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371节

  不少的农民都放弃了种地,转去学习技术,争取能够成为待遇更高的工人。

  方浩虽然没有提倡妇女解放这个名词,但是,在随后的政策以及法律制定中,没有任何不允许妇女涉足的行业。

  女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一样的,要接受义务教育。

  而且一些给妇女提供工作的工厂,还会得到来自官府的嘉奖,大汉日报上每年也会报道一些劳动妇女的光荣形象。

  这也更一步的释放了民间的劳动力。

  现在朝廷有那样的能力,完全的免去农业税,因为一年能够收到的农业税实际上并不多。

  但是方浩目前并不想做这样的事情。

  很多人从骨子里来讲还是比较懒的,不愿意学习新的技术,愿意面对新的环境,能够有一口安逸的饭吃,他们就不想奋斗。

  方浩觉得不能够让他们太过安逸,该收的农业税还是要收。

  而且工人的待遇一定要提高,让一些贪图安逸的农民看到工农之间的差距,让他们——至少是他们的下一代——打消继续窝在农村种地的想法,投身于工业之中。

  现在的工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未来的工业则需要更多的人力。

  不能让农村留住太多的人。

  农村种地这种事情留给国营农场,留给职业农民就可以了,这样效率更高,产量也更高。

  农村的作用只应该是接受那些失业人口的,不应该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所。

  方浩理想中的农村,就应该只有几百万职业农民,利用先进的机械和技术来耕种土地,给这个世界提供足够的粮食。

  农村的土地,就应该是大片大片的,而不是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块。

  要尽可能的让那些农民自动的投入到工业中,向着城市搬迁。

  城镇化是未来几十年的主题。

  城市的人口多了,市场大了,也更方便现代化的建设与管理。

第一四六章 城镇化建设

  时间到了永初九年秋天,南亚军区西进的队伍传来特大的喜讯——随军的石化公司技术人员已经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发现了特大的油田,储量特别的惊人,而且石油的质量特别的好,开采很容易,比关外油田开采要容易得多。

  他们发现油田的地方,离大海并不远,走海路运输也方便。

  那里石油的储量极为惊人,石化公司收到消息之后已经调动了大量的设备赶往那里开始建设,准备着开采石油。

  而大汉帝国几个大型船坞对于专门用来运输石油的油轮建造,也已经到了快要完成的阶段。

  油轮建造技术,方浩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极大的提升了研究制造的速度。

  石油就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在内地石油产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情况下,从那些超大油田运输石油过来进行炼化生产,也成了紧迫的任务。

  国内几个临海城市,都加大了对化工厂的投入建设。

  在发现超大油田的这个消息刊登在大汉日报之上后,朝廷的内阁也很快就通过了一个法案,是关于交通的法案,提出驾驶私家车,必须要获得朝廷颁发的驾驶证还可以上路,否则就会进行拘留和罚款,造成交通事故的,还会判刑。

  朝廷并没有立法禁止过私家车的销售,但是,所有的车辆都由国营工厂掌握着,该分配给谁就分配给谁,从来就没有在市场上销售过,别人想要买也没有途径去买。

  现在提出这样的法案,当然是为了以后私家车辆的上市销售铺平道路。

  交通问题会成为以后社会危害最大的问题,现在就必须要进行立法。

  同时,朝廷在每一个省城都开设了驾驶学校,现在可以进行报名。

  同时大汉日报上面也刊登了一家私家车工厂产品即将下线,上市销售的消息。

  这个消息让一些有钱阶层的人沸腾了。

  开车,那可是比做马做叫要牛得多的事情。

  那些年纪大的人也都还算了年轻人,谁不想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呢?

  开着车在公路上风驰电掣,刮风下雨也不怕,一天就可以跑上一两千里路,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那是多么愉快的体验?

  可是以前根本就没有私家车可以购买,他们就算是有再多的钱也没有办法。

  现在朝廷放开私家车购买,让他们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很多有钱人都涌向了驾驶学校,学着开车。

  当然有的人体验过一下,然后看了厚厚的一本交通法则之后,就放弃了亲自学车的打算,而让家族里面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去学,以后成为他们的司机。

  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学车的。

  私家车正式的上市销售,是在永初十年的三月。

  不过在这之前,已经开始接受预定。

  因为现在的产能有限,又属于垄断行业,不是那么的担心卖不出去,一辆私家车的价格被抬得很高,达到了耸人听闻的一万五千块一辆。

  一万五千块,就等于是一万五千贯,可以购买几百万斤米,可以说是非常奢侈的消费。

  但是,购买的人还是很多。

  想一想,这个世界的富裕阶层花起钱来也是很大方的,以前方浩在关外的时候,生产出一块玻璃镜就可以卖出几千贯的价格。

  花一万多块钱买一辆车,并没有那么的不可理喻。

  最主要的还是,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很多的大地主都变成了有钱人。

  而那一波民间工业投资,又催生了很大一批有钱阶层。

  有的人就靠着纺织业、制糖业这些相对落后的产业,已经赚取了几百万贯甚至上千万贯的家产。

  这里面衍生出来的新生资本家也不少。

  社会富裕了,一大群先富起来的人有着更奢侈的消费需求,一万多块钱对他们而言算不得什么。

  这一万多块钱能够买来方便,还买来尊贵,他们当然不会吝啬。

  至少在目前而言,他们觉得花一万多块钱买一台车比花几千甚至几万块钱买一块漂亮的石头,要合算得多。

  车辆还没有上市,就已经预定出去了几千辆。

  等到上市之后,有一部分人先开了起来,使得更多的人眼红,销量更是大增。

  现在不只是有私家车了,还开发出了私人游艇,价格也非常的贵。

  不过,也有的是人来买单。

  以前的大地主家庭,钱太多了,又没有好的土地可以购买时,要不就埋在地窖里面,要不就购买一些古董以及珠宝。

  现在社会发展,有了更多更好的东西,他们当然也会愿意在这方面掏钱出来。

  在南亚军区的军队西进占领那大油田之后,没有了石油能源上面的危机,方浩也终于放开了私家车的限制。

  农用机械上面,也加大了生产制造。

  只不过那些农用机械都是提供给国营农场,农民并没有能力购买那样的机械。

  不是不允许他们购买,但是那个价格就将所有的农民都拒之门外。

  还是那句话,方浩更希望那些农民投入到工业之中,至少在目前相当一段时间里面,不会让那些农民看到种地致富的前景,而是让他们看到成为工人才能够让他们日子过得更好。

  小块地的耕种,本来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

  在这样的引导之下,确实很多的农民都选择了做工,不少找到了稳定工作的农民都搬离农村,成为了城镇居民。

  还有一些没有办法离开农村的,也将离开农村的希望放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身上,鼓励他们好好的读书,然后学习技术,成为工人,成为城镇户口,带着全家脱离农村。

  现在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很快,有着干净的街道,高耸的楼房,大型的商店,还有更好的医院以及更好的学校。

  在城市里面生活,确实比在农村生活要干净很多。

  成为一个城里人,已经是很多农民的愿望。

  而在永初十年年底对下一个五年计划做出规划的时候,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地方官员升迁的重要指标。

第一四七章 让贤

  永初十年年底关于未来五年发展的规划研讨,也进行了几个月的时间,一直研讨到了永初十一年春二月。

  裘伯贤这个首相也做了十年时间了,他觉得在青史留名已经绰绰有余,位极人臣,又没有那个能力造反,继续在这个位置上面,也没有太大的意思,所以选择了接下来的任期不再担任首相的职务。

  对于这一点,方浩当然是赞同的。

  他希望裘伯贤主动求辞,能够给未来的官员们竖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不要恋栈不去。

  做上十年时间就差不多了。

  首相的权力太大,如果连任的时间太长,培养的党羽太多,那就会对皇权形成挑衅。

  方浩不想让那样的事情发生。

  现在官员的任期基本上就是以五年为一个任期,正好配合着朝廷的五年计划。

  裘伯贤能够开这样的头,做满两个任期就主动的让贤,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至于裘伯贤接下来的去处,当然是元老院的院长,这个职务也很重要,但是,没有首相那么的忙碌,能够让裘伯贤有着更多自己的生活。

  至于接下来担任首相的,是由方浩提名的池旭。

  当上教育部长之后,池旭对于推行教育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每年都要跑很多个地方进行调研,甚至于南亚、安南、南洋、扶桑等地方,他也多次过去考察新式教育的推行速度。

  对于新世界的发展,池旭有着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年也积累起了很大的声望。

  让他当首相,没有什么不妥的。

  在接下来的五年规划里面,大学要增加十所以上,而这其中,需要有一所师范大学。

  中学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

  因为这十年时间里面也培养出了比较多的教师,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师资力量,所以关于中学小学又进行了一次制度改革。

  从永初十一年开始起,由原来的六年义务教育变为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加中学一共十年的课程也被改变成十二年,分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以及高中三年。

  改制之后,课程的排列就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更适合那些少年儿童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相比之下这一代的适学儿童是要幸福很多,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之前教育资源太过紧张,要以最快的时间来培养人才,只能够进行比较残酷的优胜劣汰。

  现在教育资源没有那么紧张了,自然就可以放开一些。

  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意味着,小学升初中不需要经过淘汰考试,可以直接上。

  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还是做不到的,没有那么多的师资力量。

  小学到初中的教师比较容易培养出来,高中的可没有那么容易。

  现在中考就是指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还是会淘汰很多的学生。

首节上一节371/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