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384节

  不过,于情于理,高顺都觉得自己应该到李贤身前说明实情,否则的话,很容易滋生误会。

  再度相会,李贤一番气定神闲的模样。

  高顺嘴里道:“使君,适才末将统领百余军卒入城抓捕叛徒,没来得及报备,此番特来领罪”。

  高顺自称末将,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李贤很是高兴:“哎呀呀,不必如此,搞的我都生分了”。

  “使君不怪我吗?”

  “你已是我徐州军将,事急从权嘛,不妨事,对了,曹操是幕后主使?”早有人将吕府的事情通禀了李贤。

  “不错,曹阿瞒好大的手笔,三十名亲卫,足足有十人被其收买,连我都险些被其蒙骗了”

  “哈哈,这说明曹操怕了我们”

  “喔,何意?”

  “曹操千方百计想阻挠我们两家联手,否则的话,他花费这代价做什么?”

  “不错,好像是有这么点意思”

  “越是如此,我们越得坚持下去,让曹操彻夜难免”

  “曹操会罢手吗?”

  “绝不会,曹操刚刚回到兖州,兖州百废待兴,而与吕布的数年厮杀中,曹军积攒的粮秣肯定消耗殆尽,这时候再行耕种已经来不及了,曹操只有硬抢这一条路”

  高顺深以为然,与曹操多次交手,高顺便明白,曹操的无耻、阴狠令人惊讶,只有曹操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详谈一番过后,高顺告辞离去,这一次,他径自前往新卒营,打算遴选新卒,进而扩充至陷阵营。

  吕布的死,大大地刺激到了高顺。

  如果高顺麾下有足够多的兵马,这时候,哭爹喊娘的一定是曹操!

  只可惜,过去的日子里,陷阵营的规模一直未能有效扩大,等到吕布意识到陷阵营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

  吕布终归还是死了,可是,陷阵营、高顺、貂蝉、吕雎却得活下来,在这乱世,千余兵马压根不算什么大队兵马,只有数倍于此的军队,才能算作依靠。

  高顺决定了,他要借助李贤之手,杀了曹操,击溃他的军队,为吕布复仇。

  

第447章 卜卦

  

  徐州的新卒营设在了下邳城外五里处的地方,已然过了十月,谷物都已经入仓,大片大片的田地成了练兵的绝佳所在。【】

  高顺打马而来,隔着老远,便听得冲天的喊杀声。

  大股大股尘烟腾空而起,轰隆隆的脚步声宛若千军万马。

  高顺怫然变色,一个疑问浮上心头,这是新卒营吗?

  伴在高顺身边的亲卫高度紧张,他们四散上前,将高顺护在中央。

  没多久,便有三五骑打马而来。

  为首的骑将大声疾呼:“来者何人,这里是军机重地,闲人勿入!”

  高顺尚未应答,他身边的亲卫便应道:“我家将军奉李使君之命前来遴选军卒,诸位莫要大水冲了龙王庙呀”。

  对面的骑卒迟疑了半晌,等到双方相距不过十步的时候方才说道:“莫非是高顺高将军?”

  高顺打马上前,嘴里道:“不错,正是我”。

  那骑将在马上抱拳行礼,道:“原来是高将军,久仰大名,我家统领正在前方操演新卒,将军若是有暇,不妨随我前去观望一番?”

  “正有此意”

  骑将笑了笑,当即抽打马臀,绝尘而去。

  高顺虽猛,可毕竟是吕布军将,就算他深受李贤喜爱,可是,在绝大多数徐州军将眼中,他也只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而已。

  陷阵营有什么了不起?

  背嵬军、神策军、背矛军,这些军马哪一支不是声名显赫?无一败绩?

  如果陷阵营真的天下无敌,吕布又怎么会一败再败,到最后甚至落得一个战死沙场的结局?

  李贤对高顺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到了徐州军将对高顺的感官态度。

  凭什么一个败军之将可以得到如此多的礼遇,羡煞旁人的信任?

  骑将很是无礼,高顺却不以为意,他只是纵马上前,将马速维持在一个不疾不徐的范围内。

  没多久,高顺便见到一名身材瘦削,双目炯炯有神的军将。

  甫一见面,那军将便自报家门:“我是徐盛,高将军,幸会,幸会”。

  徐盛,这可是神策军统领呀,高顺虽然不打算巴结任何人,可是,他对于战功卓越的徐盛却是神交已久。

  再者,听说徐盛操演兵马很有一套,只这一点,便值得高顺结交。

  “文向兄喊我伯平即可,我瞧这军阵很是齐整,不知操演了多少时日?”

  谈及自己的得意之处,徐盛眉开眼笑:“新卒成军不过两个月而已”。

  高顺吸了口冷气:“两个月便有如此声势?文向兄真乃神人也!”

  徐盛很是自谦:“说来惭愧,这操演军马的法子还是李使君传授给我的,我不过是按图索骥罢了”。

  “李使君?”高顺很是惊讶。

  未入徐州之前,李贤的诸多事迹便让高顺惊叹不已,进入徐州之后,宽敞、平坦的官道、大汉朝独特的水车以及路不拾遗的习俗让高顺大开眼界,而这些,恰恰与李贤大有干系。

  放在之前,高顺绝对想不到,世间竟有如此大能之士。

  非但懂民生,而且还知军事,难道,世上真有生而知之的人物?要不然的话,为何李贤懂的这么多?

  当然了,最为紧要的却还是民心!

  高顺生于贫寒之家,因而,他对于民心的向背很是敏感。

  吕布执掌兖州的时候,为了彻底清剿曹操,吕布大肆编练新卒,征收税赋,百姓苦不堪言。

  穷兵黩武带来的后果是倒行逆施,民心背离,高顺记得很清楚,他引军离开的时候,附近郡县的百姓甚至兴奋不已。

  高顺领军驻在郡县治所,那里的百姓逃亡极多,田地多有荒芜,便是客商都罕有踪影。

  陷阵营军纪严酷,少有滋扰乡民的事情发生,可是,高顺能够洁身自好,却管不到其他人。

  因而,在兖州乡民眼中,吕布兵马都是一丘之貉,不是什么好货色。

  凭白遭受了无数白眼,高顺自然很是不爽。

  若不是高顺颇为忠义,早就对吕布弃之不顾了。

  试想,一个视百姓如猪狗的主公能够作出什么事情?

  吕布一错再错,大厦将倾,高顺只是力所能及地去弥补,支撑,只是,吕布犯的错已经无法弥补,高顺也无力回天。

  本以为,跟随李贤只是无奈的选择,是杀死曹操的必由之路,没想到,李贤身上却有这么多的光环。

  一时之间,高顺心中七上八下,难以言叙。

  徐盛已经听说了李贤的军令,他对陷阵营的战绩略有耳闻,今日见到高顺,心中并没有太多嫉恨的感觉。

  到了徐盛这种地位,除非李贤能够更进一步,否则的话,徐盛已经进无可进。

  于是,面对高顺的示好,徐盛表现的很是亲切:“我听说使君有令,高兄弟可以从中自行挑选军卒,陷阵营的勇猛之处我也是如雷贯耳,将新卒交给你,我放心!”

  高顺连连谦逊:“文向兄谬赞了,这些新卒都出自你之手,何须挑选?个个都是精兵才对”。

  一番话说的徐盛眉飞色舞:“哈哈,兄弟真是抬举我了,来人呐,击鼓,点将”。

  “喏!”

  没多久,隆隆的战鼓声响起,两万名徐州新卒按照各自的序列聚集起来。

  徐盛拿着一个铁皮喇叭,将李贤的军令陈述了一遍。

  新卒何曾见识过这等场面?

  誓师大会呀,但凡有血气方刚之辈,这时候绝不会退缩。

  自打李贤掌权以来,大街小巷流传着“要嫁就嫁从军郎”的民间小调。

  乡间百姓人人以入伍从军而荣,而大姑娘小媳妇也以嫁给郡兵为喜。

  能够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徐州军,新卒俱是激动不已。

  徐盛掌权以来,新卒操练极苦,可是,他们的进步却与日俱增。

  不过,所有人都明白,待在新卒营中,绝难有出头之日,只有进入他人麾下,才有上阵厮杀的机会。

  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眼下,高顺奉了李贤的命令前来挑选兵卒,军营内的新卒早已经有所耳闻。

  不是心摇神曳的神策军,更不是能够善守的背嵬军,新卒颇有些不爽。

  不过,只要能够上阵厮杀,那便是极好的!

  半个时辰之后,高顺从新卒营中领走了六千兵马。

  徐盛很有些舍不得,与这些新卒相处的久了,他甚至会留恋其中,不过,徐盛明白,战场才是立功受赏的所在。

  即便徐盛不需要战功,可是,神策军的军卒们很是需要。

  高顺带走六千兵马,恰恰在徐盛的心理预期之内。

  如果高顺带的人太少,还不够徐盛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可是,如果高顺带的兵力太多,徐盛又得多滞留一段时间。

  当时,李贤将新卒交给徐盛操演的时候说得明白,除非新卒有了落脚处,否则的话,徐盛得一直统领下去。

  没多久,李贤便听说了高顺选兵的事情。

  初闻喜讯,李贤很是高兴。

  只要高顺肯统御兵马,那么,事情便有了良好的开端。

  心情畅快治下,李贤觉得有必要出去转转。

  在下邳城李贤已经待了很久,整日里除了批阅公文便是与豪族会面,着实忙的很,今日,听说了高顺的喜事,李贤决定去散散心。

  行了没多久,李贤便看到前方围拢着好大一群人。

  “使君,前面围了好多人,堵了道”

  李贤翻了个白眼,废话,前面人多,这是瞎子都听出来的事情,用得着你去瞧吗?

  许是明白自己说的不妥,亲卫又道:“使君执掌徐州大权以来,侠客纷纷投军,乡民人人劳作,街上应该没有好勇斗狠之辈,这些家伙,估计是看到了什么新鲜物事”。

  李贤这才微微颌首,道:“去看看”。

  “喏!”

  李贤点头示意,身边的铁卫会意,一骑士翻身下马,挤进了人群,没多久的功夫一返而回,“回秉使君,前方不是械斗……”后面的话声被李贤打断,“走,我去看个究竟”。

  好不容易忙里偷闲透透气,李贤自然不会放过任何凑热闹的机会。

  没多久,在两侧护卫的簇拥下,李贤穿过层层人群,终于到来了最前端。

  在一方木案后,一个少年童子与一名中年男子一站一立。

首节上一节384/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