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44节

  于是,乡民们只能看着五百名官军被贼寇围杀。

  好在官军无比顽强,不但顶住了贼寇的袭击,反而等来了援军。

  几乎是片刻间的功夫,局势逆转。

  堡民请战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堡主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这时候开门作战绝不会有乡堡陷落的风险。

  不能雪中送炭,那就锦上添花!

  双面夹击!

  当乡堡中的乡兵疾冲而出的时候,贼军彻底乱了,前有强兵,后有官军,即使贼将再三呐喊,试图激起麾下部众的敢战之心,可是,乱糟糟的贼寇只想逃离此处。

  “逃吧,逃到渠帅管亥那里就好了”

  “让渠帅为我们报仇!”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贼人可以给出一万个逃跑的理由,却无法找出一个坚持厮杀的借口。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贼将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

  一千多名官军在三百名乡民的帮助下杀的贼军大败。

  李贤故意给贼寇让出了一条生路,这样的话,贼寇们一心逃命,就不会生出背水一战的决心了。

  贼寇们没有什么信仰,打顺风仗的时候他们可能顺风顺水,可一旦遭遇困境,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逃生,而不是如何反败为胜。

  介亭的兵勇们是为了他们的家人,为了他们的自己而战,所以他们越战越勇,而贼寇们锐气尽失之后,绝难拿出像样的抵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用在黄巾贼身上尤为体贴。

  成群结队的贼寇溃逃而去。

  李贤没有不依不饶,见好就收才是正理儿,若是一味的贪功冒进,反而容易遇到贼军的主力。

  目前来看,介亭官军尚且不具备与管亥主力正面一战的实力。

  之前在蒙山的时候,李贤是凭借天时地利才硬生生拖垮了张饶的一万兵马。

  要是张饶粮秣充足,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贼寇落荒而逃,沐家堡的堡主终于见到了李贤,他没想到这支强军的统领竟然如此年轻。

  与谨慎试探的周博府不同,沐天戈见到李贤的第一时间就跪倒在地,“沐天戈拜谢将军大恩!”

  “我等拜谢将军大恩!”沐家堡的乡民纷纷匍匐在地。

  李贤搀起沐天戈,嘴里道:“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官兵杀贼天经地义,何来大恩之说?”

  沐天戈身材瘦削,双眼极为有神:“将军过谦了,今日若不是贵属奋力厮杀,我沐家堡上下绝对难逃贼手。嗯?这不是周家堡的周贤侄吗?你怎么也在这里?”

  沐天戈忽然在李贤身后见到一个熟人,忍不住问出声来。

  周东昌是周博府之子,李贤离开周家堡的时候,周博府便让他跟在李贤身边。

  美其名曰“历练”,其实也是为了加强双方之间的关系。

  人家胡庸都能跟着李贤一路厮杀,为什么周东昌不可以?

  周博府可不愿意在这方面落入下风。

  于是,周东昌便成了出现在李贤身边的第二个“少堡主”。

  不管怎么说,地方豪杰争相投靠,这也算是成功的一个方面。

  这就好比吕不韦“奇货可居”,要赌上一把一样。

  无论是周博府还是胡庸的父亲都想拼一次,不是他们太莽撞,而是因为李贤表现的太过优秀了。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游缴,可行事却有大家之风,这样的人物绝非池中之物。

  当年的高祖刘邦也不过是一个亭长罢了。

  单从职位上说,游缴的出身甚至还要比亭长高上一筹。

  偏安一隅的土财主虽然不想立下什么从龙之功,却也有趋避厉害的本性。

  赌赢了,举族上下飞黄腾达,即便赌输了,也不过是折损了一个儿子而已……

  此时,听到沐家堡主发问,周东昌抱拳作揖,对沐天戈行礼,道:“小侄见过沐伯父,李游缴途径周家堡的时候,家父便让我跟随游缴好生历练一番。”

  沐天戈眼睛一亮,他可不是傻子,几乎瞬间就明白了周博府想要干什么。

  “喔,原来是李游缴当面,临风,还不快来拜见我沐家堡的救命恩人?”

  沐天戈话音一转,一个瘦如竹竿,脸色蜡黄的少年便来到李贤跟前,“草木沐临风拜谢李游缴!”

  “免礼吧!”

  沐临风长的太有特色了,李贤第一眼就深深地记住了他的貌相。

  只是,沐天戈这是要做什么?

  不等李贤反应过来,沐天戈便再度开口:“李游缴救下我们沐家堡,以后便是我们沐家堡的恩人,我这犬子虽然本领稀疏,可却能百步穿杨,如果游缴不嫌弃,就让他代我效犬马之劳吧!”

  胡庸力大无穷,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周东昌接触的时间较短,目前还看不出长处,可现在,沐家堡又要送来一个善射的少堡主。

  自己身边这是要凑齐一套“少堡主卫队”吗?李贤心头暗笑,不过嘴上还是谦让了一番,“这可使不得,我此番救援都昌,生死未仆……”

  沐天戈“意义已决”,最后李贤只好“勉为其难”的收了下来。

  

第70章 李贤的败家主意

  

  在古代,地位相当的人为了增进感情,多数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

  比如说像刘备那般“桃园三结义”,同生共死,结为异性兄弟,也可以像“三姓家奴”吕布一样,多拜几个义父,从而谋取晋身之资,当然了,最普遍的却还是把家中的嫡系亲属送到他人身边寄养。

  李贤救了沐家堡,沐天戈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第三种,照葫芦画瓢,像周博府那般把儿子送到李贤身边。

  只要沐临风不是太过混蛋,日后李贤一旦发达了,绝不会介意照拂一下沐家堡的。

  这是报恩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投资。

  等到深入了解之后,得知李贤身边已经有三个“少堡主”了,沐天戈不禁暗自得意,自己好歹没有拉下太多。

  李贤与沐天戈交流的时候,流民营一直在打扫战场。

  事后,经过统计,一共俘虏人马五百六十人,当场斩杀一千四百人,另有一千多名贼寇溃逃而出。

  缴获长枪两千杆,钢刀三百柄,皮甲三十八副,另有五十张弓箭,数百枝箭矢。

  为此,介亭官军也付出了伤亡三百人的代价,其中,有五十八名正兵、三十六名辅兵身亡,二百多人受伤。

  稍做包扎一番之后,伤势轻些的还能继续赶路,腿脚不便,受伤严重的军卒李贤决定把他们寄放在沐家堡。

  对此,沐天戈求之不得,这些伤卒短时间内虽然不能再上沙场,但他们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要是能把这些经验学到手中,那岂不是赚大了?

  沐天戈要求不多,只要他堡内的乡兵能够学得介亭兵勇的三成本领他就满意了!

  李贤不在乎沐天戈的那些“小九九”,他只要粮秣。

  沐天戈想要的是军械,两人商议一番之后,一拍即合,再度达成“军械”换粮秣的协议。

  李贤用五百杆长枪外加三十柄钢刀换来了三十石粮食,这比预料中的情况还要好一些。

  算上之前周家堡换来的二十石,李贤手中已经有五十石粮食了。

  这么多的粮食如果全部带在身边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累赘,李贤思虑一番之后决定只带着足够大军食用三日的粮秣,其余的米粮暂且存放在沐家堡。

  反正沐家堡距离都昌城不过五十里,大队人马急行军的话,一天的功夫就到了。

  大队人马在沐家堡休整的时候,李贤决定把长枪改造一番。

  辎重营中,除了给沐家堡交易的五百杆长枪之外,还有长枪两千多杆。

  这些长枪留在手中几乎毫无用处,反而会加重流民营与辅兵营的负担。

  李贤考虑一番之后,决定把长枪截去一截,改成短矛的式样。

  如今,介亭官军欠缺远程打击火力,而弓箭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

  之前李贤一直觉得没有什么好办法,是徐庶偶然提到了匈奴人的短矛,李贤才灵机一动。

  如果把短矛搞出来,介亭兵勇就等于多了一样攻击性武器。

  反正这玩意儿也不追求什么精准度,只要兵卒一起把短矛扔出去,对敌军形成密集打击,能够造成伤害就算物有所值。

  徐庶听了李贤的构想之后半晌没有说话,因为这想法实在是太败家了。

  把长枪改成短矛也就罢了,可把短矛当作一次性消耗武器,这就有些太过奢侈了。

  军械武器在这年月可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只要运作得当,这几千杆长枪可以为李贤带来巨大的利益。

  徐庶有些不舍。

  李贤只是大笑:“先生可是觉得我太败家了?”

  徐庶不置可否,道:“如果是怕辎重营负担太重,可以把军械放到沐家堡,只要我们主动出击,牵制住贼军,想必沐家堡高枕无忧。”

  李贤又解释道:“先生,兵不在多,而在精,我介亭兵马一路行来,杀敌无数,可己身伤亡早已经超过三成,要不是装备得当,人人披甲,怕是早已经全军尽墨,因而,对我来说,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只要能让麾下军卒活的好好的,便是洒尽家财又如何?”

  徐庶深吸一口气,作了一揖,道:“元直受教了!人,才是万物的根本,什么军械,什么装备那都是为了人才存在的。”

  李贤大笑:“没错,就是这个理儿。”

  徐庶恍然大悟,怪不得一路行来,李贤都与军卒同甘共苦,冲锋陷阵的时候奋勇当先,之前还以为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看来,李贤是真的把军卒当成了自家人。

  介亭的军卒有福了!

  跟在李贤身边,徐庶发现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一些什么,而这些东西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

  比如说沸水消毒、集中便溺、定时洗涮,这些事务很是新鲜,可仔细想起来,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徐庶决定了,他要留下来,跟在李贤身边,看看这个少年游缴究竟能够走到什么程度!

  李贤还不晓得徐庶已经做了决定,他正在指导匠工裁减短矛。

  为了方便携带,短矛的长度不能超过三尺。

  印象中,短矛好像可以放在后背,一个成年军卒完全可以在不影响行动的情况下背负十支短矛。

  短矛利在远战,等于是远程火力,如果让正兵营投掷短矛,势必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李贤与徐庶商议一番之后,还是决定从辅兵营与流民营抽出二百人,独立成军,名曰“背矛士”。

  胡庸战功显赫,武艺超凡,对李贤又忠心十足,这二百“背矛士”的统领权给他,众人都是心服口服。

  胡庸的破格提拔让周东昌与沐临风眼热不已,大家都是“少堡主”可瞧瞧人家,已经能够单独领军了,虽说单挑作战确实不是胡庸的对手,可周、沐二人觉得自己也不会差上太多。

  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独领一军呢?周东昌与沐临风对视一眼,都在心里暗暗发狠。

  胡庸想的没有那么多,李贤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正是这股简单的心思才让他被李贤视若心腹。

  沐家堡内,第一支短矛截出之后,李贤稍一掂量,觉得重量适中,长度也很合适,他便让胡庸投掷一番,尝试效果。

首节上一节44/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