在却因为战争的爆发而成了革命委员会的摇钱树。不过,日本的精英们虽然承认自己走了眼,中国人也交了好运,但是他们怎么也不能承认,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既可以在重化工工业上获得成功,还能在纺织工业上压倒日本。

  比如后藤新平就很是不解的说道:“中国人似乎连纺织机械都无法自制,在大战之前中国的纱锭数量也没超过100万锭,不及我国纱锭数量的一半,他们如何就在棉纺织业上压倒了我国?”

  山本达雄沉默了数秒,方才正色说道:“是棉花,美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国,中国是世界第三产棉国,而印度是世界第二产棉国。

  革命委员会过去几年里一直在同美国资本家进行密切的合作,在欧战爆发后的一个月内,美国棉花因为出口受阻一度跌到市价的一半,革命委员会以维护世界棉价的借口吃下了将近上百万包,从而替代了英国成为了美国棉花的又一大进口国。

  因为革命委员会的这一行动,使得革命委员会成功的和美国棉花商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虽然我们还没有得到详细的情报,但是美国棉花商人似乎和革命委员会达成了一个棉花价格联盟,固定了美国和中国的棉花出售价格,而且中国人还从美国棉花商人那里引进了许多棉花良种和种植技术。

  第一产棉国和第三产棉国的联合,使得1915年下半年的世界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而第二产棉地印度,则在革命委员会和英国达成了互惠贸易之后,采取了以原棉换取棉纱、棉布、衣服的互换贸易。

  通过这一连串的协议,世界第一、二、三产棉国已经形成了实质上的棉花价格同盟。光是去年下半年,我国进口的每包原棉就多支出了15美元,而革命委员会从中分享到了450万美元…”4

第750章

  通信大臣野田卯太郎不免有些惊讶的问道:“中国人囤积了这么多棉花,他们自己用的完吗?”

  山本达雄转头看着同僚回道:“当然用不完,所以他们才会想要用棉花交换棉纱或棉布,想用固定价格把我们的纺织业绑在他们的棉花上面。在棉花上赚了一笔之后,还想在棉纱、棉布上再赚我们一笔。

  不过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人这两年的成衣制造业发展的极快。去年中国进口了棉纱棉布统一折成棉布约35亿码,总价值超过3.5亿美元,但是出口的成衣就差不多超过了4.4亿美元。按照我们的估算,这些成衣用掉的棉布应当在20亿码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人进口的棉花、棉纱、棉布等棉制品虽然大幅上升了,但是这些棉制品并没有完全的消耗在中国国内,而是成为了成衣业的原材料,最终又被出口到海外去了。其中一半成衣都出口到了美国,而中国又用这些成衣的回款支付了美国棉花和纺织机械的货款。

  如此一来,美国的原料、机器加上美国的市场和中国的廉价工人,最终为双方都带去了好处。1913年中国的纱锭大约为90多万锭,但是到了去年年底中国在运行的纱锭大约就达到了400万锭,还有100万纱锭的工厂正在建设当中。

  虽然在纺纱技术上中国工厂还不及日厂,但是在纱锭数量上中国已经超过我国。由于现在是卖方市场,只要能够生产出棉纱棉布就不必担心销路,因此即便中国工厂的纺纱技术较为落后,每磅棉纱的成本高于日产棉纱,他们也是能够盈利的。

  而且中国本身就是棉花产地,一年至少可以出产1000万担原棉,因此革命委员会控制了棉花的供应后,中国工厂的棉花价格反而要低于我国的进货价格。再加上革命委员会大肆修建火电厂,在抬高煤炭的价格之余却压低了电力的价格,这就使得革命委员会治下的中国纱厂的综合成本还是低于我国的。

  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能源、充分供应的原棉,再加上革命委员会以低廉价格出租的厂房,使得不仅有中国商人聚集于沈阳、青岛、济南等地投资棉纺织业,甚至包括我国在内的外国商人现在也正不断加大在这些地区的投资。

  照着目前的建设速度来看,之前革命委员会吃进的大量棉花,很快就会随着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消耗殆尽的,革命委员会还将从中赚取取到高额的差价。

  鉴于我国的人口和棉花产量,我认为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棉纺织业恐怕将会取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对手。

  因此我们现在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加入中美组建的这个棉纺织业联盟,虽然现在会受一些损失,但是战后却可以依托这个联盟阻止英国棉纺织业的复兴。

  要么被这个棉纺织业联盟排斥在外,不仅现在要受到损失,战后英国棉纺织业卷土重来的时候,我们还要陷入两面对敌的困境。”

  陆相和海相都是一脸的沉默,但是其他阁僚可不像两人那么的无动于衷,纺织工业现在可以说是日本的命脉,棉纺织业更是继生丝产业之后日本的第二大产业,而且这一产业的规模还在继续增长着,很有可能超过生丝产业成为日本的第一产业,由不得日本的政治精英们不重视。

  耳中听着阁僚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原敬却突然轻轻的拍了拍手叫停了众人的讨论,他扫视了众人一眼后说道:“我们今日要讨论的是对华关系,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棉纺织业争端不过是其中之一的问题,大家还是继续听山本大臣说下去吧。”

  看着各位同僚安静了下来,在原敬的示意下,山本达雄于是接着说道:“除了棉纺织业上我们和中国出现了问题,钢铁和煤炭方面我们和中国之间也同样出现了问题。

  比如煤炭,东北的煤炭一向以质优价廉而江浙浙湖浙著称,战前日本产的煤炭每吨成本大约为5日元,而从抚顺、烟台运到日本的优质煤炭,每吨大致在3日元左右。但是现在东北运至日本的煤炭已经超过了13日元每吨,虽说现在我国国产煤炭在战后的成本也上升到了7日元一吨,但是东北煤炭的价格上涨速度还是超过了我们最大的预期。

  煤炭不仅是船只和工厂的动力来源,也是冶炼钢铁必不可少的燃料,东北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我国市场上燃料的价格。

  东北去年的煤炭产量大约超过了1000万吨,其中十分之一用在了发电上,十分之三用在了各种金属的冶炼上,十分之四用在了各种动力上,十分之二用在了民用燃料上。虽然革命委员会消化掉了增长的煤炭产能,但是他们并不是无余量出口,而是在通过减少煤炭出口抬高我国的燃料价格,从而迫使我国的工厂难以同革命委员会的工厂进行竞争。

  截止去年年底为止,革命委员会达到了月自产生铁约4-5万吨,自产粗钢5万吨,进口钢材及钢铁制品约每月12万吨…革命委员会在钢铁产业上的快速发展,完全打乱了我们对国内钢铁生产的安排。虽然去年八幡钢铁厂依然完成了生产目标,但是每吨钢的成本却超支了12.7%…”

加藤海相和大岛陆相几乎在同一时间复活了过来,他们同时转头看着山本问道:“那么革命委员会的钢铁是怎么分配的?他们分配给军队的钢铁数量究竟是多少?”

  山本达雄楞了一下后说道:“我这里的情报不是很齐全,只有一个大概的数字。按照我这里的汇总,去年铁路方面每月大约要分去1万吨钢材,拖拉机及汽车制造业分去了3.5万吨,哈尔滨、长春、青岛、沈阳四座城市的建设2万吨,调拨朝鲜民主…嗯1500吨,其他则用在了各项工程及制造各种钢铁制品上了。”

  虽然山本达雄的回答并没有让加藤海相和大岛陆相感到满意,但两位军人都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去年陆军一共分配到了17426吨钢材,海军分配到了19263吨钢材,加起来还不到4万吨,而现在革命委员会每月要用掉17万吨钢,虽然大部分都用在了基建和民用工业上,但是剩下用在军队上的钢铁恐怕也不会少于2万吨一年,这就是一个很伤脑筋的事了。

  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不认为现在同中国的和平是能够长久下去的。只不过前两次的失败让日本的陆海军都意识到,革命委员会已经不是小打小闹式的局部战争能够解决的麻烦了。想要彻底解决革命委员会,那么下一次日本应当全力以赴才行。

  加藤友三郎是海军中少有的理智派,这个理智派的意思就是,以日本的国力是无法和美国进行长期对抗的,所以日本应当先加强自身的力量,比如多造军舰,然后再和美国打一场短促的大海战,迫使美国人退出东亚海面。

  但是革命委员会和美国的接近,使得美国人在东亚获得了一个坚固的基地和有力的盟友,因此在对付美国人之前,日本应当先行击败革命委员会才行。

  加藤友三郎的想法和海军内部渐渐兴起的亲华派刚好是相反的,海军内部的亲华派认为应当把革命委员会拉到日本这边,形成日中对抗美国的局面才是最适宜的。亲华派除了认为日中同盟可以对抗欧美白种人外,还有借助中国压制陆军的意思。

  不过加藤友三郎却是反对这一海军内部的主张的,因为他认为日本和中国之间是不可能形成英法这样互相依存的同盟关系的,因为中国的体量比之日本实在是太过巨大了。

  革命委员会不过是占据了一个才开发数十年的东北,就已经两次挫败了日本,那么等革命委员会统一中国之后,难道还会接受日本所领导的亚洲秩序吗?如果支持革命委员会统一中国,最终是让日本回到东亚的历史地位上去,那么明治六十年的维新事业不是白干了吗?

  所以在加藤友三郎看来,中国即便要统一,也不可以统一于革命委员会之手。对于中国当前被革命委员会所煽动起来的那股国家上升气势,一定要将其打断才行。当然,这场对华战争应当在欧洲战事结束之后,联合英法俄一起,而不是如前几次那样只有日本上前去同革命委员会单挑。

  基于这样的认识,加藤友三郎自然是不希望革命委员会发展的太快的,他其实很期待革命委员会的那些领导人物能够和同盟会中的那些人一样,自己腐化下去才是对日本最为有利的。但是对于革命委员会现在这种狂飙猛进的发展速度,已经完全超出了加藤的设想。

  另一边的大岛陆相倒是没有如加藤友三郎想的这么深刻,他之所以想要对华开战,不过是一心想要洗刷陆军的耻辱罢了,顺便也是想要为长州派挽回颜面。毕竟前面两次由长州派策动的战争可都失败了,这使得军中和朝野对于长州派都相当不满。

  可越是想要洗刷陆军的耻辱,大岛就越是谨慎,他可不想再重复两位前辈的覆辙了,而长州派也实在是输不起下一场对华作战了。

  坐在桌子上首的原敬看了一眼路海相,接着便神情不变的说道:“内田大臣请你也说一说,近期中国发生的一些事情吧…”

第751章

  当山本达雄讲述着日本和革命委员会之间的诸多经济纠纷时,内田康哉心里其实还在纠结不已。作为政友会的一员,他当然应该同党魁原敬保持一致,但是作为一名大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者,他是反对同中国形成平等互利关系的。

  作为一名资深的日本外交官,又亲自担任过日本驻华公使,内田自以为自己对于中国是了解的,他实在是难以相信中国人能在短短五年里就改掉了他所见过的那些陋习。

  19011906年他任驻华公使时,中国底层民众的麻木不仁,上层精英的骄奢淫逸,地主乡绅的愚昧狠毒,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的内田就觉得,中国人恐怕很难以自己的力量完成开化,必须要在日本的带领下才能解决被西方列强奴役的处境。

  而作为第一个在华建立系统的情报网络的日本外交官,内田自然就同那些主张大陆扩张主义的浪人们关系密切,自然也就免不了受到这些大陆浪人所主张的向大陆扩张主义的影响。

  但是,1911-1912年的南满作战的失败、1914年对北朝鲜、山东征战的失败,使得大陆浪人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特别是满蒙独立运动的中坚人物随着巴布扎布的覆亡而失踪,更是让大陆浪人团失去了大半骨干。

  革命委员会在满蒙地区的根基越来越扎实,使得那些支持大陆扩张主义的财阀都减少了对于大陆浪人们的投资,一是因为大陆浪人们的主张越来越难以实现,使得这些财阀们看不到大陆主义实现的希望;二则是这些财阀在满洲地区的投资开始快速增长,为了自己的在华投资利益,这些财阀开始和大陆浪人们进行了切割。

  这种现实中发生的变化,使得内田康哉不得不在对华关系上进行谨慎的表态,特别是原敬在登上首相宝座之后,一直主张和中国恢复正常的国际关系,加强在经济上的合作,反对如1911年和1914年的武力干涉中国事务。

  原敬的对华外交政策在过去一年里获得了日本经济界的认同,欧战所带来的滚滚金钱,使得日本上下正沉迷于一种到处“成金”的狂热气氛中,船成金、棉纱成金、煤炭成金…成金是日本将棋中的术语,意指自己的小兵走到对手的阵营中后成为了大将,引申到现实中就是指“暴发户”。

  也就是说,现在全日本上下都沉迷于追逐金钱成为暴发户的迷梦之中,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破坏了自己的成金梦,跑去同中国人开战。这也是原敬所主张的和平外交能够大获成功,而试图推动日中战争的外相本野一郎不得不下台的主要原因。

  虽然在内田康哉看来,欧洲战争不可能一直打下去,日本人的“成金”梦迟早会醒,只有占领了大陆才能让日本解决国内人多地少的诸多问题。但是,本野一郎的下台告诉了他,现在叫醒正做着美梦的日本人是相当具有政治风险的。

  因此当原敬点到了自己的名字后,内田康哉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近期中国和英国因为开滦煤矿工人罢工事件发生的纠纷,法国人试图在天津拓界闹出的风波,一五一十的向阁僚们讲述了一遍,最后他补充道:“…开滦事件和天津法租界拓界事件,现在已经不单单是英、法和中国人之间的单个问题。

  英国公使和法国公使已经达成了协调一致的立场向中国政府进行施压,而俄国公使、意大利公使、比利时公使对英法的立场表示同情,德国公使、奥匈公使则公开指责英法两国在这两起事件中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至于美国公使,虽然就开滦矿务局和美国钢铁公司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表示关切,但对于英法对于北京的发难则未曾发言。不过驻华公使馆倒是传回了一个消息,说美国公使拒绝了英、法两国公使的邀请,和他们保持一致的立场。川上公使报告说,北京公使团内部现在已经四分五裂,难以继续发挥出过去的作用了…”

  待到内田康哉发言完毕,原敬这才看着各位阁僚说道:“大致的情况就是如此,现在我们要决定的,就是在英、法和中国发生冲突时,我国究竟要持何种立场?各位请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吧?”

首节上一节269/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