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4节

第85章 援军入城 管亥退避三十里

  

  西门处的厮杀结果很快就传到了李贤以及管亥耳中。

  李贤对刘备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管亥却是勃然大怒。

  西门外可是有五千兵马,却奈何不得一千六百名官军,任他们来去自如。

  一个狂妄的李贤就已经够难缠的了,如今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来一个刘备,管亥只觉得心烦意乱。

  有心调集兵马,将李贤与刘备尽数干掉,可营中即将告罄的粮秣却让管亥冷静了下来。

  必须速做决断了,再这么拖下去,一旦城内的孔融缓过劲来,与城外的官军内外夹击,那时候黄巾岂不是两面受敌?

  吃不饱肚子,就算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

  金银换粮秣,换了粮秣又去哪里呢?

  管亥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好在他麾下的人马来源复杂,有各行各业的青壮,其中就有出过海的渔民。

  高句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管亥询计问策,终于从三个人口中得知了情况。

  那里盛产金银,这是其一,那里民众羸弱,这是其二,女多男少,这是其三!

  管亥颇为心动,听上去倒是一个为黄巾军天造地设的所在,难道说,上天真的要给黄巾军留下一条生路吗?

  原本没有刘备军马的威胁,管亥倒不觉得高句丽非去不可,他自持军力强盛,天下虽大,却不惧任何军马。

  然而,刘备的出现让管亥意识到,天下多豪杰,黄巾军烧杀劫掠,已成众矢之的,太平道在中原也已丧失了根本,唯有另辟蹊径,才可“枯木逢春”,柳暗花明。

  李贤指点的高句丽,虽说听上去很不靠谱,可仔细想来,却也是当下里最好的选择了。

  在刘备的压力促使下,管亥再度相邀李贤。

  “一万斤钱货,五百石粮秣,约定不变,你以为为何?”

  李贤淡然轻笑,“说生意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李贤却不想斤斤计较,就这么定了吧”。

  管亥目光直视李贤,一字一句地说道:“钱货今日就可交付,你的米粟何时才能兑现?”

  “既然要交易,你我双方就得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管亥深以为然,“你要什么诚意?”

  “兵退三十里,我奉上米粟三十石,如何?”

  三十石粮食只够大军吃一碗稀粥的,不过对于军粮告罄的黄巾军来说,每一粒粮食都显得至关重要。

  管亥思虑一番,便应诺了下来。

  如今的形势已经很清晰了,朝廷的援军抵达之后,黄巾军要想再攻下都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与其徒耗城下,倒不如退避三舍,换取米粟。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都昌城内的守军惊讶地发现,城下的贼寇收起旗帜,缓缓地退却了。

  孔融得知之后大喜过望,这该死的管亥终于走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下来。

  这些时日以来,管亥虽然一直没能攻破城池,可城内的任何人都不敢小觑与他。

  那可是整整三万多名贼寇呀!

  黄巾一日不退,孔融就一日不敢懈怠,即便城外来了两股援军,他也依旧不曾大意。

  毕竟,谁也不知道贼寇会不会狗急跳墙。

  倘若管亥真的豁出去了,就算刘备与城外的官军齐齐出手,又能如何?

  城内的守军早已经疲惫不堪了,若是贼寇亡命搏杀,最大的可能又是两败俱伤。

  贼寇识相退却,这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了。

  孔融并不指望谁能够把管亥彻底歼灭。

  只要解了都昌之围,一切都可从长计议。

  当然,目前当务之急却是酬谢援军!

  管亥离开的时候,带走了李贤军中的三十石粮食,而李贤也收获了三百斤钱货。

  管亥说的很清楚,他不想白拿别人的东西,这钱货权当是交易的“定钱”了。

  李贤也没有矫情,管亥给多少他就收多少。

  三万多贼寇,足足撤离了一个时辰才完全脱离了都昌城。

  北门这边倒是平安无事,面对刘备那边儿的西门倒是险些出了乱子。

  张飞脾气火爆,之前冲阵的时候,要不是关羽及时来援,险些就吃了大亏。

  如今贼寇要撤退,张飞哪能轻易放他们离开?

  “大哥,你就再让我冲上一阵吧,我保证,这一次我一定会多加小心!”

  刘备缓缓摇头,道:“三弟,不要节外生枝了,早些入城才是正经事”。

  张飞不依不饶,“大哥!”

  刘备脸色一正,他手指贼军方阵,凝重地说道:“你们瞧瞧黄巾的阵势,退而不乱,这说明他们依旧拥有不俗的战力,我们这一次是来救援都昌的,只要解了都昌之围,就算是大功告成。”

  张飞很是不爽,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闷闷地离开了。

  刘备从来不是行险之人,能够稳妥地达成目标,他绝不愿意用险。

  太史慈心中不屑,可又不好多说什么。

  不管怎么说,人家刘备也算是自己请来的援军,过河拆桥可不是太史慈的作风。

  至于城内的北海相孔融会如何答谢,那就是官面上的事情了。

  太史慈能做的事情就是在与刘备接触的这些日子里,努力保持谦让恭谨……

  等到黄巾军撤离之后,李贤便领着麾下兵马来到北门之外。

  城头的守军很是客气,他们验过李贤的官方印信之后便大开城门。

  北海相孔融亲自出门迎接。

  孔融熟读儒家经典,信奉知恩图报的处世哲学,因而,即便李贤官小位卑,可他依旧给予了足够的礼数。

  “维中不辞劳苦跋涉数百里,救援都昌有功,我一定会如实上奏朝廷”

  孔融这么表态,李贤当然不能不识相,他当即说道:“孔北海仁义有为,黄巾不过是一时猖狂罢了,我李贤虽然只是小小的游缴,却也知道,天下不可一日无北海”。

  这一句马屁可谓拍的恰到好处。

  孔融虽然是文人,可并不代表他不喜欢这种吹捧。

  尤其是这种高水准的马屁最能打动人心了。

  这李贤倒是个妙人儿!孔融对李贤好感陡升,他笑道:“都进城休整一番吧,都昌虽然被困了这么久,可粮秣酒肉却是不缺的”。

  李贤抱拳行礼,“多谢北海”。

  孔融连连挥手,“我孔文举应该谢你才对”。

  两人又是一番寒暄谦让,最终携手入城。

  

第86章 刘备的心思

  

  都昌城长八里,宽五里,是北海郡内最大的城池。

  孔融担任北海相以来,百姓休养生息,民生富足,都昌城也渐渐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一个月以来,管亥虽然兵围都昌城,限制人员出入,可城内堆积的钱粮米粟肉食却足够全城军民一年之用。

  这样一个物埠民丰的所在,自然惹得无数人眼红。

  偏偏孔融满口孔孟之道,长于治民,却不善于兵事,在众人眼中就好像三岁小儿腰缠万贯,足以使人窥视了。

  之前,孔融还不觉得兵事不足有什么不妥,可当麾下大将宗宝被管亥斩于马下,都昌坐守困城二十日之后他才意识到,北海郡内必须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兵马了!

  外头的平原相刘备是客军,早晚要回平原去,可李贤就不同了,他是介亭人士,又是介亭游缴。

  只要手段得当,让其成为自己的手中的一柄“利器”倒也不是一件难事。

  当然了,在此之前,孔融还需要考校李贤的品性。

  话分两头,有了孔融的命令,李贤的兵勇得以顺利入城,他们驻扎在城内的校场上。

  算上周仓的降卒营,如今李贤麾下已经有了四营人马。

  从介亭一路行来,兵勇们几乎没有懈怠过一日,无论是身体是还是精神上都已经达到了极限。

  如今,好不容易解了都昌之围,于情于理都应该让军卒们快活一日。

  李贤与徐庶商议一番之后决定让四营人马轮番休假,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军卒有滋事扰民之举,绝不轻饶。

  当然了,休假之前,每名军卒都领到了一贯的银钱,这些钱货足够他们好生挥霍一番了。

  一时之间,酒肆、肉铺存货消耗一空,便是皮肉场所都客满为患。

  等到刘备入城的时候,城内各个地方几乎都有介亭兵勇的身影。

  孔融没有厚此薄彼,也亲自出城迎接了刘备。

  原本刘备还觉得与有荣焉,可当他发现李贤先行一步之后,心中的怒火怎么也抑制不住。

  要是没有李贤,这场救援都昌的大功就是他刘备一个人的了,现在呢,堂堂的平原相竟然要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游缴共同分润功劳,只是想想就觉得很憋气。

  孔融君子作风,他压根没有意识到刘备的心中的不爽。

  “玄德,我已经在府中备好酒宴,这一次逼退管亥,无论如何都得好好谢谢你”

  刘备干笑着,谦逊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北海兄吉人天相,黄巾虽然人多势众,可终归不得人心,落败是早晚的事。”

  孔融笑着摇头,“我自己什么斤两还是很清楚的,要不是你们及时赶到,这都昌说不定早已经破了。”

  刘备心中对李贤的恨意更深了,要不是这小子横插一杠,孔融岂不是会更加感激?

  雪中送炭跟锦上添花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倒好,李贤赚了个雪中送炭的名头,而他刘备却是锦上添花。

  即将收获的结果与自己想象的有了巨大的落差,只是想一想就觉得憋屈的很,不过刘备从来不会把心情刻画到脸上,即便他内心早已经排山倒海,可面上却依旧带着笑容。

  “不知道介亭的李游缴在哪里?”

  孔融颇有些诧异,“玄德你认识维中?”

  孔融什么身份地位,他可是一州之相,实打实的封疆大吏,可却对一个小小的末流小吏以“表字”相称,这说明什么,说明孔融对李贤观感极佳。

  刘备强抑住心中的不爽,道:“也不算是熟识,只不过是联手烧掉了管亥的辎重,又同时设伏除掉了三千贼军而已。”

  都昌被围困的这些时日,城内城外联络断绝,管亥对外头发生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此时听到刘备所言,孔融当即来了兴趣,“喔?还有这等事情?怪不得管亥早早退去了,原来是你们断了他的粮路”。

  如果没有李贤,刘备自然可以吹嘘,说自己是如何如何诈取敌营,然后如何努力搏杀的,可现在,有了李贤,刘备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说多了,显得不持重,有邀功的迹象,说少了,又显得底气不足。

首节上一节54/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