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07节

  

  戏志才病死之后,智计无双的郭嘉逐渐成为曹操身边地位最高的谋士。【】

  内事不决问荀,外事不决寻郭嘉,这是曹操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

  此番,事关青州李贤,曹操难下决断,决定向郭嘉询计问策。

  郭嘉没让曹操失望,他好整以暇地笑道:“主公,放眼天下,够资格成为主公对手的人寥寥无几,而袁绍与李贤恰恰都是那少之又少的人物”。

  曹操微微颌首,深以为然。

  郭嘉又道:“无论袁绍还是李贤,他们都有着绝强的实力,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们为什么不能坐山观虎斗?”

  曹洪觉得很诧异:“李贤可是我们的仇人,趁着他无暇回顾的时候,痛打落水狗岂不是来得更痛快?”

  郭嘉摇了摇头,道:“子廉将军,就算李贤兵败身死,对我们而言又能有什么好处?一个强大的袁绍?”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曹操深深地明白这一点。

  也许李贤没死的时候,袁绍与曹操的关系还能够保持友好,可是,一旦李贤死去,没了共同的敌人,幽州一定会与兖州发生争斗。

  想明白这一点,曹操有些明白郭嘉的想法了。

  果不其然,下一刻,郭嘉便好整以暇地说道:“李贤也好,袁绍也罢,都非良善之辈,与其吃力不讨好,不如等到尘埃落定之际再做决断,那时候,才可以利益最大化”。

  郭嘉说的中肯、有理,就算是曹洪这种主战派都没了反驳的理由。

  去了一桩心事,曹操松了一口大气,道:“奉孝所言极是,我意已决,在双方分出胜负之前,兖州不动一兵一卒,不过,曹洪、曹真,你二人时刻磨砺兵马,李贤与袁绍分出胜负之后便是你们出兵之日”。

  曹洪、曹真对视了一眼,全都抱拳作揖,道:“喏!”。

  定下决策之后,曹操再不理睬袁绍的使者。

  哪怕使者一日求见三次,曹操全都置若罔闻。

  之前还信誓旦旦,一副铁定出兵的模样,怎么转眼间便像换了个人似的。

  曹操的变化,使者看在眼中,他有一种感觉:自己失败了。

  不过,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对付李贤,幽州的兵力足够了!

  之所以扯着曹操东拉西扯,除了多浪费一些时间之外,便是确定曹操的立场。

  虽说曹操与李贤有深仇大恨,可是,谁也不知道曹操会不会突然间一笑泯恩仇,于是,最大可能的增添双方的恨意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

  曹操不肯出兵,对使者而言,是一件不好不坏的事情。

  泰山郡,张辽正与高顺商议。

  “袁绍倾巢来袭,高伯平,你认为谁会获胜?”

  高顺冷着脸,一字一句地说道:“李贤”。

  “这是为何?听说太史慈跨河攻城,没了地理之便,李贤想要以少胜多,怕的很难”

  “拭目以待便是”

  张辽缓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说辞:“那边又来信了”。

  高顺皱起眉头:“一伙流贼而已,理他们作甚”。

  张辽有些犹豫:“李贤虽强,可袁绍这一关却不容易过,一旦青州兵败,曹操定会大举入侵,那时候,以我们手中的这点兵马,一定抵挡不住,高伯平,难道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高顺反驳起来:“其一,李贤并没有败,恰恰相反,我很看好李贤获胜;其二,黑山军也好,袁绍也罢,除非主母颌首同意,否则的话我不会投靠任何人!”

  张辽觉得高顺太过固执,不过,如果离开高顺的支持,仅仅凭借他手中一支兵马,无论到哪里,筹码都有些小了。

  “高伯平,你该不会是拿主母当借口,真的想为李贤效力吧?”

  高顺嗤之以鼻:“那又如何?别忘了,温侯临别之际是如何吩咐的?”

  张辽默然。

  高顺自顾自地重复起来:“世间可信者唯有李贤一人!”

  张辽有心反驳,可他明白,在高顺心中,只要是温侯吕布说的,那就一定是对的。

  与高顺争辩?只会让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张辽在心中斟酌说辞,半晌不曾吭声。

  须臾,反倒是高顺出言说道:“张文远,我不管你会走哪一条路,我只想告诉你,如果有一天,你的所作所为威胁到了主母的安危,我一定会毫不犹豫杀了你”。

  张辽恼羞成怒:“高伯平,你这个蠢材!”

  高顺拂袖而去,甚至不跟张辽争辩。

  张辽明白,这是高顺怒到极处的表现。

  想到二人在吕布帐下并肩作战的情景,张辽叹了口气,他说道:“来人呐,将那人带来”。

  不多久,一名皮肤黝黑,身材壮硕的男子出现在张辽身前。

  “转告你家渠帅,就说我张辽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会做对不起徐州的事情!”

  那人欠了欠身,道:“如此说来,却是遗憾了”。

  张辽笑道:“其实你家渠帅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我的想法,我们的敌人都是袁绍,黑山军更应该与我们联手”。

  黑山军将缓了片刻,道:“我会如实向我假渠帅转告,多谢将军款待,告辞!”

  “不送!”

  自打袁绍、曹操合力剿匪以来,盘踞在太行山脉的黑山军便没了好日子。

  虽说主力犹存,可生存空间急剧缩小。

  不得已之下,首领张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往泰山派遣一支人马,试图创造第二个巢穴。

  谁曾想,黑山军刚到,就被高顺的人马发现了。

  若不是张辽阻止,数千名黑山军早就成为陷阵营军士军功薄上的战绩了。

  围绕是剿还是抚,张辽与高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一开始,高顺以为张辽只是想壮大实力,等到后来,高顺才发现,张辽是有了别样的心思。

  李贤挥军北上,下邳空虚,若是张辽反戈一击,破城的把握极大!

  显然,张辽有些意动了。

  不过,仅靠麾下数千兵马显然难以成事,若是能够说动陷阵营共同出兵,成事的把握无疑更大一些!

  只可惜,高顺是一个恪守原则之人,他不会轻易改变初衷,哪怕诱惑再大,对他而言也毫无效用。

  

第552章 攻城

  

  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

  强横如吕温侯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死于曹军手中?

  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自从张辽投奔李贤之后,他便一直在斟酌,是死忠于李贤,还是伺机离开?

  不同于高顺,张辽对吕布没有那种毫无保留的信赖与忠诚。

  对于张辽而言,吕布仿佛狼群中的头狼,他负责指引大家捕杀猎物,某一天,头狼死了,可狼群还是要活着。

  吕布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最信任的高顺,同时,将部分精锐留给了张辽。

  张辽认为这是他应得的,在不危害个人生存的情况下,他愿意为吕布报仇雪恨,可是,也仅此而已。

  眼下,李贤占据青、徐之地,又挟持天子,占据了大义名分,若不是袁绍大军压境,归顺李贤,显然有数之不尽的好处。

  然而,现在河北之战尚未分出胜负,如果李贤胜了倒好,徐州势力扩充,张辽的地位也能够水涨船高,可若是李贤败了呢?

  吕布三姓家奴的名头成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骂名,张辽不想重蹈覆辙。

  怎么办?

  前些时日,黑山军抵达泰山郡之后,张辽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吞并黑山军!

  只要成功吞并黑山军,张辽便可以放手施为。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高顺的不配合,使得张辽的计划无法实施。

  在河北之战分出胜负前,张辽只能继续保持现状,为李贤看护下邳的西大门。

  兖州,曹操决定按兵不动,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相对于其他州牧,李贤与袁绍拥有的实力超人一等,在胜负未分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贸然加入战团。

  战争,绝不是战场上简单的打打杀杀。

  无论是战前的谋划造势,还是战后的稳定局势,这都需要长期的时间以及大量的精力。

  袁绍与李贤之战,从表明上看,是因为文丑领军越界劫掠,引得太史慈渡河夺城,进而双方各自调兵遣将,规模越来越大,可实际上,自从刘备占据的平原郡被双方瓜分之后,冀州与青州没有了战略缓冲地带,为了发展生存,李贤与袁绍之间必有一战!

  不同于之前的小打小闹,这一次,倾巢而出的袁绍无法容忍失败,同样,挟持天子御驾亲征的李贤也败不起。

  泽幕城,这座城池的归属在某种意义上便决定了战争的走势。

  “咚咚咚”,战鼓声声响,催得人血脉贲张。

  城下,一杆硕大的“袁”字大旗迎风招展。

  冀州刺史袁绍骑在一匹青灰色的骏马上,嘴里道:“张,你觉得这泽幕城多久可以攻下来?”

  昨日,袁绍率领八万大军已经将城池围的水泄不通。

  袁绍的目的很明确,他要抢在青州援军抵达之前攻下城池。

  想要达成目的,前期的准备很重要。

  此时,袁绍发问,张不敢托大,嘴里说出一个稳妥的数字:“怕是要两三日”。

  袁绍皱起眉头:“这么久?你在城下准备了这些时日,难道什么都没做?”

  “主公明鉴,末将虽未攻城,却一刻也未曾懈怠,无论是攻城器械还是地穴,末将都下了大力气”

  袁绍不置可否:“喔?既然如此,那就证明给我看看吧”。

  张憋着一口气,道:“喏!”

  能够初战告捷吗?

  张将目光放到了身后百步远的投石机上。

  高大粗实的投石机有着高大的木架,数十人拉拢的木臂一头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头系以许多条绳索,这些绳索是为人力拉拽准备的。

  作战时,需要将固定大小的石块放入托盘,然后以人力牵引掷出。

  只要投石机充分发挥作用,张就有信心夺下城池。

  在袁绍审视的目光中,张咬牙切齿:“投石机准备!”

  “吱吱嘎嘎”,十多名光着上身的壮汉拽起绳索,将牵引绳拉的“吱吱”作响。

  时间仓促,张集中了手中所有的匠工才赶制出五架投石机。

  能否大功告成,全看这投石机了。

首节上一节507/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