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362节

第一三零章 婴儿潮

  现在大汉帝国学校的教材里面,度量单位都已经有了变化。

  时间不再叫做时辰、刻,而是以小时、分钟、秒钟来计算。

  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乃至微米,也替代了以前的里、丈、尺等。

  计算重量,用的是吨、公斤、克、毫克这些。

  基本上能够改的都改了,改成了方浩适应的那一套。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计算方法让他们很不适应,但是方浩并不在乎他们的反应。

  他是皇帝,让他适应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代的人感觉到不适应,一点都不要紧,只要下一代的人用得更方便就可以了。

  在新式教育推广之下,这个国家的文盲率在大幅度的降低。

  年纪大的人没有办法了,只能靠着夜校的形式来学着认识一点字,那还得靠自觉。

  但是那些还没有成年的人,都被强制性的送进了学校。

  读书期间他们吃的都由学校来负责,家里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意见。

  这对朝廷的财政是一个负担,不过,这些年粮食都丰收,朝廷有那么多国有农场,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甚至还拿来喂猪,在这种情况下负担那些学生的粮食没有任何的问题。

  老师的薪水也不成问题,因为国库充盈。

  方浩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就是,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必须要执行。

  每五个村必须要有一所小学。

  这个是要列入到教育部官员的考核之中的,必须要达到。

  地方政府也必须要全力的配合。

  教育起不来,科技发展就说不上,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加说不上。

  在永初四年年底的时候,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每一个县,必须要有一所中学。

  现在的情况,不可能做到每个乡都有一所中学,但是每个县必须要有一所中学。

  小学升中学,会有一次中考,至少要淘汰一半的学生。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合格的中学教师。

  虽然从关外算起,方浩推行教育改革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十多年的时间并不足以培养出太多的中学教师出来。

  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等待,只能够一步步的来,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教师。

  然后就是加大中考的淘汰力量,减少教师的负担,让那一些最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接受中学的教育。

  现在这边推行的教育制度,没有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分别,就是四年制的中学。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课程都开得非常的紧张,对学生们接受这些知识有着一定的压力。

  以后可以慢慢的改变课程,但是在这十年时间之内,方浩没有那样的想法。

  他必须要尽快的提升全民接受教育的程度。

  有一些人会因为这个高强度的课程安排失去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那有什么办法呢?

  这个世界本来就那么的落后,他竭尽全力,能够提供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那一些从中考淘汰的学生,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一些培训,就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技术工人,已经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了。

  除了已经建好的幽州理工大学之外,还有几所大学也在筹建之中。

  碧落城有一所大学附京大学早两年就在开工了,现在欠缺的就是师资力量。

  京城这边也在筹建一所京城大学,这一所大学不再是偏向理工类的,也有文科。

  民间办学校的也有,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民间力量办得起大学。

  就是没有老师。

  大学的教材倒是有了,方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从系统商城购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编写成教材,早已经印刷成书,分发到每座城市的图书馆。

  每一所学校也都有很多份这样的教材,供那些老师们自己学习。

  每年都会进行一次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资格的考试,谁要是能够通过大学教师资格的考试,就可以获得职教大学的机会,获得很高的薪水。

  现在一名大学教师的薪水和一个县长的薪水是一样的。

  ——推出新的行政体系之后,没有了知府、知县、乡正、里正这样的官衔,被称为市长,县长,乡长乃至村长。

  大学教师能够拥有县长那样的工资当然算是很高了。

  这样的激励下也有不少的学校老师来研究那些大学教材,每一年的老师资格考试,也都有人通过考试。

  只要给予足够的奖励,还是会有人像这个目标冲刺的。

  而冲刺中学教师资格成功的人更多。

  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人的冲刺成功,方浩才有底气说在每一个县都建起一所中学。

  现在虽然还没有多少中学生,除了关外那一片地方,就没有中学生的存在。

  但是中学的建设已经开始在筹备了。

  再过两年就会有大批的小学生毕业,进入到中学。

  那可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因为第一批读小学的人,年龄可不只是六岁,而是全国境内所有六岁到十六岁的人,不管男女。

  只要年纪未满十六岁,又达到了六岁,都必须要接受学校的义务教育。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达到了一千多万。

  至于接下来几年录取的学生,数量倒是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

  因为接下来每年录取的都只是六岁的儿童,不再有那么大的年龄跨度。

  不过,再过几年时间,录取的学生数量又会有一个逐渐的提高。

  因为,在这几年内就有一个婴儿潮的存在。

  生活条件好了,能够养活的人口更多了,新生婴儿的数量就会加大。

  以后的人口数量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上升,以后学校的数量以及老师的数量都会有一个大爆发。

  不过只要熬过最前面的十年时间,方浩相信以后会越来越轻松。

  在永初四年年底得到的人口核查数据,包括新生婴儿,现在大汉帝国已经拥有了两亿多人口——这并没有包括南方那一座次大陆所占领土地上的土著。

  因为那个时候还处于战争期间,朝廷没有能力对那一片大陆进行人口普查。

  调查得出来的数据,在方浩当上皇帝之后,四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新生婴儿一共增加了五千多万。

第一三一章 下一个五年计划

  西南方向新打下的大一片大陆,被命名为南亚大陆,分成十个省,朝廷已经派出了几千人的地方官队伍去那边治理。

  到永初五年年底为止,迁移到南亚大陆的汉人数量一共达到了六百多万,基本上都是光棍,不过也有那么少数几十个大地主家族。

  他们过去是寻找新的机会。

  一片总面积达到五百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大陆,拥有着大量的机会。

  他们错过了早先几年购买专利局专利的机会,看到下手得早的一些大地主家族化身为大工业主,大赚特赚,心中非常的后悔。

  听到说有那么一大片新开阔出来的疆域,就不想错失这样的机会,出高价购买了一些民生技术在南亚十省的专利权,然后就跑那边创业发展去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方浩当然是支持的。

  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本,加速这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情。

  什么事都由朝廷来做,倒也不是说做不成,不过速度会慢上很多。

  永初五年秋天的时候,朝廷就召开了很长时间的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下一个五年的计划。

  要研究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计划,首先要对这五年的成绩做出一个总结。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财政支出达到了耸人听闻的八十多亿贯,但是,国库的收入比这个数字还要高。

  包括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个矿场提炼出来的金银铜,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国营工厂以及农场的收入。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在给他们分田到户之后三年时间内是不收任何税赋的,在这五年的后期开始收一些粮食,但是并没有多少。

  主要还是来自于国营农场,那才是粮食的大头。

  现在粮食从价格上看并没有跌,不过因为有大量的金钱流入到市场上,粮食交易在所有的商品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九成以上。

  实际上算起来,粮食价格其实还是有一些下跌的,不过这种价格的实际下跌并没有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

  一方面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土地,也拥有了更好的种植技术,收获到的粮食是以前的几倍。

  实际价格下降一点,并不会造成他们生活上面的负担。

  增加了那么大的货币流通量,但是也增加了更多的货品,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比如说布匹和食盐,价格甚至还在下跌。

  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提升。

  ——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不在于货币的多少,而在于货品的多少,没有更多的货品,货币增多,不会让这个社会的财富增多,只会让货币贬值。

  现在货币的总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流通效率也增加了很多,因为那些最有钱的大地主阶层,没有土地可以投资,只能够投资工业,那就需要将钱都用起来,这样才能够让钱生钱,而不是埋藏在地窖里面等着发霉。

  现在那些大地主投资的工厂,也没有向国家缴纳任何的税赋,这是给予他们发展工业的补偿。

  暂时给他们一点甜头,没有任何的问题,只要他们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了。

  方浩现在不能够站在自己个人的立场来看问题,而是要站在这个天下之主的立场来看问题。

  这个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反正最重要的经济命脉,还有军队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老百姓也都拥护他,他没必要担心出现一些大资本家。

  有些行业,那些大地主们也想涉入,比如说发电厂。

  但是方浩没有给他们准入的机会。

  电力行业,必须要国家掌握,还因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电力部。

  他进入到京城之后,就在离京城两三百里的地方兴建一家大型的火力发电厂。

  用了四五年的时间,那个发电厂才建设完成,不过设计发电能力比较强大,全部三期工程完成之后,能够供应很大一片地方的高强度用电。

  为了煤炭的供应,还专门修了一条从一个大煤矿到这个发电厂的铁路。

  在永初四年秋,这一座发电厂一期工程完成,正式发电。

  电力主要是供应京城的用电,不过沿线的一些小城以及农村都得到了好处。

  京城点亮之后,在京城附近形成了一个工业园,一些大地主就将投资放在了这边。

首节上一节362/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