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96节

  铁力听罢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当下松了口气。

  

第377章 赵云的万丈豪情

  

  乌桓人南下青州,打的就是捞一把的主意,若是有机可乘,他们当然也可能作出一些见利忘义的事情,不过,戒备森严的潍水港,以及港口处明盔亮甲的青州军士彻底打消了铁力等人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辽东轻易难觅踪影的铁甲,青州军中几乎随处可见,青州李贤已经富庶到这种程度了吗?

  铁力自然不知道,最近几日港口处值守的军汉都是李贤特意调派来的精锐,为的就是震慑他们这帮乌桓人!

  辽东公孙瓒、袁绍,他们麾下也有精锐,可与青州军比起来,总让人感觉欠缺了点什么。

  缺什么?

  连败两阵之后,铁力环顾四周,忽而他灵机一动,觉得青州将士脸上洋溢着一股难言的自信。

  对,就是自信!

  青州军与辽东军最大的不同便是他们身上的信心。

  联想到李贤战无不胜的传言,铁力当即醒悟了。

  怪不得下船之际,青州军个个都是一副骄兵悍将的模样,感情人家压根没把乌桓人当回事呀。

  越是这样,乌桓人越得争一口气!

  铁力咬紧牙,暗自发誓。

  一个时辰之后,在李贤的亲自指引下,乌桓人见到了他们的营地。

  这是一处依山傍水的所在,木屋、靶场应有尽有,在草原上住惯了帐篷,陡然间见到这种房舍,乌桓人都有些不适应,不过,这种不适在领到银钱那一刻彻底消失不见了。

  登记造册的时候,乌桓人每人可以领到一张弓、一匹马、一柄刀以及一块木制的军牌。

  分发军牌的文吏再三叮嘱,且不可弄丢了军牌,否则的话,下一次再想领用银钱就需要大费周折。

  通译翻译过后,乌桓人恍然大悟,感情那个小牌子就是日后领钱的凭证,这自然要收置好。

  刚一下船,什么都没做就领了沉甸甸的银钱,这样的美事让不少乌桓人喜上眉梢,他们开始憧憬日后的美好生活,只有铁力例外。

  进入营地之前,铁力刚被赵云任命为乌桓骑军副统领,月俸五贯。得授官职原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然而,铁力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乌桓人的营地只有一个出口,一旦发生厮杀,青州军只要堵住出口,那么所有的乌桓人都将插翅难逃。

  谷口之外也修建了一座军营,骑军统领赵云统领麾下千余军卒驻扎在这里。

  毫无疑问,青州军在提防乌桓人!

  铁力努力将心中的那股不安压制住,他相信,只要己方人马不闹事,青州军应该不会无事生非。

  毕竟,就像李贤说的那样,他花费重金将乌桓人从辽东雇来,可不是来砍脑袋的,只要乌桓人展现出自己的价值,那么无论是李贤还是赵云都不会轻易卸磨杀驴。

  看来,说不得要好生管束族人了,否则的话,若是惹了是非,按照李贤、赵云的性子,怕是会下狠手,杀鸡儆猴!

  乌桓人入驻没多久,一车一车的酒肉便送了过来,乌桓人纵情欢笑,很是痛快。

  营地之外,陈宫望着乌桓人的大营,缓缓地问道:“赵将军有几成把握收服这些乌桓人?”

  赵云已经听说了陈宫投靠李贤的消息,当下神情自若,笑道:“九成!”

  陈宫微微颌首,道:“恩威并施自古以来都是收买人心的最佳方式,不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赵将军还是要多加小心”。

  “多谢公台先生指点,我会小心的”

  “温侯吕布帐下并州铁骑我也见过,与之相比,这些乌桓人相差不远,只要好生调教,未尝不是一件利器”

  赵云吁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道:“并州铁骑吗?先生且拭目以待,日后我青州铁骑必将名扬天下”。

  这一刻,赵云豪情万丈,便是陈宫也受其感染,忍不住击掌称赞。

  要想称雄天下,没有一支趁手的骑军是不成的。

  在机械化部队出现之前,骑兵一直是机动性最强的兵种。

  步卒善于攻城拔寨,可却不长于追击包抄,唯有步骑结合才可以取得最大的战果。

  经过数年的发展,青州步卒已然是举世无双的精锐,可受制于骑兵的匮乏,赵云麾下的骑军一直未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眼下,乌桓骑兵的出现对于赵云来说是一个契机,他打算紧紧抓住,绝不放过。

  李贤的态度很是配合,要钱给钱,要马给马,要人给人,只要你能搞出一支能战的骑军便好。

  无人之际,赵云也会暗自庆幸,幸亏一年前没有离开李贤,否则的话又怎么会有独领一军的机会?

  别的不说,单是这副全无保留的信任就让赵云感动不已。

  放眼天下,除了李贤之外,谁能如此?

  公孙瓒做不到,刘备也做不到,至于曹操?赵云觉得曹操嗜杀,不是明君。

  之前,由于骑卒的匮乏,赵云一直未能炼出大规模的骑卒,如今,乌桓人的加入让事情有了转机。

  只要安置妥当,定会有源源不断的乌桓人加入到青州军的队列中。

  花费些银钱便能买到强悍的军力,这样的买卖,李贤愿意做!

  将乌桓人交给赵云之后,李贤便回了都昌城。

  作为青州的郡城所在,都昌城外的官道四通八达。

  黄巾祸害兖州的时候,流民蜂拥而至,在提供粮秣的同时,李贤发动流民,将境内的道路、河流修缮清理的一番,如今,已然到了享受的时候。

  没有汽车、飞机,连摩托车自行车都没有,要想快速赶路,除了起码之外,李贤别无选择。

  若是平坦的官道也就罢了,马匹少些颠簸,屁股总会少受些罪。

  若是遇到起起伏伏的道路,别说马前失蹄了,就算坐骑能够安然行路,马上的骑士也要饱受煎熬。

  在百余名精锐骑卒的护卫下,李贤策马奔腾,往都昌城的府衙而去。

  幸亏官道修缮得很是平坦,也幸亏马腹上有李贤创制的马镫,不然的话,奔驰几十里,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苦差事。

  刚到府衙,便有军卒来报,说九江有战报传来。

  九江是袁术的老巢,七日之前,孙策偷袭了九江,劫掠粮草、军械无数。

  袁术闻听之后勃然大怒,再也顾不得徐州了,他立誓要杀了忘恩负义的孙策。

  如今有战报传来,看模样应该是江东的战事有了结果。

  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呢?

  

第378章 君以国士待我

  

  信鸽传信虽然快捷,然而由于篇幅限制,信使只能将情报用最简洁、浓缩的语言概况出来,否则的话,信鸽会因为负担的重量过重发生意外。【】

  李贤从军卒手中拿到的情报便是由信鸽传来的。

  作为一名穿越客,李贤自然知道信息就是生命,尤其对于作战双方来说,谁能够更早一步得知战况,谁便能做出更有利的部署。因而,最近几年,李贤一直将情报信息工作当成重点。

  靠着便捷的通讯手段,李贤逢凶化吉,料敌先机。

  如今,窄窄的纸条上只有一小段话,可上面蕴含的信息却丰富无比。

  孙策袭击九江,打了袁术一个措手不及,袁术不顾军士疲惫,执意回返,谁曾想半途间竟然中了周瑜的计谋。

  两千名江东军夜间扮演鬼魂,愣是吓的袁军“炸了营”。

  数万大军溃逃大半,剩余人马也是军心惶惶,再也不复出征之时的模样。

  没了袁术的支撑,刘备与陶应合兵一处,试图几乎攻打徐州。

  然而,李典、乐进却分兵奇袭,烧了刘备的粮秣。

  没有粮秣补充,无奈之下,刘备只得退军。

  李典打算尾随刘备,伺机而动,只是不知道李贤是否允许。

  刘备兵马无功而返,正是扩大战果的最好时机,李贤稍一思量,便答应了李典的请战要求,毕竟,刘备这家伙太过阴狠,要是让他趁隙得了九江,这对李贤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谁能够想到,月旬之前,青州、徐州还是一副两面受敌,大军压境的模样,可转眼间,袁绍、袁术兵马便接连溃逃。

  北方,周仓、徐盛的兵马依旧盘踞在平原郡,高览败逃之后,袁绍尚未作出及时反应。

  不过,已经到了四五月,春耕的季节已经过去,正是大军开拔的最佳时机,想必用不了多久,袁绍一定会重新派兵南下,那时候,李贤的考验才真正来临。

  陈宫在都昌滞留数日之后,李贤调派的人马已然上路。

  徐和接到的军令是按部就班地往前行进,只要对兖州的曹军形成威慑即可,并不一定要与其厮杀。

  说白了,李贤并不认为徐和与吕布联手能够将曹操彻底围杀。

  没有骑军的配合,步卒难获大胜。

  五日之后,赵云自告奋勇,愿意统领两千骑军出征。

  李贤略一思索便应允下来。

  毕竟,战场才是最好的训练场地。

  乌桓人骑术高超、箭术超群,只要配合妥当,说不定会有什么惊喜。

  想想看,赵云麾下的短矛骑军在中短距离内几乎没有对手,而乌桓人的弓箭可以确保远距离的压制,面对同等数量的军卒,全方位的压制之下,青州骑军胜算极大。

  从都昌到兖州,快马奔驰也需要十多日的功夫,这段时间足够让赵云掌握乌桓骑军了。

  在辽东草原待惯了,要想让乌桓人闲置下来,说不定会闲的闹出什么事情。

  赵云将乌桓人带走,正是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

  李贤兴致极高,可偏偏有人给他添堵。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新近投靠的陈宫。

  徐庶在徐州掌控局势,徐干等人忙着地方政务,一时之间,李贤身边除了陈宫之外竟然再无谋士。

  赵云出征的第二日,陈宫便找到李贤,劝谏道:“新附之人原本不该多言,可我看使君已经身临险境却犹不自知,故而冒言,请使君莫怪”。

  直言敢谏陈公台?

  李贤觉得很纳闷,自己哪里危险了,怎么就身临险境了?

  “公台直说便是,我洗耳恭听”

  “敢问使君,楚汉争霸,项羽败在何处?”

  “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树敌过多”

  陈宫击掌而赞:“不错,使君所言极是,若那项羽虚怀如故,淮阴侯韩信又怎么会投奔高祖刘邦?若是项羽慎小慎微,又怎么会有垓下之围?”

  李贤知道陈宫话里有话,当下并不多言。

  果然,须臾过后,陈宫便说道:“高祖刘邦则不然,他入关中,约法三章,使得关中民心尽附,韩信拥兵数十万,高祖一纸文书便让其如臂指使,为何?因为韩信相信高祖,胜过项羽”。

  李贤暗自腹诽,若是韩信知道自己的下场,只怕他宁可自己割据,也不会为刘邦攻伐项羽。

  大汉立国之后,刘邦倒是没杀韩信,可韩信却死在了吕后手中,终归是不得善终。

首节上一节296/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