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第669节

  尽管如此,李渊还是非常尊敬他,便连忙回礼:“右仆射不必多礼,请坐!”

  独孤震坐了下来,一名从事给他们上了茶,独孤震沉吟一下道:“我来找相国,是有几个问题想提出来。”

  独孤震也很小心,虽然他是李渊舅父,是独孤氏家主,更是关陇贵族首领,但他也知道,李渊的壮大也并不完全是靠他们支持,他本身也有强大的实力,李渊现在大权在握,不久还会登基为帝,在这种情况下,过于压迫李渊,将来会对独孤家族不利,他必须要留一点余地。

  李渊也同样对独孤震很谨慎,他准备再从关陇募兵,这就需要得到关陇贵族的支持,关陇贵族在关陇直接或间接控制着大量人口,关陇九成以上的商业也被控制他们手中,无论粮食、税赋还是兵源,李渊都有求于关陇贵族,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第二个宇文泰。

  李渊欠身笑道:“有什么问题,右仆射尽管提出来。”

  独孤震尽管用一种委婉的办法表达他的述求,他想了想说:“二十几天前,世子率三万军夺取关内各郡,短短半个月时间便拿下了上郡、延安郡、北地郡、弘化郡、平凉郡、安定郡、会宁郡等七郡,一路官民归附,进展神速,但问题是,杨元庆回兵,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又夺走了延安郡,他的骑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没有任何抵挡,假如杨元庆想夺走关内各郡,其实也是轻而易举,那么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胜利巩固下来?使杨元庆夺不走,关内各郡真正成为我们地盘,丞相认为该怎么办呢?”

  独孤震的问题很尖锐,这也是李渊比较尴尬的地方,丰州军一万骑兵从延安郡杀到弘化郡再杀到北地郡,几乎是没有任何阻拦,这就暴露了李渊对关内控制的薄弱,在关内七郡,他没有驻扎一兵一卒,他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军队驻扎。

  尽管独孤震问得很尖锐,李渊却不能回避,他叹息一声道:“这个问题我也很清楚,我们需要在这七郡驻军,但光驻军还不够,还必须和杨元庆达成一个妥协,双方各自承认对方的利益,否则就是你争过去,我夺过来,永远没有结果,除非我的大军北上灭了丰州,或者丰州大军南下灭了我们,这个我不想否认,现在我们确实没有足够的兵力控制关内各郡。”

  独孤震笑了笑,“丞相是想说我们要对付薛举,要对付李轨,还要南下取巴蜀,还有和杨元庆争河东,手中的兵力捉肘见襟,是这样吧?”

  李渊点点头,“确实是如此!”

  “那么卑职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杨元庆,丞相认为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下一个目标?”

  李渊一时没有明白他的意思,迟疑一下道:“你是说我们争夺河东失败后,杨元庆的目标吗?”

  独孤震已经一步步接近了他想表达的意思,他尽管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气道:“两军作战,胜败都很正常,我当然希望世民能大胜杨元庆,夺回太原城,但也不能否认,世民有可能被杨元庆击败,我就是说,万一世民被杨元庆击败,杨元庆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李渊大概已经猜到一点独孤震的意思了,他心中叹一口气,道:“我个人认为,杨元庆下一个目标是幽州?”

  独孤震缓缓摇头,“我认为不是幽州,而是关中。”

  李渊一震,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问:“这何以见得?”

  “丞相,这是常理,他若全歼世民的军队,那时关中只剩下数万军队,西面又有薛举大敌,而杨元庆可以动用丰州和灵武郡留守之军,南取关内各郡,进逼关中,他的河东大军再渡河进入关中,那时一北一东夹击,夺取关中会很难吗?如此,他又何必去和几十万窦建德的大军争夺幽州?”

  李渊长长叹了口气,“右仆射的意思,是让我退出河东,是吧!”

  独孤震缓缓点头道:“这不仅仅是我的意思,所有的关陇贵族都希望丞相能暂时放弃黄河以东,全力平定关陇。”

  独孤震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放在桌上推给了李渊,“这是二十一家关陇贵族家主的联名书,大家一致要求丞相放弃河东,保存关陇实力。”

  ……

  独孤震告辞走了,李渊背着手站在窗前,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这是关陇贵族集体给他的压力,尽管独孤震没有把背后话语说出来,对他明白,假如他还是不肯放弃河东,那关陇贵族不会再支持他,转而去支持别人,或许就是支持杨元庆。

  巨大的政治压力让李渊承受不住了,他觉得自己万分疲惫,只想找个地方好好睡一觉,什么都不想,但就算去睡觉,有的事情他还是无法逃避。

  这时记室参军唐俭走进房间,“丞相,你找我吗?”

  李渊缓缓点头,“火速传我的命令,命令秦公放弃河东,立刻率军返回关内。”

卷十四 宛转扬州花园里 第四十一章 想走不易

  如果把关中比作一座大宅,那么河东郡无疑就是这座大宅的玄关,进入关中的两扇大门,蒲津渡和龙门渡,都在河东郡境内,这次李世民率军支援河东,河东城也就是他后勤重地。

  此时河东郡还有五千驻兵,其中四千驻兵在河东城内,还有一千则驻扎在蒲津桥渡口旁。

  和李叔良军队走龙门渡过黄河不同,李世民则走的是蒲津渡,蒲津渡水势平缓,两岸拉了两根长长的铁链,使这里铺了一座浮桥,能够迅速渡过黄河,直通对岸的蒲津关。

  这座浮桥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道,由一千精锐士兵镇守,而黄河对岸的蒲津关也驻扎了一万五千重兵,防止杨元庆的军队趁河东郡空虚杀入关中。

  夜色笼罩着河东郡,星光黯淡,八月已入秋,河边的夜风里多了几分凉意,夜色中,河东城以北的官道格外寂静,没有任何行人和商贾,偶然有几只獾从路旁的草场钻出来,在官道上肆意奔跑。

  这里离临汾郡战场极远,有数百里之遥,隋唐两军在临汾郡对峙了近半个月,对河东郡民众的来说,只有偶然出现在官道上的大队粮车,才会让他们想起河东的战争并没有平息。

  这时,官道远处传来一阵轰隆隆的车轮声,大地开始微微震动起来,几只獾攸地钻进了灌木丛中,不见了踪影,不多时,一队由数百辆牛车和马车组成的运粮车队出现在官道上,但粮车上没有粮包,应该送粮返回的粮车,车上用雨布遮盖着,似乎里面还藏着什么?

  粮车有五百辆左右,一车配两名车夫,共一千名车夫,两边还有五百名骑兵护卫,为首军官是一名鹰击郎将,名叫殷景,是大将殷开山的第三子。

  此时,殷景的目光十分复杂,偶然会偷偷向后看一眼,虽然什么都看不见,但他知道三里外有一支万人骑兵,正远远地跟着他们。

  “殷将军,如果你想活命就乖乖地配合,否则我的刀会刺穿你的身体。”在他身旁,一名年轻的士兵冷冷道。

  殷景战马的缰绳被控制在另一人手上,一把雪亮的短刀顶住他的后腰。

  “你把刀拿开,我会配合你们。”

  殷景心中长长叹了口气,他又想起了两天前令他惊心动魄的一幕,他们在一片树林内休息,两万丰州军骑兵将他们团团包围,一个也没有逃出去。

  殷景又向远处看了看,前方两里外出现了一座黑黝黝的城池,那里便是河东城了,终于要到了他最不想面对的一刻。

  三里外,徐世绩率领一万骑兵远远地跟着运粮车队,这是他第一次独自谋划的大胆行动,数天前,杨元庆只给了他一个简单命令:截断唐军退路。

  截断退路方法有几种,比如从后面拦截住敌军主力,又比如占领战略城池,而徐世绩选择的是断唐军渡河的退路,一个是龙门县河津渡,一个便是河东城蒲津渡,河津渡由罗士信去完成,他则是负责最关键的蒲津渡。

  “徐将军,前面再走数里就是蒲津城了。”一名心腹小声地提醒他。

  徐世绩立刻回头令道:“传令弟兄们都跟上,检查战刀长矛,准备战斗了。”

  ……

  河东城头十分安静,此时已是一更时分,大部分守军都入睡了,只有一百余名巡逻兵在城头来回巡视。

  这时,北城头有士兵听到了轰隆隆的车轮声,他们凝视片刻,只见北方来一队运粮车,足有数百辆,这是北上送粮的车回来了。

  立刻有士兵前去禀报守城主将侯君集,侯君集奉李世民之命,率五千军队镇守河东郡,所有军队就分布在河东城和蒲津渡两地,侯君集在睡梦中被叫醒,他打着哈欠上了城问:“是谁回来了?”

  “是殷将军!”

  “哦!这小子回来倒挺快。”

  侯君集走到城垛前,探身向下望去,火光中,城下叫门的将领正是殷景,他和殷开山的关系不错,殷开山托他照顾好自己的儿子。

  “殷三郎,你怎么半夜三更回来?惊扰了我的瞌睡。”侯君集有些埋怨道。

  雪亮的刀又一次抵住了殷景的后腰,刀尖刺到了肉,一阵剧烈的疼痛传来,殷景咬一下嘴唇,心中恨极,却无可奈何,只得抬头骂道:“你他娘的还能钻被子里睡觉,老子一路风餐露宿赶回来,别说风凉话了,快开门,老子也要进城睡觉!”

首节上一节669/1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