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唐 第254节

“这样很好,文化低之人也不容易胡乱截句。特别是写到一些计算式,更能让人看明白。如此利民之事,相公可以给皇上上书。要是天下皆如此,相公又多了一分功劳。”

身为主人的孔望指着右边排空椅,对他说:

“何将军入朝时间虽短,所作几件事令老夫万分敬佩。不说其它,单单是与小莲贵人所造那几种纸,就值得天下学子崇敬。但正因有此般名望,做事万不可胡来,以免不正之风为众人学之。字句标点虽可便民,也是懒人所为,不利于文风兴盛,望将军改之。”

第两百一十七章 标点符号惹众人

第两百一十七章标点符号惹众人

有人怕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但令文人怕何浩然高兴不起来。就算后世,文人那张嘴和笔,也能让任何对手心存顾忌。他虽也算文人,绝不想与天下文人为敌。

各就各位,现场的擂台已经摆好,他准备打退堂鼓了。喝了一喝热茶正要开口说些软话,一脸兴奋的李水音发言:

“将军所造的标点符号,本宫看来完全可行于天下。不说其它,天下还有更多学识浅薄之人,有这些标点,他们能更容易懂其中之意。”

几个女人在家里早就论了一番,都觉得这东西不错,连在学字的小青也说:

“要是有这些符号,句子里面的意思也变得清楚很多。”

来之前没想过会有如此阵仗,本来他准备说些软话就算了。战火被李水音点燃,已经再不能回头。下面很快站起来许多学子,大家的素质不错,相互看了看,留下一个长着八字胡的老学生代表。

“在下不赞成公主之言,的确是方便一些人。有些东西,断句不同,其意也改。如古先贤留下的那些圣言,经过几次大修,到现在不少地方仍有争议。如果用字句标点,该听谁的为好?”

何浩然觉得这个老成的学子还不错,起码没读死书,敢质疑前人译解的论著。的确如他所言,像论语里面有些句子,断章不同,取义立改。

小莲笑着说:“那不要紧,要是谁有异议,可以重新印一套书。字句标点,并不影响大家对此书的判断和质疑。就算不能重新印一套,自己在上面加点也可以,读起来也能方便不少。”

见小莲说完,下面众学子全都在想。几个大儒皱了皱眉,一个长脸老者说:

“文字自有诸般乐趣在其中,标点就像枷锁,一旦加上,就会限制大家的思想。开始或有些质疑,十年二十年后,怕是错的都成了真理。不加标点任其发展,大家在争议中也能获得不少进步。”

舒小红起身朝老者行了一礼:“郑大人是当代大儒,对庄论皆有不凡见解,深得其髓。争议的确让人进步,思想不同,始能形成百家之流。印刷改造就快完成,纸张也快要面世,以后这些都方便。何不用上标点,各家给自己所释所言一个定义,这也省得后人再曲解其意。反正原书并不会消失,真有异议他们自会重新改正。”

“此话差矣,”张延赏插进来:

“古理圣言,岂能人人可改?劣书流传太广,于我大唐教化不利。以后哪怕印刷和纸张再方便,也不可乱道学说。我所反对标点,就是怕有些人图此便利,妄改圣言学说。”

孔望点点头:“张相言之有理,此风不可流传。百家争鸣虽好,杂而无章,恐天下文风大乱。古理圣言乃我大唐教民立国之根本,绝不能让人胡乱篡改。”

争了半天,何浩然见学子反对的并不多。不少人恐怕觉得舒小红几人说得还有礼些,这些大儒思想太过保守,他想了想,想到一个可以真正改变旧思想的方法。

“如果怕圣言被改,只需朝廷一令即可。先贤著作不需加标点,以后的新著视其作者心意,愿加则加,不愿加的不勉强,几位大人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他说得很简单,但又切中要害,一时让这些大儒无话反驳。一位长得瘦高、穿着颇有些寒掺的年青人站起来:

“学生以为何将军此法可行,适不适用,要试过才知道。这样也不会对先贤著作产生什么影响,要是此法不为民所用,自然淘汰就是,总比我们在这里空争论好得多。”

不少学子点头认可年青人的提议,这也难得何浩然这几年积累下来的名望。就算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承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利国利民,并从来没有失败过。不少年青人虽想辩赢他扬名,这时候之人胡闹的毕竟占少数。

孔望还有些不甘,说出一个无理要求:

“以后我国子监书文,一律不得加标点。此法也不可长久,以三年为限。如果三年不为百姓接受,那就应该改邪为正,不可一错再错。”

“三年不短,我完全接受。”何浩然笑了笑问:

“今日各位名士大儒皆在,我想问问,朝廷教化于民,是不是想让全天下之人皆可以学知识、懂圣言,成为识字懂礼的百姓?”

这事他还真有些不清楚,后世不少人说古代是在盲养百姓,这样他们才懂得不多,生不起多少反抗之心。几个大儒朝孔望看去,对方想了一会说:

“圣人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天下百姓众多,优良难齐,对善良守法百姓,不可有太多约束,奴其言行。对那些愚昧无知百姓,要进行教化,让他们学而知之。何将军此问,符合圣人言。”

几个女人睁大眼睛看着何浩然,她们来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将国子监众人打败。见他如此问,知道他怀着什么目的,大家十分好奇。

“我有一法,可大大提高百姓的知识,让他们能更快懂圣言,成为良善之民。”

他的方法现在很难找到怀疑之人,几个大臣大儒一脸惊喜,连一直未开口的颜真卿也抢着问:

“朝朝皆将教化百姓当成头等大事,只是这件事太难了,我等不比先辈聪明,实在没什么好法子。何将军要是真有办法,其功德不在造纸之下。无论有什么方法尽可说出,我们慢慢商量。”

“其实这方法也不是我第一个想出来的,我不敢居功。”他留了些余地,将想像空间留给众人:

“我大唐以前印刷术落后,纸张造价不低,朝廷进奏院及各道州所办邸报,也仅限于官方赏读。如今这些问题就快得到解决,要是在民间也能办属于他们的邸报,那样的流通渠道可以覆盖全国。大家觉得这事若成,能不能大大提高百姓的认知?”

唐初已经有了官方报纸,何浩然在以前就知道。只是由于他说的两个原因,邸报上只记录了一些朝廷颁布的大事,不可能记录其它东西。在场的全是文人,脑子好不好不说,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他们一想就能想明白,震惊过后就是一激动的议论:

“这个方法太好了,天下值得记录的东西太多,圣人之言也可以记录其中,以开民智。”

“不比在学堂差多少,流通性远远非学堂可比,就算是农夫民妇也可方便看到,这样可以大大促进百姓识字习文。”

众学子议论半天,几个大儒才插嘴进来,姓郑的大儒说:

“此方法的确非常好,准民间自行创办,只要不超出律法言论,不违圣人言,可以恰当放开。比起教化百姓,那些风险值得一冒。”

没人提出反对,出于小心,张延赏提议:

“可以先由朝廷承办,如果可行,再许民间自行创办。只是我有些担心,印刷术再好,纸张也便宜很多,始终要些银两才能买到。如今天下百姓并不富裕,真正买得起,或是愿意买的平民又有多少?”

问题推给何浩然,一时间他想得很多,说出一番很现实的话:

“此报如果由朝廷办,在不亏本的前提下,是要些钱才能买到。但可以改变,印刷纸张成本并不高,只是其中的润笔费不少,主要想办法解决收录稿件人的费用。”

大家都听得懂他的话,几个大儒皱了皱眉,郑大人说:

“教化于民,岂能要什么润笔费?何将军只需想办法降低成本即可。”

“润笔费就不用再谈了,”孔望大嘴一张,将国子监众人的报酬拿掉:

“我国子监官员学子不少,每年就算一人一篇,也差不多够了。就算以后邸报由民间创办,文章也出自于天下文士之手。对此提钱,岂不是有辱斯文。”

何浩然敢保证,只要除去润笔费,那些报纸可以免费发给大家看。他扫了眼下面众学子,这些人全是官二代,少数穿着较为寒掺,总还算得体,但其他地方的学子呢?

他没有那么高尚,必须先解决利字这一关:

“要想长远打算,不可不谈利。比如一些地方办的邸报,总要有人去管理、审核文章、排版等等事务。天下百姓不富裕,学子不也同样如此?就拿国子监学子来说,京城居之不易,能写篇文章得些酬劳,这不但正大光明,还能增添一些名气。所以我们要想办好,就要先想办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一些学子听得大为感动,其实对许多寒子来说,要名就够了。他能为大家想到利,这比他们的恩师更加难得。

首节上一节254/95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