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90节

  徐州新附,不过,大半年的时间下来,青州新军的战斗力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区区一个刘备,败军之将而已,连结义的三弟都能留下来做人质,这样的货色又有什么了不起?况且,徐州最精锐的丹阳兵已经南下广陵了,有他们在,便是袁术大军齐出又能怎样?

  面对穷凶极恶的曹军,陶谦曾经一败涂地,然而,徐州百姓却相信,丹阳精兵依旧是天下有数的精锐,之前战败,非战之罪!

  再者,就算丹阳兵败了,李典、于禁的新兵败了,不是还有一个陶谦的二公子陶应嘛!有他在,徐州也不会太遭殃……

  有了上述想法,徐州百姓也没把袁术大军出击当成一回事。

  都昌城,李贤一觉醒来,猛然发现纸窗外已然是一片白亮,他一惊而起,懊恼道:“哎呀,睡过头了”。

  身旁,熟睡的孔黎被李贤吵醒,她慵懒地打了个哈欠,嘴里道:“郎君”。

  这时候,李贤的上身受到冷风一吹,已然完全清醒了过来,他摸着孔黎的脸蛋,道:“黎儿再睡会儿吧”。

  孔黎软软地应了一声,她八爪鱼一般紧紧地贴在李贤身上。

  李贤爱恋无比,怪不得白居易会在诗里写“**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刻,李贤真的有一种揽着孔黎再睡一觉的念头,然而,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李贤很快便清醒下来。

  青州、徐州依旧四面是敌,容不得半分懈怠。

  脑中正盘算着如何从孔黎手中脱身,这时候,孔黎忽然睁开了眼睛,她发觉李贤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当即娇羞无比地嗔道:“郎君”。

  李贤的声音很是温柔:“我一去徐州便在那里待了四个多月,这么长的时间,让你独守空房,说起来却是我的不是”。

  孔黎最喜欢李贤这种温柔如水的态度,让她觉得自己仿佛要被融化掉了,“郎君是做大事的人,哪能拘禁于儿女私情?”

  李贤忍不住笑道:“我家黎儿倒是长大了,竟然如此乖巧懂事”。

  孔黎撒娇道:“黎儿一直很懂事”。

  李贤连连颌首:“是,黎儿懂事又乖巧,我不在青州的这些日子,也亏了你照顾绣娘,若不然的话,她一个人难免会孤单寂寞”。

  提到绣娘,孔黎忍不住露出羡慕的目光,她摸着自己平原如许的小腹,叹气道:“郎君,我也想要个孩子”。

  李贤俨然无语,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孔黎是个小孩子,所以每次尽兴之际都没有把精华留在其中。

  没有精华种子,孔黎自然难以受孕。

  然而,此时此刻,见到孔黎这副失落的样子,李贤当即觉得自己好心做了坏事。

  同样都是女人,李绣娘已经怀孕了,孔黎自然也想有个孩子。

  孔黎是大妇,所生的儿子一定会是嫡长子。

  只是,几年下来,孔黎的肚子一直毫无动静,下人们若不是估计孔黎的身份,说不定早就传出了流言蜚语。

  李绣娘怀孕,这说明李贤没问题,那么,孔黎没有生育,难道是她身有隐疾?

  长此以往,孔黎对自己都有了怀疑。

  

第367章 江东陈武

  

  一个女人,只有完成生儿育女的过程才能算是真正的女人。【】

  面对懵懂无知的孔黎,李贤有一种难言的罪恶感,“黎儿,之前是我太自私了,你放心,郎君定会让你生一堆白白胖胖的儿女!”

  孔黎顾不得计较李贤话中的蹊跷,她兴奋地叫道:“真的吗?郎君可不要骗我”。

  李贤尴尬地笑了下,他想起来,之前为了打消孔黎的疑心,他确实应允过要给她孩子,不过,那几次恰恰都在孔黎的安全期内,所以自然无法生根发芽。

  愧疚在这一刻转化为浓浓的爱意,李贤郑重许诺:“黎儿等着便是!”

  孔黎羞喜道:“郎君真好,我来伺候你穿衣吧”。

  李贤笑着吻了孔黎一口,嘴里道:“黎儿可是我的心肝,这事情哪用得着你出手?”

  孔黎觉得自己骨头都要酥了,她钻出被窝,强忍着昨夜的疲惫,试图穿上自己的衣物。

  春光乍泄,孔黎雪白的双肩显得诱人无比,李贤深吸了口气,这才将那股突如其来**压制住。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李贤穿戴妥当,此时,侍卫通禀,说江东有密使造访。

  李贤见了之后,单刀直入,道:“袁公路已然出征,九江空虚,孙伯符何时袭其腹地?”

  江东使者抬起头,目视李贤,道:“我家主公言而有信,自然不会失信于使君”。

  李贤似笑非笑:“喔?那你倒是跟我说说,你此番所为何来?”

  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李贤手中,这种感觉让使者很是不爽,可此情此景偏偏又不敢发作,只得应道:“我家主公想让我将大小姐接回江东去”。

  与老道于吉分别之后,孙尚香一直待在都昌城,之前,周瑜出使的时候试图将她带走,谁曾想孙尚香竟然不愿离开,她说自己愿意留下来做人质,任凭周瑜说的天花乱坠,孙尚香就是不同意。

  孙策以为孙尚香遇到了胁迫,所以这一次又派来了使者,只要孙尚香流露出离去的迹象,哪怕与李贤翻脸,孙策也要将其待回江东去。

  对于孙尚香的选择,李贤只能尊重,人家愿意留下他总不能赶人家走吧。

  “只要她愿意走,你们随时可以带她离开”

  李贤这种洒然的态度令人生疑。

  正常人都会认为,孙尚香好端端的不回江东,定然有所顾虑,而李贤说不定就是最大的牵绊。

  人在屋檐下,心中所想自然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使者斟酌一番,沉吟道:“大小姐现在何处?”

  李贤不确定地说道:“要么在府衙东侧的驿馆,要么就在招贤馆内”。

  使者松了口气,道:“我想见大小姐一面”。

  “自然可以,你想见谁那是你的自由,你家小姐是我的客人,她想去哪里,我也没有干涉的权利”

  “如此,多谢使君了”

  “无妨,我李贤还不至于卑劣到拿一个女子做人质”

  使者打了个“哈哈”,急忙辩解道:“使君这是哪里话,世人谁不知使君乃难得一见的真君子?我家主公若不是仰慕使君,又怎会甘愿充当马前卒,为使君驱使?”

  这番话可谓放低了姿态,李贤听的很是舒畅,不过,好话听听也就罢了,当真可就输了。

  “孙伯符是我的盟友,可不是什么马前卒,他助我对付袁术,对他以后的谋划大有裨益,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临来之前,我家主公再三叮嘱,一定要谢过使君相赠的盔甲”

  提到盔甲,李贤眼前一亮,他急道:“名单上的人可曾找到了?”

  使者尴尬一笑,道:“时间仓促,只寻了一个,而且耗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他带到都昌”。

  李贤迫不及待:“喔,是谁?”

  “庐江陈武”

  李贤大喜过望:“此人现在何处?”

  “正在府外等候”

  “快快有请,不,我亲自去请!”

  使者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罢了,值得这么大张旗鼓吗?

  要知道,李贤已经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封疆大吏了,足以与袁绍、曹操、吕布这等枭雄相提并论的人物。

  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至于如此失态吗?

  使者不是穿越客,自然不知道在后世的历史上陈武跟随孙策、孙权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此人仁厚好施,很有人缘。

  刺头并不是人人想要,可像陈武这等人才,李贤自然趋之若鹜。

  匆匆来到府门外,李贤只看到一名身材高大面黄睛赤的少年正盘膝而坐。

  听到李贤的踱步声,陈武只是扫了一眼,便一声不吭,直到江东使者出现之后,他才问道:“你跟我说这里有世间最坚硬的盔甲,我已经到了,盔甲何在?”

  李贤讶然无语,江东使者笑着说道:“你这家伙有眼不识泰山,你可知道你面前这位便是身兼青、徐两州刺史的李贤李使君?”

  陈武应了一声,躬身行礼,道:“见过李使君,一路行来,百姓都在称颂使君的好处”。

  李贤很是满意,“怎么,你很喜欢甲胄?”

  “不错,我这人没什么嗜好,生平就喜欢收集盔甲”

  这要是放到现代,铁定是个军迷!李贤心中腹诽,嘴里道:“哈,那你可算来对了地方,我可以告诉你,青州甲胄冠绝天下!”

  “喔?”

  “不信?我带你去瞧瞧”

  “好!”

  李贤、陈武兴冲冲而去,江东使者趁机告辞,去寻孙尚香了。

  相见之后,孙尚香一句话就让使者嗔目结舌:“你回去告诉兄长,就说在袁术退兵之前我是不会回江东了”。

  使者大急:“这是为何?主公对小姐的安危可是牵肠挂肚呀”。

  “不妨事,你也看到了,我留在这里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任何人限制我”

  “果真如此吗?”

  “李贤兵强马壮,有必要拿我一个弱女子做质吗?”

  这正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如果李贤真的强迫孙尚香留下,一旦真相传出,李贤必定会为千夫所指。

  换句话说,哪怕李贤四面皆敌,他也没有必要难为孙尚香。

  战争是男人的事情,将女人牵扯进来,这岂不是显得男人太过无能?

  

第368章 好甲相诱

  

  江东使者满腹疑团,怎么也猜不出孙尚香留下的原因。()

  仅仅是为了做质,让李贤安心?这理由仔细想来压根站不住脚。

  以李贤如今的实力、地位,确实没有必要强留孙尚香。

  江东孙策兵马不过万,在大汉朝野没什么名望,李贤与其结盟,在众多人看来,已经是一种高看孙策的行径了,便是孙策麾下文武将领都认为李贤此举颇有雪中送炭之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李贤不做什么触及江东利益的事情,李、孙之间的联盟关系会一直存在下去。

  换句话说,孙策远比李贤更需要彼此的存在,由此一来,孙尚香留与不留,根本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拜别孙尚香之后,江东使者又拜访了几个江东商团,通过一番细致入微的了解,使者确信,李贤言行如一,确实没有什么反常的举措,反倒是孙尚香显得有些不正常,这就奇怪了,孙尚香在江东一直聪慧乖巧,从不做出格的事情,怎么在青州却接连拂逆孙策的意愿?难道说,这是于吉的意思?

  想到神出鬼没的老道于吉,江东使者当即打了个寒碜,虽说“子不语怪乱神”,可于吉此人却不能以常理度之。

  既然孙尚香是于吉的徒弟,那么,偶尔有点反常,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将原因归咎于于吉之后,江东使者顿时释然。

  此时,在都昌府衙内的校场上,李贤正使人取来一块猪肉,一副崭新的甲胄。

  五十步外,陈武试着弓矢,感觉很是趁手,“这弓不错!”

  弓只是李贤军中最普通不过的长弓,不过,由于采取了李贤改进的工艺,长弓显得很省力气。

  陈武是用惯了硬弓的老手,自然懂得分辨弓矢的好坏。

  战场上,趁手的长弓往往可以左右一场战事的走向。

  麾下有赵云、太史慈这等猛将之后,李贤见到名人之后并没有太过异常的举动,只是,比起草莽出身的周仓,性格莽撞的胡庸,陈武这等能文能武的帅才显得颇为稀缺。

首节上一节290/757下一节尾节目录