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112节

  完全不吹牛肯定是不行的,完全不吹牛,怎么能够从朝廷那边骗过来进一步的支持?

  “一对一吗?”池旭问道。

  “是的,一对一。”方浩肯定的说道。

  这一点他也有一定的把握。

  ——要是过两三年的时间,他的军队弄出火枪这种神器来了,什么骑兵都得要跪。

  这半年多的时间,他已经委托商行收购了大量的硝石和硫磺,到秋冬季节,有空闲的时候就会来弄黑火药,这会让他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也可以提升先锋营新修水利的速度。

  池旭对他的这个答复非常的满意,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好好的干,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从池旭的态度来看,不怎么像是来调查他和戎突人交易之事而来,让方浩安心了一些。

  只要不调查那件事情,别的方面他也不怕查。

  他没有吃空饷,先锋营的生产建设也非常的好,一点都不怕查。

  那些士兵休息了半个多小时,在这半个多小时里,池旭向方浩问了很多关于先锋营的问题,方浩也一一作了解答。

  看着那些士兵已经休息好,又让他们绑上那些沙包继续训练,这一次是往回跑。

  还是保持着阵型不变。

  到了先锋营的时候,那些士兵都累得快要虚脱了,到了点之后就放下兵器,解开沙包,差不多全部都瘫坐在地下。

  池旭和卢伦英等人骑着马慢慢的跟在后面。

  进入到先锋营屯田之所的时候,池旭就被那一长串随着水渠开垦出来的土地惊呆了:

  “有水有地,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在这草原之上弄出这样的规模来,变塞外为江南,这位方指挥很不简单啊!”

  这些文人对土地都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他们有钱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田置业,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一片开垦出来的田地都是很好的粮田。

  卢伦英微笑道:“方指挥在我们边关有一个称号,叫做种地小能手,开垦土地,种植粮食,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

  指着那一条十几里路长的水渠说道:“那一条水渠,本来是没有的,就是方指挥带着人开挖出来的。而且这条水渠他们还准备继续开挖,将开垦田地的范围进一步的延伸。”

  “非常不错!”池旭抚掌称善。

  再近一些,看到一座城池的轮廓带一片高地上出现,池旭又是一惊,指着那座城池的轮廓问卢伦英:“卢总兵,那一座城池离我们多远?面积有多大?”

  “离我们还有三四里路,”卢伦英说道,“面积已经差不多是内地一座县城的规模了。”

  “那么大”

  池旭惊叹起来。

  “人手不够,大概要到明年才能够完工。”卢伦英道,“这也比不得我们内地的县城那么高,只是能够应付没有攻城器械的戎突骑兵,防御力还不够,现在只能凑合,以后还会继续的加高。”

  池旭问道:“方指挥才统率一个营,为何要在草原之上建这样一座坚城?”

  “这一点我也问过他,他对我说经营这一片大草原,必须要有一座坚城,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面对戎突人的时候有自保之力。”

  卢伦英无奈的笑道:

  “实际上边帅那边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必要,我这边也没有能力给他提供建造这座城池的物资,但是他一定要建,我们也不反对——只要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

第九十九章 巡查(三)

  建造一座城池,需要的材料太多了,而这些材料要是让狼牙关出的话,对狼牙关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别的不说,只要想着将那些材料运送过来,所需的人力物力就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方浩提出这样的建议之时,卢伦英的态度就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要建自己去建,不要找他要东西就可以了。

  听到方浩在没有边关援助的情况下,竟然要凭着一个营的在草原上建立起一座城池,池旭更加震惊,觉得方浩非常的不简单,非常的有前途。

  武将晋升,战争时代晋升得就很快,和平年代基本上只能熬资历。

  和平年代的武将,基本上都出自于那些传统的将门,他们的起点比较高,熬资历也熬得比别人要快,都是顶格晋升。

  只有战争才能够打破这样的惯例。

  但是和平年代还有一种事情可以得到晋升——那就是为帝国开疆扩土。

  不过这种事情要操作得好。

  操作得不好,开疆扩土,就会引发战争,如果在战争中损失过大,那时候不但无功,反而有过——擅起边衅。

  开疆扩土而不引发战争的情况非常的少,所以一般情况下,边关的军队都不会做这种事情。

  狼牙关当年提出屯田于关外的策略,也算是为帝国开疆扩土,不过那时候战争刚刚停歇,戎突人已经被逐回草原深处,并没有引动战争的风险。

  这过了好几年的时间,戎突人也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甚至于戎突军队都出现在了离边关并不是很远的地方。

  这种时候来开疆扩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能够成功的在这里立足下来,将身后的一大片土地都变为尧国的固有国土,那就是很大的功劳。

  不过现在还不算,因为这地方离边关有一百里的距离,先锋营的力量并不足以守护身后的那一大片土地,经常出现被戎突人抢劫的事情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要等到他们真正的在草原立足,身后那一片草原或者开垦成农田,或者全部是尧国人在那里放牧,可以安全的在那边生产生活,那才算是真正的开疆扩土。

  现在先锋营的作用,只是为了制衡逼近边关的戎突军队,给边关的将士留一个反应时间,这开垦出来的一块地,也只能算是飞地。

  不过要是经营得好,在这草原上盖上几座这样的城池,驻扎更多的军队,都可以保护身后的土地,同时也将尧国在这一线的边关推进了一百里。

  当初朝廷同意卢伦英步步为营,将兵力推进到草原深处的提议,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并没有寄托太深的指望。

  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了。

  正常来讲,戎突军队不是傻子,不会看到有一个军营逼近还不去拔掉。

  但是试一试也没有什么,反正一个先锋营,被灭掉了也无关大势。

  万一成功了,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本来抱有的希望并不大,可是目前看起来,还真有成功的可能。

  只要能够捱到这座城池建成,方浩的先锋营在这草原之上就有了一定的自保之力。

  到了先锋营的地界,池旭和卢伦英虽然骑着马,但是都走得不快。

  池旭要好好的了解先锋营这边的情况。

  一路看过去,种的粮食都已经收割入仓了,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有一些种的菜,还看到了一些正在建设中的温室大棚。

  池旭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又好奇的问卢伦英这是什么。

  “这是方指挥弄出来的温室大棚,”卢伦英微笑着说道,“去年方指挥来到边关之后,担任队正之时,在他的驻地就弄出了这样的玩意儿,在这里面种菜,冬天就可以吃上新鲜的菜,比较好的解决了边关军队冬天吃菜的问题,在他的示范之下,今年关外的军队都在弄这个东西。”

  “以前边关军队冬天没有菜吃吗?”

  池旭一怔。

  卢伦英被池旭的反应弄得呆了一下,然后说道:

  “这里到了秋天就非常的冷了,八月都有可能下雪,晚上气温很低,到冬天的时候,什么样的蔬菜都没法生长,种在地里,很容易就冻死。我们屯田之后,种过几年,种过很多品种,没有一样能够成功的,直到方指挥弄出这个温室大棚,种在棚里面才能长出蔬菜来。”

  这片苦寒之地,冬天没法种菜,对边关的军民来讲,这就是常识,没想到朝廷来的人竟然连这个都不知道。

  不过也对,朝廷派来巡查边关的人,一般也都是在天气还暖和的时候来巡查,根本没法体验到这边的恶劣环境。

  “竟然寒冷如斯!”

  池旭听到卢伦英这么说,有些惭愧的说道:

  “以前只知道这里是苦寒之地,但是究竟怎么苦、怎么寒,我却并不了解。”

  卢伦英笑道:“这也没有什么,我也是来到边关之后才知道这里的环境这么恶劣。”

  “这么说起来,就这个温室大棚,方指挥也算是立了功劳?”池旭问道。

  “算是立了功劳,但是我们没法用这个给他请功。”卢伦英苦笑道,“在有些人的眼里,这属于奇技淫巧,是旁门左道,没资格请功。这些当兵的碗里多出两颗青菜,对有些人来说,算不得什么。”

  池旭尴尬的笑了一声,说道:“这也是。”

  现在那座城池还没有建设好,里面的建筑物也非常的有限,除了几座仓库,就是方浩住的指挥府,然后是一个很大的食堂。

  有一部分士兵搬到了城中,不过还是住在帐篷里面。

  那些帐篷就分在几个仓库旁边,主要还是为了守护这几个仓库。

  其余大多数的士兵和边民都还住在城外的帐篷里面。

  池旭和卢伦英一边走一边考察着这边的情况,等他们到了城里的时候,方浩早已换上了便服,在城门口等着他们。

  午饭也正在准备中。

  池旭看到城门上方端端正正的“龙城”两个字,忍不住夸道:“字好,名也好。龙城,藏龙卧虎之城,不错,不错!”

第一百章 巡查(四)

  先锋营并没有给将领开小灶的先例,这一次朝廷的监察御史过来,也没有例外。

  想要开小灶,也没有那样的条件,只能给御史大人多上几块肉,多挑一些好吃点的菜。

  池旭倒是没有因为这个生气,体验一下吃大锅饭也有它的乐趣。

  卢伦英几次过来都是这样的,早就已经习惯。

  吃过这一顿午饭之后,卢伦英就带着人告辞离开了。

  下午的训练,方浩让那几个队正自行主持,他则陪着池旭巡视营中各处。

  没有别的人员陪同,两个人就边走边说。

  池旭一边看,一边向方浩了解情况。

  走到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池旭突然开口对方浩说道:“方浩贤侄,我和你岳父裘伯贤裘兄是同年好友。”

  他这里说的“同年”并不是指两个人同一年出生,而是两个人在同一年中的进士。

  这一句“方浩贤侄”叫得特别亲热,让方浩心里一喜——原来过来巡视的是自己人,这就放心了。

  连忙行晚辈之礼:“见过池伯父!”

  虽然池旭只是一个八品的官员,可是,他是文官,文官比本来就比同品阶的武官要大。

  他又是京官,京官本来就比外地同品阶的官员要大。

  他还是御史,御史更是所谓的见官大一级。

  所以这一条金大腿看上去比较细小,实际上也是一条很粗的金大腿,值得好好的抱一抱。

  “方贤侄啊,我在京中很早就听到你的大名了,”池旭说道,“那个时候你还没有来当兵,伯贤兄就将你的几十首诗词寄到京城,让我们一帮老朋友品鉴,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可造之材。”

  说到这里,他叹息了一声:“你当时要是不做那个捕头,好好的去读书,参加科考,有我们这些老家伙帮衬,以后一定可以成为经国济世之才,可惜了”

首节上一节112/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