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93节

  李贤不屑一顾:“有事情可不是你怕就不会发生的,曹孟德,虎狼之辈也,我与他之间早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至于袁氏兄弟二人,他们一南一北,恰好堵了我北上南下之路,与他们冲突也在所难免,若能一战换取数年之安危,我甘愿一战!”

  陈宫听得悠然神往,与匹夫之勇的吕布不同,李贤言语间包涵的自信让人生出一股信服的感觉,就好像青州军取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样。

  吕布的自信,有时候只是妄自尊大,可李贤的自信却截然不同,青州军的强悍的军力,李贤积攒下的丰厚财力确保他可以傲视群雄。

  哪怕举目皆敌,那又如何?

  

第372章 陈宫的抉择

  

  修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陈宫自诩学究天人,只可惜未遇良主,白白浪费了一身所学。

  刘岱不必多说,其人莽撞,难成大事,若不然也不会为卞喜所害;曹操倒是有伯乐的名头,麾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只可惜,深入接触之后,陈宫发觉曹操多疑好忌,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吕布眼高于顶,是个彻头彻尾的武夫,他一直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与之共事,陈宫总觉得格外疲惫。

  前前后后三任刺史,足足耗费了陈宫四五年的时间,闲暇之际,陈宫忍不住会想,人生碌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富贵荣华?陈氏在兖州颇有势力,即便陈宫坐吃山空,也足够他挥霍一辈子。

  权势地位?陈宫早已经看透了,如果找不到乐趣,便是身居高位也毫无意义。

  难道就这么隐居乡间,再不理世事?

  陈宫终归是不甘心的。

  凭什么荀、徐庶、审配之辈声名在外?而陈宫却担负着背主之名?

  若不是为了兖州、徐州的黎民百姓,陈宫又怎会背弃曹操,迎立吕布?

  用心良苦无人懂,陈宫觉得人生寂寞如雪。

  有时候,人若是太过聪明,会活的很累,陈宫看透了吕布,知道此人绝非明主。

  天下间,还有谁值得陈宫投靠?

  青州李贤,年轻气盛,文治武功颇有建树。

  一封别开生面的招贤令,楞是打破了“德才”兼备的垄断地位,让一些私德有亏却有才能的家伙有了奔头,这份魄力,放眼天下,寥寥无几;古来今往的人头税延续了近千年,可李贤愣是取消了,一同取消的还有名目繁多的商税,取之以田亩纳税,最值得称赞的是,李贤要求以粮粟代替银钱来缴纳,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粮食才是所向披靡的硬通货,李贤此举,可谓高瞻远瞩……

  一样一样盘算下来,李贤似乎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每一样都令人称道。

  陈宫告诉自己,如果天间还有唯一一个人值得投靠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李贤,也正因为如此,当吕布恳请陈宫出使青州的时候,陈宫略一思索便应诺了下来。

  借此机会再去都昌瞧瞧李贤也好,如果真是无可挑剔,改换门庭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反之,如果李贤徒有虚名,陈宫便绝了投靠的心思。

  谁曾想再度接触之后,李贤三言两句就让陈宫彻底信服了。

  没错,李贤就是陈宫一直在等待的明主!

  用多了阴谋诡计,这一刻,面对李贤,陈宫直截了当,一揖到地,嘴里道:“如若使君不嫌,某愿为使君驱使!”

  “什么?”李贤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容置信的模样。

  陈宫倒是显得镇定十足:“如果使君不嫌弃我才学低微的话,我希望能够为使君效力”。

  这回李贤听明白了,陈宫是想跳槽!

  好嘛,吕布派来的使者摇身一变,竟然成了李贤的臣子,这要是让吕布知道了,铁定会气炸了肺,不过,相对于陈宫可以带来的帮助,所谓的负面影响压根不算事儿!

  一直以来,李贤麾下武将颇多,可文臣极少,只有徐庶算是最嫡系、最趁手的得力谋士,其余几人,像徐干、管宁之辈,指望他们出谋划策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虽有才能,可经过历练之前,顶多能够执掌一县之事。

  招贤馆设立已久,也为李贤带来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可是智谋无双的人物,李贤却是一个也没见着,。

  眼下,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愿意跳槽的大才,李贤哪里会放过?

  “啊哈哈,我得先生,如得十万精兵矣!”

  陈宫心里美滋滋的,被人夸赞的感觉自然是极好的,尤其是被自己心仪的明主欣赏,这种舒爽,简直难以言语!不过,这时候自然要谦逊一番,不然只会显得自己太过狂妄:“使君谬赞了”。

  李贤笑得合不拢嘴:“我就说嘛,一早上喜鹊就在枝头叫,还真是喜气盈门!”

  陈宫只是笑着并不多言。

  李贤没有提吕布,陈宫也没有。

  李贤没有提,是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就算与吕布决裂,也一定要将陈宫留下来;陈宫不提,是因为他相信李贤,如果连这点事情都处理不好,以后何成大事?

  新晋的君臣二人组,很是默契,仿佛相识十数年的老友一般。

  这时,外头忽有军卒来报,说辽东大船已然入港,千余骑卒正在卫卒的监视下缓缓下船。

  李贤喜道:“哈哈,真是双喜盈门,公台,来,随我一起去瞧瞧,嗯,速去通知赵云,就说我为他准备的精锐骑卒已经到了,让他速去港口”。

  “诺!”

  军卒接令而出,倒是陈宫一头雾水。

  青州与辽东素有往来,这不是什么秘密,两者用海船联络,这也是题中之义,可怎么听李贤讲,辽东是将精骑送了过来?

  公孙瓒莫非是疯了不成?

  在袁绍兵马大军压境之下,公孙瓒精锐还敢抽调兵马南下,难道他就不知道死字是什么写的吗?

  不对,一定没有这么简单!

  见惯了尔虞我诈,陈宫宁愿相信着是一个阴谋,“敢问使君,精骑从何如来?”

  李贤神秘地笑了起来:“这其实只是我与公孙瓒交易的一部分,具体情形,公台一看便知!”

  陈宫微微颌首,不再言语。

  李贤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份上,陈宫若再打破沙锅问到底,那就显得太没水准了。

  身为一名合格的谋士,什么时候可以问,什么时候问什么,这都是一种艺术,需要察言观色,开动脑筋的。

  出了郡府,李贤、陈宫一人一骑,身后跟着黑压压一大片甲士,哗哗的甲叶撞击声格外强劲。

  青州甲胄已然闻名天下,无论是敌是友,得到青州君甲之后都是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只可惜,不知李贤是不是有意而为,无论是公孙瓒还是吕布,他们所获甲胄的数量总计在两千以内,超出这个数额,李贤可就拒绝提供了。

  匠工营昼夜不息地劳作,所产甲胄的数量只有李贤以及寥寥几个人知晓,陈宫初来乍到,自然不清楚详情,不过,这却不妨碍陈宫猜测:青州一定还留有更多的甲胄!

  李贤到底有着怎样的实力?

  赶路之际,陈宫忍不住回首反顾,身后的甲士已然踏马而行,马蹄轰隆隆作响,甲士利刃入鞘,目光直视前方,奔行间没有一人交头接耳。

  行动如风,令行禁止,当世之精锐不过如是!陈宫心中赞叹。

  

第373章 雇佣兵抵达

  

  青州境内有多条河流,途径都昌的潍水便是其中一条。

  潍水发源自沂蒙山脉,由北向南流入大海,河流的水流量不大,但也足以支撑千斤上下的船只行驶。

  后世里,潍水所属的潍坊比不得烟台、青岛这样的大港,名头不大,然而,东汉末年,毗邻都昌的特殊位置让潍水的入海口成为一处独特的所在。

  隔着老远,忽忽的海风便让人闻到了海的气息。

  陈宫喜欢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极少到海边出游。

  此番,跟着李贤策马奔驰了二十里,陈宫终于再度见到了海。

  与印象中荒凉的景象不同,海岸边,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船只,一条宽敞的官道从脚下一直延伸到海港。

  来来往往的船夫蚂蚁一般从船上往下搬运着东西,陈宫眼力极佳,他好像看到了几百名身着铠甲的军士在船边。

  马嘶声、民夫的呼喊声、军卒的斥骂声不绝于耳,陈宫从未在海边见过这般景象,一时之间不由得惊呆了。

  自古以来,海边都是人烟稀少的,因为沿海地区不利于耕地种植,而造船技术的落后,也使得海中捕捞危险至极,多数时间内,渔夫下海都是在拿命来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船毁人亡。

  潍水港,数年之前也荒凉无比,仅有的几十户人家以捕鱼为生。

  然而,自打糜氏出海的船队将泊地选在此处之后,村落的人丁陡然间兴旺起来。

  先是一座军营拔地而起,紧紧地驻扎在港口之旁,接着,数千名民夫齐心合力修缮出一条宽敞的石路出来。

  即便是雨水丰沛的季节,官道也不会积水。

  宽敞的官道每过一段时间总会繁忙起来,长途跋涉而来的海船也总会带来一些海外奇珍,这些货物在中原地区都是抢手货,吸引了众多的商贾。

  繁忙的港口完全改变了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在村内外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李贤与陈宫看到的,正是一副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哒哒哒”清脆的马蹄声在官道上传出了老远。

  李贤一行人连同护卫,足足有三百多人,这样一支骑兵队伍第一时间引起了港口哨塔的注意。

  若非先锋亲卫已然前行通秉,说不定轮值的军卒已经吹响了示警的号角声。

  “使君已至,尔等快快迎接”

  港口处的军卒听闻李贤到来之后急忙狂奔疾走,四处告知。

  留守的军卒的也就罢了,他们急忙正理衣盔,摆出一副精神抖擞的模样以待检阅,可那些刚刚下船的北地青壮就没有这种精神了。

  从未坐过海船的游牧骑卒,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家伙之外,多数人都有些晕船。

  当然了,对于游牧骑卒来说,他们与青州军之间最大的问题便是沟通问题。

  游牧民族只有极少数人会说汉话,而青州军懂得外族方言的人跟是少之又少。

  幸亏辽东公孙瓒准备充分,为李贤留下了两名汉人通译,不然的话,便是孙武在世也绝难练出一支精锐出来。

  潍水港,除了不懂汉化的外族骑兵之外,无论民夫还是军卒这一刻全都为李贤欢呼。

  如果不是李贤,一旦公孙瓒为袁绍所破,袁绍的十万大军定会择机南下,那时候,青州能否坚持住依然是一个未知数,眼下,公孙瓒在李贤的支持下依旧苟延残喘,最大限度地位青州军拖延了时间。

  李贤恰恰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打马来到港口,李贤见到一伙又一伙面目疲惫,呕吐不已的外族青壮。

  显然,这些晕船的家伙就是公孙瓒送来的骑军了。

  外族骑卒的待遇与普通军卒相仿,只在获取战利品一条上门做出了修改,制定四六分成,也就是说,一旦外族骑军获胜,他们可以取走六分战利品,而官府只能拿走剩下的四成,如此一来,绝对可以勾起雇佣兵的积极性。

  千里卖命只为财!

  为了鼓动这些外族骑军,公孙瓒下了重礼,又替李贤许下重诺,这才让人渡船而来,否则的话,从未来到海边的这些人绝对不会抛家弃女,到这里来遭罪。

  散散两两的外地军卒或是盘膝而坐,或是聚拢在一处,他们都在谈论下一步的动向。

  临来之前,外族骑军们对以后的差事心知肚明,无非是杀人罢了!

  西侧的一条大船上,最后几名游牧骑卒已然下马,他们都看到了李贤的招牌,了解此人是个大官儿,却不知道官职到底有多大。

  “医官都到了吗?”

  李贤翻身下马,对迎来的一名军尉问道。

  “回使君,医工营的医官已经到了,正在熬煮汤药”

  李贤微微颌首:“让他们好生检查一下,莫要染上什么病,这些家伙都是以后骑卒精锐,是我花费大代价招揽来的,懂吗?”

  “明白,我等必定竭尽所能,绝不误事”

  “那便好”

首节上一节29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