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66节

  在离乡堡不过三里远的地方,一群工匠正忙着建立祠堂。

  祠堂后头是一块石碑,碑上篆刻着阵亡军士的生平事迹。

  死于此地的军卒尸首遵从遗愿,要么运回青州,要么葬在此地。

  先有墓志铭,后有供人祭拜的祠堂,这可是士绅权贵才有的待遇,然而在这李贤麾下,只要用心杀敌,等闲军士便可以享受到了。

  谁人不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普通的军汉虽然没有太多家国的念头,然而李贤这般敬重死者的作为无疑极大地收买了人心。

  活着,有前所未见的俸禄待遇,若是奋勇杀敌,甚至还可以娶妻生子,死了,有碑有墓,跟着这样的使君作战,谁人不效死?

  从高句丽、东瀛各地搜刮来的夷女多数都分配给了军汉,虽说言语不通,但这些夷人婆娘吃苦耐劳,倒是农作的上佳人选,而且,床榻之间更是任君采撷。

  冀州已经是囊中之物,凭借军堡之策,太史慈稳占稳打,蹋顿虽然多次滋扰、挑衅,可是,却极少占到上风。

  天气已然转寒,骑军的机动性已经受到了极大影响。

  寒冷的冬季是坐骑的杀手,缺乏耐寒的草料,用不了多久,乌桓人麾下的坐骑便会出现折损。

  乌桓人中,不少头领已经萌生了退意。

  这一日,蹋顿召集众人议事。

  一众头领争相表态。

  “头领,昨日我麾下又冻死了五匹马,一个部众,再这样下去可步是办法呀,汉人有军堡挡风遮雨,我们可没有”

  “我手下坐骑也出现了伤亡,头领,咱们退军吧,等到明年开春再来!”

  “汉人有句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咱们已经抢了这么多,何必滞留下来,与汉人硬碰硬?”

  “我们乌桓人的家只能在草原上,难道头领打算占据冀州不成?”

  蹋顿眯缝着双眼,等到麾下发完了牢骚,他才环顾四周,道:“说完了没有?如果说完了,听我说几句!”

  众人不敢多言。

  “中原有数之不尽的金银珠宝,布匹女人,我之所以留在冀州,也是为明年做打算”,蹋顿缓了片刻,嘴里道:“你们都知道,袁绍已经完了,他的两个儿子很不争气,面对太史慈的大军,他们没有一丝还手之力,如果我们坚守不退,太史慈便不敢轻举妄动,而他们兄弟也可以苟延残喘,可是,一旦我们北归,袁氏兄弟绝对撑不过这个冬季!”

  有头领不以为然,“那又怎样?汉人的厮杀与我们乌桓人又什么干系?”

  蹋顿啐了一口,道:“蠢货,如果没有袁氏兄弟做挡箭牌,青州军尽数北上,哪有我们乌桓人的活路?”

  接连几次对战,乌桓人已经认识到了青州军的过人之处。

  太史慈麾下,俱是精兵强将,即便是最狂妄的乌桓人也不敢小觑青州军。

  乌桓人中,鲁莽之辈已经死了,剩下来的都是有些头脑的家伙。

  此时,听得蹋顿喝斥,无人敢于反驳。

  蹋顿又道:“据我所知,青州李贤很是厉害,若是让他得了冀州,用不了多久,冀州便会成为铁壁铜墙,那时候,乌桓人再想进来,只怕难上加难”。

  “头领言重了吧,李贤真有如此本领?”

  蹋顿“哼”了一声,道:“李贤若不厉害,我们又怎么会受困于军堡?”

  提起军堡,乌桓人俱是恨得咬牙切齿。

  不得不说,军堡的存在确实威胁到了乌桓人。

  军堡面积不大,军卒的数量也不多,可是,他们连绵成线,完全限制了乌桓人的一举一动。

  一旦大军出击,烽烟四起。

  这时候,赵云的青州骑军便会游弋待命,一旦发现可乘之机,他们会依托军堡,发出致命一击。

  小小的军堡,对于乌桓人而言危害甚广。

  一开始,蹋顿并没有将小小的堡垒放到心上,可是,等到他察觉到其中的危害,意图破坏的时候,已经晚了。

  青州军凭借军堡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防御体系,乌桓人攻打军堡,除了葬送部众性命之外,一无所获。

  一来二去,乌桓人都将攻打军堡视为噩梦。

  蹋顿分析的很有道理,一旦乌桓人北撤,青州军确实有可能干掉袁氏兄弟,吞并全境,可是,乌桓人的家乡都在草原,他们多是目光短浅之辈,指望他们牺牲,显然有些强人所难。

  不过,适才蹋顿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无人反驳,只怕留守冀州已成必然。

  关键时刻,一名头领灵光一闪,道:“头领还记得鲜卑的夫蒙部吗?”

  蹋顿皱起眉头:“记得,怎么了?”

  “前些时日,一伙青州军押运军械、粮秣,目的地就是夫蒙部,我们试图劫杀抢粮,却中了圈套”

  蹋顿缓缓颌首,“夫蒙部当真是不知死活,竟然敢跟汉人勾结到一起”。

  “据说,夫蒙部在草原大肆交易马匹货物,牟取了不少好处”

  “你的意思是?”

  “羊儿养肥了,是到了宰杀的时候了”

  蹋顿颇为意动。

  

第609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广袤的草原上,乌桓并非唯一的主人。【】

  鲜卑、匈奴、羌人亦是难缠的角色。

  在幽州、并州,相对于日薄西山的匈奴,聚居西凉的羌人,乌桓与鲜卑是势力最大的两个族群。

  乌桓部,自打蹋顿掌权以来,与鲜卑人的关系一直和多战少。

  并非蹋顿吃斋念佛,发了善心,而是因为鲜卑也很强大。

  乌桓有雄心勃勃的蹋顿,鲜卑也有柯比能。

  真正的历史上,便是柯比能第二次统一了鲜卑,如此人物,自然不可小觑。

  此时距离檀石槐第一次统一鲜卑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强大的鲜卑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影响大。

  说起来,夫蒙青冉所在的夫蒙部便属于东部联盟。

  蹋顿掌权以来,一直侵占东北鲜卑的草地,甚至多有讨伐,只是畏惧柯比能的声势,所以才不敢大开杀戒。

  数百年前,夫蒙部曾经强大过,可是,近年来早已经日薄西山,就连蹋顿都敌不过。

  面对蹋顿的滋扰,夫蒙部曾经向柯比能求援,然而,柯比能却不置可否,并未明确派出援军。

  对于东部联盟而言,夫蒙部是曾经联盟的核心,如今虽然自身难保,可是,在鲜卑人中依旧有不小的地位。

  蹋顿侵扰夫蒙部,柯比能乐见其成。

  夫蒙部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柯比能的统一大业,蹋顿若是能够将其消灭,对于柯比能而言甚至是一件好事。

  柯比能甚至打好了算盘,只要夫蒙部彻底消失,他便点齐兵马,以复仇为名征讨蹋顿!

  到时候,既除去了对手,又牟取了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鲜卑的内部矛盾,蹋顿早有耳闻,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一心征讨夫蒙部。

  蹋顿所在的部落与夫蒙部相距不远,只有消灭夫蒙部,蹋顿才能进一步强大。

  近来,夫蒙部得了青州的援助,实力大增,可是,乌桓却不以为意,依旧咄咄逼人。

  若不是精锐骑军尽数南下,说不定乌桓人早已经灭了夫蒙部。

  建安元年冬,青、徐两州刺史李贤上奏朝廷:乌桓不服教化,屡次叩边,幽州、并州、冀州深受其害,青州军不忍生灵涂炭,愿与酋虏决一雌雄。

  奏书自然得到许可。

  如今的刘协学乖了很多,他知道,在这种大事上,万万不可有半分拖延之意,否则的话,李贤一定会施展血腥的报复。

  刘协忘不掉,月旬之前,自己仰仗的三千亲卫一夜之间遁逃了五百人。

  说是遁逃,可是,逃卒的尸首很快便被发现了。

  毫无疑问,能够将五百兵马如此不动声色地干掉,这样的人物,唯有李贤一人。

  经此一役,李贤但有所求,刘协无敢不从。

  诏书下达之后,青、徐青壮踊跃应募,李贤不费吹灰之力便募集一军,增援冀州。

  实际上,李贤与乌桓人的战争其实早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一直以来李贤都没有大义的名分。

  如今奉旨征讨,终于算是名正言顺。

  消息传到兖州,曹操很是意外,“征讨乌桓?李贤的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郭嘉凝眉不展:“我听说,李贤在冀州广建军堡,耗费极大,不过,此举对付乌桓骑军很是有效,下诏讨贼?兴许是李贤有了克敌制胜的手段”。

  曹操深以为然,李贤总是有些闻所未闻的手段,如今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定是有了必胜的把握。

  想到军中推广的马蹄铁,曹操对李贤的惧意深了。

  原本寿命极短的战马,钉制马蹄铁之后,使用时间大为增加。

  这等利器竟然出自李贤军中,可以想象,李贤手中到底有多少杀手锏!

  建安二年春,太史慈亲率大军准备由滨海道进攻蹋顿的统治中心,柳城。

  此时,涿郡已入太史慈之手,一万骑军、两万步卒整装待发。

  三万兵马看上去不多,却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老卒。

  野战对敌,他们足以硬撼同等数量的骑军,这就是李贤的底气。

  谁曾想,就在大军启程之际,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滨海道无法通行。

  这可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太史慈只得求助于“地理通”田畴。

  田畴谏言道:“尚有微径可从”。

  这条“微径”就是从今天的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古时也称“卢龙塞”的交通要道。

  太史慈大喜过望,他使人在滨海道上竖碑刻字,佯称因道路不通大军已退。

  消息传到蹋顿耳中,这位乌桓首领信以为真,逐渐放松了警惕。

  其实,这只是太史慈施出的一计。

  实际上,赵云早已经统领骑军从“卢龙塞”火速出关,一路急行军直到白狼山附近。

  白狼山距离乌桓柳城尚不足二百里,刚刚得知消息仓促赶来的乌桓军,正与青州军在此处狭路相逢。

  青州军以太史慈、赵云为代表,可谓猛将如云,而他们麾下,四千青州精骑与六千各族骑军组成的精锐厮杀经验丰富。

  乌桓人数量极多,单兵作战能力强,但他们缺乏战略与战术配合。

  长途跋涉,青州骑军与乌桓骑兵体力消耗极大。

  不过,太史慈明白,必须早做决断,否则的话,一旦乌桓来援,青州必败。

  破釜沉舟之下,太史慈与赵云身先士卒,猛攻敌阵。

首节上一节566/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