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316节

  如果从船上直接靠岸,十之**会中箭而亡,相对而言,反倒是跳水求生存活的概率更大一些。

  蔡瑁心急如焚,军卒跳入水中虽然可以暂时存活,然而,没了军械的他们,就算成功登岸又能又什么用处?

  面对压阵以待的敌人,赤手空拳的水军士卒拿什么来抵挡?

  蔡瑁为水军统领,他刚一上岸,第一时间便有三百多名军卒围拢护卫而来。

  说来也怪,刚才势若疯狂的箭雨此时此刻竟然停歇了,最起码,岸上的荆州军卒没有遭遇一支箭矢的袭击。

  难道敌人没有箭矢了?

  怎么可能?身后的不远处,犹在河船上的军卒正在遭遇新一轮的箭雨打击,惨叫声不绝于耳。

  显而易见,敌人的箭矢十分宽裕!

  那么,岸上为何没有弓箭的滋扰?

  难道说,对方是觉得这么点人马不构成威胁?

  蔡瑁有一种“老鼠被猫戏弄”的感觉,他涨红着脸,大声吼道:“我乃荆州蔡瑁,谁在此处?可敢现身一见?”

  “哈哈,蔡德,好久不见!”

  话音刚落,一名身穿黑甲,头罩亮银盔的军将打马而来。

  蔡瑁吸了口冷气:“孙伯符!”

  孙策大笑:“正是我!”

  “我倒是小瞧了你,不过,我荆州水军尚有万余兵马,就算弃船上岸,战力也绝非等闲,你以为你的才兵败将可以拦得住吗?”

  孙策摇了摇头,他挥舞着长枪,嘴里道:“是否拦得住,总要试过才知晓,话不多说,咱们手底下见真章吧”。

  “哒哒哒”,孙策纵马如飞,直往蔡瑁的军阵而来。

  虽是一人一马,然而在荆州军眼中却有一种千军万马的感觉。

  孙策孙伯符“小霸王”的称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若是发起狂来,谁能挡得住?

  蔡瑁不行,蔡中更不行,准确地说,荆州水军当中无人能行。

  “杀了他,怕什么,他只有一个人,杀此獠者,赏钱百贯”,只要能够杀死孙策,蔡瑁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陆上不比水中,孙策虽强,可他毕竟只有一个人,只要狠下心来,未尝没有成功的可能。

  蔡瑁的重赏终于有了效果,聚拢在他身边的军卒纷纷打起精神,他们聒噪着,发出粗重的喘息声。

  “杀”!最前端的五六名荆州军卒受了蛊惑,竟然脱离战阵,径自迎向了孙策。

  “来得好!”孙策不惊反喜,他点枪如飞,“噗噗噗”,轻易便取了两名军卒的性命。

  “死!”剩下的三名军卒大为惊骇,可这时候说什么也晚了,只能硬着头皮刺向孙策。

  孙策骑在马上,近千斤的重量绝非等闲,抬手间便取人性命,宛若闲庭游步。

  数十步外,蔡瑁看得大惊失色。

  只是一个孙策便如此神勇,若是再有其余兵马,岸上的军卒岂不是危险了?

  每时每刻都有荆州军卒成功登岸,数百人、近千人,军卒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着。

  己方实力增强,原本是件好事,可不知为何,蔡瑁总是觉得心中不安。

  孙策绝不会一个人出现,他的江东军呢?

  “铛铛铛”,忽而,一声锣响,一名黄脸长须的男子从林间杀出,正是黄盖。

  蔡瑁脸色大变,黄盖在这里,那么其余的江东军也定然在这里。

  果不其然,不及片刻,一队又一队的江东军从树林中冒了出来。

  韩当、程普、周瑜,这些人各自统领千余兵马,轻易便将上岸的荆州水军围堵起来。

  蔡瑁绝望了,难道今日荆州水军将要全军覆灭?

  “哈哈,蔡德,投降吧,我饶你一命!”胜算在握,孙策没有急着冲锋陷阵,而是好整以暇地劝降起来。

  孙策身后,数百名身披重甲的军卒正缓步而来,他们身上的甲胄全都是青州出产的精品。

  近身厮杀,重甲军卒所向无敌。

  黝黑的面甲与墨色的甲胄给人以沉重的窒息感,虽未交战,可蔡瑁已经感受到了那股迎面而来的杀气。

  披甲的军卒一定是江东军的精锐,否则的话,不会有这么重的杀气!

  蔡瑁猜的没错,青州锻造的甲胄每副都有一百三十斤的重量,如果是身材疲弱之辈,只是一副甲胄便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别说上阵厮杀了,如何行路都是个难题。

  如今,重甲步卒缓步而来,蔡瑁有一种直面山峦的感觉。

  窒息的压力,难以抗拒!

  荆州军卒尽皆胆寒,适才用重赏鼓舞起来的军心士气一扫而空。

  重甲步卒每前进一步,荆州军卒便下意识地退后一步。

  蔡瑁羞怒交加,他一刀砍死了一名转身欲逃的军卒,恶狠狠地叫道:“不战而逃者,死!”

  簇拥在蔡瑁身边的亲卫也痛下杀手,他们用雷霆手段稳住军心,否则的话,不等江东军近前,荆州军自己就乱了阵脚。

  孙策摇了摇头,道:“蔡德,看来你是决定负隅顽抗了”。

  蔡瑁哼了一声,不屑道:“竖子何须多言,想要某家性命,打马来取便是!”

  出乎意料,这一次孙策没有急着纵马冲杀,他大声喝道:“荆州军卒听好了,缴械投降者,既往不咎,负隅顽抗者,杀无赦”。

  “缴械投降,活,负隅顽抗,杀!”江东军卒齐齐附和。

  荆州军卒两股战战,他们擅长的作战方式是在船上与人对射,像今日这般在陆上直面他人冲锋的战阵却是从未有过的。

  听闻投降可活,不少荆州军卒蠢蠢欲动,若不是估计蔡瑁的亲卫,说不定当场便会有人开溜。

  蔡瑁铁青着脸,他狠声叱道:“孙策小儿,即便你今日胜了我,荆州牧也一定不会饶了你!”

  提到刘表,孙策当即变了脸色:“哼,那刘表,我早晚要去取他的项上头颅”。

  孙策之父孙坚便是死在了刘表部将黄祖手中,对于孙策这等枭雄来说,杀死一个黄祖显然远远不够,只有让刘表与其父陪葬,这才算报仇雪恨、

  此时,河对岸也传来一阵喊杀声。

  蔡瑁分神回顾,只见三五艘船只不遵将令,自作聪明地停靠在东岸,原本以为东岸没有伏兵,谁曾想,刚一下船便遭遇袭击。

  说不出是心痛还是愤恨,蔡瑁只是问个清楚:“东岸也是你的人马?”

  孙策连连摇头:“那人却也是你的熟识”。

  “是谁?”

  “锦帆贼甘宁!”

  蔡瑁脸色大变,踏破铁鞋无觅处,他苦苦找寻了个把月一无所寻,到头来甘宁竟然出现在这里,而且还参与了围杀,这说明甘宁有了新的靠山。

  “是谁救了甘宁!”

  “哈哈,自然是徐州李贤”

  “李贤小儿!”蔡瑁大恨,不过却毫无办法。

  其实,当施水河道被彻底封死之后,蔡瑁的失败已经成了必然。

  锦帆贼与江东军联手,完全杜绝了荆州军逃窜的可能。

  河岸,杀声四起,重甲步卒依旧在缓缓推进,其余位置的江东军已经彻底剿杀而来,荆州军抵挡不住,死伤惨重,多数人弃械求活,连军将都跪地求饶。

  同样是大汉的臣子,效力刘表与效力孙策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能够活下去,什么都好说,若是死了,谁会在乎死的是谁?

  此时此刻,蔡瑁依旧不肯放弃:“孙策,你不要高兴的太早,我还没有输!”

  “你是在等刘备吗?”

  蔡瑁双目圆瞪,刘备可是他最后的希望,难道说,他也遭遇不测了?

  孙策没有保留悬念,直截了当地说道:“刘备怕是来不了了,徐州牧李贤正在收拾他!”

  “胡吹大气!”蔡瑁闭上了眼睛,如果刘备遭遇李贤,一定凶多吉少。

  李贤麾下可是有三万兵马,而刘备兵马不过万余,两相比较,自然是徐州军大占优势。

  孙策是在撒谎吗?蔡瑁觉得不像,难道说,刘备真的完了?

  唯一的希望破灭,蔡瑁心灰意冷。

  越来越多的荆州军弃械投降,火船已经点燃了荆州军上游的三艘大船。

  火光冲天而起,带来窒息的灼热感。

  事已至此,唯死而已,蔡瑁横刀在手,就要自刎而亡。

  “叔父不可”,千钧一发之际,蔡中大步冲来,一把抓住了蔡瑁手中的佩刀。

  刀刃划破手掌,流出了鲜红的血液,蔡瑁惊呆了,“你这是做什么!”

  蔡中依旧不肯松手:“叔父,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若是死了,荆州水军怎么办?”

  蔡瑁颇为不舍:“荆州水军已经败了”。

  “叔父!”

  “别劝了,为了襄阳蔡氏,我必须死!”

  说罢,蔡瑁自刎而亡。

  

第400章 最后的一丝底线

  

  蔡瑁死了,蔡中连眼泪都没有流,他用手探了探蔡瑁的鼻息,确定再无气息之后,第一时间率众投降:“兄弟们,大势已去,不如降了孙将军吧”。

  什么?投降?

  忠于蔡瑁的亲卫面面相觑,他们完全摸不清头脑,适才还信誓旦旦要与大家共存亡的蔡中,怎么这么快就降了?

  一名老卒抽刀在手,狠声道:“你!祭酒待你恩重如山,如今他尸骨未寒你却该改换门庭,着实可恨!”

  蔡中大为不屑:“叔父不得不死,他深受刘表信赖,统领万余水军,权势极重,此次,襄阳水军奔袭而来,原本是想立威江东,谁曾想,竟然全军覆没,如此惨败,刘表又怎么饶得了他?”

  四周军卒尽皆不言,蔡中虽然无耻,可他说的话却很有道理。

  以蔡氏一族在荆州的身份地位,如果蔡瑁降了,刘表一定会勃然大怒,痛下杀手,说不定连株连亲族的手段都会使出来,毕竟,一个活着的蔡瑁威胁太大,刘表无法容忍背叛的蔡瑁与蔡氏内外勾结!

  活着的蔡瑁令人忌惮,可若是蔡瑁死了呢?

  素来以宽厚形象待人接物的刘表绝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蔡瑁是死在了战场上,哪怕他打了败仗,可为人品性却无可厚非,无论刘表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不能迁怒于他人,由此一来,蔡氏在荆州的利益便得到了保证,更不会遭受牵连。

  蔡瑁是个聪明人,对他而言,只有死,才是最好的选择。

  正是因为看透了结局,所以蔡瑁才义无反顾,自刎而亡。

  江面上,大火腾空而起,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西岸已经注定是个死局,要么投降,要么战死,那么东岸呢?

  适才靠拢东岸的荆州水军虽然也遭遇不测,可自始至终都没看到敌人的兵马,也就是说,东岸的敌军很有可能兵力不足!

首节上一节316/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