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115节

  虽然接替尤登阁成为吏部尚书的那一位是尤登阁那边的人,可是才成为吏部尚书,并没有入阁,一个大学士卯足了劲,要在里面打入一颗钉子,一个尚书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挡得住。

  让裘伯贤掌握考功司,王大学士这一派就能够掌握一部分吏部的资源,可以有效的削弱尤登阁那一派的势力,逐步蚕食。

  虽然考功司负责的是文官的考评,并不能负责武将的考评,对方浩的职位没有直接的提升作用,但是裘伯贤能够坐上那个位置的话,掌握的资源就多了很多,拿出来和人交换,不是不可以成为方浩的助力。

  所以方浩听到求伯贤能够出任那么重要的官位,非常的兴奋,说道:“真能如此,也不枉家岳被贬谪一场。”

  池旭笑道:“伯贤兄刚正不阿,因为直斥奸佞被贬谪两年有余,现在启用他,肯定要让他担任要职,这才能够显示朝廷对正直之士的重视,这样的职位,也是他应得的。”

  在这个职位上做上几年,再外放出去,最低都是正四品的知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成为一省之参政。

  外放几年,做得好的话,回到京城,做一个六部侍郎也没有什么问题。

  这样慢慢的熬资历,说不定就可以熬到六部尚书的位置。

  因为裘伯贤科举考试的时候,中的是三甲进士,入阁基本上是没有指望,能够做到尚书就是他能够爬上的最高位置。

  当然,这要顺利。

  一切都顺利的话,到裘伯贤五六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爬上尚书这样的高位,光宗耀祖。

  不顺利的话,谁都说不好,也许过几年又被贬谪到某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做小官,甚至直接贬谪为庶民或者成为罪人,也不可知。

  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并不少。

  参与到党争中去,特别是参与到储位之争,很可能一下子就飞黄腾达,但是也很可能一下子就粉身碎骨。

  只能说,就目前来看,裘伯贤的势头不错,真要当上了考功司郎中,绝对可以让方浩的事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方浩表现得这么兴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池旭又微笑着说道:“等到伯贤兄回京,他那位女公子就会和翰林院梅学士家的公子成亲,这样就是把梅翰林和我们捆绑在一起,我们的势力会更加强大,三年之后,哪怕是尤登阁重新入阁,也未必能够翻过天来。”

  能够当上翰林学士的,必须是一甲进士。

  每一次科考,录一甲进士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情况下,这三名都会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院修撰一类的官员,最为清贵。

  虽然没有什么权利,但是有着很好的前途。

  内阁大学士都是从翰林院选出来的。

  那位和裘伯贤结成亲家的梅翰林,是和裘伯贤同一年中的进士,是那一科的榜眼,之后一直在翰林院发展,现在已经升到了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

  那位梅翰林考的比裘伯贤要好很多,不过没有背景,所以就和在京城官场有一定人脉的裘伯贤结成了儿女亲家。

  这确实也对他的仕途起到了一定的助力。

  十几年的时间,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爬到侍读学士的位置,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已经很有余了。

  要是有人推动的话,还可以发展得更好,就算是入阁成为大学士也不是没有可能。

  三年一次科举,录取一甲进士三人,平均一年出一个一甲进士。

  当朝还活着的一甲进士,一共也就是那么几十个人而已。

  作为一甲进士出身的梅翰林,他也是那几十个人中的一个,只要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助力,登顶的可能性就很大。

  两家的联姻,可以说是互利互惠。

  只是方浩一听到那一位见过一面的漂亮女子裘蓉很快就要嫁给别的男人,心里就生出一丝不爽来。

第一百零五章 大雪

  当然,方浩不爽归不爽,他不会愚蠢到把这种不爽在池旭面前表露出来。

  而且他的不爽程度也是比较轻微的那种。

  很多人看到漂亮的姑娘要嫁人,都会有一些不爽,哪怕那姑娘跟自己根本不会有任何交集。

  裘蓉也不会跟他有什么交集。

  只不过是看到了那么一眼而已,有一些惋惜,不过很快也就释然了——天下漂亮的女子那么多,哪能每个都成为他的女人?

  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那是好事啊!”

  又叹息一声:“可惜我人在边关,不能亲自到场祝贺。”

  “有那个心意就可以了。”池旭微笑着说道。

  方浩的先锋营是池旭这一次边关巡视的最后一站,他本来只准备在这里巡视两天就回去的,可是在第二天下午,空中飘飘洒洒的下起了大雪,没法动身,只能继续留在这里。

  大雪天气,那些士兵倒是难得的休息了两天时间。

  这一场雪下了两天,地面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方浩也就是组织那些士兵在雪停的时候,将城里的雪扫除掉。

  大伙儿都累了,那么长的时间,难得下雪,让他们休息一下,也没有什么。

  池旭很是感慨,对方浩说道:“我总算是亲自体验到了什么是苦寒之地,这才八月就下起这么大的雪,也难为你们这些为国戍边的将士们了。”

  京城就在北方,当然也会下雪,最冷的时候比现在这里还要冷。

  但是这时候才八月,京城那边也只是有一点凉意而已,有时候甚至还会感觉到很热,哪里像现在这样气温那么低,还下起大雪。

  八月就已经如此,到了寒冬腊月的时候,又当如何?

  难怪卢伦英跟他说这里到了冬天就没有菜吃,一直到方浩搞出那个温室大棚才有好转。

  看着确实也挺可怜的。

  方浩也感慨着说道:“再困难,这边关总得有人来守,只希望上面不要太折腾我们这些守边关的将士就可以了。”

  “方贤侄,你觉得朝廷应该要怎样做,才能让边关的这些将士生活的更好一些?”池旭问道。

  方浩说道:“我们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太少了,朝廷又不会给我们发粮食,我们要吃饭,就必须要自己种地,士兵们也一样要种地。但是为国戍边,训练也不能少,这就让大家非常的辛苦。”

  说到这里,他叹息了一声:“听说朝廷对内地的百姓有禁令,不让他们迁移到朔、燕二州来扩荒,这使得边关人口充实不起来。靠着那些流民来种地,可是哪里有那么多流民?”

  流民是流放的罪人,朔、燕二州所有的边民都是由那样的人组成,人口不可能充实起来。

  哪怕这几年为了给边关多派一些边民过去屯田,流放的标准降低了很多,一些以前可能连板子都不用打的人,都被发配到了边疆,但是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过去。

  朔、燕两州实际上还有大量的土地被荒废,而内地也有着大量无地可种的农民,可是朝廷却禁止内地的那些无地可种的农民去边关种地。

  因为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拥有大量人口,能够储备大量粮食的军阀出现。

  必须要将边关保持在饿不死吃不饱的地步,这才是最安全的。

  “这件事情回去之后我会向朝廷禀报,但是估计开禁的可能性不大,”池旭苦笑道,“你也知道,边关跟朝廷之间,有着各种算计,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相信谁,都是一些狗皮倒灶的事情。”

  方浩也苦笑了一声,露出一个非常无奈的表情。

  不过说实话,他自己要是当了皇帝,也肯定会遏制边关的力量。

  要不就是在边关取消节度使,派朝廷命官过去治理边关,和内地省份一样,设立布政司,边关的将士由各镇守总兵统辖。

  要不就是像现在朝廷做的那样,限制这两州的发展,不让他们具有威胁到朝廷的实力。

  战争才结束几年,就取消节度使,在边关没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各镇总兵各自为政,显然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

  以前边关就是那样子,很轻易的就被戎突人给击破,长驱直入内地数百里,不知道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后一种法子,遏制边关两州的发展。

  要是让这两个州都拥有几百上千万的人口,将所有的土地都开垦出来,在苦寒的地方,都会迸发出惊人的实力,那就可以威胁到朝廷的安全。

  理解是理解,不过他现在是边关将士,当然还是希望朝廷能够放开那样的禁令,让更多的农民迁入到边关来。

  要是给他两万边民,他就有把握在过年之前将他的龙城修建起来,而且最少要城高两丈。

  给他十万边民,他就可以在这座草原之上弄出一个比内地一般县城还要富庶的地方,以此为根基,一步步的将戎突人往北驱逐。

  下雪的两天时间里,两个人就在指挥府上纵论天下大事。

  池旭跟方浩说了很多朝廷里面的各种派系争斗,也提到了一些文坛盛事。

  方浩则跟池旭吹起牛来,向池旭描述他经营草原的蓝图,给他多少人他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再给他多少人他又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在他的描述里,只要人手足够,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不用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戎突人逐出这座大草原。

  两天之后,雪停了,池旭也应该离开了。

  方浩亲自点了两百骑兵,护送着池御史回去。

  地面上厚厚的积雪还没有化掉,远远的望去,南方那一片苍山都白了头。

  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们这一支骑兵,在这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孤独的前进。

  看着这样萧索的景象,骑着马在队伍前头的池旭微笑着跟方浩说道:“方贤侄,伯贤兄给我寄过我你以前写的那几十首诗词,都是传世佳作。现在此情此景,正可入诗,方贤侄要不要写一首诗,让我带回去?也是一段佳话。”

第一百零六章 再抄一回诗

  方浩的那些诗词很好,这是裘伯贤将方浩的几十首诗词寄到京城那些朋友手中之后,那些人得出的一致的评论。

  特别是方浩的那些诗词和裘伯贤的那本诗集放在一起,更衬托得方浩的诗词光芒万丈。

  很多人都觉得这些诗词可以流传百世。

  这也是裘伯贤在京城的那个朋友圈虽然没有见过方浩,却将他当做自己人的原因所在。

  因为方浩会写诗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比卢伦英更像一个读书人。

  卢伦英虽然也读过书,可是写的诗词狗屁不通,比老干体都还不如,并没有被那个圈子承认。

  池旭向方浩求诗,当然也是想着方浩将他写在诗里面,那他就可以跟着这首诗一起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了。

  说完这话,就非常期待的看着方浩。

  方浩搜索了一下自己脑海里的唐诗宋词,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做一首,念给伯父你听。”

  “不忙着现在做,”池旭笑道,“等到了狼牙关,借用卢总兵的笔墨纸砚,你给我写下来。”

  他是见过方浩诗词原稿的人,那一手字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俨然有大家风范。

  也就是方浩现在身份还太卑微了,没有给他的那手字带来附加值,要不然已经被推许为书法大家。

  能够得到方浩的真迹,那就更加的牛叉,等上几十年时光的积累,那首诗那幅字,就会成为文物,可以作为传家之宝来传承下去。

  方浩点头道:“也好,正好还可以润色打磨一下。”

  到了狼牙关之后,池旭笑吟吟的对卢伦英说了这件事情,要借他的笔墨纸砚一用。

  卢伦英也是读过书的人,虽然诗词写得乱七八糟,但是也自命为诗人,知道这是一件雅事,便让手下的人取来最好的笔、最好的墨、最好的纸、最好的砚来让方浩写诗。

  墨磨好,纸铺开,方浩提笔蘸墨,在那纸上面写了“白雪歌送池御史归京”九个大字。

  池旭精神一震——这标题就写上他了,以后这首诗只要能够流传下去,他也就会跟着流传下去。

  一个姓池的御史。

首节上一节115/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