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89节

  李贤挺起胸膛,嘴里道:“如果使君信得过我,可以把安置流民的事情交给我!”

  “你?”

  李贤颌首,道:“不错,我愿立下军令状!”

  孔融陷入了沉思。

  

第146章 未雨绸缪

  

  拒绝李贤的要求?这样做,势必会伤害李贤的感情。

  经过一年多的考验,孔融已经彻底把李贤视若心腹,李贤自己也很是争气,他治下的夷安县百姓富足,商贾众多,已经成为北海国内繁荣程度仅此于都昌城的所在了。

  答应李贤?听上去,李贤的建议确实惠而不费,只是,流民是否可控?

  思虑再三,对声望的渴求、对李贤的信赖还是战胜了疑惧,孔融缓缓颌首,嘴里道:“也罢,救济流民一事我便交由你全权处置,不过,你的东莱军须得抽调过来,这样我才能放心”。

  孔融麾下的北海国南面与陶谦接壤,而孔陶两家私交甚好,把人马从夷安抽调往北,倒也不必担心陶谦会趁虚而入。

  李贤欣然应允。

  又商议了一番细节,李贤便告辞离去。

  李贤走后,孔融深深地叹了口气,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觉得自己根本驾驭不了这个年轻的县令。

  未及弱冠之龄便有五千强军在手,这对北海国究竟是福还是祸?

  东莱军的勇猛之处,孔融早就亲眼目睹。

  这样一柄利刃,一旦反噬,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经过一年多的了解,孔融察觉到李贤根本没有过多的心思,他既没有到处勾连豪强,也没有大肆扩兵备武,只是安安稳稳地在夷安发展内政,精简兵马。

  据说,吞并夷安守军之后,原本李贤的兵马早已经超过了五千之数,可后来却被他想法设法淘汰了不少的老弱病残,使得兵马保持在五千的数目。

  如此谨守本分,倒是令孔融大为满意。

  不过,随着李贤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让孔融彻夜难眠。

  现在的李贤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实力得到更多,然而,孔融能够继续给他的东西却很少。

  长此以往,谁也不敢肯定李贤会做出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候,孔融才有些理解“赏无可赏”的概念。

  怎么办?

  自古以来,拉拢人心的方式无非三种,要么联姻,要么赏钱,要么赐权。

  李贤背后有糜氏的支援,又从黄巾手中夺了那么多的钱货,钱货对他来说是最不欠缺的东西。

  赐权?李贤未及弱冠,便已经是一县之令,这可是等闲人奋斗一辈子也望尘莫及的差事,再行犒赏的话,等他立下功劳,孔融拿什么来赏?他总不能退位让贤,让李贤掌管北海国吧?

  为长远打算,孔融不敢一下子把李贤提拔的太快,那样的话,对谁都没有好处。

  钱和权都不能大展拳脚,那剩下来的只有联姻这个手段了。

  孔融开始琢磨,自家的亲族中有谁的闺女待嫁闺中……

  有了孔融的准许,李贤很快便将兵马从夷安调到了都昌城外。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贤麾下已经有五千人马,分别隶属四营,其中最为核心精锐的正兵营由李贤亲自统领,李贤不在时,负责统领背矛士的胡庸便掌管军权,其余三营人马分别由胡七、周仓、徐盛掌管。

  此番大军开拨,李贤留下了胡七,让他坐镇夷安,负责县城的防卫事宜。

  胡七胆大心细,属于跟随李贤较早的人马。

  跟随李贤之前,胡七只不过是介亭游缴所内的一个头目,手里虽然有不少钱货,可却压根也没想到自己也能够有执掌千余兵马的那一天。

  后来,李贤宰了猪扒皮,自己做了游缴,胡七便把宝押到了李贤身上。

  这一赌,胡七赚大发了!

  谁能想到之前泼皮无赖一般的人物也能够坐镇夷安?麾下还有一千人马?

  胡七不懂得那么多大道理,他只知道,一直以来,李贤都对他信任有加,那么,他就不能有半点懈怠。

  有了这的心思,胡七把城防布置的井然有序,其严密程度甚至不下于李贤掌管城防的时候。

  诺大的一个夷安城,李贤自然不可能完全交给胡七一个人,他临行之前偷偷见了人在介亭的赵亮,暗地里嘱咐道,一旦胡七有任何不轨之处,赵亮需要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出来。

  李贤发迹之前,赵亮是介亭赵家庄独一无二的主心骨,可李贤发达之后,莫说赵家庄,便是整个介亭都以李贤为荣。

  能够杀死张饶,击溃数万黄巾的人物,岂是等闲人?

  至于李贤自幼吃的苦,在寻常百姓看来,那也是上天故意考验他的手段。

  原本,赵亮对李贤还有些嫉妒之心,可渐渐的,随着李贤平步青云,两者之间地位的进一步拉大,赵亮早已经熄灭了原本争强好胜的念头,他只想好生抱着李贤的大腿,让自己,让赵家庄的乡民过上好日子。

  此番,李贤北上,赵亮知道,无论是夷安还是介亭都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李贤下过苦功的地方。

  真要是被宵小夺了基业,那定然会坏了李贤的大事。

  赵亮早已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能跟着大队人马快马扬鞭,纵然有些遗憾,不过,能够就近照顾乡邻,陪着婆娘孩子,这样的生活依旧让人满意。

  宁家堡,李贤也留了话儿,真要是夷安有变,宁家堡只需要谨守不出,等待大军回援即可。

  宁家堡、夷安城、介亭的李家盐场,这三个地方只要守望互助,完全可以抵挡数千名兵马的侵袭。

  李贤之所以放心的北上,也正是因为他觉得后路无忧,如若不然,他才不会去管流民的死活。

  当然了,蹿啜孔融救济流民,也有着跟曹操抢夺人口资源的意思。

  经历过后世网络风暴的洗礼,李贤自然明白,人口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资源。

  后世里,三国鼎立,曹魏为什么能够连番大胜?因为曹魏占据中原,土地广博,人口众多,而川蜀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全都偏安一隅,人口较少。

  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曹魏实力占优,所以才能在决定国运的战役上稳操胜券。

  土地,李贤还没有那个能耐去长期占据,可人口就不然了,只要有足够的粮秣,人口完全可以转化为战力,进一步壮大自己。

  眼下,曹操刚刚自领兖州牧,实力还没有大规模膨胀。

  要是不能够在这时候赚些便宜,等到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坐拥青州、兖州两州之地的时候,那时候,李贤跟曹操就不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物了。

  换句话说,李贤出了个招募流民的主意,其实就是想给曹操上眼药,想争夺青州的人口。

  既然曹操夺取青州已经无可阻挡,那么,尽可能的夺取一些人口,倒也是未雨绸缪的事情。

  

第147章 李贤的跋扈

  

  孔融没有那么深远的眼光,意识不到人口的重要性,李贤却不想坐失良机。()

  谁都知道,曹操麾下人才济济,指不定早有人盯上了青州的人口。

  有道是先下手为强,趁着曹操没有实际掌控青州,挖他一些墙角,想必他曹某人也只能捏鼻子认栽,断然不会大举报复。

  毕竟,就算曹操有通天之能,没有一两年的功夫,他也不可能把兖州、青州消化殆尽,更何况,如今青州根本就没在曹操手中。

  这一两年的时间足够李贤做很多事情了。

  五日之后,整整三千五百名东莱军卒抵达都昌城外。

  即便城头的守军早已经提前得知了消息,可当黑压压的军阵出现的时候,郡兵还是忍不住心惊肉跳。

  隔着老远,那股摄人心魄的气势就让人面面相觑。

  城头的校尉冷嘶一声,嘴里喃喃自语:“一年未见,东莱军似乎越发精悍了”。

  另外一人随口答道:“谁说不是,都说李三郎是天上星君下凡,原本我还不信,现在却有些信了,若不是星君下凡,李三郎怎么会发迹的如此之快?两年前的一个小小盐丁,如今竟然已经是手握五千兵马,掌控一县大权的人物了,在我们北海国,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嗯,快瞧,那里似乎起了争执”

  “嗯?”

  在守军的视野尽头,一伙风尘仆仆的骑军被李贤的兵马拦了下来。

  “你们是哪里的人马?”问话的是李贤麾下的一名校尉。

  “我们奉了兖州牧曹使君的军令,特意前来拜访北海相,还请诸位通融一番”,答话的曹军将领颇知礼数。

  曹操,曹孟德?那校尉隐约间听说过这个名字,忽而,他一个机灵,咆哮道:“快,快去通知李县尊,就说曹孟德的使者来了”。

  曹军将领没想到对方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隐秘地做了个手势,四周的百十名骑军便握紧武器,提高了警惕。

  东莱军的校尉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反应有些过度,他眼睛一转,嘴里道:“我家县尊向来尊崇曹使君,他说曹使君以一己之力剿杀青州数十万黄巾,此乃当世之壮举,若有闲暇,他还打算去拜会曹使君”。

  曹军将领放松了几分警惕,这么解释的话,倒也说得过去,只是,自家使君在北海国真的有这么大的名头吗?

  连一个小小的军校都知道!

  “嗯,不知你家县尊名讳是?”

  “介亭李贤”

  “啊,李贤李三郎!”

  东莱军校颇为自得,正要吹嘘几句,忽而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他急忙让开路途,嘴里道:“我家县尊来了”。

  这时候,马车的木门吱嘎嘎地打开了,从中走出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这男子双目有神,甫一下车,就见他环顾四周,笑道:“怎么,到了都昌了?”

  曹军将领颌首应诺。

  马蹄声越来越近,距离车马不过十步远的时候,李贤减缓马速,嘴里道:“我是李贤,哪位是曹孟德的使者?”

  中年男子缓步前行,遥遥向李贤做了一揖,道:“颍川荀见过李县尊,县尊击杀张饶,击溃管亥的事迹早已经传遍了河北诸郡,便是我家主公都颇为赞赏”。

  李贤“哈哈”大笑,他手指北方,道:“还是曹孟德知我,此番青州黄巾生乱,若不是我家国相拦阻,我早就跃马扬鞭,击杀黄巾了,又哪能让曹孟德专美于前?”

  什么时候自家县尊变得如此目中无人了?胡庸咬着嘴唇,才没让自己惊呼出声,不过,铜铃般的大眼已经足够表现出他的惊讶了。

  荀出身名门世家,南阳名士何曾经赞其为“王佐之才”,无论是韩馥,还是袁绍都对他礼遇有加,便是曹操曹孟德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李贤不过是一个小小县令,仗着自己打过几次胜仗就敢如此猖狂。

  实在令人不齿。

  荀深吸了一口气,止住了不忿的曹军将士,他嘴里道:“敢问李县尊,可否让开路途,让我等入城拜会孔北海?”

  李贤大笑,嘴里道:“哈哈,那是题中之义,来人呐,护送曹使君的兵马入城!”

  “喏!”

  荀深深地看了李贤一眼,方才登上车马。

  护在一旁的曹军将领恶狠狠地盯了李贤一眼,道:“李县尊,今日所赐,他日于禁必有厚报”。

  于禁?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就是被关羽水淹七军,一败再败,进而投降关羽的大将?

  李贤心中不屑,嘴里道:“好说,于将军可要记清楚我相貌,莫要找错了人”。

  于禁大怒,“你!”

  此时,马车内突然传来一阵干咳声,于禁深深吁了口气,打马离去。

首节上一节89/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