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154节

  沙鲁规划中的城池,比方浩的龙城要大得多。

  他现在已经是这座草原上的王者,可以调动的人力比方浩要多出很多倍,规划中的城池自然也要比龙城大上很多倍。

  虽然计划里要到冬天才能开始城池的建设,但是先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

  而且开垦土地,准备种地的工作也在进行。

  虽然他们现在没有粮食种子,但是方浩已经承诺过,可以跟他们交易粮食种子,所以这一点不用愁。

  凿池为湖,开渠成河,沙鲁也要在这座草原上进行一番开天辟地般的大动作。

  他要成为改变戎突人生存方式的中兴圣祖。

  在他这边埋头发展的时候,方浩那边也一样,双方都趁着这难得的和平时期用所有的力量来发展壮大。

  守城之战里,方浩又缴获了上万匹战马,这些战马由于是他孤军奋战得来的,朔州没有给予任何方面的资源,所以这些战马他自己截留住了。

  立了这一场大功,他也有了这样的底气。

  加上以前的战马和小马驹,一起拥有了两万多匹马,这让他的军事力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在正是牧草丰茂的时候,在这座大草原上,这些牛羊马匹的放牧,对他们并不造成压力。

  城里面并不能住那么多人和牲口,在城外也设了十几个点,沿线分散开来,现在只是帐篷,到了冬天会建立一些小的堡垒,士兵与边民杂居,这样更方便劳作。

  要是在战争时期这样分散肯定不妥当,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战争,这样分散开来对他们种地放牧更加好一点。

  在那一批五千边民来到之后,生产上面的压力减轻了很多,对士兵的训练也已经开始。

  在那五千边民里面,又挑选出了两千多名的预备士兵,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

  还没训练多少天,正当六月的时候,朝廷对于那一场战争的封赏终于下来了。

  那是一串很长的封赏名单,方浩的手下,很多将士都得到了封赏,六个指挥品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些队正甚至火长也有了品阶。

  品阶提升之外,另有实物封赐,随后就会押解到来。

  不过并没有提到将先锋卫提升为军镇的事情,也没有对方浩进行封赏。

  对于方浩,只有一句话——进京述职!

  听到进京述职这个词,方浩悬在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掉了下来。

  确定一个军镇是大事,任命一个总兵也是大事,不可能隔着几千里就将一个卫将提升为总兵。

  进京述职,由朝廷对候选之人进行面对面的考察,这才是正常的操作方式。

  将龙城的一切事务交付给手下之后,方浩在六月底踏上了进京述职之路。

第一章 老将军

  尧国的京城座落在中州之地,在千余年前开国之时,这里是尧国的中心地带,定都于此,可以最方便的管理全国。

  可是在千余年来不断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它在尧国的位置也从最中央慢慢的变成了偏东偏北的位置。

  再往东去,是辽阔的大海,再往北去,就是戎突人占领的大草原,已经没法扩张,所以他们扩张的脚步是往西往南。

  在千余年的时间里面,不知道灭掉了多少蛮夷小国,国土面积扩张了两倍有余,终于成了现在幅员辽阔物产众多的泱泱大国。

  这一座京城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也经历了五次扩张重修,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雄伟的一座城池,城中有百万人口,由内到外,分为紫禁城、内城、外城。

  在这座雄城附近,布有东南西北四座军营,每座军营号称十万甲士,实际上扣掉空饷、民夫,也有三四万左右,由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名正三品的将军统领,归属于禁军。

  在京城之内,也有一座军营,号称十万甲士,实际也有六万甲士,吃空饷之少,在尧国内地众多军营之中,已经是极为良心的数据了。

  城中这座军营是尧国装备最为精良的军营,是保卫京城最核心的力量,实数六万人的士兵里面,骑兵就有一万名。

  各种武器军械也是应有尽有。

  有这数量众多装备精良的禁军镇守,自从这座城池建立以来,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被外敌攻破的情况。

  禁军从各项数据看来,都是尧国最为精锐的军队。

  号称拥有五十万大军,就算是实际数量,也达到了二十多万。

  禁军将军多数时候都是尧国军队里面军衔最高的一位,由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统领。

  不过现在并不是了,因为边关朔州和燕州成立了两个节度使,而这两个节度使虽然军衔都是正二品的将军,可是节度使这个职位却是正一品的,不是正一品就没法管辖一州军民。

  这样一来,骠骑大将军就不是武将里面最高的官职了。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有些人想要恢复开国之初大将军制度的缘故。

  现在的禁军将军程楚客已经年近七十,老迈不衰,都不知道哪一天会蹬腿。

  他自己也不想再继续做这个将军了,可是继任者没有确定,他只能在这个位置继续呆着。

  现在朝廷里面风头正盛的王大学士一派,想将太子拥上那个位置,顺便成为统领三军的正一品大将军。

  在这个换储风声很紧的时候,谁掌握了军队,谁能登上大宝的机会就高上很多。

  可是,这样的事情,边关两个节度使不愿意,正丁忧在家的尤登阁那一派势力也不愿意,几方势力正在扯皮。

  程楚客年事已高,也不想站到哪一个阵营里面,已经好几次上疏请辞,可是因为接班的人没有确定,几次请辞都被驳回。

  这一天,在他的府上,就有一个人来拜会他。

  他年事已高,本来这不准备见客的,可是来拜访的人地位太高了,他没有办法,只能拖着老迈的身躯,颤颤巍巍的扶着拐杖去迎接客人。

  拜会他的这个人五十多岁,品阶不比他高,可是在朝廷里的地位却要比他高得多。

  这个人是去年尤登阁丁忧之后被皇帝亲提上位的新晋大学士王钟。

  他来拜访程楚客的目的,就是希望程楚客能够向朝廷提议设立大将军之位,让太子出任,并且直领禁军。

  可是话说了很多遍,无奈程楚客就是油盐不进。

  “老将军,现在朝廷正在多事之秋,一些奸佞之人妄想换储,动摇国本。当此非常之时,正需要老将军振臂一呼,使太子得以掌握兵权,镇压奸佞,永固国本,于江山社稷,有莫大之功!”

  王钟如此向程楚客慷慨陈词。

  程楚客将脖子伸的老长的,大声问道:“啥?你说啥?太长了,我没记住”

  王钟无奈,只能简略的阐述自己的意思:“希望老将军能够上本,谏言朝廷,设立大将军之职。”

  “啥?”程楚客脖子伸得更长了,“大学士,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楚。”

  “大将军!”王钟只能贴着他耳朵大声吼道,“请你上表朝廷,让太子统领天下兵马!”

  程楚客连忙缩回了脖子,捂住耳朵说道:“你声音太大,把我耳朵给震聋了。”

  王钟心里一万匹羊驼践踏而过。

  这老家伙也太难伺候了,声音小了他听不见,声音大了又会把他吵聋。

  他也不是傻子,这老家伙明明白白就是不想参与到这件事情里面。

  说了很久,这老家伙就是装聋扮哑,他只能无奈的告辞离开。

  等到他离开之后,程楚客对身边的人说道:“你们要认清楚这个人,下次他再来,你们就直接跟他说,我已经病倒在床,见不了客人了。”

  他大儿子在一边,说道:“现在尤大学士丁忧在家,王大学士一脉风头正劲,太子顺利继承大位的可能性很高,父亲大人为什么不干脆从了他们呢?这拥立之功可不小。”

  “你懂得什么?”程楚客瞪了他儿子一眼,说道,“咱们是将门,以后还是要在军队里面混的,做出这种事情,让那么多将军头上多出一个祖宗,哪一个将军会喜欢?到时候咱们子子孙孙都要穿小鞋了,这可比什么拥立之功要重要得多,除非你能够让你的儿子侄子他们现在就开始读书科考。”

  “他们哪里是读书的料,要是那个了,谁会让他们习武啊?读书的人可比领兵打仗的人要高贵得多。”

  他儿子赔笑说道。

  “不过现在这个世道,读书还未必有领兵打仗强。”

  程楚客突然叹息了一声,说道:

  “自从几年前戎突人那一场战争之后,我们这些领兵的人权利就大了很多,特别是边关的那些人。这人啊,权力大了,就保不住会生出一些什么别的想法,以后的事,还真说不准。”

  “最多,也就是割据吧”他儿子小心翼翼的说道。

  “谁知道呢?”程楚客道,“那两位,现在都不老实啊”

第二章 慧眼识人裘伯贤

  “那个老匹夫,不识抬举之甚!”

  王钟从程府出来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去了他得意门生裘伯贤的府上。

  对着裘伯贤说起拜访程楚客的事情之时,还是忍不住心头气愤,对着裘伯贤说出了这样的话。

  “他们这些丘八,就只想着自己的蝇头小利,一点都不顾虑军国大事,实属可恨!”

  裘伯贤也愤愤不平的说道。

  尧国读书人看不起当兵的,这已经是传统了,总觉得那些人都是粗鲁匹夫。

  “上官云是这样,铁默笙是这样,程楚客也是这样!”王钟道,“边关那两个如此想,还可以理解,不想权力受限。可是程楚客,他人就在京城,不是边关将领,为何也要如此推诿?”

  “他们当兵的,终究和我们不是一条心,”裘伯贤长叹着说道,“我们还是要在军队中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才行,要不然,接下来要是对方有什么动作,我们就没有反制之道。”

  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边关的地方割据,只要不造反,割据那两个苦寒之地,对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最担心的还是尤登阁那一边的朝中势力和郑绪那一边的军中势力相勾结,试图换储。

  太子这些年一直受到冷落,王大学士这一系也到去年尤登阁丁忧之后才上位,虽然很是提拔了一批自己人上位,可毕竟是新兴势力,还没有办法和那些老牌势力相比。

  郑绪在几年前那场战争中立下的战功,比现在边关的那两个节度是还要大,也就是因为立的功劳太大了,又属于外戚,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把他调了回来,封为列侯,在京城养老闲置。

  可是他手下亲信将领中,也颇有几个总兵已经禁军将领的存在。

  现在他虽然没有兵权,不过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在关键时刻,也能调动一部分兵马。

  禁军的镇东将军,当年就是郑绪的属下。

  而尤登阁这一派,虽然因为尤登阁丁忧回家,势力大减,但是在部院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十几年经营起来的势力,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被拔掉。

  双方现在为了换储之事勾结在一起,已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

  “我们还是被打压得太狠了,这十几年来,都在蛰伏,没有自己的人马。”

  王钟也叹息了一声,说道:“要不是伯贤你慧眼识人,看中了那个方家少年,让他入伍从军,我们在军队里面真的一点力量都没有。”

  说起方浩,裘伯贤精神一振,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

  “那个方家少年,一开始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山野小村的侠义之士,看见别人溺水,不顾自己的安危就去救人,还没想到他是那等的奇才,后来看他诗文绝佳,本来还想着让他读书科考,只是因为他为生活所困,做了小吏,才不得不让他从军。没想到他到了边关之后,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够立下那样的功劳,我也意外得很。”

  推举方浩入伍确实是他的得意之笔,现在她在京城已经有了慧眼识人之名。

  方浩在齐云山马场之事后,裘伯贤慧眼识英才的故事就被人传了开来,就有了这样的名声。

  等到戎突人围城,方浩以数千骑兵击败对方十万来犯之敌,斩首数万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整座城市都沸腾了。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捷!

  数年前的那一场战争,给尧国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死在敌人手上的军民,都有数百万之多,这是很多尧国人心里的耻辱。

首节上一节154/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