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677节

  感情出了问题就是李贤的责任,有了好处就是老天爷的赏赐?

  李贤摇了摇头,道:“上天自然有好生之德,我只是问你一句,若是蝗灾已除,你当如何?”

  那人没想到李贤如此咄咄逼人,当着朝臣的面,他只好梗着脖子说道:“若是蝗灾断绝,下官当自裁已谢上天!”

  李贤好整以暇地说道:“好,我记下了,希望不要忘记今日之言”。

  那人浑身发冷,不过,只是片刻他便宽慰自己,李贤是在吓他。

  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蝗灾可以彻底根除。

  李贤如此,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只是,真的如此吗?

  李贤自然不打没把握的仗,“请天子制诏”。

  适才李贤那番表态,吓坏了其余大臣,蝗灾能否灭绝与他们没有本质的关系,他们可不想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无人阻拦,刘敦微微颌首,道:“制诏冀州太守,着其依李贤之议”。

  “喏!”

  一场朝会就此落幕。

  会后,刘敦将李贤留下。

  “大将军,那灭蝗之策真的能够成功吗?”

  李贤微微颌首,“千真万确”。

  “大将军怎么知道?”

  李贤笑道:“幼时曾听先师教诲,所以铭记在心”。

  刘敦很是好奇:“不知先师名讳?”

  李贤故作迟疑,“还请陛下恕罪,先师不肯直言其名,我也不知其名讳”。

  刘敦有些惋惜,“那倒是可惜了,我还打算灭蝗之后,为其修祠呢”。

  “陛下,先师不在乎这些虚名,只要百姓受益,他便知足了”

  “真是大才呀”

  李贤不置可否。

  会后没多久,李贤便使人飞鸽传书,将灭蝗之法告于国渊知晓。

  国渊将信将疑,他按照李贤的法子,驱赶家禽入田。

  鸡鸭最喜蝗虫,它们吃的不亦乐乎。

  不过,仅仅如此,尚不能根治。

  到了夜里,在官差的带领下,百姓在田间燃起火堆,等到蝗虫飞来,他们用扫帚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了个大坑,便杀边烧。

  

第709章 巡察

  

  蝗虫之害,在于其恐怖的繁衍速度。

  若不能剿杀干净,一旦来年温度适宜,飞蝗的幼虫就会从土壤中钻出来,继续为害一方。

  家禽食用法也好、燃火焚烧法也罢,这两种法子已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灭虫方法。

  趁着飞蝗尚未扩散之际,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灭蝗行动。

  不过有的地方官吏却不以为然。

  冀州斥丘县令毛敏拒不执行旨令,他写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是天灾,是不可违抗的惩罚,朝廷也好,百姓也罢,若想消除蝗灾,只能积德行善。

  李贤闻之大怒,他斥责毛敏,并且语出威胁,如果斥丘田地因为蝗灾减产,必斩其头颅,传檄四方。

  斥丘本想邀直买名,谁曾想碰到了铁板。

  接到斥责的那一刻,毛敏吓的差点尿了裤子,他再不敢拖延,急忙动员官吏、百姓动手灭蝗。

  据说,因为蝗灾一事,朝廷一位大员甚至与李贤赌上了脑袋。

  毛敏自知份量不够,再也不敢抗命。

  偌大的斥丘县,人人都知道自家县令因为灭蝗的缘故被李贤李大将军斥责。

  眼下,毛敏改换立场,百姓拍手称快。

  这几日,斥丘的蝗虫日益增多。

  只因为临近数县日夜灭蝗,飞蝗恐惧之下四处逃窜,而斥丘便成了蝗虫的避风港。

  等到毛敏下令灭蝗的时候,形势不容乐观。

  空中间或有成群的飞蝗飞过,有的蝗虫掉队,飞到树上大肆啃噬起来。

  蝗灾真的来了。

  斥丘内外人心惶惶,商家关门闭户,百姓也没了采购的兴致。

  县尉陈虎亲领郡兵征缴鸡鸭鹅等禽类。

  “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此间主人刚刚开门,三个如狼似虎的衙役便直入庭院。

  “奉毛敏毛县尊之令,凡家有禽类者,俱充为官产”

  “啊,这……”

  一个衙役递出一张木牌,道:“这是令牌,你可以看看”。

  “不敢,不敢,小民谨遵县命”

  “嗯,杨二郎,不必担心,家禽灭蝗,这可是李大将军想出的法子,毛县尊不过是听令行事而已,至于这家禽嘛,自然也不凭白充没,一只鸡抵钱五十,鸭、鹅同价,四十五钱,你家里有几只鸡鸭呀?”

  听闻还有银钱可拿,杨二郎大喜过望,“三只鸡,四只鸭”。

  “喔,那就是三百三十钱了,喏,拿好”

  杨二郎接过银钱之后,急忙数出三十枚,他低头讪笑,“劳烦上差辛苦,这一点银钱不成敬意,还请上差莫要嫌弃”。

  差役咧嘴笑道:“也罢,既然是你杨二郎的心意,兄弟我就却之不恭了。不过,我也不能白拿你的银钱,我有一条财路指于你,不知你听是不听?”

  杨二郎连连颌首,“上差请说,二郎洗耳恭听”。

  “馆陶县尊已经开出了赏格,一斤蝗虫可换十个大钱,二郎你若是无事,不妨去捉这蝗虫去换钱”

  杨二郎眼睛一亮,道:“多谢上差指点,二郎感激不尽”。

  此时,另外几名衙役已经捉了鸡鸭,在杨二郎千恩万谢的话语中离开了。

  同样的情形在冀州各地发生。

  官府出钱购买家禽,然后用家禽来吞食飞蝗。

  不过,飞蝗实在太多,仅靠家禽显然难以为继,于是,冀州长史国渊便想出悬赏灭蝗的主意。

  只要交出足量的蝗虫,无论是谁,都可以赚取一定的银钱。

  此举一出,百姓热情高涨。

  人力是无穷的,蝗虫虽多,可是,冀州官民一心,渐渐遏止了蝗灾的势头,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飞蝗逐日递减。

  消息传到下邳,李贤很是高兴。

  数百年间,从未有人成功剿灭过蝗灾,此番,如果李贤能够开创先河,必可振奋人心,提高民望。

  放眼天下,青州、徐州作为李贤的根基之地,百姓对李贤信赖有加,便是豪强都不敢生出异心,可是,冀州、幽州那是袁绍的地盘,要想彻底收服民心,还需要不少手段。

  灭蝗,便是手段之一。

  为了彰显朝廷恩典,李贤请出圣旨,以尚书令陈允为御史,巡察冀州,抚慰民生。

  陈允是陈宫族兄,此人貌不惊人,素有急智。

  听闻差遣,陈允的第一个反应便是揣摩上意。

  李贤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派人巡察冀州?为什么要派自己?

  陈允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只得向陈宫求助。

  陈宫惜字如金,道:“兄长有何长处?”

  “能言善辩,察言观色,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陈宫摇头笑道:“非也,贪财好色,胆大妄为,这也是兄长的长处”。

  陈允脸色大变,“公台此言何意?”

  “兄长是聪明人,可是,李大将军又岂是傻子?他既然知道你有种种秉性,却依旧让你钦命巡察,你认为是因为什么?”

  陈允灵光一闪,“我听说大将军制定灭蝗策的时候,朝中大臣多有阻挠,而且,地方官吏也有人抗旨不遵者,难道,大将军想让我整治他们?”

  陈宫微微颌首,“你明白便好,切记,不该贪的千万不要贪,大将军生平最恨之人便是不知进退的蠢货,兄长,你可不要让大将军失望呀”。

  陈允精神抖擞,他连连颌首,道:“公台放心便是,我知道怎么做了”。

  陈宫再不多言,他执掌暗营,从不敢中饱私囊,这一次,提点陈允也是得到李贤许可的,否则的话,他不会暗示这么多。

  有了陈宫的提点,陈允再无疑虑,他收拾妥当,翌日出发。

  从下邳到冀州,行程数百里,陈允将临近平原郡的甘陵作为落脚地。

  车队向西而行,顺着官道一直走。

  没有不开眼的贼寇,甚至连小蟊贼都没有一个。

  行了五日,陈允一行终于出现在甘陵城下。

  袁绍执掌冀州时,甘陵作为抵挡青州军的前哨,城墙修的很是高大。

  李贤与曹操对峙之初,甘陵也发挥过巨大作用。

  不过,随着徐州军连战连捷,甘陵已经沦为后方的粮草转运基地。

  城中有郡兵五百,负责城防事宜。

  当陈允的车马出现在城下的时候,入城的百姓指点纷纷。

  若不是畏惧马车两侧的骑士,说不定百姓已经围拢而来。

  掀起车窗,陈允发现此地的百姓面色枯黄,衣着破烂,与徐州的富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怎会如此?

  大将军轻徭薄赋,从未横征暴敛,兖州百姓不应该如此困苦才对。

  陈允心中困惑,脸色却不动声色。

  这时候,城门卫已经及时赶来,他们尚未开口,陈允的护卫便表明身份。

  验过腰牌、文书之后,郡兵不敢阻拦,他们予以放行的同时,第一时间通知了本地县令。

首节上一节677/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