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623节

  没多久,轮值归返的哨探快速赶至,“丙巳队许由在此,将军有何吩咐”。

  张燕前行一步,急切地问道:“我且问你,今日可曾发现不妥?”

  许由摇了摇头,道:“夏侯余部尚在,不过只有寥寥十数骑”。

  张燕铁青着脸,道:“他们现在何处?哨探又在何处?”

  “哨探正在三里之外,我部人马已经将其驱逐”

  张燕很是急躁,俘虏不可能撒谎,那么,曹军大部人马很有可能正在赶到的路上。

  夏侯虽然死了,可是,他麾下的人马却给张燕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如何抉择,逃?或者战?

  曹操既然铁心来攻,那么,夏侯的人马说不定就是诱饵。

  只不过,曹操没有想到,张燕竟然一口吞掉了诱饵!

  深沉的哀乐在殿内幽幽的回荡着,曹操目光一扫,便看到弹奏乐曲的这帮宫廷乐师正立在偏殿的珠帘之后,低低的感叹了一声,他才在内侍的服侍下,一丝不苟的披上了孝衣。

  不得不说,音乐确实可以到影响人的情绪,这不,刚才心情还很是不错的曹操没多久就被这股音乐感染的悲伤非常,就好像有一股难言的情绪充斥在他的胸腔,可却又无法破门而出。

  迈着四方步,不紧不慢的行至灵柩之前,曹操心情沉重的与他的几个兄弟一同守护在灵柩两旁。

  为父母守灵,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规矩。

  夏侯虽然不是曹操的父母,却是曹操的亲族!

  一个又一个位高权重的荆州大臣迈入太和殿,面对夏侯的灵柩,他们或是嚎啕大哭,或是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如同走马观花一般,对这些传说中的大人物,曹操第一次有了这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越到后来,曹操的心情越是沉重,不为其他,只因为现在掌握兖州权力的这些王公大臣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老龄化的迹象:军将多数在四十岁开外……

  在古代,能够活到七十多岁就已经可以说是难得的高寿了,如果不是养生有加,一般成年男子的平均性命也就在六十岁左右,由此来看,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及时补充,那么在十年之后,荆州肯定就会出现人才难及,后继无人的情况。

  在三国,什么最重要?是数以万计的强兵吗?不是;是数之不尽的肥田沃土吗?也不是。在二十一世纪,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宣示着人才的重要性,来自后世的曹操在这种广告效应下已经及时的想到了这个问题“要是没有一帮干劲十足、精力旺盛的年轻官员,那么兖州上下就会暮气沉沉,甚至于行将就木。”

  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曹操跪在蒲团上,脑子里不停的盘算着。

  从下午到现在,他已经跪了整整两个时辰,幸好,穿越前曹操的这副身子骨还算硬朗,要不然跪到现在他肯定已经承受不住。

  “使君,该上香了”

  耳边传来侍卫的低声提醒,曹操不得不强打起精神,一丝不苟的按照礼仪点上了炉香,可还没等他唤过劲来,从门外就传来一声唱喏“兖州军将前来拜祭”。

  声音响罢,整个大殿忽地一静,就好像由喧闹无比的公审大会转变成了严肃安静的法院审判。

  看得出,兖州军在兖州文武之间的地位还是颇为重要的。

  成为曹操这么久,这是兖州军第一次遭遇战事。

  等到曹将哭丧完毕,曹操依礼向他叩了一首,曹将不敢怠慢,连忙跪倒在地,向曹操回了一礼。

  五十多岁的曹将面容清瘦,须发飘飘,看上去他就像一个教书的老秀才,但是他的脊梁还是一如既往的直挺。

  清秀的面容、坚毅的眼神,还有那枪杆似的跪姿都让人感叹不已。

  “使君长大了”,看着眼前的曹操,他的思绪悠然回转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一刻,心中陡然一酸,眼帘滴下几颗豆大的泪水,将军颤声道“使君!”

  “叔父!”曹操也在打量着这个救命恩人,这就是兖州大将?真是老当益壮,与后世的的印象一相对照,他嘴里急忙呼喝道“来人呐,快些把赵叔父扶起身来!”

  几名内侍一挤眼色,当下就有几个人快步行至曹将面前,一左一右的准备把这位沙场老将搀扶起来。

  老将已然老去,他的身体精力在一天天的逝去,但是,在他的心中仍有一股不灭的信念,那便是恢复汉室!

  曹操叹了口气,他知道,必须为夏侯复仇,否则,军中势力必然不满。

  黑山军,必须死,张燕,必须死。

  只是,如何行事?

  曹操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如果没有意外,黑山军绝无幸理。

  兖州,黑山军正在急速退却。

  察觉到不妥之后,张燕并未久留,他力排众议,执意回返,麾下军将虽然不满,却不敢顶撞他,只能从命。

  只是,想归想,黑山军足有万余兵马,如此规模,想要控制消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军的一举一动,曹军不费吹灰之力便一清二楚。

  每时每刻,都会有一名曹军将黑山军的动向报与曹操知晓。

  不过,黑山军非但没有脱离危险,反而越来越危险。

  一切的一切,距离曹操的谋划越来越近。

  曹操故意放出风声,为的就是恐吓张燕。

  如今,张燕果然中计,唯一的例外就是夏侯的战死,曹操发誓,他要用张燕的人头来祭奠夏侯!

  

第663章 回马枪

  

  夏侯渊战死,夏侯战死,曹操发下毒誓,他要在夏侯的坟前手刃凶手,否则的话,必遭天谴。()

  三万名兖州军在徐晃、许褚、曹仁的统领下布成一个口袋阵,只等黑山军入瓮。

  张燕慎之又慎,他将哨探的人马增加了一倍,安营扎寨时都选择易守难攻之处。

  张燕明白,自己算是捅了马蜂窝。

  在兖州击杀曹军大将,这无疑于狠狠地扇了曹操一个耳光。

  曹操可是兖州牧,立志匡扶社稷的人物,若是连这等大仇都报不了,世人会怎么看?

  长久以来混迹沙场,张燕早已经炼就了常人难有的直觉。

  围歼夏侯,逼得两千名曹军投降,这固然是件喜事,看是,张燕却有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

  必须离开,离的越远越好。

  张燕的想法没错,只可惜,曹操志在必得。

  等到黑山军哨探发现不妥的时候,徐晃、许褚、曹仁三方兵马合围而来。

  是战,还是逃?

  黑山军将迸发了激烈的争吵。

  于毒叫嚣着要与兖州军硬拼一场,否则的话,大队人马只有死路一条。

  杨凤却认为曹军数量占优,贸然留下,只会凭白送死。

  张燕深吸一口气,下达了至关重要的决定:“原路回返!”

  众人大惊失色:“头领!”

  于毒甚至以为张燕疯了。

  原路回返,以为要深入兖州腹地。

  兖州可是曹操的大本营,岂是等闲之地?

  黑山军万余人马,没有补给,闯入兖州不是送死吗?

  张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北上青州也好,东进徐州也罢,我们能够想到的事情,你们以为曹操想不到吗?如今事态明了,曹操南下是假,大军围杀黑山军才是真正目的”。

  杨凤深吸一口气,表达了赞同之意:“头领说得对,曹操志在必得,如果我们执意归返青州,只会落入他的圈套,三万名曹军呀,就算黑山军能够突围而出,事后又会剩下多少人马?与其如此,倒不如反其道行至,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毒拍了拍脑门,咬牙怒吼:“好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头领,你下令吧,我听着呐”。

  张燕环顾四周,众人纷纷表达赞同之意。

  深入敌境,必须协调一致,否则的话,大军早晚会因为内哄四分五裂。

  确认无人反对,张燕方才微微颌首,道:“战事危急,长话短说,我认为兖州方面的曹军最弱,他们绝对想不到我们竟会不进则退,于毒,你为先锋,必须在第一时间撕开战阵,否则的话,一旦曹军合围,我等再无生机”。

  于毒一声大吼:“得令!”

  “杨凤,我为后军,时刻提防曹军追来,这中军便交给你了”

  “头领!”

  “就这么定了,不要婆婆妈妈,忒地无趣”

  杨凤只得应诺。

  一番决断之后,黑山军高速运转起来。

  回马一枪,必须心无旁顾。

  这时候,军中的两千名俘虏便成了隐患。

  于毒心狠手辣,他执意将俘虏赶尽杀绝,张燕虽有异议,却没有多言。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死战,容不得任何妇人之仁。

  如果曹军没有围拢而来,黑山军绝不会滥杀无辜。

  黑山军已经不是贼人了,他们是大汉官军。

  屠杀两千人马,势必会将张燕推到风口浪尖,将李贤陷入不义之地。

  不过,这时候,黑山军别无选择。

  两千名俘虏,这可是一股不弱的力量,一旦有心人推波助澜,黑山军甚至有可能因此折戟沉沙!

  于毒大开杀戒,固然凶残了些,却一劳永逸。

  没了累赘,黑山军行进速度极快,他们已经做出了曹操惊讶的事情,能否更进一步,创造奇迹?

  兖州方向,徐晃正统领一万大军紧追不舍。

  “快些,都快些,许褚、曹仁可不是易与之辈,如果咱们行的慢了,说不定连口汤水都喝不到!”

  在徐晃看来,黑山军已经是瓮中之鳖。

  一万兵马,听上去不是小数目,可是,与三万名曹军比起来,黑山军只不是砧板上的鱼肉罢了。

  徐晃卯足了力气,准备大开杀戒,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数里开外的黑山军竟然兜头回转,此时距离本部兵马不过三里。

  徐晃摸不着头脑,他压根没想到张燕会有这等惊人之举。

  疯了?傻了?

  时间不等人,徐晃必须作出抉择。

  两侧,裨将催促起来:“将军,另外两路兵马都在十里开外,是攻是守,还请将军明示”。

  徐晃自然崇尚进攻,只是,眼下的局势由不得他,“传我军令,大军即刻布防,只要固守一时半刻,援军必至,那时候,黑山军插翅难逃”。

  “喏!”

  黑山军赶到的时候,曹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摆出一副固守待援的模样。

  张燕已经看过地图,又问了几个猎人,毫无例外,此处并没有其他的道路可选,只能硬拼了。

首节上一节62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