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641节

  守军所有的潜力都已经压榨出来,再拖延下去,并会崩溃!

  白水城外二里,益州军与汉中军列阵相对。

  益州军采取的依旧是三层阵列,刀盾兵在前,长枪兵在后,弓箭手殿尾。

  战场是一片方圆十数里的开阔地,四下里一望无际,一马平川,最适合两军对决。

  谁也不必担心从哪里突然杀出一股伏兵出来,只要从正面堂堂正正地击败对手,那就大局已定。

  刘璋远望汉中军军,数年不见,对方的实力又膨胀了数倍,而精悍之气有增无减。

  清一色的甲胄看上去好像火焰一样的浪潮,刘璋没想到张辽竟然有这么大的手笔,竟然给麾下的军士装备的这么齐整。

  双方各自进入到了射程之内,没有寒暄,没有将领捉对厮杀,只有冰冷的箭矢在相互试探着射程。

  相对于汉中军,益州弓手的射程更远,这是因为刘璋特意从青州购买了一批军械,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

  青州的长弓,没有风的情况下,射出一百一十步轻轻松松,逆风而行,也足以射出九十步开外。

  张鲁第一次见到射程这么远的弓手,他绷着脸,道:“刘璋这厮哪里的利器,张卫、张元,你们各领两千人马给我从两翼包抄,我们兵分三路,杀他个落花流水。”

  “喏!”

  既然远攻不占上风,那就近战,张鲁不相信自己的兵马胜不了益州军。

  在张鲁的印象中,益州军并非强军。

  再者,长枪兵虽然近战无敌,可侧翼却是最大的弱点,只要有一支人马从侧翼围拢过去,绝对可以出其不意,大获全胜。

  寒风凛冽,箭如雨下。

  双方人马你来我往,黑压压的箭矢在空中呼啸着落下。

  一柄又一柄硕大无匹的巨盾顶了起来,汉中军的箭矢力道不足,落到铁盾上只发出“咄咄”的声响,没能带来太大的伤害。

  刘璋心中窃喜,银钱没有白花,青州的军械果然是精品。

  眼下,重金打造的刀盾兵在抵御弓矢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即使有三两支箭矢透过缝隙射到了益州军的身上,可却也被军卒身上那厚实的甲胄耗去了绝大多的力道,真正能给人带来的伤害寥寥无几。

  反观汉中军这边儿,益州军装备的长弓劲道十足,箭头又是特意打造的,穿透力极强,一旦射中,多是非死即残的惨况,而且汉中军甲胄简陋,难以抵挡强弓。

  三轮齐射过后,益州军死伤不过百,而汉中军已经过了五百之数。

  如果两军这么对射下去,最后获胜的一定会是益州军。

  然而,张鲁竟不是坐以待毙的傻子,他第一时间使人两翼包抄。

  敌军变阵分兵,刘璋立在马上看得清清楚楚,他不知道张鲁打了什么算盘。

  不过,刘璋不以为意,他传令给严颜,让他全权负责战事,不必有任何顾虑。

  得了刘璋吩咐,严颜当即放宽了心,临阵指挥,最怕的就是主将过分干预,须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唯有当机立断才是取胜之道。

  “传令给吴懿,让他领本部人马,务必守住大阵左翼,莫让贼人钻了空子”

  “喏!”

  “传令李严,让他死守大阵右翼,不可懈怠!”

  “喏!”

  一条接一条的军令在极短的速度内传达了出去,益州三营人马在第一时间动了起来。

  吴懿领着两千人马在左翼,严阵以待,李严领着两千人马在右翼,中军有严颜的两千人马。

  两军对决,硬碰硬的作战,拼的就是军卒装备、士气,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张鲁兵马虽多,却没有多少悍将,反观益州军,端的是猛将如云。

  益州军的军阵在缓缓地向前挤压着,他们摆出了一个八卦阵。

  中军的前锋是竖起盾牌遮挡的刀盾兵,其后才是长枪兵,而左右两翼最前端的军士全都是手持长枪的兵士,弓手全部集中在了中军的位置,被刀盾兵和长枪兵严密地保护了起来。

  不管敌军攻击哪一个方向,都会有大量的长枪兵迎击,刺杀!

  张鲁的双眼眯缝了起来,这是极其危险的讯号,他大手一挥,道:“全军冲锋!”

  两军相距不过九十步,这个位置,十个呼吸的时间足以抵达。

  张鲁的人马较多,这一次,他没有任何小觑的心思,上来就抱定了全力出击的念头,绝不给刘璋喘息的机会。

  唯有以雷霆之势全军压上,才有获胜的可能!

  张鲁知道敌我双方的差距在哪里,无论是装备还是军将,他的人马都及不上刘璋,可他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

  如果只是一股一股试探性的攻击,非但不能消耗对方的气力,反而极有可能将己方的锐气消耗殆尽,但是如果全军压上,充分发挥人多的优势,极有可能一鼓作气冲乱益州军。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咚咚咚”,汉中军的大鼓敲的震天响。

  黑压压的兵马从前、左、右三个方向挤压而来,那席卷而来的气势让人窒息。

  恰在此时,益州军的沉闷的号角声也响了起来,这是让大军原地驻扎,就地防御的信号。

  “咚咚咚”,巨大的铁盾深深地插入泥土之中,最前排的刀盾兵跪了下去,他们以身依盾,准备迎接贼人的冲击。

  后侧的长枪兵早已经蓄势以待,他们将枪头放在刀盾之间的缝隙处,就等着贼人来袭。

  

第679章 出人意料的胜利

  

  “咚咚”,战鼓擂的震天响,腹中的热血激荡不已。

  这是一次硬碰硬的较量,没有任何的阴谋诡计。

  不少军将是第一次经历这等规模的战事,狰狞的敌军面目依稀可见,他们嗷嗷叫着,大声鼓舞着士气,试图恐吓住对方,初经战阵的益州军士微微颤抖,却又很快在老军卒的鼓舞下挺立如松。

  只要胜了,让大部分军士经历过血雨的洗礼,这一支兵马才真正算是成了军!

  不经过磨砺的宝剑永远不知道所谓的锋利是何模样,同样,没有见过血的军士,也绝对体会不出铁血强军的味道。

  两军接战,双方人马都使出了喝奶的力气大声地嚎叫起来。

  叫声可以掩盖恐惧,更可以壮胆。

  在生死存亡之际,无论是汉中军还是益州军全都放声长喝:“杀!”

  一柄柄长枪凶狠地刺出,一杆杆戈矛划过嗜血的弧线。

  益州军卒装备精良,经过数月的调养训练,他们的身体力量已经达到了巅峰,而对面的汉中军却未能如此。

  张鲁表情狰狞,汉中军宛若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波一波凶悍地席卷而去,大有毁灭一切的霸道。

  益州军的阵势仿佛海岸边的海堤,高度和厚度都不算出类拔萃,可打造海堤的根本却是最坚实的青石板。

  根基打好了,即便有再大的风浪也足以抵受的住。

  “冲过去,杀了他们!”

  汉中军占据数量优势,因而,短兵交接之后,他们总是以多欺少,意图大获全胜。

  汉中军凶猛的攻势不断地冲击着汉中军的阵势,每一波攻击都会给军阵带来不小的伤害。

  然而,无论汉中军如何凶悍,表情如何狰狞,益州军的大阵都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松动。

  在入军之始,有过厮杀经验的军卒便会向新卒传授厮杀经验,在他们口中,活命的唯一方法就是遵守军纪,成千上万人的混战当中,比拼的不是个人勇武,而是团队协作能力。

  任你武艺高超,若想活命,面对战场瞬息万变的险情时,也需要同伴的及时支援。

  汉中军冲势虽猛,可却都是散乱的攻击,没有形成针对性的阵势。

  反观益州军,他们层次分明,分工有序,无论是伤者还是死者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同伴替换掉。

  铁盾如墙,铁枪如林。

  汉中军好像陷入泥沼之中的水牛,浑身的力气都使不出来,只能徒劳地发出嚎叫,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越陷越深。

  张鲁面目阴沉,他知道不能再等了,若是等到己方胆寒,兵无斗志的时候才出招,那就来不及了。

  “破甲军,出击!”

  话音刚落,一直矗立在张字大旗下不动分毫的一支兵马忽然动了。

  不动如山,动时天崩地裂。

  一杆杆黑亮的长枪泛着嗜血的光芒,为首的一员将领面目黝黑,双眼迸发出仇恨的精光,他昂首挺胸,带着人马大步往前行进。

  行进的途中,隐约可以看出这股人马与其他兵马的不同之处。

  黑色的衣盔,黑色的长枪,整齐划一的动作,看上去千锤百炼,久经战阵。

  没错,这就是张鲁隐藏许久的杀手锏。

  为了图谋大事,张鲁忍辱负重,在过去的时间内,他没有荒废时光,而是认真剖析李贤的长处,最后抽调人马,训练出一支真正的精锐出来。

  毫不客气地说,这一千人所耗的钱粮足以养活一万人马。

  这么昂贵的军队,不到关键时刻,张鲁可不舍得动用。

  长枪对铁盾,这还是益州军第一次遇到成规模的长枪贼兵。

  对付长枪兵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用弓箭手进行远程狙杀,可敌我双方的厮杀太过激烈,刘璋阵中的弓手又实在累的很了,一时半会儿竟然没能给张鲁的破甲军带来任何的伤害。

  嘭嘭嘭,铿铿铿,金铁交鸣声不绝于耳。

  原本对付汉中军游刃有余的军阵在受到破甲军的攻击之后,竟然有些不支的倾向。

  整齐的盾阵微不可见的往内凹了一块儿,眼见已方的杀手锏成功奏效,张鲁的嘴角隐隐约约地露出一抹笑意。

  成了,只要再加把劲儿,破了盾阵,刘璋的阵势就完了。

  没有阵势,数量处于劣势的益州军拿什么来抵挡数量占优的汉中军?

  刘璋激灵灵打了个寒碜,“盾阵绝不能破,李严,我在这里盯着你,妄动者,杀!”

  情况危急,李严翻身下马,横枪挡在了最前方。

  左翼,吴懿已经顶住了汉中军的攻势,并一点一点蚕食着对方的阵脚,用不了半个时辰,他有信心可以反戈一击。

  然而,军中鼓声变换,忽然变得急促起来。

  吴懿往中军的方向看去,正好看到一伙黑压压的敌军在冲击着盾阵。

  看上去坚不可摧的盾阵在黑甲贼军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这可如何是好?

  刘璋心急如焚,吴懿铁青着脸,大声疾呼:“吴芳,速速领军回援中军,不得有误!”

  “喏!”

  从左翼到中军不过数百步远的路程,可是,这一刻,吴懿却怕刘璋等不到援军抵达的那一刻。

  张鲁能够在汉中立足,果然有一手!

  谁也没想到汉中军竟然还藏着这一手,把这么一支精锐的人马留到了现在才使用。

  若是敌军破了盾阵,那可就大事危矣了。

首节上一节641/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